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詩,知情懷(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宋)

2020-12-25 隨心隨性隨緣看世界

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號易安,一生顛沛流離,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辭海》1989年版)

如夢令,以尺幅之短給人以心靈的撞擊和享受。此首小令(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寫詞人曾經的一次溪亭暢遊,常常憶起,非常難忘。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圖片來自網絡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划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怎麼渡?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當詞人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樣才能劃出荷塘,她胡亂地划動著小船,忽然聽得,呼啦啦一片響聲,從河灘上飛起了一群被小船驚起的水鳥。想來,驚飛的水鳥,嚇出她一身冷汗,使得頭腦清醒了一些,終於能夠尋路回家了吧!

這是一首遊賞之作,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自然和諧。短短幾句詞,有地點在「溪亭 」,有時間是「日暮 」,人物是詞人,故事是:歡宴後,流連忘返,興致正濃,醉得連回去的路都認不出了,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

盛放的荷花叢中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詞人只用了短短幾字,寥寥數語,躍然紙上,呼之欲出,真是絕世之筆。詞人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得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圖片來自網絡

一次有趣的郊遊,詞人常常會記起和回味,饒有興味。當時的經歷會歷歷在目,眼前重現;當時的興奮和激動,也會再次在心頭湧現,詞人帶著大家也進入那個境界,分享她的興奮和激動。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詞人引領者我們,如臨其境,也聞其聲,千古好詞,值得常憶常念,好好珍藏。

