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臺灣臺北市延平南路有一棟被高樓環繞的歷史建築——臺北市中山堂。歷經八十多年風雨,這裡每一片瓷磚,每一寸水泥都仿佛凝聚著歷史的迴響。比如1945年8月15日以後,會堂前民眾慶祝抗戰勝利的歡騰;以及當年10月,會堂內接受日本投降的莊嚴肅穆。
近日,中新社記者跟隨導覽員的腳步,探訪這座兼具政治、文化、藝術價值的臺北市中山堂。建於1936年的中山堂前身為「臺北公會堂」,原址為清朝臺灣建省後的布政使司衙門,日據時代被拆除改建。公會堂主體建築有四層樓高,既有歐洲古典主義的特色,同時也運用了大量亞洲的傳統建築造型和裝飾元素。
一樓的中正廳昔日被稱為「大集會室」,為整棟建築的主體,挑高的設計,原可容納2056人,現設置1122個固定座椅,是極具規模的室內集會空間。
【同期】臺北市中山堂志工隊隊長 江美君
中正廳早期是大集會廳,目前是以藝文表演的活動空間,租借場地為主。
【解說】二樓光復廳,當年稱為「大宴會場」或「大食堂」,是舉行高級宴會的開放空間。1945年10月25日,這裡成為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舉行地。日本投降代表、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向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呈遞降書。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軍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
【同期】臺北市中山堂志工隊隊長 江美君
光復廳的部分呢,早期這裡是叫大宴會廳,那在當時它是作為一個舉辦宴會的地方,裡面是二三樓挑高,所以是一個蠻富麗堂皇的一個景點,現在叫做光復廳,它是因為早期日本人離開臺灣,這個地點是接受降書的地點,所以就把它改名叫光復廳。
【解說】二樓另一側的堡壘廳,當年被稱為「貴賓室」,目前由文化局以公辦民營的方式承租,作為專賣餐飲的堡壘咖啡廳。廳外的露天陽臺,居高臨下俯瞰廣場,臺灣光復後的1946年,蔣介石在中山堂向3000餘位臺灣民眾代表發表光復節演說,廣場上則有數萬臺胞聚集共慶光復。
【同期】臺北市中山堂志工隊隊長 江美君
這裡是堡壘廳的露臺,這裡比較特別的地方是蔣介石三次當選「總統」的時候,他會在這邊接受底下所有民眾的揮手致意這樣子。那廣場的部分呢,這個扇形廣場是在1999年的時候,我們請設計師重新規劃,所以您可以看到前面有一個抗戰勝利光復紀念碑,那它是一個無字碑,加上旁邊的山牆水榭跟團圓池,那目前的話它是市民活動的一個空間, 所以在這邊你不會看到有一些車輛的進出,然後在這上面也會有一些藝文表演的活動。
【解說】中山堂外牆運用了大量瓷磚,磚面刻出溝紋,並且選用低調的淺草綠色,除了美觀的考慮外,更重要的是為了避免成為空襲的目標。
【同期】臺北市中山堂志工隊隊長 江美君
特別的地方就是這個我們的二丁掛麵磚,所以你會發現它這個二丁掛麵磚是一體成型。顏色的部分不是因為它已經八十幾歲了,而是因為在當時它是在1936年落成,所以呢為了要保護這棟建築物所挑選的這個國防保護色,那四十三條溝痕的部分呢則是因為除了在顏色上面保護它,希望它太陽出來的時候也能夠防止折射,然後進一步再保護它。
【解說】中山堂中央樓梯牆面掛著已故藝術家黃土水先生的《水牛群像》巨幅雕像。該作品以芭蕉園、水牛牧童,刻畫出臺灣特有之亞熱帶風情,是中山堂的「鎮堂之寶」。
【解說】歷史光環顯赫的中山堂,如今成為民眾遊樂休閒的場所。一樓中正廳及二樓光復廳常年大小表演不斷,三樓設有「臺北書院」,教授修行、學問、藝術、生活四大類課程。二、三、四層分別有餐廳、茶坊和咖啡廳,常有市民或遊客來這裡感受古蹟的典雅氛圍。
儘管中山堂不再具有昔日的政治地位,但每一轉角、每個迴廊都娓娓道來著中山堂的風華,每一片瓷磚、每一寸水泥在見證臺灣歲月變遷的同時,仿佛也在提醒著人們銘記歷史。
曹夢雅 臺北報導
責任編輯:【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