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百事通】茶陵吃貨們請注意啦!吃貨們請注意啦!茶陵特色菜製作流程大揭秘!!!

2021-02-27 今日茶陵

  「糊啦」不是和了牌,而是茶陵一道流傳近百年的菜。這道菜貌不驚人,卻入口溫軟、湯稠味鮮。


3月28日,茶陵縣,廚師吳小光展示剛做好的「糊啦」。


3月28日,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糊啦」不是和了牌,而是茶陵一道流傳近百年的菜。這道菜貌不驚人,卻入口溫軟、湯稠味鮮。

  糊啦的誕生,如同「塞翁失馬」的奇特際遇:本是廚師的失誤,卻成就一道名菜。

  吳小光,祖庵家菜現代傳承人,糊啦就是他的一道拿手菜。今年45歲的他,掌了26年的勺,大半輩子的人生,都與祖庵家菜、與糊啦發生著聯繫。

  廚師的失誤,成就一道名菜

  來茶陵,必吃的一道菜是什麼?「糊啦!」吳小光嗓音低沉,連說了三遍,記者才聽清楚這道菜,只因它根本不像一道菜名。

  每逢紅白喜事,必點「糊啦」!問起原因,他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這是流傳了幾十年的傳統。」

  民間流傳,這道菜出自民國年間著名人物譚延闓。譚延闓是茶陵人,字祖庵,曾經擔任過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也是一個美食家。

  據《湘菜之源·祖庵家菜》一書記載,這道菜源自一個美麗的錯誤。

  有一次,譚延闓回茶陵,家鄉人大擺筵席款待。席間,譚延闓去廚房看看,發現幾個廚師正在吃一鍋漿糊樣的東西,他試了下,覺得味道特別可口,便問,這是什麼菜,為什麼不端上桌去?廚師搖搖頭說,「糊啦」。譚延闓說,「好,每桌上一道糊啦!」

  書中說,實際上,廚師原本要熬一鍋珍貴的名湯,結果不小心芡粉倒進去了,而且一下子煮糊了,卻歪打正著,創造了一道新的名菜。

  實際上,譚延闓不僅是「糊啦」的創始人,甚至被譽為「湘菜鼻祖」。據《湘菜之源·祖庵家菜》記載,這位「伴食宰相」,自帶家廚,借鑑粵、浙、蘇菜的特點,多用燉煨,注重刀工火,成就了不少名菜。

  湘菜大師王墨泉曾說,「凡上了一定檔次的湘菜館,一般都冠以 祖庵 二字的菜譜,如祖庵豆腐、祖庵魚翅、祖庵臘肉等,」而祖庵菜也被認為是湘菜之源,「糊啦」便是祖庵家菜燉品湯羹中的代表作。

  喜事沒「糊啦」,不禮貌

  且不論關於「糊啦」的流傳是真是假,但在茶陵,每逢大事親友相聚,必上「糊啦」,成為不成文的傳統。

  「辦婚禮、升學酒、壽宴,糊啦是必點菜。」吳小光說,「這道菜也特別受歡迎,只有喊少的,從不會剩下。」

  正聊著,55歲的劉琳仔端著一盆豆腐,來酒店送貨,聽到正在聊的話題,插話道,「那時候,只要辦酒,我吃糊啦吃得最多,」他放下豆腐,揮舞著大手說,「吃一碗還不夠,自己再去舀一碗,如果哪家辦喜事,不上糊啦,對客人不禮貌呢。」

  21歲結婚的吳小光,在當年的喜宴上,每桌用白色大瓷碗,裝了一大碗糊啦,桌桌香氣撲鼻。如今,離開茶陵多年的袁先生,一想起「糊啦」,就會想起小時候,用蜘蛛網粘蜻蜓,「滿滿都是鄉裡味。」

