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震後重建的新城
文成公主:玉樹留跡
翻閱玉樹的歷史得知,從古代的西羌之地到魏晉南北朝時的蘇毗王國,從隋的"女國"到唐、宋的吐蕃屬地,再到明清由中央直接管轄,玉樹的文化發展既與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又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從唐蕃古道走來的玉樹,讓我們依稀看見了入藏的文成公主留在玉樹那段時日的青春芳華,看到勒巴溝裡拜佛冥思的文成公主,是怎樣用個人的幸福換來漢藏百姓的安居樂業,又是怎樣站在高高的宮牆上思念遠方的故土……
文成公主的嫁妝十分豐厚,陪嫁有十二歲釋迦佛等身像;識別善惡的日月寶鏡,各類珍寶及金玉飾物;金玉書櫥,360卷佛教經典, 300種卜筮經典,60種營造與工技著作,100種治病藥方,4種醫學論著,5種診斷法,6種醫療器械,此外還帶去了大量農作物的種子。這些資金與物資為促進吐蕃經濟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博學多才的文成公主對吐蕃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使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得到大唐的滋養。難怪晚唐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中嘆道: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唐蕃古道途徑玉樹
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的故事也成為傳誦千古的佳話,而漢文化對吐蕃的影響也綿延至今,從勒巴溝的摩崖石刻,到文成公主廟,都可以發現文成公主的痕跡。
格薩爾王:魂在玉樹
玉樹州首府為結古鎮,"結古"藏語是"貨物集散地",唐蕃古道也以此而成。青海省的果洛地區是格薩爾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結古鎮的格薩爾廣場,是當地人的精神家園。廣場中心是英姿颯爽的格薩爾王黃銅雕像,高21米,想要全方位觀察,必須仰視。這座雕像朝披霞光,夕染暮色,背靠著周遭起伏的山體,有天人一體之感。
格薩爾王雕像
經幡飄蕩
看到格薩爾雕像,就不得不提到這個終生都在與邪惡勢力抗爭的英雄——格薩爾王。相傳格薩爾王是蓮花生大師的化身,從生於異境,少年漂泊,到賽馬稱王……格薩爾的一生被賦予了傳奇與神秘,格薩爾磨刀石、格薩爾馬蹄印、珠姆馬圈印跡等在人們心中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經過一千多年的積澱,格薩爾已經不再單純局限於蓮花生大師的化身,格薩爾被視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現象,是當地人傳誦至今的史詩。
白天的薩格爾廣場,人來人往,附近就是一家大型商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經常有人會抬起頭來,仰視著這位史詩級的英雄,而格薩爾也手持武器,身向蒼穹,護佑著足下的一方水土。
嘉那瑪尼:佛教聖地
嘉那瑪尼石經城,俗稱嘉那瑪尼。位於離結古鎮3公裡處的新寨村,海拔3600多米。嘉那瑪尼石經城於公元1700多年前,由藏傳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秋帕永(又名嘉那活佛)創建。現瑪尼石堆東西長283米,南北寬74米,高2.5米,有20多億塊瑪尼石、一座大轉經堂、一座佛堂、10個大轉經筒、300多個小轉經筒、十幾座佛塔。
信徒供奉的佛像
石經城的佛堂內還供奉著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自顯瑪尼石塊。嘉那瑪尼文化淵源於道丹松曲帕旺創建的嘉那瑪尼石,該瑪尼石又稱新寨瑪尼石堆,迄今有300餘年歷史。歷經幾代信教群眾的辛勤勞作和不懈努力,瑪尼石的規模和數量得到空前發展,被譽為"與聖地拉薩媲美"的佛教聖地,成為信教群眾以及文化學者翹首嚮往的地方。
2010年"4.14"地震時,嘉那瑪尼石的部分佛殿、佛塔、石牆以及其他相關建築設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和坍塌,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將其列入玉樹災後重建十大建築之首,如今的嘉那瑪尼石堆及嘉那瑪尼文化作為玉樹地區最具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標誌性民族文化遺產,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來客。可能連道丹自己都想不到,當初不經意間創建的小小瑪尼石堆,在300餘年的時間裡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最終成為蜚聲世界的藏傳佛教瑪尼石堆和文化遺產,而道丹本人也因此成為玉樹地區最具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