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木筏,可以橫渡太平洋嗎?

2021-01-20 網易新聞


利維坦按:不藉助任何現代設備,一片手工打造的木筏,能在太平洋上漂泊多遠?1947年,由冒險家託爾·海內達爾(Thor Heyerdahl)發起並完成的孤筏橫渡太平洋,是現代航海史上的一場奇蹟。他們一行六人和一隻鸚鵡從秘魯的西海岸進入太平洋,歷盡101天的海上漂泊到達玻里尼西亞,全程僅憑風吹揚帆。

這是一個關乎信念、成長與勇氣的故事,更是一個現代冒險傳奇。而在這個故事背後,究竟又是什麼原因使得海內達爾甘願不藉助任何現代技術卻以身冒死一試?

本文根據海內達爾的紀述文學《康塔基的遠徵》一書撰寫。此外,這次航行也被他們用膠片攝影機記錄了下來,且在航行結束後製成紀錄片《康塔基號》,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本文所用配圖便大多來自於這部1950年上映的電影。

5月17日。挪威獨立紀念日。海面洶湧。

順風。

今天我當廚師,發現甲板上有七條飛魚,竹屋頂上有一隻烏賊,陶斯坦的睡袋裡有一條叫不出名字的魚……

當天的航海日記上,海內達爾如此寫道。彼時彼刻,他的左手邊是一望無際的藍色大海,嘶嘶作響的海浪從身旁向後滾湧,追逐著模糊的海天分界線。右手邊,編織而成的竹製船艙裡,瑞典社會學家班德·丹尼爾遜(Bengt Danielsson,主要負責日常配給)仰臥在木筏上讀著歌德的詩作,腳趾蜷縮在竹屋陰影的邊界處。他是一行六人中唯一會西班牙語的人。


船上藝術家埃裡克在航行期間演奏吉他的照片。

「班德,幫我想想我們是怎麼來到這船上的?我們是怎麼開始的?」

班德把書搭在自己金燦燦的絡腮鬍上,回過頭來:「我怎麼知道?這明明是你的倒黴主意。當然啦,這主意其實也算不上壞。」

整件事情可以說是從1946年的冬天開始的,也可以說是1936年起始於太平洋玻里尼西亞群島中的法圖伊瓦島(Fatu Hiva)。當時二戰還未打響,年僅23歲的海內達爾與新婚妻子正在島上研究動物的進化,以自然主義者的方式過著傳統的玻里尼西亞生活。


1937年生活在法圖伊瓦島上的海內達爾夫婦。

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晚上,海內達爾夫婦和當地居民圍坐在沙灘上靜聽一位老人說話。雲層在朦朧的月光中翻湧,亦如慢速播放的海面。

「康提基,」老人赤裸著上半身,蹲坐在篝火的餘燼旁緩緩說道,「他是部落領袖,也是太陽的兒子。是提基帶著我們的祖先來到這生活繁衍下來的。在此之前,我們族人住在海那邊一個龐大的國家裡。」

法圖伊瓦島上的居民曾經分為兩個種族。考古學上普遍認為,大部分的島民來自亞洲,他們的祖先往東航行來到這片島嶼。但現代考古學並未對另一個種族的來源得出統一看法,這一種族已然滅絕,說話的老人臺德塔是島上這支族群的僅存者。而提基,就是這個種族傳說中的神。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老人娓娓道來的神話在海內達爾的心中引起軒然大波。他回想起島上提基的大石像,酷似屹立在南美的石像風格,而包括復活節島在內的這些有石像的島嶼,都處在玻里尼西亞群島的最東邊——再往東去,穿越過太平洋,便是南美洲。