  而這道茶陵土菜,也被吳小光帶到了首屆中國鄉土菜烹飪大賽,拿了個「銅獎」。

  十分鐘能搞定的菜,也不敢省食材

  「糊啦」這道菜做起來很簡單,難在食材。「對食材要求很高,這也是祖庵家菜的特點。」吳小光說,以前,有一道菜叫鹹蛋黃燒芽白心,一份菜,要三擔芽白才能炒得出來,全部去邊取心。

  除此之外,祖庵家菜對菜的原料何時取、何時吃都有講究,「如霜前白菜、霜後蘿蔔、冬筍春芽、早韭晚菘、秋天的鴨子、冬天的魚。」

  吳小光戴著高高的廚師帽,邊準備「糊啦」的食材邊說,「當然,現在,取材雖然沒有以前那麼苛刻,但食材仍然有講究,必須天然、新鮮。」

  他將食材分門別類擺出來,食材擺滿了方盤。要做好一碗「糊啦」,至少需要九種食材,如雞蛋、米粉、豬肝、雞雜、瘦肉、油渣、幹黃花、油豆腐、蔥等,「其中,瘦肉需取後腿肉,嫩一些。油渣,就是豬板油,可以讓糊啦更香。」

  首先,他將除雞蛋、米粉、蔥之外的所有食材,細細切成肉末狀。食材準備好後,全部倒入提前放好油的鐵鍋裡,大火炒。

  時間無需太長,便加鹽、醬油等作料。「最重要的是,炒好後,一定要加高湯,如骨頭湯或者豬肉湯,這才能保證菜的鮮味。」

  加高湯後,煮沸,再漸漸加入事先加水調好的米粉、雞蛋,「增加湯的粘稠度,煮十分鐘,就可以出鍋了,最後撒上蔥。」

  「糊啦」出爐,並沒有真正燒糊,而是香氣撲鼻,濃稠的湯透著鮮味兒。他捧著剛做好的「糊啦」,擺好姿勢拍照,笑著說:「現在,很多人來茶陵旅遊,如果不吃糊啦,不算到過茶陵。」

  【用料】

  「只有我們的大蒜是紫皮的」

  本報茶陵訊 祖庵家菜大多原料來自茶陵,特別是生薑、大蒜、白芷「茶陵三寶」。

  其中,茶陵的紫皮大蒜,明清時即為「貢品」,2011年3月獲評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商標。

  在茶陵縣城關鎮農林村,54歲的村民劉秋仁一臉驕傲地說,「只有我們的大蒜是紫皮的!跟我們這裡的土質有關。」

  他俯下身,直接拔出一棵大蒜,指著根部,「你看,這裡都是紫色的,這種大蒜,吃起來特別香,別的地方都沒有。」皮紫肉白,香辣濃鬱,是茶陵大蒜的特點,民間甚至流傳「一蒜入鍋百菜辛,一家炒蒜百家香」。

  農林村屬於茶陵縣的蔬菜基地,劉秋仁像大部分村民一樣,種植芹菜、小白菜、大蒜,供給城區,甚至運往長沙,「說不定,你在長沙吃的大蒜,就是茶陵來的。」劉秋仁笑著說。

  劉秋仁只種了2分地的紫皮大蒜,「8月種下,11月就會長出蒜苗,我只賣蒜苗,不賣蒜子,蒜子來年還要種大蒜,行情好的時候,蒜苗可以賣4元一斤,一年可賺近2000塊。」

  祖庵豆腐

  祖庵菜自成一系、名震四方,主要做菜講究一個「精」字,原材料選取精良,刀工處理精細,烹製技藝精湛,味道精準。就連看上去簡簡單單的祖庵豆腐,也要用子母雞胸脯肉和老母雞熬出的高湯。把豆腐用密篩擦碎過濾出粗渣,調上高湯、蛋清、溼澱粉、鹽和勻定型蒸好待用。瑤柱汁兌上高湯燒開後勾芡掛汁在定型好的豆腐上。

