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74周年 探訪臺灣受降地——臺北中山堂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解說】臺灣臺北市延平南路有一棟被高樓環繞的歷史建築——臺北市中山堂。歷經八十多年風雨,這裡每一片瓷磚,每一寸水泥都仿佛凝聚著歷史的迴響。比如1945年8月15日以後,會堂前民眾慶祝抗戰勝利的歡騰;以及當年10月,會堂內接受日本投降的莊嚴肅穆。

  近日,中新社記者跟隨導覽員的腳步,探訪這座兼具政治、文化、藝術價值的臺北市中山堂。建於1936年的中山堂前身為「臺北公會堂」,原址為清朝臺灣建省後的布政使司衙門,日據時代被拆除改建。公會堂主體建築有四層樓高,既有歐洲古典主義的特色,同時也運用了大量亞洲的傳統建築造型和裝飾元素。

  一樓的中正廳昔日被稱為「大集會室」,為整棟建築的主體,挑高的設計,原可容納2056人,現設置1122個固定座椅,是極具規模的室內集會空間。

  【同期】臺北市中山堂志工隊隊長 江美君

  中正廳早期是大集會廳,目前是以藝文表演的活動空間,租借場地為主。

  【解說】二樓光復廳,當年稱為「大宴會場」或「大食堂」,是舉行高級宴會的開放空間。1945年10月25日,這裡成為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舉行地。日本投降代表、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向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呈遞降書。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軍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

  【同期】臺北市中山堂志工隊隊長 江美君

  光復廳的部分呢,早期這裡是叫大宴會廳,那在當時它是作為一個舉辦宴會的地方,裡面是二三樓挑高,所以是一個蠻富麗堂皇的一個景點,現在叫做光復廳,它是因為早期日本人離開臺灣,這個地點是接受降書的地點,所以就把它改名叫光復廳。

  【解說】二樓另一側的堡壘廳,當年被稱為「貴賓室」,目前由文化局以公辦民營的方式承租,作為專賣餐飲的堡壘咖啡廳。廳外的露天陽臺,居高臨下俯瞰廣場,臺灣光復後的1946年,蔣介石在中山堂向3000餘位臺灣民眾代表發表光復節演說,廣場上則有數萬臺胞聚集共慶光復。

  【同期】臺北市中山堂志工隊隊長 江美君

  這裡是堡壘廳的露臺,這裡比較特別的地方是蔣介石三次當選「總統」的時候,他會在這邊接受底下所有民眾的揮手致意這樣子。那廣場的部分呢,這個扇形廣場是在1999年的時候,我們請設計師重新規劃,所以您可以看到前面有一個抗戰勝利光復紀念碑,那它是一個無字碑,加上旁邊的山牆水榭跟團圓池,那目前的話它是市民活動的一個空間, 所以在這邊你不會看到有一些車輛的進出,然後在這上面也會有一些藝文表演的活動。

  【解說】中山堂外牆運用了大量瓷磚,磚面刻出溝紋,並且選用低調的淺草綠色,除了美觀的考慮外,更重要的是為了避免成為空襲的目標。

  【同期】臺北市中山堂志工隊隊長 江美君

  特別的地方就是這個我們的二丁掛麵磚,所以你會發現它這個二丁掛麵磚是一體成型。顏色的部分不是因為它已經八十幾歲了,而是因為在當時它是在1936年落成,所以呢為了要保護這棟建築物所挑選的這個國防保護色,那四十三條溝痕的部分呢則是因為除了在顏色上面保護它,希望它太陽出來的時候也能夠防止折射,然後進一步再保護它。

  【解說】中山堂中央樓梯牆面掛著已故藝術家黃土水先生的《水牛群像》巨幅雕像。該作品以芭蕉園、水牛牧童,刻畫出臺灣特有之亞熱帶風情,是中山堂的「鎮堂之寶」。

  【解說】歷史光環顯赫的中山堂,如今成為民眾遊樂休閒的場所。一樓中正廳及二樓光復廳常年大小表演不斷,三樓設有「臺北書院」,教授修行、學問、藝術、生活四大類課程。二、三、四層分別有餐廳、茶坊和咖啡廳,常有市民或遊客來這裡感受古蹟的典雅氛圍。