但是在南美洲,由最早期居民建立的神秘文明,卻像是在一夜之間消失。


法圖伊瓦島島上的古老石像與居民。

不僅如此,當歐洲人幾十年前第一次來到玻里尼西亞時,他們發現許多島民的皮膚都是白色的,且長著其他島民所沒有的黃色鬍子與藍灰色眼睛,鼻子也是猶太人的鷹鉤狀,與真正的玻里尼西亞人相去甚遠。而在這些「白人」的民族神話中,康提基再次出現了。

轉眼二戰打響,戰後海內達爾撰寫了論文輾轉來到紐約,期待發表自己的理論——他認為原先生活在南美洲的原住民,在被印加人取得政權之後橫渡了太平洋,來到玻里尼西亞繁衍生息。

「你錯了,大錯特錯。」紐約一所博物館的老人坐在光線昏暗的辦公室裡,他甚至沒有翻開海內達爾的論文,「誠然,在印加人之前確實有一些人生活在南美洲,但我們既不知道他們是什麼人,也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但有一件事想必非常明確——那時沒有一個南美洲人去的了太平洋的島上!你知道為什麼嗎?他們沒有船!」

「他們有木筏。」海內達爾遲疑地反駁道。

老人轉身慢慢坐了下來,笑道:「好,你去試試吧。坐一隻木筏,從秘魯到玻里尼西亞。」


海內達爾(右二)在紐約探險俱樂部,1946年。

那些天裡,海內達爾在市中心的房租也已到期,帶著行李箱住進布魯克林一家名為「海員之家」的挪威賓館。這裡的住客大多是做短暫歇息的海員,生活期間海內達爾聽聞了許許多多關於航海的故事。

「相比於大船,其實小船更不容易沉入海底,小型船隻總能在巨浪之間找到漂泊的空隙,海水也不會倒灌——但是一隻木筏,你只能跟著風兜轉。」甚至有海員打賭這樣一艘木筏上的船員不可能生還,而賭的便是船員餘生中所有的威士忌。

海內達爾未曾氣餒。他從圖書館中找到印度安人古老的造筏圖紙,並尋得操縱木筏的傳統辦法(龍骨板)。幾天後,他找到了同是挪威人的一位老船長,向他詢問木筏橫渡太平洋的可能性。

「可能性確實存在,但如果你打算親身嘗試,那簡直是在發瘋。」老船長絲毫不留情面。「秘魯的老印第安人有著數輩造筏經驗,但沒準一隻成功渡洋的木筏背後,便有上百隻被巨浪擊碎。在大洋的中心,一片孤立無援的木筏等於被宣告了死刑,無線電也救不了你。」

「但對於我的理論而言,(孤筏橫渡)這種做法是最有力的證明,也是我唯一的辦法。」

「如果事情搞砸了,你豈不是在世人面前毀滅了自己的理論嗎?」

「或許吧。但這無所謂,沒準我就是那百分之一的幸運兒呢?」

儘管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海內達爾是說夢的痴人,但為了忠於自己的理論,海內達爾開始著手準備。通過報紙和電臺,他召集了另外五個船員,六個人將在島上輪班掌舵。


航行中,在甲板上修繕無線電的船員。

第一個應徵而來的船員名叫赫曼·華特辛格(Herman Watzinger),專業領域是技術測量。海內達爾形容他是個戰爭英雄、有著「石棉一般冷靜的神經」,而弱點是異性與威士忌。

海內達爾和赫曼開始四處邀力,一位退役的美國空軍將士通過報紙得知此事後,將他兩叫到家中做客。這位空軍將士的名字並未在海內達爾的日記中被記載下來,海內達爾只形容他是個「當時美國名聲大噪的人」。

將士端著一瓶上好的威士忌出現,他承諾給予資助,並聯繫了美軍戰資部門提供必要幫助,其中包括食物和無線電系統,同時也答應幫助後期宣傳。

是夜,威士忌成為了幾個人共同的弱點,無一不喝得酩酊大醉。在威士忌的促進之下,合作談得非常成功,團隊終於不用再發愁經濟上的問題,平和、期待和憧憬暗藏在酒杯裡,威士忌將開啟他們的旅程。

