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分鐘就有3人喪命心臟性猝死
2019-12-09 13:22:08
|
| 字號:
A+|
A-編者按
猝死,一個令人生畏的詞,離我們究竟有多遠?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死於心臟性猝死的人數近50~100萬,平均每分鐘就有3人因心臟疾病在發病1小時內死亡,而搶救成功率卻不到10%。近年來,猝死現象越來越頻繁,且呈現年輕化趨勢。而其罪魁禍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熬夜、暴飲暴食、吃得太油膩、經常喝飲料、長時間不喝水、抽菸等等,這些都是猝死的誘因。媒體、IT、醫生、警察、明星、網絡店主等一些高壓力行業的從業者,也成為猝死的高危人群。而女性猝死患者中只有37%有冠心病病史,與女性猝死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吸菸、運動、飲酒、抑鬱或焦慮情緒、飲食及肥胖等。
專家指出,既往認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是導致猝死的主要疾病,但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等疾病,也和猝死的發生密切相關。雖然疾病因素不可忽視,但不良生活習慣等猝死的誘發因素更應避免,只有及早樹立健康生活理念,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從根本上斬斷病源、遠離死亡,讓生命來日方長。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陳姝
近日,新華社記者徐勇和35歲的臺灣藝人高以翔相繼因心梗和心源性猝死而突然離世,讓人痛心,同時也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近年來,猝死現象越來越頻繁,其中有不少中青年人,他們年富力強,平時看起來似乎挺健康,但依然被死神步步緊逼……
專家指出,疾病年輕化的罪魁禍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現在年輕人經常熬夜、暴飲暴食、吃得太油膩、經常喝飲料、長時間不喝水、抽菸等等,這些都是猝死的誘因。
日前,多名心血管病專家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樹立健康生活理念,培養健康生活方式,是從根本上斬斷病源、遠離死亡的最好辦法,並且越早開始越好。
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近50~100萬人,猝死看似突然實則早有「預謀」
猝死,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猝死」這樣定義:「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張建偉說,這個「短時間」,就是從發病至死亡的時間,一般是6個小時。運動性猝死界定為:運動中或運動後24小時內的意外死亡。
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醫學特色中心心內科主治醫師韋光勝看來,這個定義的內涵就是「因病突然死亡」。也就是說患者自身存在疾病,但很多人並不自知或被忽視。另外猝死是突然發生的,其發生時間是不可預料的,沒有人認為這個人將要死亡,但死亡偏偏就降臨了。
韋光勝說,猝死的發病率很高,高發年齡為40~60歲。我國由於人口基數大,是全世界發生心源性猝死人數最多的國家。就突發性、緊急性、嚴重性、惡性程度和後果而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疾病能與猝死相比。
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死於心臟性猝死的人數近50~100萬,平均每分鐘就有3人因心臟疾病在發病1小時內死亡,而搶救成功率卻不到10%。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醫學特色中心副主任醫師田建偉介紹,在心源性猝死病例中,80%為冠心病,佔全部猝死的60%,其次為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即刻死亡的幾乎都是心源性死亡;1小時內的猝死80%~90%為心源性死亡;24小時內的猝死者心源性佔60%,其次為腦血管疾病。
生活方式不健康,9類人群行走在猝死邊緣
張建偉說,有一些行業的從業者平時工作壓力大,他們是行走在疾病邊緣的人,因此健康狀況不可忽視。
1.新聞媒體、IT行業從業者。中國醫師協會等機構發起的《第二屆中國城市健康狀況大調查》中,媒體進入透支行業的第4位,生活跟著新聞轉,不少新聞記者經常加班加點,日夜奔波。IT從業人員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節奏快的高壓狀態,這就導致機體交感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會造成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這類人群中還有人會通過抽菸來緩解工作上的壓力,而吸菸容易導致心肌梗死、腦出血、腦梗死等猝死的發生。
2.年輕的醫生。年輕醫生是醫生金字塔人群中的底層部分,他們白天夜班連軸轉、門診一坐大半天、手術連臺轉、還有科研任務,還要面對形形色色的患者,特殊的職業使命,要求醫護人員的工作不能有絲毫「差錯」,他們精神緊張,時常用腦過度、缺乏睡眠。常有報導年輕醫生英年早逝。
3.網絡店主。網絡店主處於高度緊張忙碌的狀態,既要找貨源、做圖片宣傳,還要不停地和客人溝通、退換貨、受理各種投訴,無形中成了不良情緒的宣洩對象。熬夜加班是很多網店老闆的家常便飯,長期的熬夜和精神高度緊張,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4.人民警察。公安部一項調查顯示,治安警察每日平均工作12小時,很多民警最大心願是想「睡覺」。無論大神探還是小片警,都是工作忙、壓力大,甚至只能靠抽菸提神醒腦。
5.一線工人。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十大健康透支行業名單」中,製造業高居榜首。枯燥壓抑的工作環境、重複呆板的機械化動作、經濟壓力等,使之成為健康的高危崗位。
6.大學生。一項對大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飲食和運動方面現狀堪憂,一半以上大學生沒達到推薦的每日運動量,平時習慣熬夜上網、遊戲,應付各種考試。
7.演藝明星。有調查顯示,人前光環的背後,約1/3的明星都在喊累。很多演藝人士要靠藥物才能保證睡眠,紛紛感嘆「每天都在工作」。
8.力量型運動員。有研究稱,在美國,每3天就有一名年輕運動員死於潛伏的心臟病。「更快、更高、更強」,超負荷的運動導致心肌缺血。
