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麓。茶陵置縣於公元前202年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而在此之前,茶陵被稱之為「茶鄉」, 因地處「茶山之陰」,炎帝「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茶陵。那麼,古籍中的「茶山」是泛指的群山還是具體的一座山呢,如果是指具體的一座山,又是指茶陵今天的哪座山呢?
從《史記》到有關清史記載的史料來看,對於茶陵的「茶山」有泛指也有實指,有時,「茶山」是「茶鄉」、「茶陵」的代名詞;有時「茶山」又具體到了一座山,但史料中具體到哪座山時,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中認為有可能而又有爭議最大的是雲陽山與景陽山。而近年來在茶陵南部青臺仙發現千年古茶後,又有人說有可能是指青臺仙。但應當注意的是,古茶陵包括了今天的炎陵縣(宋嘉定四年(1211)析茶陵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此後茶陵與酃縣分分合合,但大部歷史時間均屬茶陵,1994年酃縣更名為炎陵縣)。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將「茶鄉」 置縣更名為茶陵。「陵」是指帝王的墳墓,即指炎帝的陵寢所在地。同時,「陵」也可指山嶺和深谷。漢朝之後,品茗飲茶開始大範圍普及,官方也修建了眾多茶馬商道,茶市興旺。西漢司馬遷在所著《史記》中說帝陵寢所在地就是茶山,這裡所指的「茶山」是否是具體所指呢,不得而知。但在「茶鄉之尾」的今天炎陵縣,山陵谷澗中仍生長著旺盛的野生茶,每到春天,山民就上山採摘野茶,享受大自然美麗的饋贈。炎陵東坑的村民採摘野生茶(蟲哥 / 攝)
野生鮮茶葉(蟲哥 / 攝)
唐代的「茶聖」陸羽在《茶經》裡也講到茶陵(包括炎陵),說此地因「陵谷生茶茗焉」。但無論司馬遷還是陸羽,並沒有具體到「茶山」是指具體的哪一座山。但從諸多史料記載來看,炎帝在茶陵首先發現了茶這一說法,應當可信。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卷六茶飲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意思是說將茶做為飲料,是從神農發現茶開始的,而大力弘揚「茶文化」的第一人則是周朝的魯周公。魯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國封於魯,被人稱之為周魯公。周朝,距今已有3000多年。戰國時期,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將民間口口相傳茶的起源記載了下來:「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在唐以前是指茶。那麼,神農用茶解毒的故事發生在哪呢?有沒有具體的地方呢?有人認為「茶山」是指雲陽山,但茶陵所處位置並不在雲陽山「之陰」
根據歷代古籍的記載,茶鄉(茶陵)地處「茶山之陰」, 這裡提供了兩個重要信息:第一個,確實應當有一座山叫做「茶山。」這座山應當是兩個不同地區的一個分水嶺,是一座界山;第二個,茶陵處在這座山「之陰。」「陰」是一個地理方位詞,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是陽,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是陰。雲陽山,算是茶陵的「西大門。」按照古籍中提供的地理位置去分析,雲陽山處於茶陵腹中地帶偏西,如果以雲陽山為分水嶺,西臨攸縣,但向北,還有將近一半的面積不能直線輻射;向南,接近郴州的安仁境內。所以雲陽山所處位置並不是嚴格地理意義上的「茶山之陰」, 說雲陽山就是「茶山」,顯得有些牽強。但清代陸延燦所著的《茶經》中說:「長沙茶陵州地居茶山之陰,因名。昔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雲陽山,其陵谷間多生茶茗故也。」在這裡,陸延燦認為「茶山」就是指雲陽山。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清代以前的古籍中,對「茶山」的具體位置都語焉不詳,沒有說明。但清代之後,就有所指了。但都是各說各,其中說得最多的是雲陽山與景陽山。為什麼說是雲陽山,應當與雲陽是炎帝故封有關,是「名山」,徐霞客、李東陽、黃庭堅等探險家與「文化名流」都曾慕名來此。所以至清代時,雲陽山更成了茶陵的代稱了。或許,受此影響而私自下了「定論」吧。雲陽山下 羅銘 / 攝(茶陵縣委宣傳部供圖)
但「茶山」是不是指雲陽山,也不能過早定論,說「茶山」是雲陽也有一定的道理與依據。據《漢學堂絲書》和《皇甫記》等古籍所載,雲陽山是因黃帝之子少昊雲陽氏始封於此而得名,也是第八代神農炎帝的封地。炎帝神農氏在雲陽山興農事,種五穀,嘗百草,採茶茗,至今在雲陽山留下了祈豐臺、洗藥池、曬藥坪、碾藥槽、煉丹灶等遺蹟。1986年,在雲陽山南麓發現「獨嶺坳大溪文化遺址」,從中出土了六千多年前的碳化稻粒,佐證了炎帝神農在雲陽山教民「刀耕火種」的歷史。清代《茶陵州志》記載「茶山」在北部與江西交界的「景陽山」
清嘉慶《茶陵州志》注釋記載,上面說「茶山」是指茶陵毗鄰江西的景陽山,因「林谷間多生茶茗故名。」這一說法是否靠譜呢?景陽山屬高隴鎮,高隴地處高阜(高的土山),依田壠走向,故名高壠,後演化為高隴。景陽山在茶陵縣北端的羅霄山脈,與江西蓮花、永新兩縣毗鄰,在歷史上,景陽山雲霧茶極富盛名。從古籍中記載「茶山之陰」的地理位置上分析,茶陵幾乎全境都在景陽山之南,山北就是江西境內,那麼從這一點來說,景陽山的確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茶山」,也就是說,炎帝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座山上第一次發現了茶。研究了30多年茶陵歷史的尹烈承先生對此也抱肯定態度,他認為,古書中的「茶山」就是指景陽山。炎帝嘗百草圖(資料圖片)
相傳炎帝就是距此不遠的潞嶺嘗百草時,誤食斷腸草中毒身亡,開始在潞嶺選了一塊墓地,因挖掘墓時發現溶洞,巫師認為「弗吉」(不吉利),便將炎帝改葬茶鄉之尾的鹿原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