幾天後,海內達爾與赫曼輾轉來到秘魯,在雨林中砍下九根巨大的筏木,依照印第安人的圖紙在秘魯海軍基地徒手搭建出了他們的木筏。


正在港口搭建木筏的船員們。

整艘木筏由九根輕木搭建而成,相互之間用編織的纜繩相連。

要想證明自身理論的可行性,他必須完全倚仗近1500年之前的技術重渡太平洋。對於海內達爾來說,這既是出於科學實踐的需求,也是信念所在。海內達爾的嘗試前途未卜,甚至可能因此喪命——但這並非退縮的理由,信念給予他以足夠的膽量。?

1947年4月27日,在海岸停靠的木筏上升起了挪威國旗,船帆上康提基的紅色頭像赫然醒目。與六人同行的還有一隻綠鸚鵡,這是一位利加友人送給赫曼的出行禮物。如果一切順利,這隻鸚鵡也將隨著船員來到玻里尼西亞。


康提基號木筏的結構示意。

港口圍觀的人摩肩接踵,記者成群,鏡頭匯集在這艘木筏上,而即將出行的六人似乎也達成了一個默契——如果木筏出航之後散開了,那他們情願每人抱一根木料,被海浪拍打到玻里尼西亞去,也比舔著老臉回到這裡來好些。


提華納科古城中的康提基石像。

秘魯出發到玻里尼西亞的這片海域,幾乎沒有人走過。然而時隔15個世紀,世界早已不似康提基所生活的時代,鋼鐵澆鑄的船只有如海洋巨獸徜徉在地球表面,在這個星球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

唯獨亙古不變的海洋似乎並未對人類活動做出太多反饋,一艘按照古老圖紙所製成的木筏,將再次乘載著向西吹去的海風前往日落之處——就跟當年追逐落日的康提基一樣,那裡曾經是古南美人所信仰的歸宿之地,現如今是海內達爾準備徵服的高峰。

男人,就該默默地航行。


即將遠航的六人在與岸上人群揮手作別。

出海第二天的凌晨三點,一艘遊輪在木筏的不遠處駛過。在到達大洋彼岸之前,這是他們所看到的最後一點人類痕跡。


帆布上康提基的巨大畫像赫然醒目。

開始的六十個小時是這樣過去的:大浪淘天,一個接一個衝擊著康提基號木筏,日夜不息。船員們只能任憑木筏如漂流瓶一般被海浪高高拋起又重重落下,且必須在腰上綁著繩索才能保證自己不掉隊。與此同時,他們還需要時刻緊握舵把,保證木筏正對著海浪而上,否則很容易受到浪擊。

木筏在一個星期之後離開了近海區,航行才變得稍顯容易起來。晚上受到風燈吸引的飛魚會義無反顧撞到竹屋或者船帆上,跌落甲板無計可施,這是船員們很長一段時間裡的早餐來源,味道有點像鱒魚。


陳列於康提基博物館的飛魚模型。

除了飛魚,夜晚的過客還有會發光的磷蝦,在海裡像是一顆顆晶瑩的小球被衝到筏尾,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把正在海裡泡腳的船員們嚇一大跳。大烏賊也是常客,鬼怪般的綠眼睛有如鬼火,在不遠處直勾勾盯著木筏,不動聲色。

5月24日的遭遇不同尋常。那時正值中午,陽光沒有任何遮攔照射著海面。船員們宰殺了早上剛捉到的兩條海豚,把魚髒扔回海裡準備做飯。忽然間,筏尾傳來無線電員納德·豪格蘭(Knut Haugland)的大聲怪叫:「鯊魚!鯊魚!」