9.白領。現在很多白領,特別是一些年輕人,長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發生猝死的風險越來越大。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熬夜、久坐、抽菸、精神高度緊張、過度焦慮、高脂肪飲食、缺乏運動,這一系列因素都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更是誘發猝死的重要因素。
女性猝死者僅37%有冠心病病史,抑鬱焦慮、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也是誘因
猝死有沒有性別之分呢?張建偉介紹,據相關資料顯示,女性猝死發生率是男性的30%,女性猝死的發生比男性晚10~20年。冠心病被認為是引起猝死的最主要疾病,但女性猝死患者中有冠心病、結構性心臟病及左心功能不全的比例都比男性低,女性猝死患者中只有37%有冠心病病史,而在男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的比例是56%。
與女性猝死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吸菸、運動、飲酒、抑鬱或焦慮情緒、脂肪酸的種類、飲食及血清鎂的含量以及肥胖。既往認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是導致猝死的主要疾病,但除此以外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等疾病也和猝死的發生密切相關。
張建偉建議,女性是家庭的核心,關注女性健康,將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健康水平。目前需要更多流行病學調查及臨床研究來探索女性猝死的危險分層方法,從而更好地預防女性高危人群中猝死的發生。
猝死有5大誘發因素,防範需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田建偉認為,猝死一般由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促進,而內在疾病因素是猝死發生的根本因素,這些疾病常常潛伏進行,並不影響人們從事日常的工作、學習、勞動和社交等活動,因此常常被忽視。
田建偉提醒,能夠引起猝死發生的常見疾病為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以及其他疾病,如腎上腺機能不全、宮外孕、羊水栓塞、胸腺淋巴體質等。
但猝死還有一些公認的誘因,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努力去避免這些因素至關重要。
誘因1.過度勞累和長期熬夜。過度勞累和長期熬夜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生物鐘紊亂,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提高,是引起猝死的關鍵誘因。
誘因 2.高度緊張。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競爭壓力增大,經常感到壓抑、緊張、焦慮等,也會大大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腦管疾病的發生率。
誘因3.吸菸酗酒。吸菸和飲酒也是誘發猝死的一個原因,特別是大量喝酒,酒精會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引起心腦血管的問題。而吸菸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對於女性來說,無論吸再少的煙,還是會增加其致命性心臟事件的風險。
誘因4.肥胖。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不管男女,肥胖的人越來越多。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猝死概率比正常人高得多。肥胖患者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發病率高,如果在睡眠中呼吸暫停時間過長,例如說超過2分鐘,就很可能會在睡眠中因缺氧而猝死。
誘因5.劇烈運動。諸如馬拉松比賽、足球比賽、爬山、重體力勞動等劇烈運動,也容易誘發有潛在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發生猝死。
倡導勞逸結合的健康生活,讓生命來日方長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主任醫師楊進剛在一個健康教育演講中提到,近兩年醫生猝死事件在增多,這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他談到,2017年,中國有一半醫生每周工作在60個小時,他自己在12年前做住院醫生時,每周工作至少72小時。正是這樣高壓力、高負荷的長期積累,在一點點透支著人體的健康。他將病人比喻為衝到沙灘上的魚,醫生是撿起魚扔回大海的漁夫,那麼衝上來的魚越多,漁夫就越辛苦。心血管醫生有責任告訴大家,只有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避免讓更多的魚衝到沙灘上。
什麼是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張建偉有著自己的理解。養成早睡早起習慣、不暴飲暴食、科學合理飲食、有健康向上的愛好(比如閱讀、打太極拳等)、堅持運動(但要避免與自身體質不符的過分劇烈的運動)、摒棄惡習(最重要的就是戒菸)等行為,可以有效預防冠心病的發生。而對於有基礎疾病的人群,還要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通過上述做法多數情況下能有效防止和延緩冠狀動脈斑塊的形成和發展,也就能大大減少猝死的發生。
對於體育鍛鍊,田建偉說,體育鍛鍊能夠增強體質,具有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和促進機體健康的作用。合理的有氧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把握好運動的負荷,最大限度減少其對人體的傷害,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另外,早期識別求救、早期心肺復甦、早期電除顫以及早期救治及復甦後治療,均有助於降低猝死死亡率。
需特別注意的是,大部分猝死患者沒有明顯的前兆,只是少數患者可能會有心慌、胸悶等表現。張建偉說,一旦出現眼前黑蒙、昏厥、短暫意識喪失等這些具有特徵性的猝死信號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如果在醫院外遇到猝死病人,應立即撥打醫療急救電話,同時讓患者平臥,為患者實施持續的心肺復甦——心臟按壓及人工呼吸,每按壓30次,為患者實施口對口人工呼吸2次。心肺復甦操作中間不能停頓,要一直堅持到專業急救人員的到來,這樣患者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責任編輯: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