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愛情小說:翠翠代表的愛情悲劇美,是湘西純情兒女的靈魂

2020-12-10 書文小品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壇上獨特的一筆,他的作品樸素雅麗,情感細膩如絲,特別是他展現湘西兒女愛情生活的小說,充滿了淡淡的悲悽美。

一、沈從文愛情小說悲劇的真誠美

沈從文寫愛情悲劇,不是用強烈的場面和情節挑起人們內心的悲傷感,也不是像曹禺的《雷雨》一樣,表現強烈的社會悲劇,也沒有像《美狄亞》、《哈姆萊特》一樣,表現人物的性格悲劇。

他的感情表達是十分節制的,從來不會出現歇斯底裡的吶喊,有的只是徐緩的悲傷和哀戚,在輕描淡寫中,展現湘西小人物美好愛情遭受摧殘毀滅的故事。這種平靜背後蘊藏的悲傷力量,往往會勾出我們內心的同情和期望。

比如最著名的《邊城》,它以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開始,又以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結尾,整個故事的基調是淡淡的悲傷。無論是翠翠的父母,還是翠翠和儺送,他們都嚮往美好的愛情和幸福的生活,但他們終歸沒有得到所追求的。日夜奔流的小河、矗立河邊的白塔,悄悄見證著他們美好憧憬的幻滅,看著他們的美好被付諸東流。

雖然沒有得到想要的幸福,但是純情的人們並沒有屈服與命運,他們向封建傳統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抗爭,用傳統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

沈從文

翠翠喜歡儺送,但她不會無底線的愛他,在於團總女兒的競爭中,她維護著自己的尊嚴;

天保對翠翠一往情深,但他不忍心傷害手足兄弟,他忍痛割愛,把翠翠留給儺送,滿心傷悲,最後死去;

儺送對翠翠深情執著,但父母的包辦婚姻讓他和翠翠不能在一起,他不想傷害父母和翠翠,最後選擇遠走他鄉。

小說《邊城》,就是在含蓄委婉、錯綜複雜的敘述中,為我們展現微妙而又充滿悲劇的情感衝突,文中瀰漫中美好愛情破滅的哀傷色彩,表現出沈從文對人物命運的同情和憂傷。

另一篇愛情小說《月下小景》,講述的是一對苗族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他們愛情的悲劇色彩絲毫不遜色於翠翠和儺送。

在深沉婉麗的月夜裡,儺佑和女孩兒相愛了,從春天到秋天,他們的愛情成熟,兩人「在忘我的行為中失去了一切節制約束行為的能力」。

《邊城》

然而,他們的行為違反了苗族的風俗:一個女子能同她的第一個男人戀愛,但是必須和第二個男人結婚。也就是說,一個苗族女子,她要把自己的貞潔交給另一個人,才能和自己喜歡的男人在一起,而如果男子得到女人的貞潔,卻不可能得到她的愛情。

儺佑如此愛女孩兒,而女孩兒也十分愛儺佑,她不想按照習俗將貞潔交給另一個男子,在和儺佑結婚,在這種毫無合理性和人性的習俗下,兩個青年的愛情悲劇產生了。

「如果貪婪這』生』只有』死』才能得到」,活著的時候,人們不允許他們保持純潔的愛情,他們只能選擇死來成全自己的愛情,成全對愛人的忠貞。

沈從文在描寫這對苦命的苗族青年時,並沒有站出來指責舊社會、舊制度,也沒有表現自己的憤怒,但我們卻從他清淡浪漫的描寫中,感受他的所要傳達的悲劇力量,而這一愛情悲劇引起我們對社會的思考,引發我們的悲憤、同情、淚水和內心深處的痛苦。

二、沈從文愛情小說悲劇的含蓄美

西方作者在表現愛情悲劇時,往往一吐為快,快意恩仇,比如說《美狄亞》中,美狄亞為了報復變心的丈夫,先後殺死兒子,然後殺死丈夫和情婦,最後自殺,整個場面充滿了血腥,讓人震撼的同時,表現出毀滅的力量。又如《呼嘯山莊》中希斯克利夫對凱薩琳的報復,小說中製造出恐怖氛圍,讓讀者感受到愛情遭受毀滅時的可怕。

