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首次坐火車,下了3個奇葩命令,洋人聽後哭笑不得,百思不解!

2021-01-10 騰訊網

火車是現代人類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從1804年英國製造出的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車,到我們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綠皮車」,不知不覺中,火車也經歷了200多年的風風雨雨,成為我們出行的好幫手。

當年晚清的實際掌權人慈禧,第一次見到火車時對它特別好奇,但她坐火車可不是隨隨便便坐,上去之前就先下了3道命令,讓洋人聽了哭笑不得!

慈禧我們都很熟悉,她的一生是極其講究和鋪張浪費的,衣服穿2次就扔掉,吃的要比皇帝都好,每天按100道菜準備,當時的清政府其實窮得叮噹響,慈禧挪用軍費去吃喝玩樂,導致我們的軍隊連像樣的大炮都買不起。

當年中國正處于洋務運動時期,到處修建鐵路,坐慣了轎子、馬車的慈禧不得體驗體驗火車?第一次見到火車的慈禧十分吃驚,問身邊的李鴻章:「這一堆鐵能跑嗎?」李鴻章馬上回答:「能跑,能跑。」慈禧躍躍欲試。

於是等到祭祖的時候,慈禧決定乘坐火車,那她慈禧太后能受得了普通乘坐火車的流程麼?一來到火車面前,她就下了3道命令,火車司機聽了都想揍人。

第1道命令,她必須第一個上車。我們都知道,火車開之前司機和工作人員得先進行檢查,排除故障後乘客們才上去,可晚清時期的實際掌權人就是慈禧,她就是大清的統治者,你能比她慈禧先上車?聽到這個命令,司機和工作人員都很「無語」,慈禧太后在車上坐著等,他們不得不加快速度,不能讓太后久等。

第2道命令,火車上不得有太監以外的男性。在當時,火車司機和工作人員也是經過專業培訓的,算是為數不多的專業人士,難道我為了給你開一趟火車把自己變成「太監」?哪個正常男性聽了不生氣呢?

雖然他們也怕被慈禧太后砍頭,但也不願意變成太監,一群官員們商討來商討去,選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穿太監的衣服。於是司機等工作人員都換上了公公的衣服,才全部上了車。

第3道命令是開車的司機不準坐著。看過古裝電視劇的朋友們都知道,在皇帝、太后等人身邊,無論王公大臣、太監宮女都是站著,哪有普通人同坐的道理,你一個開車的還能和她慈禧太后同起同坐?並且慈禧太后還指出,司機不準坐在她前面。

要火車司機站著開車,在當時的情況下危險係數也太大了,並且不坐在她前面開車,難道在火車中間開車?這些都是很荒謬的。李鴻章沒辦法又出面調解,告訴慈禧太后火車司機必須坐著開車才行,並不是不尊重她。

終於,該檢查火車的、該換衣服的全部弄完了,這趟「皇家列車」才緩緩行駛,真是讓當時的所有火車工作人員頭痛至極!

對於慈禧這個人,批評她的人遠遠多於讚賞她的,但她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大臣,才讓洋務運動進行了下去,也有了早期的鐵路和火車,並且建設了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客觀看來,她對中國並不是絲毫沒有貢獻

