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由透鏡公司研究授權騰訊新聞獨家發布,未經騰訊公司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提示:
主營業務分析:
細分賽道冠軍,小而美但天花板太低
蘇奧傳感的主營業務為研發、生產和銷售汽車燃油系統傳感器及附件產品,同時公司還有部分汽車內飾件業務,在汽車燃油系統傳感領域,蘇奧傳感是該細分市場的龍頭企業,尤其在汽車油箱用的油位傳感器方面優勢明顯,不過由於這一市場較小,因此蘇奧傳感的營收和利潤規模一直有限。
2020年上半年,蘇奧傳感實現營業收入3.04億元,同比增長16.96%;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4786萬元,同比大幅增長154.81%;在蘇奧傳感的上述營業收入中,燃油系統附件收入佔比61.76%,傳感器及配件收入佔比24.61%,汽車內飾件收入佔比為13.63%。
從最近連續五年(2016-2020上半年)財務數據來看,蘇奧傳感其主營業務結構高度穩定且毛利潤率十分突出:最近五年,蘇奧傳感的上述三大業務(燃油系統附件、傳感器及配件和汽車內飾件)間收入比重結構基本保持穩定不變——這在近年產業快速升級大背景下的創業板公司中絕不多見;五年間,蘇奧傳感的營業規模保持低速穩定增長,最高增速為22.50%,最低增速為4.13%——雖然持續增長,但基數和增速「雙低」;五年間,蘇奧傳感的主營業務毛利潤率也較為穩健,其最新的三大業務毛利潤率分別為38.24%(燃油系統附件)、15.37%(傳感器及配件)和33.39%(汽車內飾件)——如此高且穩定的毛利潤率在汽車產業供應鏈中同樣亦十分難得。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蘇奧傳感屬於典型的「小而美」型的上市公司,其在自己所處的細分賽道上具有明顯優勢,財務表現穩健且突出,但這種公司也很難讓投資者覺得有太大的想像空間,透鏡公司研究認為,蘇奧傳感的「天花板」主要受制於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蘇奧傳感主營業務本身缺乏足夠令人信服的「護城河」,尤其是其技術「護城河」缺乏足夠說服力,其最近三年其研發費用率大致維持在3%-4%左右;其二,蘇奧傳感主業所處產品賽道過細,同時其主營產品亦過於單一,難有太大成長空間,整體市場規模十分有限;其三,在新能源車加速替代的行業背景下,燃油車已漸進夕陽時分,而蘇奧傳感超80%的收入都來源於燃油車的油箱附、配件(燃油系統附件和傳感器及配件)。
透鏡公司研究認為,蘇奧傳感洞穿上述「天花板」的一個潛在突破口在於:深耕汽車配件產業鏈,圍繞現有主營業務開發周邊產品進行橫向滲透,拓展存量客戶的增量需求,以尋找新的業務增長空間,但從該公司目前收入結構來看,其管理層在這方面高度保守,因此這種希望似乎短期內還看不到。
定向增發分析:
核心邏輯難成立,講故事掩護股東撤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用這句話來形容蘇奧傳感的增發或許再合適不過:剛剛過去的九月底,N多年來一直在資本運作和主業拓展上高度保守的蘇奧傳感突然拋出了一紙8.5億元的大額定向增發計劃;不過,與這紙再融資計劃相配套的是,該公司實控人同時還拋出了一紙震驚四座的巨額減持計劃——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其增發再融資的真實動機了。
先看看定增情況:蘇奧傳感此次8.5億元定增計劃涉及三大核心募投項目,投資建設周期為兩年,其中:汽車傳感器產品智能化生產線建設項目計劃投資4.5億元,商用車車聯網系統建設項目投資3.5億元,剩餘的5000萬元募集資金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再看看減持情況:根據蘇奧傳感發布的減持計劃,公司實控人李宏慶將在未來6個月內計劃最多減持公司股票1849萬股——李宏慶目前持有的蘇奧傳感流通股總數也只有3402萬股,本次減持上限佔其個人全部流通股的54.35%,佔該公司同期總股本的6%;與李宏慶一同組團減持的,還有該公司的CFO孔有田及另一名股東張旻,張、孔二人預計未來6個月內最高合計減持628萬股。
問題來了:蘇奧傳感這次定增是真的想通過再融資謀轉型,還是為了掩護大股東和高管組團出逃而精心設計好的一場資本市場新故事?