幾乎每天都會有鯊魚遊過木筏,但從來沒有引起過這般驚惶,船員們聞聲跑到船尾。根據海內達爾的描述,他們「面對面看見了一張我們任何人有生以來從沒有見過的最大、最醜的臉」。這個生物的頭又闊又扁,像是青蛙頭,兩隻小眼睛長在兩邊,顎約1.5米寬,嘴角上低垂著長鬚,尾鰭高高豎起尖出水面。渾身上下長著密密麻麻的小白點。


航行途中碰到的鯨鯊,圖中依稀能看到布滿白色斑點的身軀。

這是一條鯨鯊,是世上已知最大的魚類,此刻正緩緩搖著尾巴朝著筏尾遊來,頃刻間便遊到了木筏的底部,整個身體比木筏還長出一條尾巴。

船員們深知,如果鯨鯊突然對木筏發動襲擊,只需尾巴一甩就能把木筏拍得粉碎。但這頭鯨鯊並沒有立即採取行動,反而圍著木筏兜兜轉轉了近一個鐘頭。但是對於木筏上的船員而言,這一個鐘頭無疑是極度漫長而緊張的。船上藝術家埃裡克首當其衝做出反應,高高舉起三米長的魚叉,在鯨鯊頭剛露出木筏陰影的一剎那將魚叉深深插入鯨鯊那由軟骨組成的頭部。

還未等其他船員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事,連著魚叉的繩子便嗖地一聲跟著受驚的鯨鯊飛出了木筏,海面上水湧如山,鯨鯊此刻正朝著深海逃竄而去,堅固的繩索立刻被崩斷。過了好幾秒,一根斷了的魚叉柄在距離木筏約兩百米的地方浮出了水面。


在竹屋中休憩的船員們。

又是幾個星期過去了,六人沒有看見任何船的蹤跡,也沒有看見什麼漂浮的東西可以證明世界上還有別人存在,或者證明眾人自己還活著。大海似乎只屬於他們,地平線上所有的大門都敞開著,真正的和平和自由從穹蒼飄飄下降。


不管什麼魚,上了船都只能成為腹中餐。

再來說說那隻名叫「洛麗塔」的綠鸚鵡。大概兩個月的時候,當鸚鵡從從桅頂上順著帆索下來時,一個巨浪從筏尾打來。等到他們發現鸚鵡被衝下水時,已經太遲了。風浪之中,「康提基」無法轉過身來或是停住。如果有什麼東西從筏上掉下水去,就等於打了水漂無法挽回——船員們已經被迫拋棄了太多掉入海面的物資。

失去鸚鵡的那天晚上,船員們情緒都有些低沉。他們深知,如果自己在晚上單獨值班的時候掉到水裡,無疑會得到同樣的結局。而根據墨菲定律,鸚鵡的命運也同樣降臨在了船員身上。


正在從儲水罐裡取飲用水的海內達爾。

7月21日,天氣悶熱,濃重的烏雲在海平面上悄然匯集,忽然間風速達到了每秒近20米。一隻睡袋在誰都不注意的情況下被風吹入海面。

幾天前剛剛丟失了鸚鵡的赫曼在睡袋落水的一剎那想要抓住它,卻踉蹌一步掉入水中。波濤洶湧中,赫曼微弱的求救聲引起了其他船員的注意。儘管赫曼是個遊泳好手,但巨大的風浪正在將他推離木筏。班德和海內達爾迅速搬動橡皮艇下水準備施救,猛烈的海風卻使得橡皮艇舉步維艱。赫曼離木筏已經越來越遠了,繼續一個人陷在海裡必死無疑。


漂浮在海面上的康提基號。

就在這時,納德手持救生帶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向赫曼遊去。兩個人在海面中忽隱忽現,有如脫軌的太空人準備對接。幸運的是,納德終歸救起了赫曼,其餘人將這兩位安全拖回了木筏上。如果不是納德果斷的救援,赫曼已然和那隻睡袋一同葬身太平洋。

