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丨翠翠的愛情悲劇真的只是「不湊巧」這麼簡單嗎?

2020-12-06 慕小七空間

文丨慕小七

「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提及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自然會想到這句話。

然而,沈從文談及《邊城》的創作理念時,說自己並不是主張大家去湘西桃園旅行,也不是通過翠翠的愛情故事來刻意渲染愛情無常,只是想借湘西故事來詮釋何為「愛」,「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既然是「恰如其分」,那麼翠翠的愛情悲劇除了「不湊巧」的偶然性之外,究竟還有怎樣的必然性與價值反思呢?

01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不湊巧」背後善的破碎

《邊城》裡,茶峒是故事發生的所在地,這裡猶如世外桃源,隨處拾得的便是水墨畫展般的美景。

河水清澈明亮,兩岸多竹篁,翠色逼人而來。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永遠是那麼妥帖,且與四周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是非常的愉快」。

大自然賜予茶峒細膩的風光與工筆,茶峒孕育著善良、淳樸的子民。

《邊城》中的靈魂人物翠翠,湘西的清風麗日曬出她黝黑的皮膚與健康的身體;茶峒的青山綠水賜予她水晶般清澈透明的眼眸;碧溪的竹篁、白塔又送給她一顆不世故的赤子之心。

天真活潑,又乖巧,如山頭黃麋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翠翠的爺爺,更是邊城裡的「公僕」。

二十歲便守在溪邊,五十年如一日,為往來的過客擺渡,任勞任怨,時刻為過渡人著想,從來都不為自己謀私利。

爺爺總是用那些渡客偷著塞下的錢,買些菸草茶葉。再用茶葉燒成開水為人解渴,把菸草奉贈他人。

即便是團總順順,也沒有一點架子,更不懂欺世壓人,相反大方灑脫,好結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

《邊城》中的一切都充滿了善,沈從文用溫柔的筆調,書寫著純粹的詩。愛情,自是這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沈從文說過:「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邊城》中的翠翠、大老天保、二老儺送,就是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不湊巧的是,邊城田園牧歌的背後,卻是「善」與「悲」極不協調的融合。

邊城中的人們,有的飽嘗孤獨和離恨的苦,有的含恨而去,還有的孤苦地繼續生存。

翠翠的愛情悲劇更是令人唏噓。

大老因得不到翠翠的愛,憂憤出走,溺水身亡;二老因不明翠翠的真實心意,離鄉遠行。

翠翠自己從始至終,也沒能大膽說出那一句「愛」。

正應了沈從文那句「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然而,翠翠的辛酸愛情背後,真的只是「不湊巧」這麼簡單嗎?

沈從文曾感嘆道:「我的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等於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後隱藏著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夠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文字後的悲痛也忽略了。」

愛情悲劇的背後究竟隱匿著什麼樣的原因呢?

02 翠翠愛情悲劇背後的原因

(1)天保大老對天意的消極反抗

天保一廂情願地愛上了翠翠,用盡心思也不得到翠翠的愛,在那個時候的邊城人看來,這是天意。

天保理應順應天意,直面翠翠不愛自己的事實,放棄對翠翠的追求,另覓佳人。

可是,天保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有人從中作梗。

天保試圖以一己之力與天對抗,對同時愛上翠翠的弟弟儺送表露心聲:「鬼知道那老人家存心是要把孫女兒嫁個會唱歌的水手,還是預備規規矩矩嫁個人!」

既然如此,情敵間的公平競爭本無可厚非,無奈,兄弟間不能反目成仇,天保憤而遠走邊城。

天保的出走亦是不順從天意的表現,但也只是消極反抗。

後來,天保的客死他鄉直接導致了翠翠與儺送的不幸,間接導致了老船夫的猝死。

天保的行為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主體意識的覺醒,還是有悖天意的一意孤行?

「天命意識」的存疑與合理性又該如何權衡?