結合蘇奧傳感目前的業務和財務數據來看,答案似乎更接近於後者,因為該公司此次定增的核心募投項目缺乏足夠的核心商業邏輯:
一問:補充流動資金,公司真缺錢嗎?
表面上來看,蘇奧傳感此次募集資金只有5000萬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但實際數字遠不止如此,因為該公司在前兩個募投項目(智能化生產線和車聯網項目)預算中還額外分別預留了6141萬元和7256萬元的鋪底流動資金,如果將這兩筆也算進去,蘇奧傳感此次8.5億定增計劃中將有1.84億元實際被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可問題是,蘇奧傳感真的缺錢急需補充流動資金嗎?顯然不是,從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來看,該公司似乎什麼都缺,卻唯獨不缺錢,甚至可以說其帳上「窮得只剩下錢」。
截至2020年中,蘇奧傳感帳上的流動資產達到了10.24億元,但其流動負債卻只有1.83億元,其全部的總負債也只有2.04億元——蘇奧傳感流動比率達到了驚人的559.56%,該公司貨幣資金儲備為1.06億元,另外還持有4.45億元隨時可變現的大額交易性金融資產(股票、債券及其他有價證券)——其貨幣資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合計高達5.51億元,佔其流動資產的一半以上,用「帳上窮得只剩下錢」來形容蘇奧傳感毫不為過。
透鏡公司研究甚至認為,即便蘇奧傳感真的想啟動上述兩大募投項目投資,在兩年的建設周期內,僅憑其自身現有資金能力就可以自籌搞定所需資金,根本沒有必要進行大額定增攤薄公司每股收益——而現在的情況是,蘇奧傳感一邊把巨額閒置資金用於炒股、買債等金融投資,一邊向股東伸手要錢擴張主營業務,道理何在?
二問:產能投資擴張數倍,能消化嗎?
蘇奧傳感的兩大募投項目到底靠譜不靠譜,大家可以從其產能性資產的單位產出比即可看出一二:
由於蘇奧傳感是典型的生產製造型企業,因此其固定資產大約可以看作是公司的產能性資產,其固定資產規模的大小直接決定其產品產能規模的大小——2019年,蘇奧傳感的固定資產總額只有1.78億元,這些固定資產當年產出了7.06億元的營收,即每一元的固定資產貢獻3.97元的營收。
那麼蘇奧傳感的8.5億募投項目如果全部實際投資到位,會是怎樣一番局面呢?
以計劃投資4.5億元的汽車傳感器產品智能化生產線建設項目為例,根據募投計劃,蘇奧傳感項目預算中大約80%會投入到固定資產中(房屋及建築物、機器設備等),假設該項目建設完成,其新增的固定資產規模將是目前兩倍——這意味著什麼呢?
顧名思議,既然是智能化生產線,那麼理論上它的生產效率(固定資產單位產出比)應該遠遠高於該公司當前既有水平(3.97元)才對(否則完全沒有必要斥巨資去重新投這樣的項目),如果說蘇奧傳感當前1.78億元的固定資產(產能性資產)能貢獻7.06億元營收的話,那麼其僅傳感器智能化生產線一個項目新增的產能性資產(固定資產)是不是至少應該貢獻20億元以上的增量營收才算對得起「智能」這兩個字?——如果是這樣的話,問題是,2019年總營收只有7.06億元蘇奧傳感現有的市場能力能消化得了這些新增的產能嗎?而且,別忘了,這還只是兩大核心募投項目中的一個。
看到這裡,諸君覺得不缺錢去狂圈錢的蘇奧傳感這紙8.5億定增計劃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