  鄉裡血雞

  選取上好的土雞,先把雞宰殺,用碗把雞血接著,碗中放入鹽,然後用筷子把雞血打起。把姜、紅椒、小米椒切成片,大蒜子拍扁備用。把雞肉從骨頭上剔下來,然後將雞肉切成片,雞骨頭剁成小塊。鍋中放入菜油燒熱,把雞肉和雞骨頭放入鍋中炒香,再把姜、紅椒和小米椒放到鍋中一起炒,然後倒入高湯加點味精燜幾分鐘。待汁差不多燜幹再放雞血收幹汁即可。

  洣水河魚

  先把魚宰殺,不要去除鱗片,再切成大塊。把青椒切片、姜切片待用。鍋中放油燒熱,把魚放鍋中,魚鱗朝下,煎至金黃色,然後把魚翻過來,再放入料酒去掉腥味。再放入高湯,大火燜十分鐘左右即可,再撒點胡椒粉,放入青椒和蔥段即可出鍋。

  【這些地方也值得去】

  工農兵政府舊址

  茶陵縣城關鎮前進村有一處青磚黑瓦、徽派風格的院落,洣水從村口緩緩流過。近90年前,這裡正是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所在,這是毛澤東親手締造的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

  這個院落,原系南宋的州(署)衙門。如今,這裡成了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紀念館。

  舊址內有頭門、儀門、牌坊、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內宅、後花園等,它們依次排列。青磚灰瓦,圓柱方檁,畫棟飛簷,高聳馬頭牆,屬於徽派建築風格,充分展現了中國建築藝術和東方審美藝術之美。

  茶陵縣委大院

  在茶陵,不少當地市民都喜歡飯後去這裡散步:茶陵縣委大院。

  綠樹成蔭的院子裡,坐落著四棟磚木結構的暗紅色辦公樓。這就是被人譽為「湘東最美的辦公樓」的茶陵縣委大院。屋簷上的木料已明顯老化,參差不齊的青色瓦片懸掛在椽木邊上,仿佛快要掉落下來。牆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些極富時代標誌的標語是上世紀50年代的印記。屋子裡的紅色油漆木地板,早已被磨出絲絲木紋,釘入木地板上的方形鐵釘閃閃發亮,牆角處的木地板上,存留些許棕紅色的油漆痕跡。

  登雲陽山,品茶陵茶

  自駕路線:從長沙出發,在星沙上長瀏高速公路,在洞陽轉平汝高速(S11),朝汝城方向前行,轉衡炎高速,在茶陵出口下,經犀城大道,沿路牌行駛即可到雲陽山景區。

  茶聖陸羽在《茶經》卷八茶之出中記載「雲陽山即茶山,因陵谷多生茶茗而得名」,因而有「千年國飲,始於茶陵」之說,茶陵縣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以茶命名的行政縣。因地處「茶山之陰」,而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

  雲陽山為茶陵縣境內最高峰,集生態休閒、宗教朝聖、神農文化於一體,內有觀音巖等25處自然景觀。據說,每年7月,去南嶽進香的香客有先到雲陽山朝拜的習慣,所以雲陽山又有「小南嶽」之稱。

  雲陽山山體起伏連綿,主要有7座高峰,植被完整。聽山風、觀林濤、尋鳥語、尋泉聲,沿彎彎的山路,到掩映在青山綠樹和煙霧朦朧之中的南嶽宮,頂禮膜拜;再拾階而上,五雷池一泓清泉,澄碧迥異;觀音巖大石飛壘,駕空透隙,竹樹懸綴;老君巖澗谷藏幽,山石蘊奇,飛瀑垂練。最後登上了雲陽第一峰,紫薇疊翠,濃蔭蔽日,霧天雲海,俯瞰「洣水環流」,蔚為壯觀,心中滿是拾掇不盡的新奇感。