  儘管中山堂不再具有昔日的政治地位,但每一轉角、每個迴廊都娓娓道來著中山堂的風華,每一片瓷磚、每一寸水泥在見證臺灣歲月變遷的同時,仿佛也在提醒著人們銘記歷史。

  曹夢雅 臺北報導

責任編輯:【李季】

相關焦點

  • 臺北中山堂:見證臺灣從被侵略者佔領到回歸祖國
    臺北中山堂的由來和變遷,見證了臺灣從被侵略者佔領到回歸祖國懷抱的不平凡歷史,因而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近日,記者在研究臺灣抗日史的當地文史作家張健豐、鍾志正的陪同下,走訪了臺北中山堂,探尋那「不可被湮沒」的故事。據史料記載,中山堂原址上曾是1889年建成的清朝臺灣布政使司衙門。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日本。
  • 臺北中山堂見證臺灣光復歷史時刻
    中新社臺北9月2日電 題:臺北中山堂見證臺灣光復歷史時刻  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 黃少華  8月31日,是在臺北中山堂舉辦的「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特展」最後一天的展覽。  「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10月25日,臺灣省受降典禮便在當時的公會堂舉行,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日方投降代表是當時的臺灣總督兼日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陳老伯介紹說,「當時臺灣民眾奔走相告,爭相到這裡目睹和見證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因此,受降場面極為盛大。10月25日,也成了臺灣光復的紀念日」。
  • 臺北中山堂:見證臺灣從被侵略者佔領到回歸祖國
    臺北中山堂的由來和變遷,見證了臺灣從被侵略者佔領到回歸祖國懷抱的不平凡歷史,因而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近日,記者在研究臺灣抗日史的當地文史作家張健豐、鍾志正的陪同下,走訪了臺北中山堂,探尋那「不可被湮沒」的故事。據史料記載,中山堂原址上曾是1889年建成的清朝臺灣布政使司衙門。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日本。
  • 那年今日 中國戰區臺灣區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
    1945年10月25日,在臺主持受降典禮的中國軍政長官合影(元良拍於抗戰館)1945年10月25日,晨曦初露,臺灣民眾紛紛湧來臺北公會堂。會場內外人山人海,都想親眼目睹翻開臺灣新紀元的莊嚴一刻。為永久紀念臺灣從日寇統治下重歸祖國懷抱,國民政府決定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2011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66周年紀念日,馬英九上午為豎立在臺北市中山堂前的「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揭開碑文,碑文描述日本攫取臺灣、中華民族堅苦卓絕,對日抗戰勝利的過程,完整扼要的描述這段抗日史。碑文: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政策,企圖併吞中國,進而稱霸世界。
  • 中山堂見證對日抗戰勝利歷史
    位在臺北市延平南路的中山堂,從外觀的牌樓到內廳,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陪臺灣走過了69年,伴著臺北市的發展,中山堂是西區重要的地理指針。 今年適逢臺灣抗戰勝利,受降典禮的六十周年,回顧這一段歷史,當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就是在中山堂,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接受日本政府的受降,日方投降代表則是由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等人代表出席
  • 2019年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74周年 抗日戰爭勝利74周年詩句賞析
    2019年9月3日是抗日戰爭勝利74周年。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記住這個日子:9月3日。今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年的9月3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裡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後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 2019是反法西斯幾周年?2019年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74周年
    2019是反法西斯幾周年?2019年抗戰勝利日是幾月幾日?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取得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74周年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4周年紀念日。珍惜現在更加安穩和平的生活,這是老一輩人的不斷努力和犧牲換來的。作為年輕一輩的人更不應該忘記歷史的教訓,那麼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有哪些現實意義呢? 2019年抗日戰爭勝利多少周年?
  • 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大會將在臺北中山堂舉行
    據臺灣地區行政機構22日發布的新聞稿,臺灣省政府將於10月25日在70年前日本在臺灣地區呈遞降書的臺北公會堂(現中山堂),舉行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大會。  臺行政機構22日召開會議,聽取「政務委員兼臺灣省政府主席」林政則關於慶祝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大會籌辦情況的報告。
  • 中山堂_中國臺灣網
    中山堂  中山堂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該建築物落成於日治時期的1936年12月26日,當時稱為臺北公會堂,為日本知名建築家井手燻的作品。臺灣現在許多的官方建築是當時日本人建造的。這些建築結合古典及現代的建築風格,都是日本第二代建築師留學歐美後,無法在日本本土實現想要建的建築樣式,然後全在臺灣試驗建成的。  1945年,接管臺灣的國民政府將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亦通稱臺北中山堂。1992年1月,該建築被臺灣當局認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 紀念抗戰勝利74周年暨中華孫立人研究會成立大會在臺北舉行
