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5日,臺灣民眾聚集臺北公會堂前,歡慶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1943年11月21日至26日,中美英三國巨頭在開羅開會,商討聯合對日本作戰事宜。《開羅宣言》發表不久,國民政府就已著手做收復臺灣的準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於1945年8月29日委任陳儀為臺灣行政長官,之後兼任警備總司令。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
10月24日,陳儀飛抵臺北。機場上,國旗、彩旗似潮翻卷。當陳儀步下舷梯時,軍樂大作,歡呼聲、掌聲響成一片。
機場休息室裡,陳儀發表了簡短講話,並向雲集在此的中外記者宣布:「明日上午9時,行受降典禮。」
1945年10月25日,在臺主持受降典禮的中國軍政長官合影(元良拍於抗戰館)
1945年10月25日,晨曦初露,臺灣民眾紛紛湧來臺北公會堂。會場內外人山人海,都想親眼目睹翻開臺灣新紀元的莊嚴一刻。
8時55分,樂隊高奏勝利進行曲,身穿嶄新陸軍上將服的陳儀緩步走入大廳,他的身後緊跟著臺灣警備副總司令陳孔達、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葛敬恩、70軍軍長陳頤鼎、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廷孟、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李世甲。日方投降代表安藤利吉等5人,另室等候,聽從傳喚。
1945年10月25日,安藤利吉籤字投降的照片(國家檔案局發布)
大鐘敲了9下,葛敬恩宣布:「中國戰區臺灣省接受日軍投降典禮開始。」安藤利吉為首的日本投降代表,在中方人員指引下,低頭魚貫而入,至受降席前站成一排,向陳儀行禮。陳儀命令他們在投降席坐下。
接著,陳儀起立,以莊重的聲調宣讀受降書: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已在首都南京接受日本投降。本官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之命,為臺灣受降主官,茲以第一號命令,交與原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安藤利吉。依照此項命令,臺灣全境及澎湖列島應交還中國,所有日本在臺灣及澎湖列島的陸海空軍和警察,均應繳出武器,聽候處理,希即遵行。
安藤利吉微微點頭應諾。臺灣警備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把受降書與第一號命令交與安藤利吉。安藤利吉躬身接過,匆匆掃視一遍後,用毛筆籤名。這時,中外記者的照相機,不約而同對準了安藤利吉,鎂光燈閃爍。安藤利吉大約是心裡緊張及羞於戰敗,手指顫抖幾至難以握筆!日軍參謀長諫山春樹把籤了字的文本呈交陳儀,葛敬恩宣布受降禮成,令日方代表退出。全場掌聲雷動。安藤利吉等再向陳儀行禮,快步出了大廳。
1945年10月25日,臺灣籤降儀式上陳儀接受安藤利吉降書的照片(國家檔案局發布)
受降典禮短短5分鐘,卻結束了日本對臺灣長達50年的霸佔,寶島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為永久紀念臺灣從日寇統治下重歸祖國懷抱,國民政府決定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
2011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66周年紀念日,馬英九上午為豎立在臺北市中山堂前的「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揭開碑文,碑文描述日本攫取臺灣、中華民族堅苦卓絕,對日抗戰勝利的過程,完整扼要的描述這段抗日史。
碑文: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政策,企圖併吞中國,進而稱霸世界。自清末開始,日本不斷侵略中國,並在甲午戰爭打敗清廷,攫取臺灣。民國二十年日本又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此後,在華北、華中等地發動事變,國民政府為避免衝突擴大,採取妥協政策。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軍在北平附近宛平縣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臺方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領導下發表宣言:「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絕不求戰。…..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此一宣言確定了對日抗戰之立場,並凝聚全民共識。
八年抗戰期間,臺方堅決抵抗日軍侵略,在美、英、蘇等同盟國協同下,終於獲得勝利。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十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中國戰區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受降典禮。翌年八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十月二十五日為「臺灣光復節」。
抗戰期間,中日雙方共有二十多次大型會戰、一千餘次重要戰役。臺方犧牲的陸軍有三百二十多萬人;海軍艦艇損失殆盡;空軍損失飛機二千四百餘架,有數千位飛行員殉國。抗戰期間,臺灣人民不但積極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亦曾赴大陸參與抗戰,組織臺灣義勇隊,打山「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口號,為抗戰勝利貢獻力量。整體估計,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日本投降,中國有二千萬人以上死傷,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難以估計。
戰後,中華民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之一,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抗戰表現出中華民族堅苦卓絕、抵禦外侮的偉大精神。謹以此碑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同胞,永志懷念。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碑文委員會謹立
「中華民國」一百年十月二十五日
2018年9月,我參觀抗戰館《臺灣同胞抗日史實展》
歷史回眸
2014年8月,國家檔案局在其官網發布《偉大勝利———中國受降檔案》第二十三集臺灣區受降:臺灣區受降以臺灣警備總司令陳儀為受降主官,負責接受臺灣地區。該區日本投降代表為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日軍投降部隊為第十方面軍、第9師團、50師團、66師團、71師團、12師團、第8飛行師團、75獨立旅團、76獨立旅團、100獨立旅團、102獨立旅團、103獨立旅團、112獨立旅團及澎湖守備隊,集中地點由陳儀決定,辦理日軍投降地點在臺北。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地區的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陳儀接受安藤利吉投降。臺灣從甲午戰爭後被迫與祖國分離 50 年,在抗戰勝利的歡呼聲中,重新回到祖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