2020年5月31日星期日

相關焦點

  •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的「常」,應該改為「嘗」嗎
    所以李清照從出生的那天起,就受到家庭中才情和書香的薰陶,並於詩詞和文賦的環境之中漸漸長大,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加之她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李清照第一次才情的展露應該是她十六七歲的時候,那時她隨已經升任禮部員外郎的父親生活在宋都汴京。
  •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藕的神,李清照
    如夢令(宋)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 【譯文交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宋)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 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快樂少女時光
    作為一名封建時代的女性,李清照經歷了這些,但是這些挫折從來沒有打敗過李清照,李清照具有著頑強的意識,她堅持住了,流傳下來的李清照的所有文學作品一共才七十多篇,但是她卻能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作品成千上萬的大文豪平起平坐,充分說明了李清照的才華。
  • 少年情懷總是詩——《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李清照系列之三
    這首詞是李清照回憶少年遊玩時光的作品,表現了李清照青春時期的野逸之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詞。如夢令⑴常記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⑶,誤入藕花深處⑷。爭渡⑸,爭渡,驚起一灘鷗鷺⑹。[1]詞句注釋⑴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⑵常記:長久記憶。溪亭:臨水的亭臺。⑶興盡:盡了酒宴興致。⑷藕花:荷花。⑸爭:怎,怎麼。⑹鷗鷺:泛指水鳥。
  • 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出身於名門之後,王氏的祖父是宋仁宗時期的重要人物,她的祖父叫王拱辰,擔任過仁宗朝的吏部尚書,在宋朝李格非的傳記之中也提到了李格非的妻子王氏,說她擅長寫文章。李清照擁有這樣一位飽讀詩書的母親,對於裡李清照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李清照的成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清照能夠生長在這樣的一個家庭環境之中是幸運的,李清照也繼承了父母優秀的基因。
  • 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描繪了一種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
    大家好,我是小編,今天要跟大家聊聊李清照的這首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本文章閱讀時間大概需要4分鐘,感謝親愛的讀者們的耐心閱讀。《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 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典型的遊記之作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來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她現存兩首《如夢令》中的其中一首,非常簡單又直白的遊記詞作。這首詞是作者回憶之作,回憶的是少女時代的一次出遊的經歷。我們在看《清平樂》的時候,官宦之家的女子的生活並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不是每日躲在繡樓裡繡花。
  • 一首短而美的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寫過許多詞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她早年寫的一首小詞。這首詞從形式上看,顯得十分地短小,但是詞中所表現出的意境卻是富有極大的美感。美在既寫出了詞人的日常生活情趣,也展現出了一個天真、活撥的少女形象。該詞語言精闢,行文流暢,富有滿滿的生活氣息。
  •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每每讀到易安居士的詞,我都會在心底裡喜歡這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子,她曾擁有不羨鴛鴦不羨仙的愛情,與夫花前月下,把酒祝辭,有著志同道合的伴侶,她也曾在家道中落之時有過神傷,有過不願述說的哀思,這個女子有才氣且剛毅。
  • 6位詞人,6首如夢令,千個詩人筆下有千首如夢令
    一提到如夢令,你先想到什麼?大多數人應該都是李清照的「常記溪亭日暮」吧。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以李存勗《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為正體,最有名的就是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來看看六位詞人六首如夢令,每個人筆下的都有不同韻味。
  • 李清照詞:《如夢令》小解
    李清照在十六歲那年的某個夏天傍晚,她與小姐妹同遊。在效外的荷塘,她們劃著小舟,唱著小曲,喝著小酒。姐妹們笑語盈盈,小槳在水面划過,蕩起一層層漣漪,在暮光中剔透晶瑩。此刻的李清照和小姐妹們肆意歡笑,薄酒微醉,遊興未盡,夕陽的唯美、荷塘的馨香使她們漸漸忘記了歸途。然而,好時光總是去得太快,日落西山她們知道該回家了。在荷塘中穿梭竟走錯了方向,誤入了藕花深處,心慌意亂,借著酒力急急划槳,驚得一群白鷗騰空而飛。
  • 「溪亭」不是「溪亭泉」
    □王軍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的這首《如夢令》,清詞麗句,委婉動人,令人喜愛之至。然而,詞中的「溪亭」到底指什麼地方,因為李清照沒有在詞中註明,以至於千百年來,眾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一說此系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溪亭泉;二說泛指溪邊亭閣;三說確指一處叫做「溪亭」的地名;四說系詞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處遊憩之所,其方位當在歷史名山華不注之陽。因為「歷城北二裡有蓮子湖,周環二十裡。湖中多蓮花,紅綠間明,乍疑濯錦。又漁船掩映,罟罾疏布。
  • 一日一填詞·如夢令
    如夢令·梅雪 梅雪一枝何處, 但向北風長住。 如夢令(原名《憶仙姿》《宴桃源》,蘇軾將其改為《如夢令》,又名《無夢》《比梅》等) 詞譜:五仄韻,一疊韻,單調,33字。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 讀古詩,知情懷(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宋)
    大雨來的急驟,去的也匆忙,望著窗外清爽的景象,突然就想起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詞賞/文瀾珊
    才女的生活,比較別致,自然同旁的女子不同,所以,這首「常記溪亭日暮」,便是記錄其中別雅生活的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 ] 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這首《如夢令》:李清照的成名之作,天才少女也有縱情貪杯的一刻
    李清照出生於詩書官宦之家,少女時代就博聞強記,多才多藝,通史書,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目。由於她的家庭生活優越,她有飲酒的雅好並不奇怪。按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註》,包括存疑之作在內,李清照詞共64首,涉酒詞共30首。足以見得,她的一大部分詞中都充滿濃鬱的酒香。
  • 李清照想起曾經的休閒時光,寫了一首詞,短短6句,便充滿畫面感
    就古代來說,就有宋朝才女之一李清照,創作出那千古流傳的詞。當談到中華的詩詞文化,我不由得想起最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在這個綜藝節目中,綜合了大量的古代詩人的千古名句,將古詩文化進行了很好的傳承。
  • 12首如夢令:如夢,如夢,豈能真的似夢?
    《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以李存勖《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為正體,單調三十三字,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韻一疊韻的變體。該詞牌名始興後唐,繁盛於宋代。著名的有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與《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等。
  • 李清照《如夢令》: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李清照以「如夢令」詞牌所作的詞有兩首,此為其一,另一首或許更為人所熟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不過我還是更喜歡這首。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還記得那次在溪邊亭中遊玩,盡興之後,天色已晚,是該乘船回家的時候了,我卻因為醉意沉沉而記不得回家的路,不留神便划進了藕花深處。該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不曾想驚動了一灘鷗鷺。這首詞起筆頗為平淡,卻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詞人所創造的意境中,仿佛我們也醉意沉沉,在暮色中那條「迷茫」的小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