相關焦點

  • 慈禧首次坐火車,下了3個奇葩命令,洋人聽後哭笑不得,百思不解
    當年晚清的實際掌權人慈禧,第一次見到火車時對它特別好奇,但她坐火車可不是隨隨便便坐,上去之前就先下了3道命令,讓洋人聽了哭笑不得!  第1道命令,她必須第一個上車。我們都知道,火車開之前司機和工作人員得先進行檢查,排除故障後乘客們才上去,可晚清時期的實際掌權人就是慈禧,她就是大清的統治者,你能比她慈禧先上車?聽到這個命令,司機和工作人員都很「無語」,慈禧太后在車上坐著等,他們不得不加快速度,不能讓太后久等。  第2道命令,火車上不得有太監以外的男性。
  • 慈禧第一次坐火車,卻提出三個奇葩要求,火車司機聽了差點氣暈
    最初是大臣李鴻章向慈禧建議在東北修建火車的時候,慈禧否決了這一提議,認為東北乃大清龍脈所在,修建火車不利於大清國運。由於火車運輸在當時效率極高,於是李鴻章聯合多位大臣三番五次提議,慈禧最終答應。鐵路通車後,慈禧被請來觀看通車儀式,當慈禧第一次見到火車的時候,直說這火車頭聲音太大還冒煙,危險的很,於是命人丟掉火車頭改用馬車拉。一旁的李鴻章等大臣面面相覷,只得臨時改馬車拉來討慈禧歡心。
  • 慈禧第一次坐火車時,提了3個奇葩要求,司機聽後直接愣住原地
    慈禧第一次見到火車時滿是懷疑,不確定的轉頭問李鴻章:「這東西是不是真的能跑?」李鴻章立馬點頭回覆:「肯定能跑!」慈禧覺得很新奇,便決定等祭祖的時候去坐一次火車,但她身為太后,平日裡地位尊貴,無人能比,所以在坐火車前,下了三道讓人哭笑不得的命令。慈禧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她要做第一個上火車的人,不許有人在她之前上去。
  • 慈禧太后第一次坐火車,提出三個特殊要求,讓現代人哭笑不得
    而在19世紀的大清,鐵路卻被視為是破壞風水的「奇技淫巧」,1875年,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吳淞鐵路在上海建成,首次見到火車的中國人對此充滿了恐懼,直到6年後,因為洋務運動,清政府才主張興建了第一條官辦鐵路——唐胥鐵路。當時唐胥鐵路總工程師的夫人,仿照英國的「火箭號」蒸汽機車造成我國第一輛火車,由於我國工人在機車兩側各刻了一條龍,因此命名為「龍號」機車。
  • 慈禧太后想當清朝的女王,向英國女王學了一招,卻令人哭笑不得
    在了解了中西實力懸殊的真相之後,慈禧也開始反省,希望向西方學習,讓大清也重揚國威。頑固保守的慈禧最終接受了大臣的勸告,也乘上了西方人的火車。對於慈禧來說,在親眼看到之後,自己的生活更有樂趣了。大英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權,號稱「日不落帝國」。這種壯觀的景象正是慈禧想要的,而且火車也是這個國家發明的。要想了解這個國家,她就得先了解它。
  • 八國聯軍侵華,洋人在慈禧床上刻下一句英文,大臣們都不敢翻譯!
    當時慈禧太后被迫逃出宮,回來之後發現自己的床上被刻上了一句英文!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慈禧當政期間,清朝飽受外國侵略者的欺凌,其中讓國人最屈辱的應該要數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了。當時的她甚至被迫離開了紫禁城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 慈禧第一次坐火車,提出了三個要求,洋人苦不堪言,太丟人!
    在西方強行打開大清的國門之後,後很多新鮮的玩意被帶了進來,這些高科技的東西對於清朝的統治者來說就是邪術,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慈禧一開始對這些新玩意也是很抗拒的,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照片時,就被嚇慘了,說這照相機不是吉祥之物,會攝人魂魄;第一次見著電燈的時候竟然指其為「茄子」,引得太監們大笑。
  • 慈禧太后第一次坐火車,向司機提出一個奇葩要求,司機苦不堪言
    慈禧太后能書善畫,但也是一位誤國殃民的奇才,吃穿用度極度奢侈,一生搜刮天下極品,號稱「皇室珠寶狂」,死後都恨不得天下財寶,都鑽進她的墓裡,有人說,她的奢侈不是一個人的奢侈,是以整個大清的滅亡作為代價,清朝才是她的陪葬品,慈禧太后一生也做過一些奇葩的事情。
  • 500洋人士兵防守東交民巷,數萬清軍拳民圍攻65天,死活攻不進去
    慈禧為什麼會選擇跟義和團這幫民間的土包子們結盟呢,因為義和團戰士個個武藝高強,擁有神功,刀槍不入,洋人的火炮、快槍都拿他們沒有辦法。當然這都是朝廷主戰派的誇張描述,這些描述使慈禧後來深信,如果讓義和團上了前線,不說一定能把列強打個落花流水,一洗前恥,但架不住人多力量大,團結就是力量,靠人數優勢至少也能出出這麼多年受洋人欺負的窩囊氣。  有了義和團的保駕護航,慈禧自信心爆棚,開始下令在全國打擊帝國主義。義和團得到慈禧指示,立馬雷厲風行,在全國開展反洋教運動,燒教堂、殺教民、拆鐵路、刨電桿,搞得有聲有色、如火如荼。