  每年4月底,這裡的杜鵑花便以怒放的身姿,點綴著整個山體,柔媚的紫色、鮮豔的紅色,在雲陽山的兩個山端爭奇鬥豔,身處這奼紫嫣紅的「花海」,欣賞一份獨特的美景。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你還可以在巍峨聳立、肅穆莊重的老君石像雕刻,瞻仰老子,重溫《道德經》。

  如果感覺餓了,你可以在山上吃齋飯,也可下山到縣城找個比較有特色的餐館吃。土生土長的茶陵人顏緋緋給大家推薦了幾個特色的餐飲店:慶豐殿(電話13974122026)、冰冰飯店(電話18975342666)、鐵甲山飯店(電話0731-25262727),這些地方,本地人都喜歡去,好吃不貴。

  【其他路線】東陽湖戲水

  自駕路線:從長沙出發,在星沙上長瀏高速公路,在洞陽轉平汝高速(S11),朝汝城方向前行,轉衡炎高速,在茶陵出口下,沿茶洮公路按指示牌前行25分鐘即可到達。

  東陽湖於井岡山、炎帝陵、南嶽三大旅遊區之間。進入東陽湖的路邊,正盛放著鮮豔的杜鵑花,紅色、紫色。旅遊區水面18平方公裡,湖中大小島嶼近百個,兩岸青山連綿,島嶼星羅棋布,湖島交互,山水相依,目前旅遊區呈現「一帶五區」的格局,是集泡溫泉、狩獵、水上娛樂、養生度假多功能於一體的原生態養生旅遊區。

  石頭城懷古

  自駕路線:從長沙出發,在星沙上長瀏高速公路,在洞陽轉平汝高速(S11),朝汝城方向前行,再轉衡炎高速,在茶陵出口下,按指示牌前行即可到達。

  湖南有句很有名的民間諺語:「茶陵的城牆,安仁的城隍」。「茶陵的城牆」指的就是茶陵的南宋古城。如今,「安仁的城隍」已不存在,而茶陵南宋古城基本保存完好,是湖南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石頭城。

  茶陵古城牆,俗稱「南宋古城」,位於茶陵縣城關鎮前進村。茶陵古城牆築於南宋紹定四年,明至清代先後維修了數十次。現存城牆4段共1536米,有城門(含月城)2座(迎湘門、迎薰門),馬道1條,沿江護城堤700多米,宋代鎮堤鐵犀1座,這些地面遺存主體建築基本完好,其餘城基遺址尚存。