翠翠

而沈從文的愛情悲劇,常常孕育於陰柔和委婉,他把悲憤、哀傷藏在心底。小說的悲劇性不是像瀑布洪水般洶湧,而是像山間溪泉一樣潺潺流出,他小說中的愛情悲劇適合人們細細品,慢慢讀,永遠是那麼含蓄,不易察覺,但又讓人十分受震動,這也是他小說的獨特之處。

翠翠和儺送是這樣,儺佑和少女是這樣,《貴生》中貴生和金鳳也是這樣,還有《阿黑小史》中五明和阿黑也是這樣,情侶之間純真美好的愛情總是會遭到意外的摧殘和戕害,讓人從美好突然走向毀滅,使人震驚。與爆發式悲劇相比,這種悲劇激發我們對「善」、「真」形象的悲憫和嚮往。

沈從文在小說中,把愛情的力量看做是超越生活的理性力量,把愛情看作人生的重要人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善良的愛情確實能夠激發我們對高尚事物的嚮往,能夠激發我們奮進,而愛情的悲劇,尤其是愛而不得、愛與死,更具有動人心魄和超越時空的巨大力量。

在沈從文的愛情小說中,翠翠、阿黑、貴生、儺佑,他們都追求純真的愛情,但是他們的美好愛情都遭到摧殘和毀滅:有的遭到意外災禍,有的受到舊式婚姻的阻礙,有的經歷生與死的阻隔......在愛情悲劇中融入了社會和歷史。讓人們在閱讀中感受到民族過去的偉大和目前的墮落,從而揭示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

湘西小景

三、沈從文愛情小說悲劇的反抗精神

三十年代的湘西地區,被稱為「中國的盲腸」,那裡匪盜橫生,社會現實令人悚然,封建意識根深蒂固。在這樣落後的地區和時代背景下,沈從文愛情小說中的悲劇主人公,承受著精神的痛苦,遭受封建社會的桎梏和惡勢力的摧殘和毀滅。

美好與毀滅的結合,構成了沈從文小說主人公的悲劇內容,愛情的悲劇是個人的情感衝突和社會衝突的特殊形式,是人們高尚追求和阻礙人們嚮往高尚的邪惡力量的鬥爭的特殊形式。

在沈從文愛情小說中,最能揭示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的是《貴生》。

貴生很喜歡金鳳,但當他聽說金鳳是個「克相」的時候,他猶豫了。拖延許久,他才決定籌備婚事。當他在城裡備齊禮物,準備向金鳳他爹提親時,金鳳卻被地主張五老爺強勢娶去作妾「衝喜」。五老爺擺宴席時,還叫貴生去幫忙抬花轎。

「聽到這消息,貴生好象頭上被一個人重重地打了一悶棍,呆了半天,轉不過氣來」。當夜,貴生一把火把自己的房子和雜貨鋪都燒了。

貴生的愛情成為了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湘西小景

沈從文在《貴生》中展示的是階級壓迫下的愛情悲劇,剝削階級可以任意摧殘主人公應得的美好愛情,而弱小的下層人士根本沒有反抗機會,原本美好的愛情被黑暗的社會現實埋葬得乾乾淨淨,留給讀者的是無限的悲憫和唏噓。

在當時的社會,摧殘美好不是某個惡人的特定行為,而是某種巨大可怕的社會勢力,它展現的是腐朽本身的可怕,是邪惡本身的可怕,而不是個體的可怕。真善美的毀滅,人性中的愛情理想破滅,反映的是畸形社會的黑暗和腐朽,這是造成愛情悲劇的癥結所在。

《月下小景》中,儺佑和少女不願在畸形的落後習俗下就範,他們不想屈服於命運,但現實卻不容許他們反抗,如果想反抗命運,只有死亡一條路,也只有死亡才能克服一切不公正和黑暗,最公平的世界永遠不再地面,而是在空中和地下。

