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啦」不是和了牌,而是茶陵一道流傳近百年的菜。這道菜貌不驚人,卻入口溫軟、湯稠味鮮。
3月28日,茶陵縣,廚師吳小光展示剛做好的「糊啦」。
3月28日,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糊啦」不是和了牌,而是茶陵一道流傳近百年的菜。這道菜貌不驚人,卻入口溫軟、湯稠味鮮。
糊啦的誕生,如同「塞翁失馬」的奇特際遇:本是廚師的失誤,卻成就一道名菜。
吳小光,祖庵家菜現代傳承人,糊啦就是他的一道拿手菜。今年45歲的他,掌了26年的勺,大半輩子的人生,都與祖庵家菜、與糊啦發生著聯繫。
廚師的失誤,成就一道名菜
來茶陵,必吃的一道菜是什麼?「糊啦!」吳小光嗓音低沉,連說了三遍,記者才聽清楚這道菜,只因它根本不像一道菜名。
每逢紅白喜事,必點「糊啦」!問起原因,他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這是流傳了幾十年的傳統。」
民間流傳,這道菜出自民國年間著名人物譚延闓。譚延闓是茶陵人,字祖庵,曾經擔任過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也是一個美食家。
據《湘菜之源·祖庵家菜》一書記載,這道菜源自一個美麗的錯誤。
有一次,譚延闓回茶陵,家鄉人大擺筵席款待。席間,譚延闓去廚房看看,發現幾個廚師正在吃一鍋漿糊樣的東西,他試了下,覺得味道特別可口,便問,這是什麼菜,為什麼不端上桌去?廚師搖搖頭說,「糊啦」。譚延闓說,「好,每桌上一道糊啦!」
書中說,實際上,廚師原本要熬一鍋珍貴的名湯,結果不小心芡粉倒進去了,而且一下子煮糊了,卻歪打正著,創造了一道新的名菜。
實際上,譚延闓不僅是「糊啦」的創始人,甚至被譽為「湘菜鼻祖」。據《湘菜之源·祖庵家菜》記載,這位「伴食宰相」,自帶家廚,借鑑粵、浙、蘇菜的特點,多用燉煨,注重刀工火,成就了不少名菜。
湘菜大師王墨泉曾說,「凡上了一定檔次的湘菜館,一般都冠以 祖庵 二字的菜譜,如祖庵豆腐、祖庵魚翅、祖庵臘肉等,」而祖庵菜也被認為是湘菜之源,「糊啦」便是祖庵家菜燉品湯羹中的代表作。
喜事沒「糊啦」,不禮貌
且不論關於「糊啦」的流傳是真是假,但在茶陵,每逢大事親友相聚,必上「糊啦」,成為不成文的傳統。
「辦婚禮、升學酒、壽宴,糊啦是必點菜。」吳小光說,「這道菜也特別受歡迎,只有喊少的,從不會剩下。」
正聊著,55歲的劉琳仔端著一盆豆腐,來酒店送貨,聽到正在聊的話題,插話道,「那時候,只要辦酒,我吃糊啦吃得最多,」他放下豆腐,揮舞著大手說,「吃一碗還不夠,自己再去舀一碗,如果哪家辦喜事,不上糊啦,對客人不禮貌呢。」
21歲結婚的吳小光,在當年的喜宴上,每桌用白色大瓷碗,裝了一大碗糊啦,桌桌香氣撲鼻。如今,離開茶陵多年的袁先生,一想起「糊啦」,就會想起小時候,用蜘蛛網粘蜻蜓,「滿滿都是鄉裡味。」
而這道茶陵土菜,也被吳小光帶到了首屆中國鄉土菜烹飪大賽,拿了個「銅獎」。
十分鐘能搞定的菜,也不敢省食材
「糊啦」這道菜做起來很簡單,難在食材。「對食材要求很高,這也是祖庵家菜的特點。」吳小光說,以前,有一道菜叫鹹蛋黃燒芽白心,一份菜,要三擔芽白才能炒得出來,全部去邊取心。
除此之外,祖庵家菜對菜的原料何時取、何時吃都有講究,「如霜前白菜、霜後蘿蔔、冬筍春芽、早韭晚菘、秋天的鴨子、冬天的魚。」
吳小光戴著高高的廚師帽,邊準備「糊啦」的食材邊說,「當然,現在,取材雖然沒有以前那麼苛刻,但食材仍然有講究,必須天然、新鮮。」
他將食材分門別類擺出來,食材擺滿了方盤。要做好一碗「糊啦」,至少需要九種食材,如雞蛋、米粉、豬肝、雞雜、瘦肉、油渣、幹黃花、油豆腐、蔥等,「其中,瘦肉需取後腿肉,嫩一些。油渣,就是豬板油,可以讓糊啦更香。」
