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董淑雲):近日,深圳一男子上班途中突發心梗倒地,路人立即對其進行心肺復甦並使用附近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展開施救,經過搶救,他慢慢恢復心跳和呼吸,轉危為安。正確的心肺復甦為這名男子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機會,而在「黃金4分鐘」正確使用AED則更大程度提高了搶救成功概率。
不少網友評論說「幸好有AED,也幸好有人會用」「大城市的優勢」,拯救瀕死的人,AED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最近,「全國首個AED法規落地杭州」、「深圳已在全市安裝3500臺AED」等話題也頻登熱榜。那麼,被稱為「急救神器」的AED在全國各地配置情況如何,到底夠不夠用?
約每分鐘就有1人心臟性猝死
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發生心臟性猝死人數約為54.4萬例,相當於每分鐘就有1人因心臟原因猝死,並且搶救成功率不足1%。而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舊首位且呈上升趨勢,每5例死亡中有2例死於心血管病。
1990~2017年中國城鄉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變化,圖源《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
很多心臟性猝死發生在醫院外的場所,主要有公共運動場所、交通樞紐(如地鐵站、火車站)、購物中心等,且患者生存率極低,而如果4分鐘內得到有效的心肺復甦,50%的患者就可以脫離險境,這就是常說的「黃金4分鐘」。
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研究表明,在1分鐘內實施CPR,3~5分鐘內進行AED除顫,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可達到50%~70%。
AED作為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救命神器,應該像滅火器一樣得到重視和廣泛配置。據《中國AED布局與投放專家共識(2020)》,目前,高度自動化的AED操作便捷,非專業人員接受培訓後使用,極少發生差錯,能解決醫務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對院外心臟驟停患者進行有效救治的難題。
全國各地AED配置情況如何?
推廣普及AED,國家層面正在發力,《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提到,要引導居民學習掌握心肺復甦等自救互救知識技能,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訓證書的人員分別達到1%和3%,按照師生1:50的比例對中小學教職人員進行急救員培訓,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備AED的配備標準,每5萬人配置1輛救護車,縮短急救反應時間。
北京地鐵1、2、13號線的車站已經完成AED配置,今年年底前北京7條地鐵共105站將全部配置AED,到2022年底前實現重點公共場所AED設施全覆蓋,一線工作人員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率達到80%。
深圳已經採購5500臺AED,3500臺AED完成安裝;上海全市有超過1600臺AED;南京、徐州也已實現AED在地鐵交通的全覆蓋;杭州更是率先為AED配置提供立法保障,致力解決AED「不願用、不會用、不敢用」的問題,預計3年內對全市30%的常住人口進行AED使用和相關急救技能培訓。
雖然不少城市已在重點公共場所推廣AED的配置和使用,但在青海、西藏等地AED設點數量非常少,我國仍然存在AED投放不平衡、不充分、不規範的問題。
據統計,截至今年1月,平均每10萬人中,日本擁有986臺、法國180臺、英國146臺,北京擁有5臺、上海擁有10臺,可見我國中心城市AED的配置數量、分布密度和覆蓋範圍與這些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因此也有專家建議,以「每10萬人配置100-200臺AED」為標準,統一制定所在地區AED投放數量標準。
學會使用AED 給生命更多可能
配置了AED,民眾會不會規範使用AED、如何提高急救普及率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其實,AED可以說是急救設備中的「傻瓜機」,使用起來只需要四步:第一步打開電源,第二步接上電線,第三步按照機器上的示意圖將兩個電極片貼到右胸上方和左胸下方,第四步,按下按鈕進行電擊。全程儀器都有語音提示,屏幕上也有圖示幫助非專業人士快速操作。
加快AED的普及和培訓,讓更多的人會用、敢用AED,我國也有法律保障。中國紅十字會救助工作指導委員會委員周榮斌介紹,2017年3月15日《民法總則》184條明確提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在緊急關頭,讓更多人會用、敢用,AED才能更好地發揮「救命神器」的作用,搶回「黃金4分鐘」才更有希望。
編輯:董淑雲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