2020-12-20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攝影/林穎軒
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12月21日18時02分,冬至
二十四節氣之二十二
攝影/梁志遠
「冬至中者,亦有三義:
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
故謂之冬至也。」
冬至,是最早制定出的節氣
它包含三層意思
陰寒達到極致,天最冷
陽氣始至,陽氣開始慢慢上升
太陽行至最南處,所以晝最短,夜最長
攝影/曉東南
古人很重視「四始」
即歲始、時始、日始、月始
春節是歲始,立春是時始,冬至是日始
「一年之中,冬至日起
白晝由短而長,亦可謂日始」
冬至「數九」
冬至日也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嚴寒天氣。古代先民認為,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後,春天便翩然而至。
關於「數九」,廣泛流傳的《九九歌》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視頻:手繪二十四節氣之「冬至」
「冬至大過年」源於舊制
「冬至大過年」、「肥冬瘦年」,是老廣從小就知道的諺語。
這是因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秦漢又續沿其制,這個觀念一直流傳到今。漢代改稱冬至為「冬節」、「日至」。從南北朝至唐宋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
廣州的冬至,沒有冰雪,但老廣對過冬的熱忱,卻無法置疑,而根據歷史記載,老廣「過冬」頗講究,有不少有趣而寓意深遠的習俗:
祭祖分豬肉 耆老分雙份
在《廣州市志(1840-1990)》中,有關於「過冬」「冬節」習俗的專門記載,其中提到:「近代過冬早,沒有古時那麼隆重了,但各家還做湯圓、蒸糕、劏雞殺鴨煲豬肉等。按舊俗,是日大族中各家一起殺豬祭祖,祭畢按人丁(男子)分豬肉,有名望的老人還可得雙份。」
據考,冬至除了分豬肉,還要分柑。「『柑』在白話裡與『金』同音,分柑也就是分金,寓意太祖派利是給子孫後代。」
耕牛也要吃大餐
在郊區農村,冬至時除了祭神拜祖和備辦豐盛筵席外,還要給耕牛吃上一頓糯米糕(用菜葉包裹塞進牛嘴裡),還有米汁、酒糟、蘿蔔、菜水等,以感謝耕牛一年的辛勞與貢獻。
冬至開學禮 名為開冬
古人對冬至十分敬重。冬至那天皇帝必率群臣前往南郊祭天,祈求安度陽期。而黎民百姓注重文教,則將孩童的開學禮安排在冬至前後,叫做開冬。
打邊爐「嘣沙過河」
清代《廣東通志》已出現:「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據《廣州語本字》解釋,吃火鍋,涮的動作就像「打」,又因人守在爐邊,將食物邊涮邊吃,所以叫「打邊爐」。
老廣「打邊爐」,魚肉多切成兩片相連不斷,如蝴蝶形狀,投入湯中,一過即食,此法叫做「嘣沙過河」。
現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準備大餐、打邊爐,但祭拜祖先不是家家戶戶都做了,但少的只是一些傳統儀式,對於冬天的熱愛依舊保留在每個老廣的心目中。
白晝漸長 寒冷仍將持續
受較強冷空氣影響
廣州已持續陰冷近一周
陰冷的天氣
讓不管是處於室內還是室外的我們
都有一種生活在冰箱裡的錯覺
體驗著全方位、無死角
不插電、全天候供冷的「福利」
冬至後,白晝時間雖然日漸增長
但短期內氣溫仍然繼續下降
未來幾天:弱冷空氣持續補刀,寒冷是主調
下周初期:陽光增多,白天氣溫漸升,早晚寒冷
下周中期:雲量增多,體感寒涼
最關鍵的是
伴隨著小雨
「溼冷天」又將上線
海珠區天氣預報
↓↓↓↓↓↓
而針對網上流傳
廣州跨年夜,最低1℃的熱搜��
廣州市氣象局官方微博
先給大家派了一顆定心丸��
@廣州天氣
「跨年夜要1℃」是從「8-15天趨勢預報」裡來的消息,8-15天趨勢預報屬於中期預報,在網頁上顯示的是由數值預報產品直接解析得來的結果,尚未經過人工訂正,僅供參考。
數值預報本身就是基於實況推算出來的未來天氣趨勢,時效越長誤差也就越大,所以數值預報也會在不斷更新的實況天氣要素的基礎上進行訂正。
冬至養生禦寒食譜
冬至時節
脾喜溫惡冷
飲食應該注意「三多三少」
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
糖類、脂肪、鹽少
宜吃溫熱的食物以保護脾腎
禦寒食物有這些推薦
進入下一個節氣時
已經是新的一年
在這特殊的一年
我們擁有太多的感動
希望那些深藏你心底的溫暖瞬間
給予你無限向上的力量
原標題:《冬至到 | 為什麼老廣說冬大過年?還有這些講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