這樣的愛情悲劇,是人們人生永遠的遺憾,使人們哭不出聲來。沒有驚心動魄的悲劇衝突,只是將人生美好且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真善美遭受毀滅的背後,是深刻的社會和歷史內容。

白塔

四、沈從文愛情小說的反抗精神

有人認為沈從文愛情小說的思想性不高,他喜歡在作品中構造烏託邦社會,對時代的關照只是一筆帶過,對人性的描寫狹隘且自我滿足,認為"他 常常停留在封建關係的淺層空間,而無力向下做深層的挖掘」。

當然,沈從文小說的整體傾向是這樣的,但我們看他的愛情小說時,發現並非如此。在他的愛情小說中,還是有相當深刻的悲劇內涵的:

性中的愛情被現代制度和「文明」扭曲,作家的審美理想在現實中被毀滅,作家對純潔愛情的歌頌,是對反動階級和腐朽就社會、舊制度的否定和批判。

我們讀沈從文的小說,能明顯感受到他對人生美醜善惡的評價,如《八駿圖》中,八個教授的虛偽舉動和心理,是愛被扭曲的鮮明例證,這些都市中的人的美好「愛」意,被現代文明洗刷乾淨了。

但是反觀湘西地區的純潔青年男女,他們愛得真摯、熱烈,有些甚至至死不渝,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悽婉悲涼的愛情悲劇。

渡口

比如《邊城》,翠翠的愛情理想被打碎,她回到現實中來,但她沒有背叛自己的愛情,她在河邊的小屋裡等待著愛人,在渡船上等待著愛人,雖然她也不知道到底愛人會不會回來。她對愛情的忠貞,映射出了湘西少女美麗的靈魂。

如《阿黑小史》,當病魔奪去阿黑的生命,五明為了愛情變成旗子;《媚金、豹子和那羊》中,媚金和豹子為愛而死,他們愛得真切熱烈、淳樸堅貞。

沈從文在愛情小說中,以悲劇的形式,展現湘西人們的真善美,使人們在「美」的毀滅中感受到美的永恆力量,他挖掘出封建意識的客觀原因,集中反映了封建意識對社會心理和社會風尚的影響,透露出他對愛情悲劇的同情和對腐朽社會的憎惡。

這種憎惡,具體表現為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如《月下小景》中,儺佑和他的愛人為了得到永恆的愛情,擺脫世俗的壓迫,最後服毒自殺,向舊習俗提出抗議,向舊制度開火,有著強烈的反抗精神。

後記

沈從文不是在為了描繪風花雪月,而是以現實為依託,進行藝術創作。他小說的愛情悲劇藝術在於,它是具有社會意義的,悲劇中的主人公在同現實抗爭、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中,遭受精神的壓抑和痛苦,有的甚至犧牲生命,表現出正義和真理的偉大,展現出人的美好心靈和高尚品質。它使人們在真善美的毀滅中,感悟到對毀滅中的痛恨。