原標題--大湘東之茶陵:「糊啦」的味道蘊含歷史濃縮人生。

相關焦點

  • 茶陵的茶
    茶陵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古老的採茶歌,至今傳唱民間。茶陵的茶文章做得長久而響亮,有八寶茶,有薑茶,有豆茶,有芝麻茶,有蘿蔔茶,有鹽茶。講茶,唱茶,種茶,採茶,品茶,自古便是小城一道亮麗的風景。只可惜,近年來,茶陵的茶葉產量大減,茶油產量卻有取而代之趨勢。茶陵之茶,莫非要換做油茶?茶陵人愛茶,茶陵人更好客。車到城區,一美麗女子,笑盈盈在等候。
  • 我叫茶陵,這是我最新的簡歷,請多多關照!
    2500平方千米,比深圳大五分之一,比2個香港面積還要多一點。國外的話,比東京市差不多大。2.茶陵區域最大距離為70.2千米,地圖上沿直線走,你大概跑個一程半馬拉松就到了。當然現實當中你還得翻山。3.茶陵最大的鄉是桃坑鄉,鎮域面積270平方公裡,大概有2個半巴黎那麼大,和臺北差不多大小!但其實也就是武漢一個溼地公園、北京海澱一個大學城那麼大。
  • 你好,茶陵歡迎您!茶陵即將火遍全國!速看!2017.擼起袖子加油幹!
    茶陵,全中國只有一個關於她的傳說有很多但你更應該知道的是——茶陵,是我們的家鄉我們有義務把我們的家鄉宣傳出去下面是我們家鄉·茶陵的名片請將這張名片傳遞到每個角落我叫茶陵這是我的面積(2311平方公裡)1.茶陵面積2500平方千米,比深圳大五分之一,比2個香港面積還要多一點。國外的話,比東京市差不多大。
  • 【茶陵旅遊】人文茶陵 · 舌尖秩堂
    秩堂行政上隸屬於湖南茶陵,毗鄰江西永新和蓮花,但它的語言卻不是湘語,也不是贛語,而是屬客語,即客家話。俗稱茶鄉話,茶鄉話在茶陵方言區劃上屬「三八區」方言。這種方言與茶陵官話不同,它只運用於以前的三區與八區,即秩堂、高隴、小田、湘東、火田、七地和八團七個鄉鎮。
  • 【茶陵美食】水酒
    有茶陵人的地方,就有茶陵水酒。到鄉下去,若碰上吃飯時間,主人必會熱情招呼:冇什麼菜,恰(喝)碗水酒咯!
  • 炎帝在茶陵哪座山上第一次發現了茶?
    但應當注意的是,古茶陵包括了今天的炎陵縣(宋嘉定四年(1211)析茶陵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此後茶陵與酃縣分分合合,但大部歷史時間均屬茶陵,1994年酃縣更名為炎陵縣)。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將「茶鄉」 置縣更名為茶陵。「陵」是指帝王的墳墓,即指炎帝的陵寢所在地。同時,「陵」也可指山嶺和深谷。
  • 《茶陵譚氏源流》——茶陵譚氏源流概述
    茶陵始祖是光祿大夫譚可奕。奕公配李氏夫人,居河南譚家河,後居金陵大平路當塗縣(今屬安徽省當塗縣)貴遊鄉(今當塗縣博望鎮)。
  • 「株洲日報」從太湖茶俗到茶陵茶俗
    茶陵沒有「打茶會」的明確說法,但鄉婦們習慣用茶來招待左鄰右舍。各家婦女喜歡在農閒時聚在一起喝泡茶,她們是今日東家泡,明日西家泡,輪流為東。吃泡茶必有茶點,但沒有喜慶節日或來貴客那麼齊備,只是隨便擺上三四樣粗茶點,如紅薯片、玉米、花生、瓜子之類。她們邊喝邊聊,這往往成了她們的「新聞發布會」或「信息交流會」,也是她們解決問題的場所。每次喝,沒兩個多鐘頭收不了場。
  • 大美茶陵!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誕生地
    湖南是一個文化和旅遊大省,特別是近代人才輩出,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紅色文化遺產。近日,強哥來到了株洲茶陵縣,參加紅色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一:茶陵工農兵政權舊址茶陵縣工農兵政權被譽為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它比我們熟悉的井岡山還要早,它位於茶陵縣城關鎮前進村三角坪。
  • 尚億典做茶陵人自己的紅木家具廠,廠在中山還敢來茶陵這樣子?
    尚億典.說感謝今日茶陵平臺感謝各位老鄉關注和支持先給大家拜年
  • 首趟株洲旅遊專列駛入茶陵
    9月27日,首趟株洲旅遊專列駛入茶陵,300多名遊客到我縣參觀毛澤東主席在茶陵住室、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等紅色景點。羅峰、羅智勇等領導出席歡迎儀式。羅峰代表縣委、縣政府對遊客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羅峰說,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目標,立足資源優勢,發揮地域特色,深挖文化內涵,大力推動全域旅遊,踏上了文旅融合發展的大好徵程。