首先,他將除雞蛋、米粉、蔥之外的所有食材,細細切成肉末狀。食材準備好後,全部倒入提前放好油的鐵鍋裡,大火炒。
時間無需太長,便加鹽、醬油等作料。「最重要的是,炒好後,一定要加高湯,如骨頭湯或者豬肉湯,這才能保證菜的鮮味。」
加高湯後,煮沸,再漸漸加入事先加水調好的米粉、雞蛋,「增加湯的粘稠度,煮十分鐘,就可以出鍋了,最後撒上蔥。」
「糊啦」出爐,並沒有真正燒糊,而是香氣撲鼻,濃稠的湯透著鮮味兒。他捧著剛做好的「糊啦」,擺好姿勢拍照,笑著說:「現在,很多人來茶陵旅遊,如果不吃糊啦,不算到過茶陵。」
【用料】
「只有我們的大蒜是紫皮的」
本報茶陵訊 祖庵家菜大多原料來自茶陵,特別是生薑、大蒜、白芷「茶陵三寶」。
其中,茶陵的紫皮大蒜,明清時即為「貢品」,2011年3月獲評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商標。
在茶陵縣城關鎮農林村,54歲的村民劉秋仁一臉驕傲地說,「只有我們的大蒜是紫皮的!跟我們這裡的土質有關。」
他俯下身,直接拔出一棵大蒜,指著根部,「你看,這裡都是紫色的,這種大蒜,吃起來特別香,別的地方都沒有。」皮紫肉白,香辣濃鬱,是茶陵大蒜的特點,民間甚至流傳「一蒜入鍋百菜辛,一家炒蒜百家香」。
農林村屬於茶陵縣的蔬菜基地,劉秋仁像大部分村民一樣,種植芹菜、小白菜、大蒜,供給城區,甚至運往長沙,「說不定,你在長沙吃的大蒜,就是茶陵來的。」劉秋仁笑著說。
劉秋仁只種了2分地的紫皮大蒜,「8月種下,11月就會長出蒜苗,我只賣蒜苗,不賣蒜子,蒜子來年還要種大蒜,行情好的時候,蒜苗可以賣4元一斤,一年可賺近2000塊。」
祖庵豆腐
祖庵菜自成一系、名震四方,主要做菜講究一個「精」字,原材料選取精良,刀工處理精細,烹製技藝精湛,味道精準。就連看上去簡簡單單的祖庵豆腐,也要用子母雞胸脯肉和老母雞熬出的高湯。把豆腐用密篩擦碎過濾出粗渣,調上高湯、蛋清、溼澱粉、鹽和勻定型蒸好待用。瑤柱汁兌上高湯燒開後勾芡掛汁在定型好的豆腐上。
鄉裡血雞
選取上好的土雞,先把雞宰殺,用碗把雞血接著,碗中放入鹽,然後用筷子把雞血打起。把姜、紅椒、小米椒切成片,大蒜子拍扁備用。把雞肉從骨頭上剔下來,然後將雞肉切成片,雞骨頭剁成小塊。鍋中放入菜油燒熱,把雞肉和雞骨頭放入鍋中炒香,再把姜、紅椒和小米椒放到鍋中一起炒,然後倒入高湯加點味精燜幾分鐘。待汁差不多燜幹再放雞血收幹汁即可。
洣水河魚
先把魚宰殺,不要去除鱗片,再切成大塊。把青椒切片、姜切片待用。鍋中放油燒熱,把魚放鍋中,魚鱗朝下,煎至金黃色,然後把魚翻過來,再放入料酒去掉腥味。再放入高湯,大火燜十分鐘左右即可,再撒點胡椒粉,放入青椒和蔥段即可出鍋。
【這些地方也值得去】
工農兵政府舊址
茶陵縣城關鎮前進村有一處青磚黑瓦、徽派風格的院落,洣水從村口緩緩流過。近90年前,這裡正是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所在,這是毛澤東親手締造的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
這個院落,原系南宋的州(署)衙門。如今,這裡成了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紀念館。
舊址內有頭門、儀門、牌坊、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內宅、後花園等,它們依次排列。青磚灰瓦,圓柱方檁,畫棟飛簷,高聳馬頭牆,屬於徽派建築風格,充分展現了中國建築藝術和東方審美藝術之美。
茶陵縣委大院
在茶陵,不少當地市民都喜歡飯後去這裡散步:茶陵縣委大院。