相關焦點

  • 沈從文《邊城》丨翠翠的愛情悲劇真的只是「不湊巧」這麼簡單嗎?
    然而,沈從文談及《邊城》的創作理念時,說自己並不是主張大家去湘西桃園旅行,也不是通過翠翠的愛情故事來刻意渲染愛情無常,只是想借湘西故事來詮釋何為「愛」,「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既然是「恰如其分」,那麼翠翠的愛情悲劇除了「不湊巧」的偶然性之外,究竟還有怎樣的必然性與價值反思呢?
  • 《邊城》中的湘西風光,翠翠與二老的愛情,給讀者留下了無限遐想
    沈從文的《邊城》是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創作的一篇小說。沈從文用他細膩的筆法描繪出茶峒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沈從文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這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現在位於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邊城鎮——邊城茶峒。
  • 沈從文《邊城》中翠翠之美:靈動自然,質樸純潔
    《邊城》是沈從文的名作,以湘西邊境山城茶峒和附近農村社會為背景,把湘西樸實的民風及獨特環境中的人性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茶峒河畔的渡口,住著一位年過花甲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翠翠美麗、熱情,乖巧、伶俐、健康。
  • 《邊城》:沈從文在囈語中呼喊著翠翠,她對他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沈從文生活的世界距離《邊城》生活也很遠,他寫這部小說是給城市人看的,他覺得城市人都「失血」,這種意識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也有所體現,體現的方式通常是誇大湘西環境的恐怖色彩,比如,在《夜》裡,寫巫師的妻子和另外一個男人好了,最後慘死,兩個人被 一根巨大的竹籤從背後穿過,釘在了一起,這是一個血腥的故事,也是一個復仇的故事,其中不乏野蠻意識。
  • 沈從文:究竟誰是他心中的翠翠
    沈從文,是湖南鳳凰人,而《邊城》這部唯美浪漫的鄉土情懷小說寫的就是他的故鄉和故鄉的人以及故鄉的情。翠翠是小說裡的女主人公,一個鄉村女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
  • 沈從文湘西風土人情閱讀推薦《邊城》,愛情故事
    特別喜歡沈從文,他的文章如他的人,絕對的低調奢華、表裡如一。他是兼具人品與才華的優秀作家。他的《邊城》只有風土人情沒有油頭滑腦,書中人物蘊含的是作家思想的濃縮。閱讀他的《邊城》不僅有一位位熱情、善良、樸實的湘西人,還有那景色宜人的水鄉古鎮。
  •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悲劇是誰的錯?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悲劇是誰的錯?】第二遍讀《邊城》感受非常不一樣,也許是這次我突然不再糾結故事情節,而是輕輕鬆鬆的去讀內容,讀他的每一處描寫眼前勾勒出邊城這個小鎮,突然覺得,這好像是一本專門寫景的書似的,對於小鎮環境的描寫十分細微,好像「美學」因素也加在裡面了,這一點上,不得不說沈從文先生的筆十分從容,似乎有點兒日本小說的氣息!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小說以三十年代川湘邊界的小城茶峒為背景,描寫了湘西邊城淳樸的風土人情,是一曲寧靜淡遠的田園牧歌。小說通過少女翠翠的愛情故事,展現了人性的「愛」與「美」,是一支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沈從文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沈從文《邊城》的翠翠,原型其實是她,一個影響沈從文一生的人
    那時,有張愛玲的愛情小說,掀起來一陣愛情小說潮流,那時,有魯迅的諷刺故事,即便到了今天,也是無數青少年的精神食糧,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那時,還有無數動人的愛情,例如梁思成和林徽因,他們的愛情故事,一直被津津樂道。但是或許很少有人知道,沈從文和張兆和的這段良緣,張兆和深深影響了沈從文的寫作風格,他筆下的人物,都帶著張兆和的色彩,而沈從文最有名的《邊城》,也是為張兆和所寫。
  • 話湘西,讀沈從文/郭一鳴
    張家界和鳳凰古鎮都在湘西地界,湘西人傑地靈,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熊希齡、當代著名畫家黃永玉、著名作家沈從文都是湘西人。筆者大學時代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作家以白描筆法展示家鄉的純樸人文和秀麗山水,以及村姑翠翠的愛情悲劇,令人心馳神往又引人同情,後來又看了小說改編的電影,對生長在河邊古渡頭、情竇初開、清純可人的翠翠,留下深刻印象,有分析者說,翠翠形象的原型是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不過張兆和是名門閨秀。