在航程的尾聲中,海鳥聒噪的叫聲震耳欲聾。在過去的近三個月裡,除了波吟濤吼外,只有繩索粗喇的摩擦聲,而海鳥的鳴叫無疑提醒著船員他們仍然活在世上。更重要的是,只有沿海地區才會有如此陣勢的鳥鳴,這說明木筏已經離岸不遠了。


大量海鳥的出現說明陸地就在前方不遠處。

「出來看看你的島!」

7月30日凌晨六點,剛從桅頂上下來的班德晃醒了熟睡中的海內達爾。眾人紛紛爬上船桅的最高處。此時黑夜將盡,筏尾處朝陽剛從海平面上升起,而在遙遠的東南方,血紅的晨輝中,一道淡藍色的影子短短地橫在海天邊緣。

這是眾人在離岸之後第一次看到陸地。密集的海鳥噪鳴著飛向那遠處的島。太陽升起來了,天大亮了,紅色的背景穩穩變成了金黃色,地平線上的島愈發清晰可見。

然而遺憾的是,在剛剛過去的黑夜中眾人已經錯失了登島的最佳時機——但對於過去的近百天而言,這無疑證明木筏確實在海面上漂動,而不是總在這永恆不變的、弧圓形的地平線中心翻滾上下。

康塔基號,真的到了玻里尼西亞。


康坦斯號的航行路線。

在錯過這個島後的第四天,他們又遇見了一個島,沿海的暗礁與猛烈的波濤卻使得他們找不到木筏上島的機會。迫於無奈,他們只能繼續往前航行碰運氣,終於在出海的第101天登上一座無人小島。

當六人戰勝了沿岸的巨浪與礁石,穿好鞋踏上沙灘的時候,康提基號已經被狂浪衝刷了好幾回,生生卡在礁石之中,竹屋早已沒了形狀。


最終成功登陸的康提基號船員們。

索性無線電系統被完整救上了岸。幾天後,兩個年輕的玻里尼西亞居民從隔壁的島上乘載著獨木艇前來並找到了他們,法國太平洋殖民地總督得到了來自巴黎的指令,派遣政府船隻前來迎接眾人前往大溪地島。木筏的現代遠徵畫上圓滿句號。

再往後的故事裡,海內達爾寫了航行傳記,製作了按中提到的紀錄片,並依靠著這兩項收入繼續自己的冒險生涯,比如1970年從摩洛哥乘坐紙莎草蘆葦船駛往島國巴貝多,晚年時期還四次到訪亞塞拜然尋找神話中的奧丁蹤跡,終於在88歲的時候因癌症逝世(2002年)。


紀錄片放映期間,影院外排成長龍的觀眾。

船員們所親手締造的奇蹟,究其成功因素無外乎四種:相互過命的默契,質疑教條的勇氣,堅守信念的忠誠,錘鍊意志的成長。而作為慶祝奇蹟誕生的慶功酒,也唯有在出行之前促成整件事情的威士忌,方能慰藉眾人。