2)儺送二老在「渡船與碾坊」的抉擇中徘徊不定

翠翠打出生就父母雙亡,在年邁爺爺的照料下過著單純的小日子。

但是,後來發生的一切,讓翠翠的生活單純卻不單調。

特別是在翠翠與儺送愛情之間,站起來的那座碾坊,好比一種物化的人格力量。

這種力量牽動著二老的價值取捨與是非判斷,從而,使得儺送在「渡船與碾坊」的抉擇中徘徊不定,消極被動。

選碾坊意味著儺送要討有錢人家的姑娘做媳婦,選渡船才代表著儺送要與翠翠成親。

翠翠的爺爺試探口音:「二老,我聽說你不要碾子要渡船,這是楊馬兵說的,不是真的打算的吧?」二老答:「要渡船又怎樣?」

二老沒給爺爺堅定的回答,爺爺也沒好意思繼續問。

腳夫勸二老:「這件事派給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鬥糠。」二老說:「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只是老的為人彎彎曲曲,不索利,大老是他弄死的。」

後來,面對自己父親的詢問,二老還是猶豫不決,不確定自己該得碾坊,還是渡船。

碾坊的壓力與二老的徘徊不定,讓善良而又貧窮的翠翠爺爺有了不祥的預感,翠翠與儺送的愛情終究要悲劇了。

爺爺身身心交瘁,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溘然長逝。

3)儺送與翠翠之間缺少溝通

整個故事中,儺送與翠翠的溝通少得可憐。

翠翠與儺送初次邂逅時,翠翠聽聞儺送的聲音,接著誤會了儺送說的話,通過儺送的行事,最後得出儺送「是個很好的人」。

第二次見面,儺送借送酒葫蘆的機會,邀請翠翠和爺爺到自家的吊角樓上看賽龍舟。

翠翠看清了鎮定指揮龍舟賽的儺送,兩人相視而笑,通了心意。

第三次,儺送為翠翠唱情歌,翠翠被夢中的歌聲浮起,摘了一大把虎耳草。但是儺送並不了解一晚情歌的效果,認為自己當了一整晚的傻子,翠翠的感情線單向向前。

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看到儺送的翠翠有意迴避,情到深處,多了幾分害羞,但儺送卻認為自己得不到翠翠的會,不明翠翠的真實心思。

如果說,無回應之境,便是絕境。

那麼,溝通的欠缺,就是將關係推向絕境的導火索。

儺送自幼便在河上弄船上行、下行,豐富閱歷的同時,對茶峒以外大都市的男女情愛之事自然有所了解。

因此,儺送主宰自己的感情,主動接近喜歡的翠翠,理所當然。

但是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常年守在渡口一隅,在感情方面是閉塞的。

因此,翠翠在表達感情時特別謹慎、隱忍,甚至有些壓抑。

與儺送的誠意相比,翠翠的單純令人心痛。

翠翠一系列的懵懂行為將儺送的熱情一點點澆滅。

兩人感情不同頻,打亂了愛情穩步向前的契機。兩人缺少明朗化的溝通,則直接導致了愛情的夭折。

就像心理學所說,兩人持久幸福戀愛的本質遵循他提出的「心理可見性原則」。即,你我互相看見,心意互通,愛情方得圓滿。

不好好溝通,談何心意相通?關係只會越來越疏離。

03 翠翠愛情悲劇的價值反思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悲劇的深刻反思是實現自我救贖的有效途徑。

翠翠的愛情悲劇,折射出命運的無常,令人心生憐憫之情,同時,也警醒人們反思悲劇背後的價值所在。

(1)得不到的愛,該如何釋懷?

《邊城》中,天保只知自己打心裡愛著翠翠,卻認不清對方不愛自己的現實,受不得傷害的打擊,憤而出走遠行。

顯然,這是幼稚的一意孤行,並非成熟之舉。

精神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說過: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

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真正愛一個人,就應該接受對方本來的面目,包括對方不愛自己的事實,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強求。

天保得翠翠不成,就應該從失敗中汲取營養,將感情的挫傷慢慢淡化。

既無緣,就不過分執著,果斷放手。

從感情上看破,精神上看開,不沉溺過往的迷戀,放下無緣的人,才能積極擁抱知心人。

如此,與得不到的愛釋懷,更是一場重生。

(2)接納愛與拒絕愛都需要勇氣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一方面與兩人從始至終都未敞開心扉,沒能勇敢說出對彼此的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翠翠對天保拒絕的不徹底有關。

翠翠與儺送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在發展過程中的種種誤解,也都是愛的不恰當表達。奈何兩人從小到大的見聞相差太遠,在對愛的信號的解讀上有所分歧。

要命的是,兩人都不能正視內心的情感訴求,大膽說出愛,接納對方。

反思當下,多少錯失的愛情,同樣因沒勇氣接納而夭折?