    紀念抗戰勝利74周年暨中華孫立人研究會成立大會在臺北舉行 2019年09月04日 10:05:00來源:華廣網   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4周年暨中華孫立人研究會成立大會在臺北
  • 臺灣各界紀念光復75周年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前共同緬懷抗日先烈。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新華社臺北10月25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臺灣各界當天舉辦系列活動,紀念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僕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這一偉大勝利。  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與《海峽評論》雜誌社等團體當天在臺北舉辦臺灣光復75周年慶祝大會。
  • 重返臺北中山堂 臺灣擴大舉行光復70周年紀念大會
    臺灣行政當局發言人孫立群22日在臺北介紹,多年來在當局臺灣省政府所在地(南投縣中興新村)舉辦的光復節紀念大會,今年10月25日將重返當年日本總督安藤利吉呈遞降書的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並擴大舉行。作為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系列活動中的重要一項,臺當局廣邀當年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參加者等抗日誌士、先賢先烈家屬代表與海內外各界人士1100餘人與會。25日,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將出席紀念大會並發表相關講話。
  • 新黨籲規劃臺北中山堂為抗戰歷史紀念館
    華夏經緯網10月2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新黨昨天說,為傳承光復節歷史意義,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應將臺北中山堂規劃成抗戰紀念館,並加強教科書對抗日戰爭及日本殖民的論述。    據報導,25日是臺灣光復節,新黨24日下午發表聲明指出,要求馬英九實施三點作為,包括導正並加強教科書對抗日戰爭及日本殖民臺灣地區的正確講述、每年光復節赴圓山忠烈祠及中山堂「
  • 中山堂
    臺灣現在許多的官方建築是當時日本人建造的。這些建築結合古典及現代的建築風格,都是日本第二代建築師留學歐美後,無法在日本本土實現想要建的建築樣式,然後全在臺灣試驗建成的。  1945年,接管臺灣的國民政府將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亦通稱臺北中山堂。1992年1月,該建築被臺灣當局認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 抗日戰爭故事:日本法西斯受降全紀錄,銘記這些時刻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而宣告結束。到9月中旬,散布在中國、東南亞、南太平洋地區和太平洋諸島的300多萬日本軍隊,陸續向同盟國投降。舊恥已湔雪,中國應新生。9月3日,國民政府決定這一天為抗日戰爭勝利慶祝日。同日,毛澤東為《新華日報》題詞:「慶祝抗日勝利,中華民族解放萬歲!」
  • 臺北中山堂紀念抗戰活動被迫棄標 當局竟稱「要講戰敗心情」
    對於媒體流言,黃智賢稱自己沒有從政能力,擅長「狗吠火車」, 她更在乎的是臺北市長柯文哲以及臺北市府在抗戰勝利70周年檔口所做的一系列行為。昨晚(27日),黃智賢選擇在社交網站上發表2000字長文作為回應。黃在長文中爆料稱,原本在郝龍斌時代就已經得標的中山堂慶祝抗戰70周年活動,在不久前因各種原因被迫棄標,其中的關鍵原因在主辦方被臺北市長柯文哲和臺北市府以「為什麼要慶祝勝利?」
  • 2016考研政治必背考點: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比如2010年考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2011年考了建黨90周年、2012年考了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2014年考了毛澤東誕辰120周年、2015年考了古田會議召開85周年和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所以,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下面就為大家總結一下與抗日戰爭有關的重要考點。
  • 吳建宏與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30年的不解情緣
    吳建宏與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30年的不解情緣  【解說】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1945年8月,日軍降使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湖南芷江向中國無條件投降,歷時8年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就此劃上句號。為了紀念這場正義之戰,1985年,芷江在受降原址修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也是從那時起,一位小夥子與紀念館結下了30年的不解之緣。
  • 臺灣統派慶祝光復69周年
    N據新華社電 10月25日是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69周年,臺灣各地舉行多場活動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中國統一聯盟及臺灣多個統派團體25日上午在臺北中山堂前廣場舉辦「臺灣各界慶祝臺灣光復69周年」紀念活動。
  • 島內各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張安樂:臺灣需要再度光復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半個世紀的臺灣,終於回歸祖國懷抱。75年後的今天,民進黨當局卻在島內塑造「去中」「反中」的文化氛圍,刻意淡化,試圖抹去臺灣光復的歷史,以致於許多臺灣年輕人甚至遺忘了臺灣光復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為此,島內多個統派團體在昨天以各種形式舉辦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活動,希望藉此喚醒民眾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