綠樹成蔭的院子裡,坐落著四棟磚木結構的暗紅色辦公樓。這就是被人譽為「湘東最美的辦公樓」的茶陵縣委大院。屋簷上的木料已明顯老化,參差不齊的青色瓦片懸掛在椽木邊上,仿佛快要掉落下來。牆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些極富時代標誌的標語是上世紀50年代的印記。屋子裡的紅色油漆木地板,早已被磨出絲絲木紋,釘入木地板上的方形鐵釘閃閃發亮,牆角處的木地板上,存留些許棕紅色的油漆痕跡。
登雲陽山,品茶陵茶
自駕路線:從長沙出發,在星沙上長瀏高速公路,在洞陽轉平汝高速(S11),朝汝城方向前行,轉衡炎高速,在茶陵出口下,經犀城大道,沿路牌行駛即可到雲陽山景區。
茶聖陸羽在《茶經》卷八茶之出中記載「雲陽山即茶山,因陵谷多生茶茗而得名」,因而有「千年國飲,始於茶陵」之說,茶陵縣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以茶命名的行政縣。因地處「茶山之陰」,而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
雲陽山為茶陵縣境內最高峰,集生態休閒、宗教朝聖、神農文化於一體,內有觀音巖等25處自然景觀。據說,每年7月,去南嶽進香的香客有先到雲陽山朝拜的習慣,所以雲陽山又有「小南嶽」之稱。
雲陽山山體起伏連綿,主要有7座高峰,植被完整。聽山風、觀林濤、尋鳥語、尋泉聲,沿彎彎的山路,到掩映在青山綠樹和煙霧朦朧之中的南嶽宮,頂禮膜拜;再拾階而上,五雷池一泓清泉,澄碧迥異;觀音巖大石飛壘,駕空透隙,竹樹懸綴;老君巖澗谷藏幽,山石蘊奇,飛瀑垂練。最後登上了雲陽第一峰,紫薇疊翠,濃蔭蔽日,霧天雲海,俯瞰「洣水環流」,蔚為壯觀,心中滿是拾掇不盡的新奇感。
每年4月底,這裡的杜鵑花便以怒放的身姿,點綴著整個山體,柔媚的紫色、鮮豔的紅色,在雲陽山的兩個山端爭奇鬥豔,身處這奼紫嫣紅的「花海」,欣賞一份獨特的美景。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你還可以在巍峨聳立、肅穆莊重的老君石像雕刻,瞻仰老子,重溫《道德經》。
如果感覺餓了,你可以在山上吃齋飯,也可下山到縣城找個比較有特色的餐館吃。土生土長的茶陵人顏緋緋給大家推薦了幾個特色的餐飲店:慶豐殿(電話13974122026)、冰冰飯店(電話18975342666)、鐵甲山飯店(電話0731-25262727),這些地方,本地人都喜歡去,好吃不貴。
【其他路線】東陽湖戲水
自駕路線:從長沙出發,在星沙上長瀏高速公路,在洞陽轉平汝高速(S11),朝汝城方向前行,轉衡炎高速,在茶陵出口下,沿茶洮公路按指示牌前行25分鐘即可到達。
東陽湖於井岡山、炎帝陵、南嶽三大旅遊區之間。進入東陽湖的路邊,正盛放著鮮豔的杜鵑花,紅色、紫色。旅遊區水面18平方公裡,湖中大小島嶼近百個,兩岸青山連綿,島嶼星羅棋布,湖島交互,山水相依,目前旅遊區呈現「一帶五區」的格局,是集泡溫泉、狩獵、水上娛樂、養生度假多功能於一體的原生態養生旅遊區。
石頭城懷古
自駕路線:從長沙出發,在星沙上長瀏高速公路,在洞陽轉平汝高速(S11),朝汝城方向前行,再轉衡炎高速,在茶陵出口下,按指示牌前行即可到達。
湖南有句很有名的民間諺語:「茶陵的城牆,安仁的城隍」。「茶陵的城牆」指的就是茶陵的南宋古城。如今,「安仁的城隍」已不存在,而茶陵南宋古城基本保存完好,是湖南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石頭城。
茶陵古城牆,俗稱「南宋古城」,位於茶陵縣城關鎮前進村。茶陵古城牆築於南宋紹定四年,明至清代先後維修了數十次。現存城牆4段共1536米,有城門(含月城)2座(迎湘門、迎薰門),馬道1條,沿江護城堤700多米,宋代鎮堤鐵犀1座,這些地面遺存主體建築基本完好,其餘城基遺址尚存。
原標題--大湘東之茶陵:「糊啦」的味道蘊含歷史濃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