  • 沈從文《邊城》裡的愛情:沒有一個壞人,為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沈從文的《邊城》,寫於一九三三年冬至一九三四年春。那是一個山河變色、局勢動蕩的年代,而故事裡的湘西邊陲小鎮茶峒卻脫離滾滾塵寰,猶如桃花源般遺世而獨立。茶峒的人不談功利,不論金錢,船總的兒子可以自由追求貧寒船家女,沒有來自家庭階級的隔閡。
  • 《邊城》沈從文想要傳遞的東西並非淳樸鄉村生活的悲劇愛情故事
    hi,我是嘮嘮叨叨的小春有話說~由於沈從文以及家族的從軍經歷,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對士兵都有所偏愛。我們通常買的《邊城》一書基本上都是含有《邊城》這一中篇小說的沈從文小說選集,沈老的文學功底還是非常紮實的,能夠用非常形象的詞語刻畫每一處景物,描寫每一個人物細節。
  • 從沈從文與川端康成的命運看:《邊城》與《雪國》的死亡意識區別
    沈從文運用了詩化的語言,自然勾勒出秀麗的湘西風光,娓娓道來邊城裡的淳樸與真善美。小說中鄉土、人事、人物三者融合,渾然一體。《邊城》:三次死亡描寫,走進湘西的至美至善之境在《邊城》裡,死亡意識流露在三次主要的死亡描寫之中。第一次是翠翠父母之死。翠翠父母在年輕的時候自由戀愛,但是遭到家人反對,後來翠翠父母相繼殉情而去。兩人死後,留給翠翠爺爺的是一生的痛苦,給小說一早就奠定了悲傷基調。
  • 沈從文筆下人物,大多家庭殘缺,不得愛情,其實都是沈從文的孤獨
    沈從文的人生稱得上傳奇,也稱得上矛盾。 一、沈從文的童年,父親常常缺席 沈從文出生於湘西鳳凰的一個大家庭,是鳳凰有名的望族。他從小就天資聰穎,生性好動,對世界充滿好奇心。
  • 《邊城》:一部湘西人物風情畫,詩意朦朧的悲愴愛情、親情故事
    沈從文作為文學大家對於農民和士兵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他的祖父,父親以及兄弟,全列身軍籍,不是終此一生盡職盡責就是戰死沙場為國捐軀,所以在沈從文的筆下對於這些人物都有種悲天憫人的蒼涼感,《邊城》是他在前往湘西看望母親時親身經歷的故事,小說中每個人物都是活生生存在的,沈從文用文字將他們的事跡延續,不僅僅勾勒出屬於湘西充滿詩意的風土人情,更讓讀者感受到這個充滿悲愴色彩的感人故事
  • 一女子終身未嫁痴心等待戀人,且看沈從文名著中翠翠人性美的展現
    王保生曾這樣評價《邊城》:「是沈從文以抒情的筆調寫小說、賦小說以詩體形式的創作的一個高峰」「水晶般玲瓏剔透的結構,跌宕有致的情節,農村少女覺醒期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首尾一致的完整性,使它成為鑲嵌在中國現代文學畫廊中『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
  • 從《邊城》中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淺談「溝通」的重要性!
    這個計劃原本很完美,但悲劇的是,他們沒來得及和羅密歐溝通,導致不知情的羅密歐誤以為朱麗葉真的死了,最終選擇在朱麗葉的墓前自殺了.....。這個情節也告訴我們,溝通很重要,及時的溝通更重要。因為如果沒有及時的溝通很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最終可能釀成悲劇。而在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中,女主人公翠翠和男主人公儺送的愛情悲劇、其實就是缺乏溝通造成的。
  • 沈從文《邊城》:最純美的愛,是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邊城》:最純美的愛,是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題記:小溪,白塔,墨竹,渡口,獨戶的人家……故事在靜美中拉開帷幕。這裡是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這裡是民風淳樸的湘西邊城。《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被譽為「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一九九九年《亞洲周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 適合冬天閱讀的美文——沈從文的湖南文學:淡若杯水,美若邊城
    如果把民國時期的小說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沈從文的《邊城》定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初入口中淡若無味,但總不會讓人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味到它與眾不同的滋味。沈從文的文字便是這樣,他遠離政治,永遠不願給人負擔。正因如此,一個失去親人的孤女會有「翠翠」這樣一個惹人憐愛的名字;一個本該悽涼的愛情悲劇,卻在湘西的邊陲小鎮裡,美得那麼動人。沈從文的文字是自然、純粹而富有靈性的。
  •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愛情終究沒有等到
    邊城這部電影是根據沈從文小說改編而來,但影片中質樸的演技實力的演繹了當時社會的人民生活狀況。從影片中端午節翠翠的爺爺上街買菜,打酒的人,賣肉的人,包括在回來的路上,爺爺把酒壺都分享給別人了。可見,那時候樸實的民風是現在社會最難的,最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