當爺爺問及翠翠是否不喜歡天保時,翠翠也是含糊其辭,不承認,也不否認。

威爾克斯說過:「愛不是感覺,而是行動」,接納愛需要付諸行動的勇氣,拒絕愛同樣需要。

要是翠翠及早與天保表明不愛的心意,或許也就沒了後續系列不湊巧的悲傷。

(3)及時溝通,讓愛不留遺憾

一直觀望的愛鮮有修成正果,翠翠與儺送的辛酸結局就是例證。

兩個人互相猜測,就是不懂好好溝通。

愛情這事,你在哪裡偷懶,必然會在哪裡栽跟頭。

你與對方的溝通越少,累積的誤會與矛盾就越多,愛情之路就越坎坷。

也有人說,我倒是想和對方溝通,可是一溝通就來氣,話不投機半句多。

這是因為沒有習得溝通的技巧。

首先要認清以下事實:

女人希望用聊天、陪伴建立感情,男人則通過「共同點」建立感情;

女人溝通目的是分享、聯絡感情,男人則害怕用語言交流情感。

因此,當語言溝通不力的時候,就該暫停對話,通過肢體語言來與對方溝通,製造下意識的親密感。

比如給對方捶捶背,捏捏肩,給對方一個溫暖的擁抱等。

其次,要認識到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感情的和諧,而非爭論對錯。

允許對方發出與自己不一樣的聲音並耐心聆聽,客觀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急著否定對方。

在此基礎上,就二人的意見進行調,制定愛的契約,讓對方在感情中開小差的時候及時回神,通過愛與愛的雙向流動,獲得平方愛。

《邊城》開放式的結尾這樣寫道:

「這個人(儺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如果有一天,儺送回來,恰好翠翠也在,他們也就真正領悟了個人愛情悲劇背後的價值所在。

但願那個人能早點回來!

END.