相關焦點

  • 《木筏生存》raft安卓機可以玩嗎 木筏生存安卓版下載地址一覽
    導 讀 《木筏生存》raft是一款第一人稱海上生存冒險遊戲,玩家出生在一片漫無邊際的海洋上,身邊唯一擁有的東西就是一隻小木筏和一隻鉤子
  • 他能成為第一個成功橫渡太平洋的人嗎?
    據英國廣播公司6月5日報導,現年51歲的法國人本·勒孔特於6月3日在日本的銚子市海岸下水,準備橫渡太平洋。他計劃每天遊上八個小時,整個旅程預計將要持續六個多月,最終達到美國西部海岸。
  • 法國男子開始遊泳橫渡太平洋
    【新華社微特稿】北京時間5日上午8時, 法國男子本·勒孔特後在東京東部銚子港入水,開始遊泳橫渡太平洋的挑戰。他計劃,用6到8個月時間遊泳渡過從日本東京到美國舊金山之間9000多公裡寬的太平洋。除了鯊魚、大浪,勒孔特途中還會遇到漂浮在美國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州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帶」,主要是各種廢棄塑料製品。勒孔特希望以遊泳橫渡太平洋的方式促進公眾環保意識。51歲的勒孔特為此準備6年,預計每天能消耗8000多卡路裡熱量。為了能夠完成這項挑戰,勒孔特專門練習「身心分離」,分散對身體疲勞或疼痛的注意力。
  • 支援船受損 男子橫渡太平洋挑戰告吹
    【新華社微特稿】長距離遊泳運動健將本·勒孔特26日宣布放棄橫渡太平洋的挑戰,緣由是風暴天氣造成支援船技術故障。勒孔特當天在美國技術網絡媒體《搜尋者》聲明,他已遊完2780公裡,放棄遊完全程9260公裡的計劃。
  • 51歲法國男子挑戰遊泳橫渡太平洋
    北京時間5日上午8時, 法國男子本·勒孔特在東京東部銚子港入水,開始遊泳橫渡太平洋的挑戰。他計劃,用6到8個月時間,遊過9000多公裡寬的太平洋,從日本東京遊到美國舊金山。  他途中會穿過「太平洋垃圾帶」。「太平洋垃圾帶」位於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和夏威夷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垃圾堆積區,漂浮著8萬噸垃圾,主要為塑料廢棄物。  勒孔特說,他希望以遊泳橫渡太平洋的方式促進公眾環保意識。  準備6年 換了兩艘船  為了完成這次挑戰,勒孔特已準備至少6年。他最早宣布,會在2013年5月挑戰遊泳橫渡太平洋。
  • 《木筏生存》手機可以玩嗎 木筏生存手機版下載地址
    導 讀 最近木筏生存這款遊戲很火啊,很多人來問小編有沒有手機版啊,我沒有電腦或者是平時也不怎麼動電腦怎麼玩啊
  • 現實版「一葦以航」 智利牛人駕駛蘆葦帆船欲橫渡太平洋
    現實版「一葦以航」 智利牛人駕駛蘆葦帆船欲橫渡太平洋) "← →"翻頁 當地時間3月13日,一艘名為「Viracocha III」的蘆葦帆船從智利太平洋岸最北的港口城市阿里卡出發
  • 證古代航海:美國探險家要「草船」橫渡太平洋
    (原標題:證古代航海:美國探險家要「草船」橫渡太平洋)
  • 法國泳將橫渡太平洋 從東京啟程遊向舊金山
    人民網訊 據法新社報導,5日,法國泳將李康特在東京東部銚子港跳進太平洋,開始了從東京到舊金山9000公裡長史詩般的泳程。  當天上午剛過9時,51歲的李康特(Ben Lecomte)在豔陽下進入涼爽平靜的海水中,迎接他的將會包括滔天巨浪、鯊群和水母。
  • 涪陵小夥自製6米玻璃鋼小船 欲橫渡太平洋 [組圖]
    小船主體全用玻璃鋼打造 僅重250公斤 能承載1噸以上的重量 李金豪即將用6米小船闖蕩汪洋大海 為了圓自己兒時的一個夢,涪陵小夥李金豪自製了一艘玻璃鋼小船,準備明年3月從上海下水,橫渡太平洋。4分鐘橫渡1公裡江面 昨日下午4時,記者觀看了李金豪的首航。小船橫渡1公裡多寬的江面只花了約4分鐘,若不是親眼見到,很難想像這樣一艘小船能有如此的速度。坐在自己親手打造的小船上,李金豪顯得很自豪,不時揮舞著手中的國旗,引得岸上數百人圍觀。 明年3月要橫渡太平洋 李金豪告訴記者,駕著小船在海上航行是他從小的夢想。
