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茶配聲名遠播,與潮汕在清朝中期成為全國蔗糖生產中心有著直接的關係。在潮汕,幾乎每縣每鄉都有不同特色的傳統茶配,潮陽海門也不例外,在當地,有這樣一款茶配,起源於早期的討海生活,成名於某個柑橙失收的年份,說起來,這種糕點的出現還帶有很大的偶然性,那它究竟是什麼糕點呢?
據《海門鎮志》記載,昔年,海門有一位漁民新婚後將要隨船出海,賢惠的新娘關心丈夫出海時的飽暖,就將出嫁時帶來的糯米碾成粉末,炒熟加糖,精心做成一塊塊剛好一口吃下的糕仔,並一塊塊疊成柱狀,包上紅紙,拿給丈夫當成出海的乾糧。過後,其他漁民發現此法甚妙,就競相仿效,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逐漸變成了當地的一種特色餅食——海門糕仔。
在海門,有一間世代製作海門糕仔的餅家,老闆傅萬鴻的先祖當年是從福建南安輾轉遷徙到海門,機緣巧合,先祖在海門學到了這門製作糕餅的手藝,自此在這裡安家落戶,手藝也得以世代傳承,傳到他手中已經是第六代了。他演示了海門糕仔的製作過程。
將渾圓的海沙炒至發燙,倒入溼潤的江西糯米,迅速翻炒20秒。在海沙高溫的作用下,糯米瞬間熟透並有微微的膨脹。接著離火,過篩,再用石磨一次次地研磨。再過篩,就成了顆粒幼細的熟糯米粞。不過,這個時候的糯米粞,還達不到傅萬鴻的要求。
這個時候的糯米粞太過乾燥,不利於塑形,而且剛剛炒熟,也帶著一定的火氣,所以就得經過半個月的靜置。在時間和溼度的共同作用下,糯米粞的性狀會逐漸變得軟馴起來。隨後,就可以著手來準備製作糕仔的輔料。
第一種輔料是糖。糖是潮汕糕點中不可缺少的角色,高超的熬糖技術、精妙的火候控制,會讓白砂糖變化成各種各樣的形態,或柔媚、或剛硬,或晶瑩剔透,或潔白如雪。而用來製作海門糕仔的糖更加特殊,它是以「返糖漿」的面目出現的。「返糖漿」跟潮菜製作返砂芋的道理相近。糖在溫度和水的共同作用下發生褐變,大約到達125攝氏度的時候就可以熄火,然後繼續攪拌,讓水分進一步蒸發,最後放上砧板碾碎,就變成了一種蓬鬆、可塑性強的糖粉。
接著,傅萬鴻開始準備另一種輔料,他將白肉丁和青蔥粒炒製成蔥珠朥,再加入白芝麻,就成為製作海門糕仔所需的「芝蔥朥」。傅萬鴻說,傳統的海門糕仔以橙味為主,後來之所以會加入芝蔥朥,說起來還緣於一個意外。有一年柑桔失收,沒法供應橙醬,製作者只能以芝蔥朥代替,沒想到,製作出來的海門糕仔風味反而更佳。
糯米粞、返糖漿、橙醬以及芝蔥朥四種材料全部備好之後,就將它們攪拌均勻。隨後將材料填進模具,抹平,壓實,脫模後就成為一枚地道的海門糕仔了。最後這幾個步驟看似簡單,不過手法和力度還是非常講究的,否則製作出來的糕仔外型就鬆散不完整。
如今製作海門糕仔,已經簡便得多。自從用上機械設備之後,傅萬鴻只需將原料準備妥當,接下來的工序,就可以放心地交給工人去完成。這些設備,會幫助工人製作出質量穩定的成品。
每一枚海門糕仔上面都印著吉祥的字眼,這些字組合起來又成了一句句吉祥話,寄託著人們對幸福的期盼,也正因為這樣,它在各種民俗活動中擔當著重要角色,歷經歲月的流變而始終是一方名產。過去的海門糕仔都是用紙張包裝成筒狀的,紅色的紙張帶著喜慶,又可以防止糕仔吸溼或者變幹,如今,為了延長保存期,生產者用上了密封性更好的塑料材料。
過去,糕點製作流傳著「春酥、夏糕、秋餅、冬糖」的說法,這是因為,這四個季節的氣溫和空氣溼度都不相同,對糕點的製作會造成影響,說起來,製作海門糕仔的最佳時節應該是在春夏季節,因為這兩個季節空氣溼度比較大,糕仔可以保持比較柔潤的狀態。不過,海門糕仔的最佳食用期一般只有一周左右的時間,超過這一期限,香味就會減退,口感也會遜色一些。
在物資匱乏年代,它帶給人們難得的甜蜜。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老華僑念念不忘小時候吃過的那一枚海門糕仔。值得慶幸的是,潮汕民間還有不少像傅萬鴻一樣的手藝人,繼續傳承著祖輩的手藝。
來源:汕頭電視臺《美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