作者簡介:慕小七,多家平臺籤約作者,心理學研究者。用心碼字,熱忱生活,以走心文字與您一路相隨。

相關焦點

  •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悲劇是誰的錯?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悲劇是誰的錯?】《邊城》世外桃源,一方淨土大家好,忙完一天有書君想和大家聊聊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如果說這世界上真的有「世外桃源,一方淨土」我想那就是邊城吧,第一次讀《邊城》這本書的時候感覺故事情節一點也不緊湊,讀著讀著會忘了前邊講的是什麼,總覺得沒有找到核心似的!
  • 沈從文《邊城》的翠翠,原型其實是她,一個影響沈從文一生的人
    胡適不僅沒有答應,反而對張兆和說「他非常頑固的愛著你」張兆和聽完,無奈又苦惱,回答說「我非常頑固的不愛他」。事情並沒有這樣結束,胡適與張兆和談話完,他告訴沈從文,張兆和只是小女孩的年輕氣盛。有了胡適的鼓勵,沈從文不僅沒有放棄,反而更加熱情,情書一封又一封的送出去,不管是否得到回答,他都在堅持著。
  • 沈從文的愛情小說:翠翠代表的愛情悲劇美,是湘西純情兒女的靈魂
    比如最著名的《邊城》,它以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開始,又以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結尾,整個故事的基調是淡淡的悲傷。無論是翠翠的父母,還是翠翠和儺送,他們都嚮往美好的愛情和幸福的生活,但他們終歸沒有得到所追求的。日夜奔流的小河、矗立河邊的白塔,悄悄見證著他們美好憧憬的幻滅,看著他們的美好被付諸東流。
  • 《邊城》:沈從文心中永遠的翠翠
    1934年,已在國立山東大學任講師的沈從文探望母親的返程途中,在常德碼頭打聽船情時,遇上一個與當年的翠翠年齡和長極相似的漂亮女孩。更湊巧的是,這個女孩名字裡也有一個「翠」字,是船老闆的女兒。相似的長相相似的名字,不禁勾起了1917年夏天的回憶。時隔18年,沈從文決定重返浦市,尋找當年那家絨線鋪,尋找翠翠。
  • 《邊城》中的湘西風光,翠翠與二老的愛情,給讀者留下了無限遐想
    沈從文的《邊城》是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創作的一篇小說。沈從文用他細膩的筆法描繪出茶峒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邊城茶峒的地理位置險要,四周依山傍水,在20世紀的中國,茶峒的交通不便,與外界的聯繫較少,人們對於新事物的認知度不高,對於都市的發展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茶峒的人們仍是保留著簡單、淳樸的生活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沒有對自然進行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當地的風光被完完整整地保存下來。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爺爺誤以為儺送不愛翠翠,抱憾終生翠翠只是懵懂的少女,爺爺多次試探也沒有成功,後來知道翠翠鍾意儺送。但是他又不確定儺送對翠翠的想法,經過多方打探,爺爺錯誤地以為儺送不要渡船要碾坊。聽到這個消息後爺爺悲痛交加,病倒在床,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離開人世。一切因為不湊巧,使小說人物的人生走向悲劇。沈從文在對《邊城》的自評中說:「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希望,然而正因為不湊巧,樸素的善良和單純的希望難免產生悲劇。」
  • 《邊城》沈從文想要傳遞的東西並非淳樸鄉村生活的悲劇愛情故事
    hi,我是嘮嘮叨叨的小春有話說~由於沈從文以及家族的從軍經歷,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對士兵都有所偏愛。我們通常買的《邊城》一書基本上都是含有《邊城》這一中篇小說的沈從文小說選集,沈老的文學功底還是非常紮實的,能夠用非常形象的詞語刻畫每一處景物,描寫每一個人物細節。
  • 從《邊城》中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淺談「溝通」的重要性!
    這個計劃原本很完美,但悲劇的是,他們沒來得及和羅密歐溝通,導致不知情的羅密歐誤以為朱麗葉真的死了,最終選擇在朱麗葉的墓前自殺了.....。這個情節也告訴我們,溝通很重要,及時的溝通更重要。因為如果沒有及時的溝通很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最終可能釀成悲劇。而在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中,女主人公翠翠和男主人公儺送的愛情悲劇、其實就是缺乏溝通造成的。
  • 翠翠,不只是《邊城》中的美麗形象,更是沈從文心中的知己