  • 現實版「一葦以航」 智利牛人駕駛蘆葦帆船欲橫渡太平洋 (2/3)
    現實版「一葦以航」 智利牛人駕駛蘆葦帆船欲橫渡太平洋) "← →"翻頁 當地時間3月13日,一艘名為「Viracocha III」的蘆葦帆船從智利太平洋岸最北的港口城市阿里卡出發
  • 歷時近兩個月 日本一盲人水手操縱帆船不靠港橫渡太平洋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導 當地時間20號,日本一名盲人男子巖本光弘操縱帆船成功實現不靠港橫渡太平洋,並抵達了日本福島縣港口
  • 62歲老漢自造小船橫渡太平洋 剛試航就壞了
    近日,洛陽一六旬老漢自造「夢想」小船,想要橫渡太平洋,結果,夢想剛剛啟航,62歲的老漢就被困在了黃河河面上,只得求助洛陽神鷹救援隊孟津大隊救援 3月18日,河南洛陽,一位62歲老漢被困在黃河中的橋墩中間,救援人員用時3小時將其救出。
  • 英國塑料瓶船橫渡太平洋:抵達吉里巴斯聖誕島
    英國探險家大衛·德·羅斯柴爾德最近有一個新的挑戰,那就是駕駛一隻由1萬2千隻廢棄的塑料瓶捆綁而成的帆船,橫渡太平洋,全程超過1.7萬公裡。現在一個多月過去了,這艘塑料船終於第一次靠岸,進行補給。  自3月24號駛離舊金山港口後,「普拉斯提基」號現已抵達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的聖誕島,這也是船上六名船員首次登岸。
  • 美國軍方槍口轉向亞太,數千陸戰隊橫渡太平洋
    這次場疫情可以算是美國近年來前所未有地打擊了,一瞬間經濟大受挫,股市4次熔斷,原油價格下跌,多少人又開始面臨失業。然而一向在將經濟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美國人也奇異地認為疫情帶來的損失比不上經濟帶來的損失,企圖重啟經濟或者其他領域的工作。美國軍方槍口轉向亞太美國因為這次疫情帶來的災難,可是真的不簡單。
  • 日本失明男子6年前駕駛帆船欲闖太平洋失敗 今成功橫渡成全球首創
    日本一個完全失明的男人,駕駛小型帆船,用近兩個月以無靠岸的方式,成功橫渡太平洋。12米長的小型帆「織夢者號」12米長的小型帆「織夢者號」,當地周六上午靠岸完成任,橫渡太平洋。整個航程由他駕駛,他健全的美國朋友史密斯只是口頭提供風向等情報。
  • 法男子將遊泳橫渡太平洋 全程8800公裡歷時半年
    東方網11月14日消息:據《今日日本》11月14日報導,近日,法國人本諾特·勒肯特(Benoit Lecomte)表示,將在明年嘗試遊泳橫渡太平洋的壯舉。據悉,這段旅程長達8800公裡,耗時可能長達5個月,若勒肯特挑戰成功,他將被載入史冊。  勒肯特現年44歲,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嘗試這樣的海洋冒險。
  • 圖文:美國探險家將挑戰駕駛蘆葦船橫渡太平洋
    圖文:美國探險家將挑戰駕駛蘆葦船橫渡太平洋
  • 無人帆船橫渡太平洋!今天在寧波有了這個計劃……
    去年,挪威一艘不足兩米場的小帆船,以無人駕駛的方式穿越大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橫渡大西洋挑戰。在論壇上,各位專家學者與參賽隊圍繞科技與體育進行深入融合探討。來自中國第一個依靠網際網路完成環球航海旅行的航海者崔志鵬、國家帆船隊運動員徐小梅等三位有著豐富航海經驗的嘉賓分享他們的藍色探尋之旅,他們用自己與大海搏擊的親身經歷來講述大海的魅力和挑戰。
  • 《木筏生存(Raft)》怎麼下載 Raft中文版下載地址
    導 讀 如果給你一個木筏在大海上漂流,面對各種困擾和危險,你能存活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