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練習沒有進步,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最後導致放棄。因為放棄是解決辦法最快,但也是最無用的一種。遇到困難放棄不是即使止損,而是一種逃避。
當你20歲時,覺得瑜伽是一種潮流時尚,結果太疼太累,太難堅持,放棄;
30歲時,肩頸不舒服,體態不好,覺得自己沒氣質,練瑜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後因為忙,放棄;
40歲時,每天被肩頸腰背疼痛折磨,覺得自己精力大不如前,你來練瑜伽,問教練「我這個年紀練瑜伽,是不是太晚了?」
其實你之前好幾次可以更早一點的接觸瑜伽,遠離疼痛,但是你放棄了,好在瑜伽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只要你願意開始,並且堅持。
但瑜伽也是很「小氣」的,你一下子要的太多,它就會什麼都不給你。
瑜伽是一個人自得知識的體驗,而非來自於書本學,邏輯辯論或者理論爭論等。瑜伽是一種哲學,生活方式,是藝術和科學的完美結合。
例如:你腿部力量很好,你只願意練腿部的體式,遇到練上肢的體式就退縮,或者直接錯過這節課,那麼你並沒有做到面對真實的自己;再比如,你可以聯繫高難度體式,甚至比你的老師練習的幅度還要深,但是你沒有辦法接受自己身材上的不完美,沒辦法接受人會老的事實,那麼可能瑜伽的修為還不夠,最終也會導致你的體式不會再精進,因為你沒辦法面對與放下。
而想要真的在瑜伽方面不斷進步,或者走的更長久,還需更加嚴格的訓練。沒有嚴格的訓練,什麼也得不到。沒有持久的努力,無法取得物質世界的成果,這種嚴格的訓練包括四個方面:道德的,身體的,心靈的和精神的。為什麼練的久沒有效果,因為你只停留在身體上。而這四個方面,恰好對應了瑜伽八支:
我們都知道帕坦伽力的《瑜伽經》提出了瑜伽的八支分法,分別是禁制(Yama),勸制(Niyama),體式(Asana),呼吸控制/調息法(Pranayama),制感(Pratyahara),專注/執持(Dharana),冥想/禪定(Dhyana),入定/三摩地(Samadhi)。而這八支又整合為我們之前所提到的練習的四個方面:道德的,身體的,心靈的,精神的。
道德方面(Yama,Niyama)
前兩層是禁制和勸制,是一種對人對己的行為準則。我們每天來到瑜伽墊上,第一步不是調息,不是想今天會練習什麼體式,而是調整心態,告訴自己這節課不攀比,不強迫自己,把心安定下來,把意識安定下來。之後才來到體式部分。
而這部分包含了很多行為準則,比如說不暴力,不偷盜,不說謊,節制,不貪婪;潔淨,自學,虔誠,仁慈,謙虛,自律等等。
其中要說的就是潔淨,艾揚格大師說,身體是靈魂的廟宇,需要時時打掃。只有身體清潔了,靈魂才能住進來。這種潔淨不單純是指洗澡,更多的是身體保持完全健康和穩定的狀態,而當你重視這一點的時候,你已經走到了下一層——身體方面。
身體方面(Asana,Pranayama)
身體上的練習自然指的是體式,上文說瑜伽的練習也要適當的追求一下體式的精進,但是並非幅度上的精進,而是融入呼吸控制法之後的體式,才是一種精進。很多人將大量的時間經歷投入在體式的鑽研上,注重體式的技巧,方法,認為體式就是瑜伽的全部,但請不要忘記,瑜伽是一種哲學,生活方式,是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因此融入了呼吸的體式才叫體式,才算完整。而當你開始留意呼吸時,你就來到了心靈方面。
心靈方面(Pranayama,Pratyahar)
我們一直說瑜伽是控制心識的波動,控制身心的穩定。那麼我們就要了解心識會因為什麼而波動,身心為何會不穩定。
我們知道人有色,怒,貪,欲,驕和妒這幾大欲望。心會因為這些欲望,而促使感官去行動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比如你對美食的貪戀,會讓嘴巴去品嘗,讓胃去吸收,然而對美食過多的欲望會給腸胃造成過多的負擔,於是形成腸胃病。再比如你產生了刷手機的欲望,那麼眼睛,雙手就會來滿足你,久而久之眼疲勞,滑鼠手,鍵盤手也隨之而來。
而為了控制這些欲望,我們藉助呼吸控制法。將所有感官收進來,穩定心,穩定身體,保持調息的習慣,可以更好的控制心識,如果你可以做得到,那麼就進入了精神方面。
精神方面(Dharana,Dhyana,Samadhi)
最後這個比較難,或者說之前的每步都不容易。這一階段,心智泰然自若,全神貫注,直接接觸靈魂。活在靈魂中的瑜伽練習者是自由的,此時沒有了低級的欲望,更多的是沒有自我存在的意識,反而更加接近真我。
很多人對最後這階段的理解,就是遁入空門,忘我,找個山洞度過餘生。其實都市生活就是一種修行,有的人選擇力爭上遊,慾壑難填;有的人選擇知足長樂,雲淡風輕。真正進入到最後這一階段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也只能用寥寥數語帶過。
或許你更願意將瑜伽視為讓身體健康的工具,又或者是你可以拍照發朋友圈的pose,不想深入的研究它的哲學意義,那麼請將上面的話忘掉。
但如果你希望每天並非只是重複同樣的事情,希望和身邊人的關係更加和諧,每天被幸福和快樂所圍繞,少一些焦慮,少一些自我否定和負罪感,希望你可以仔細閱讀,並且將這篇文章分享出去。
帕坦伽利說:「誰摒棄了『我』和『我的』,誰就能看到事物本來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