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我們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二號樓集合,準備去北歐旅行。北歐有五個國家,分別是:芬蘭、瑞典、挪威、冰島和丹麥。2012年我就準備去北歐,沒有想到因為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引起爭議,不能籤證,導致不能前往。時隔三年終於成行。
我們乘坐的是北歐航空的SK998航班,從上海飛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然後轉乘SK1726航班飛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SK998航班原定13:20分起飛,沒有想到因天氣原因,晚點了近5個小時。飛行途中我問空姐:「如果趕不上飛赫爾辛基的航班,怎麼辦?」,空姐告訴我:「航空公司會安排我們入住哥本哈根的賓館,第二天再飛。不過在降落之前機組會告訴乘客最終的處理結果。」 SK1726航班的起飛時間是21:15分,已經過了它的起飛時間,飛機還在空中飛行。終於等到機組的廣播通知,通知詳細地告知:轉機到赫爾辛基的旅客下飛機後,應該儘快到哪個登機口上SK1726航班。原來SK1726航班在等我們,太好了!我們登上飛機時,離原定的起飛時間已經過去了1個多小時,機上的乘客靜靜的坐著,耐心地等我們。飛機起飛,心中的一塊石頭落地。
到赫爾辛基已經是第二天凌晨,還好我們入住的科莫拉斯機場酒店就在附近,很快就休息了。
早晨我給一位在赫爾辛基定居的學生楊楊發微信,告知我在赫爾辛基。沒有料到她正在休假,說馬上趕過來,陪我遊覽赫爾辛基。太高興了!
今天遊覽的第一個景點是西貝柳斯公園,我和楊楊約定在公園前見面。
西貝柳斯公園(Sibelius Park)坐落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中心西北面,是為了紀念芬蘭的大音樂家西貝柳斯(1865-1957)而建。西貝柳斯一生都在為芬蘭民族音樂的崛起而奮鬥。他的創作體裁多樣,題材廣泛,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濃厚的民族精神。富有北歐情調的獨特風格,蘊含著從大自然中散發出的特有的質樸和芬芳。他以橫溢的才華和傑出的成就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交響樂和交響詩作曲家之一。他的《芬蘭頌》---- 一首用芬蘭民歌和故事以及憂傷的旋律組成的音詩,對芬蘭民族解放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被喻為第二國歌。
公園內綠蔭成林,青翠欲滴。走進公園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兩座西貝柳斯的紀念碑。
這座紀念碑位於青松翠柏環抱之中,由600餘根銀白色不鏽鋼管組成,酷似一架巨型管風琴,成為偉大的民族音樂家不朽作品的象徵。每當海風吹過,氣流穿過鋼管發出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風鳴聲,仿佛是大自然在無休止地為紀念這位音樂家而演奏著永恆的樂章。這是芬蘭著名女雕塑家艾拉•希爾圖寧的作品。
走近一點看。
這座用600根鋼管做成的雕像對芬蘭來說可能太超前了,所以政府要求艾拉•希爾圖寧再完成一座作曲家的頭像。艾拉•希爾圖寧有點不快,她認為鋼管雕像足以反映西貝柳斯的貢獻,但是最終她還是同意再製作一座人像。第二座雕像於1967年西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際完成。這座充滿浪漫色彩的紀念碑花費了雕塑家6年的心血。它的小型複製品被作為國禮送到聯合國大廈永久展出。
一個巨大的西貝柳斯金屬頭像嵌在一旁的赤色巖石上,生動地再現了這位偉大的作曲家英姿勃勃的形象。他那顰眉凝神,栩栩如生的表情,逼真地反映出音樂家當年進行創作時的神態。
公園靠著海邊。
今天的天氣不太好,陰沉沉的。
離開西貝柳斯公園,我們來到了市中心的赫爾辛基大教堂。
赫爾辛基大教堂建於1852年,出自德國建築師卡爾·路德維希·恩格爾(carl Ludvig Engle)之手。大教堂矗立於遊客聚集的參議院廣場中心,教堂所在的高地高出海平面80多米。一眼望去,希臘廊柱支撐的乳白色教堂主體和淡綠色青銅圓頂的鐘樓十分醒目,宏偉的氣勢和精美的結構使其成為芬蘭建築史上的經典,也成為赫爾辛基市的地標性建築。
走近一點。
走上高高的臺階,在大教堂前的平臺上俯瞰參議院廣場。