  • 茶陵高隴 祥光普照 蟠藤再世
    至今,湖南省茶陵縣城及其以西都稱這一帶的人為「茶鄉人」,茶鄉方言為「茶鄉話」...... 您知道高隴嗎? ——從地域社會的角度來理解:高隴是茶鄉腹地,處於茶鄉中心位置。
  • 【茶陵故事】秩堂「皇雩仙」傳說
    關心茶陵發展 關注 "今日茶陵"❶訂閱:微信添加朋友—查找公眾號—搜「今日茶陵」即可關注❷投稿信箱:web@chaling.cn➌客服電話:0731-25698883可以寫評論啦,快快暢所欲言▼▼▼
  • 茶陵三總橋,曾經繁華地
    從河界看過去的三總橋八字街一角護欄上的石碑刻文西門迎湘門茶陵三總橋從茶陵古城西門(它建於茶陵古城拓展時期,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曾有過三元橋、三總橋、恢公橋、工農橋等名,如今仍叫三總橋。最初叫「三元橋」茶陵古城建於南宋紹定年間,東南因江為險,西北挖成壕溝(護城河),至今在狀元路西邊仍可看到壕溝。護城河從南引入洣水,流經北面再匯入洣水。洣水與護城河如同一條水晶帶一樣環繞著州城,護佑著這方百姓。
  • 茶陵的皇雩仙和宋孝宗的關係
    皇雩仙位於茶陵秩堂東坑村,是茶陵境內現存最早的道觀之一,這個道觀所在的地方以道觀之名為名,也叫做皇雩仙。
  • 古城茶陵,6000年滄桑舊時光
    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茶陵獨特的人文景觀,在歷史的長河裡回溯,打撈點滴滄桑往事,共同見證古城茶陵6000年的變遷成長。這也是茶陵作為行政地名第一次出現在信史上。西漢元朔四年(前125年),茶陵縣改茶陵侯國,系長沙定王之子劉欣的封邑。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茶陵侯劉陽(劉欣之孫)死,因無子承襲,遂廢侯國,復置縣;西漢末年,王莽改制,曾將茶陵改名為「聲鄉」;東漢末年歸荊州劉表管轄郡,三國時期屬湘東郡。
  • 譚氏支系 湖南茶陵譚氏(一)
    關於「陵」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茶陵者,所謂陵谷名焉」。另一說是因「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而得名,即「陵」源於炎陵之「陵」。如宋羅泌著《路史》云:「茶為太吳時封地,炎帝葬於茶鄉鹿原陂,茶陵故得名」,今人多依後種說法。宋《太平環宇記》提及茶陵故城茶王城時說,隋平陳,省,以城人湘潭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於故城立雲州(即南雲州)」。故茶陵又有「雲州」之謂。
  • 首屆茶祖文化節本周日在茶陵開幕
    11月14日上午,第十五屆茶文化研討會暨首屆茶祖文化節第二次新聞發布會在茶陵舉行。茶陵縣委副書記、縣長江小忠,茶陵縣委副書記謝志軍,茶陵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楊定桃、楊鵬飛,茶祖印象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成植出席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茶陵縣委副書記謝志軍主持。茶陵縣委副書記、縣長江小忠向媒體通報活動籌備情況。
  • 對不起,我要回茶陵去
    它有著逛不完的歷史古蹟,它有著數不清的自然風光,更有著不計其數的特色美食和和豐饒物產,所以,對不起,我要回我的大茶陵去了【地理位置】:位於湖南省茶陵縣城南古城牆外洣江岸邊。【基本介紹】: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民間神物。臥高約1.5米,體長2.1米,寬0.8米,重約3.5噸,系用亞共晶白口生鐵分三次澆鑄而成,其狀似牛,俗稱「鐵牛」,昂首而臥,逼視洣水,栩栩如生。
  • 2015湖南茶陵浦發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公告
    茶陵浦發村鎮銀行是由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滬市:600000)發起設立的新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2012年11月開業以來,我行充分發揮一級法人的體制優勢,秉承「新思維、心服務」的經營理念,堅持「立足縣域、服務三農、支持小微」的辦行宗旨,致力打造茶陵金融市場中「服務、效率、成本最低」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