  • 晚清的奇葩事,慈禧被偷拍、娶洋媳婦、買私人飛機
    前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事情,在一百多年前很多都被認為是奇葩,甚至難以想像,尤其到了清朝後期,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加速了新鮮事物在中國的產生,其中一些在今天我們看來也可以稱之為前衛,翻閱歷史的影像,品讀過往歷史瞬間,小編帶大家一起回看當年那些「奇葩」事。
  • 最怕洋人的慈禧為何敢向11國宣戰?原來是被一份假情報嚇破了膽
    1900年6月,義和團在慈禧太后和清朝高官端王載漪、榮祿、剛毅、徐桐等人的縱容下,大舉進入北京。當時進入北京城的義和團有十萬人之多。他們把鎮壓的對象,分為「十毛」:老毛子、大毛子是遍體黃毛的洋人,殺無赦;二毛子是教民,允許退教,不退教亦殺無赦;三毛以下則是用洋貨,行洋禮,崇洋,讓洋這類人。
  • 德齡公主:在慈禧眼皮子底下和洋人戀愛,遠嫁遭背叛後被撞身亡!
    她歸國後便被「迫切想了解西方」的慈禧召進宮做了女官,負責翻譯等工作。「你這個衣服後面怎麼蓬蓬的?」慈禧第一次見到洋裝打扮的德齡、容齡兩姐妹時這樣問道。當德齡告訴慈禧,洋裝的後面之所以看起來「蓬蓬」的是因為裡面有個墊子時,慈禧哈哈大笑道:「原來,這洋人的衣服裡頭還有機關啊!」
  • 西洋人笑慈禧太后第一次坐火車,場景是怎麼樣的呢?快來了解一下
    西洋人笑慈禧皇太后第一次坐火車,場景是怎麼樣的呢?快來了解一下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當時慈禧皇太后做火車出遠門的場景吧,當時在晚清裡面在慈禧她是最有權力的女人,當時整個王朝都掌握在慈禧的手上,同時她也是很浪費錢財,甚至使用國庫裡面的錢給自己辦宴會,平時的一頓飯都要準備至少要100多個菜,但是吃的僅僅只是一點點而已,只吃了一點點就浪費了,而後來西方的文化逐漸的融入了當時的中國。
  • 為了請慈禧坐火車,司乘人員不得不答應三個奇葩要求
    慈禧太后是十九世紀後五十年中國最有權勢的女人,她控制清王朝的命脈,也操縱著無數人的生死。在那個年代,她是聖母皇太后,一般的人,連大膽的看她一眼都是死罪,私下議論更是冒著大不敬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不出宮門的慈禧,自然妄自尊大,只當自己永遠是高高在上的。
  • 晚清罕見老照片:地主婆出門時牛氣哄哄,慈禧迴鑾途中被洋人拍到
    晚清罕見老照片:地主婆出門時牛氣哄哄,慈禧迴鑾途中被洋人拍到 1901年9月,清政府與11個國家籤訂了屈辱的《解決1900年動亂最後議定書》,即《辛丑條約》,慈禧太后因此結束了逃亡,10月6日,慈禧和光緒帝啟程迴鑾,前一年,慈禧太后倉皇西逃
  • 她第一次坐火車時,提出的3個要求,竟被後人「笑談」百年
    說起慈禧想必大家對她並不陌生,她是晚清時期的最高統治者。在古代那個女權卑微的時代,慈禧能獨掌大權40多年,一定是不簡單的。可她在此期間並沒有為大清做一些實事,反而是把清朝帶上了一條不歸之路,遭後人唾罵。我們都知道,慈禧掌權期間是多麼荒唐,只懂得貪圖享受。
  • 慈禧送西瓜:本想獻媚洋人,但仍沒能避免七月下旬的逃難之苦
    慈禧決定利用義和團,便命端王載漪管理各國事務,莊王載勳和剛毅為統帥京城義和團王大臣,並在莊王府設立拳壇。當時國家大政完全操縱在慈禧指揮下的端、莊二王手中。向來的行政最高機構軍機處,這時已成了一具殭屍。當時主張利用義和團的國戚崇文山,由於一直想廢棄光緒,所以深得慈禧的寵信。他與莊、端二王關係密切,常為慈禧通風報信,出謀劃策。
  • 珍妃墜井2年後,娘家為打撈遺體燒香叩頭,崔玉貴直呼慈禧虧心
    平日裡,沒有人會同她交流,偶爾只有一兩個太監對她嗤之以鼻:「瞧你那德行樣兒」,逢年過節時,太監們才會奉旨前來申斥一番,珍妃跪地敬聽畢,還得叩頭謝恩。這樣暗無天日的日子,珍妃整整熬了兩年之久。若非八國聯軍進入北京,珍妃的結局如何?很少人去想過,因為在這一年,她的人生就畫上了句號。
  • 慈禧貼身翻譯裕德齡,用自己的生花妙筆,讓世界了解了晚清風雲!
    1886年,清朝四品官員裕庚家裡,他的法國太太易莎,給他生了個漂亮混血女兒。裕庚依照族譜,給這個女兒起名叫裕德齡,希望她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1894年甲午戰役後,德齡所生活的沙市,成了通商口岸。大批洋人,來沙市生活和定居。
  • 廊坊大捷只打死7個洋人,為何稱之為大捷?慈禧因此敢對11國宣戰
    1900年,義和團運動進入北京,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因此慈禧太后對義和團的好感大大增加,轉剿為撫。北京的義和團人數很快就發展到超過十萬,他們破壞鐵路和電線桿、殺洋人、燒教堂,破壞一切與洋人有關的事物,並多次進攻聚居在北京東交民巷的十一國使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