在鋪滿古老石塊的參議院廣場中心,豎立著建於1894年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銅像,以紀念他給予芬蘭廣泛的自治。
走進教堂裡面,教堂裡的壁畫和雕塑。
牆上巨大的管風琴。
赫爾辛基大教堂是一座路德派新教教堂,宏偉的建築內有很多精美的壁畫和雕塑。每當教堂鐘聲響起,整個廣場都一片肅靜,眾多遊人一同靜靜感受著這種唯有宗教才能帶來的讓心靈寧靜的珍貴一刻。走出教堂,似乎我們的心靈也寧靜了許多。
我們在參議院廣場流連忘返。
廣場上的四座建築:大教堂、政府宮、赫爾辛基大學主樓和國家圖書館是恩格爾在1822年至1852年期間設計的。這些建築具有新古典主義風範,獨特又渾然一體。
近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銅像。這座雕像由芬蘭雕塑家瓦爾特爾.魯內貝格(1838–1920)設計,並在1894年完工,旨在紀念芬蘭的法律機構 — 芬蘭議會在1863年重新成立。
首都中心廣場中央的雕像,居然是一位外國統治者?這裡我介紹一點芬蘭的歷史。
從12世紀中葉至1809年,芬蘭為瑞典所統治,因此瑞典文一直是芬蘭上層階級的語言。1808—1809年的瑞(典)俄戰爭結束了瑞典對芬蘭的統治。芬蘭成為俄國的一個大公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時,芬蘭獲得了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系列的權力。1863年芬蘭有了自己的議會,1863年法律規定了芬蘭語享有與瑞典語同等的地位。1866年,芬蘭語地區的學校開始實行芬蘭語教學。此時,芬蘭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學者、詩人、作家、戲劇家。芬蘭文學首先出現的是民族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60年代開始,芬蘭文學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時期:現實主義時期。這個時期最傑出的代表就是芬蘭劇作家、小說家明娜·康特。
亞歷山大二世是俄羅斯歷史上與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齊名的皇帝。是俄羅斯帝國近代化的先驅。他在任期間,對俄羅斯的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1861年下詔廢除了農奴制,為俄羅斯在19世紀後半期的中興奠定了基礎。他還主持了多項政治改革,制定了把俄羅斯君主制改造為君主立憲制的改革計劃。正是這位沙皇,給予了芬蘭人高度的自治,使芬蘭的歷史、文化和法律的精華得以保護和發展。芬蘭人肯定和讚賞這位外來的統治者,所以,至今予以他極高的歷史地位。
在廣場上我和導遊約定下午3:30在赫爾辛基南碼頭集合,晚上我們要坐遊輪去斯德哥爾摩。我和楊楊一起開始了自由行。楊楊帶我走到廣場西側的Unioninkatu大街,乘坐2號有軌電車去看聖殿廣場教堂(Temppeliaukion kirkko),俗稱巖石教堂(Rock Church)。
Unioninkatu大街。
赫爾辛基的有軌電車很漂亮,極乾淨。車裡人很少,買好車票,楊楊叮囑我:「保管好車票,只要不超過70分鐘,還可以坐電車回去。」非常人性化的措施!
大約四五站就到了,下車步行。沒走多遠就看到了巖石教堂。
聞名歐洲的「巖石教堂」位於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坦佩利巖石廣場。巖石教堂卓越的設計極為新穎巧妙,完成於1969年,是斯歐馬拉聶兄弟的精心傑作。在這裡,看不到一般教堂所具有的尖頂和鐘樓,甚至都注意不到教堂的存在,只有一個直徑20多米的淡藍色銅質圓形拱頂暴露在巖石的最上面。遠遠望去整座教堂如同著陸的飛碟。
教堂入口設計成隧道。走進教堂,我的感覺似乎這裡不是教堂,而是一座巖石音樂廳。
牆體是用炸碎的巖石堆砌而成,看似鬆散雜亂,好像隨時可能掉下來,實際上每一塊石頭都是精心選砌的。水滴從巖縫中滲出,順著巖壁流入地下水道。巖石教堂可同時容納940人,每周日早晨定時舉行禮拜。
左側有一位鋼琴師在演奏,在巖壁的回音作用下,音效奇佳。
鋼琴師好像是東方人,中國人嗎?
教堂的管風琴矗立在巖壁旁。
遊客坐在教堂裡欣賞美妙的鋼琴曲。
金碧輝煌的拱頂隱隱約約反射著下面的燭光,這是整個教堂最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地方。
很多音樂會選擇在巖石教堂舉行。
回到參議院廣場,我和楊楊步行前往南碼頭。準備在那裡吃午餐,然後繼續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