    《邊城》中的翠翠,美麗、善良、溫柔、聰慧。這個有著黑黑皮膚的「黑裡俏」形象,使她在文學畫廊中獨樹一幟。這個在自然中長大的女孩,寄託著沈從文對生活美好的想像。一、翠翠身上,糅合了三個女子的形象特點。沈從文感到十分悲涼:「我寫《邊城》故事時,弄渡船的外孫女,明慧溫柔的品性,就從那絨線鋪小女孩印象而來。」翠翠的另外一個原型是一位嶗山少女。一次,沈從文先生乘車去青島嶗山,在北九水看到了一個鄉村女孩,舉著幡,行走在送葬的隊伍中,臉上帶著悲傷的神情。這給沈從文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 《邊城》:沈從文在囈語中呼喊著翠翠,她對他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今天的我們在看《邊城》的時候,總會產生一種虛無感,因為作者筆下描繪的世界,在今天看來幾乎是不存在的,正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不存在卻是人人心裡所嚮往的寧靜世界。沈從文本人自己的解釋是:我要的,已經得到了。名譽地位,友誼愛情,證實了自己的存在,但是他還有另外一種幻想,希望可以到達一個充滿傳奇的世界,他說他要創造一點純粹的詩,與生活不相關的詩。他要用一種溫柔的筆調來書寫愛情,寫那種與他的生活完全不相干,但又與他的過去情感十分相似的牧歌,這樣他的生命才能得到一種平靜。
  • 沈從文《邊城》裡的愛情:沒有一個壞人,為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沈從文的《邊城》,寫於一九三三年冬至一九三四年春。那是一個山河變色、局勢動蕩的年代,而故事裡的湘西邊陲小鎮茶峒卻脫離滾滾塵寰,猶如桃花源般遺世而獨立。茶峒的人不談功利,不論金錢,船總的兒子可以自由追求貧寒船家女,沒有來自家庭階級的隔閡。
  •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愛情終究沒有等到
    邊城這部電影是根據沈從文小說改編而來,但影片中質樸的演技實力的演繹了當時社會的人民生活狀況。從影片中端午節翠翠的爺爺上街買菜,打酒的人,賣肉的人,包括在回來的路上,爺爺把酒壺都分享給別人了。可見,那時候樸實的民風是現在社會最難的,最不可及的。
  • 沈從文《邊城》:表面上的童話世界,暗湧著無法調和的矛盾
    即便都是寫愛情題材,巴金的《電》是激情澎湃、刀光劍影的;而沈從文的《邊城》,則是寧靜內斂、淡泊高遠的。作為沈從文久負盛名的代表作,《邊城》被許多人認為是沈從文最幸福的時候寫的:他好不容易從一個鄉下人翻身成為城裡人,成為了大學教授,那時又是新婚燕爾,他所追求的愛與美的理想都達到了,因此那時的沈從文創作出他最美好的作品。而根據沈從文自己的想法:「我要的,已經得到了。
  • 《邊城》之翠翠,心中的最好的愛情,卻傷害自己最深
    《邊城》不知道在座的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沈從文老師的作品《邊城》呢,這是沈從文老師的最盛名的作品,在書中,裡面的人淳樸善良,風景也是山清水秀,生活方面安分樂生。《邊城》首先是書中翠翠與儺送之間非常美好的愛情,小編認為是非常的美好與純潔。
  • 沈從文湘西風土人情閱讀推薦《邊城》,愛情故事
    特別喜歡沈從文,他的文章如他的人,絕對的低調奢華、表裡如一。他是兼具人品與才華的優秀作家。他的《邊城》只有風土人情沒有油頭滑腦,書中人物蘊含的是作家思想的濃縮。閱讀他的《邊城》不僅有一位位熱情、善良、樸實的湘西人,還有那景色宜人的水鄉古鎮。
  • 沈從文一個多情種的蛻變:邊城中的翠翠等到自己心上人
    作為一代文學名流的沈從文,可以說是個多情的人,從錚錚少年到老年遲暮,沈從文在文學造就與情感經歷一直備受矚目。《邊城》中朦朦朧朧青澀有點悲傷的愛情故事與他在現實生活中張兆和種種有種落差感。沈從文有些沮喪,他不知道,有著「合肥四姐妹」之稱的張兆和偷偷將這些愛情信物珍藏起來考驗沈從文究竟有多大耐心。沈從文繼續寫著,寫著些現在看起來有點酸的情書,張兆和的心一點點融化,胡適看著自己好友為愛改變,從中撮合。剛開始胡適對張兆和說:「我知道沈從文固執的愛著你」張兆和卻說:「我頑固的不愛他」。漸漸的張兆和不再解釋,其實她已經成為局內人。
  • 翠翠,《邊城》經典人物賞析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這樣的一個受山水薰陶而誕生出來的人間璞玉,她的身上,自然會有一種原始而質樸的美。沈從文告訴我們,翠翠從來都不想人世間殘忍的事情,從來都不發怒,不動氣,她敢於用眼睛直直地看著陌生人,然後又做出一種隨時逃入深山的神氣,明白了那個人並沒有什麼惡意的時候,便又從從容容地在水邊玩耍了。
  • 《邊城》,翠翠的美好,是世間的真善美
    最近重溫了一部小說《邊城》,大概大概覺得這個人世間的情情愛愛太過於薄涼,所以想找找書裡的溫暖,沈從文用最樸實的溫暖,講述了一段最真誠的愛情。雖然這段愛情沒有一個好的結果,但是這個小地方的人情卻讓人覺得溫暖。
  • 悅讀|煤油燈下讀沈從文《邊城》
    《邊城》創作背景:《邊城》成書於1934年4月,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沈從文在行軍的途中,有一個叫趙開明的好友,在瀘溪縣城一家絨線鋪遇到了一個叫翠翠的少女,她長得俊秀。趙開明發誓要娶她為妻。17年後,沈從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瀘溪。他站在船頭上,回憶到翠翠的美麗形象,便朝絨線鋪走去,在門前意外地看到了一個和翠翠長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沈從文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原來這是翠翠的女兒小翠。當年的翠翠嫁給了追求她的趙開明。這時她已死去,留下父女兩個。
  • 沈從文:究竟誰是他心中的翠翠
    沈從文,是湖南鳳凰人,而《邊城》這部唯美浪漫的鄉土情懷小說寫的就是他的故鄉和故鄉的人以及故鄉的情。翠翠是小說裡的女主人公,一個鄉村女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