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牛刀財經(niudaocaijing),作者孫建、王力緯,編輯前哨、方文,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誰也沒有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曾經邊緣化的方便麵再次煥發青春。
蘇寧數據顯示,2月3日-6日,蘇寧小店方便麵銷售環比猛增342%,而在天貓平臺,方便速食僅2月份整體銷量同比增長700%,其中方便麵(粉)的銷量排名第一。
此外,從2020年2月3日-14日,日清食品、康師傅、統一的股價分別上漲12.18%、12%、11.56%,在A股及港股食品飲料上市公司中漲幅靠前。截至2月18日收盤,康師傅控股最新市值為825.57億港元。
一時間行業內關於方便麵「回暖」的聲音此起彼伏。同時,今天的方便麵也在與其他方便食品競爭:粉絲米線、螺獅粉等中國特色小吃都被製成了方便食品並廣為銷售,且它們與方便麵的目標消費人群相同。
可就在國內疫情剛剛穩定,全面復工整裝待發的時刻,一個叫做「螺螄粉」的詞彙迅速殺到,「螺螄粉」頻頻出新,被當做「新晉網紅」持續佔據網絡頭條話題榜,引發消費關注,直接掀起食品行業尤其是方便速食領域的又一熱議。
螺螄粉等新速食品類的爆紅背後,是疫情偶然因素和長期準備下的必然因素雙重作用激發下的結果。
螺螄粉作為廣西柳州為主的當地一種街頭小吃,屬於小眾和地方區域特色食品,直到2012年隨《舌尖上的中國》走入大眾視線。
據資料查證,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第一期的第一集中,共出現10分鐘的鏡頭來介紹螺螄粉和酸粉,這種力度的平臺宣傳讓螺螄粉被全國受眾認識,但也僅限於認知,當時並沒有形成立竿見影的銷售反應。
在央視平臺及《舌尖上的中國》影響下,柳州政府抓住了機會,迅速組織當地生產廠商擴大研發,以「方便速食」為目標開發出多種袋裝的、還原度極高的螺螄粉,並在此之上為螺螄粉打造多項輔助政策,為螺螄粉走向全國打下堅實的產品基礎,也為螺螄粉成為「新晉網紅」火爆全網形成強有力的助推力量。
在疫情期間,由於囤貨等消費效應,讓方便速食領域得到廣泛關注,其中螺螄粉再次被提起。
由於螺螄粉自身的特殊屬性,憑藉自帶熱搜體質被陸續放大,在方便速食領域以年輕人(85後到90後佔消費的五成以上)為主的戰場,在社交網絡的使用頻率和依賴度相對較高的平臺,螺螄粉成為「新晉網紅」。
從口感爭議,到「吃上一口就上癮」的奇特效應,讓螺螄粉迅速成為美食類達人吃播的主要選題,迅速成為熱點,話題也是頻頻上熱搜,如「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螺螄粉」「廣西3萬盒螺螄粉馳援武漢」「為了吃螺螄粉有多拼」「螺螄粉的英文名」等,不斷佔據熱搜榜單前二十名的位置,這樣的形式再次為螺螄粉的火爆形成助推力。
以某電商平臺上一家名為「李子柒螺螄粉」的店鋪為例,疫情期間僅一天時間,李子柒螺螄粉(3袋裝)的銷量就突破了52萬份,超過去年12月單月4萬多份的銷量。
即使在後疫情時代,方便麵等速食品銷量逐漸回歸正常,關於螺螄粉的熱議以及銷量仍舊火爆。這樣看來疫情下的供求關係只是一個表象,而關於螺螄粉火爆背後的根本原因,值得行業內外深思。因為,類似螺螄粉等地方特色風味小吃,中國還有幾百上千種。
螺螄粉的走紅,除了內外因之外,還有其他更本質的因素在左右。除了先天的受眾認知、柳州政府的政策導向以及疫情等內外因素之外,螺螄粉的爆紅的最根本的原因其實為食品行業,方便速食領域尤其是方便麵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啟示。
食品行業是民生根本,也被譽為「後疫情時代」的最新風口,這為行業自身發展創造了契機點,而對於食品行業,尤其是方便速食行業來說,機會有了但創新與改革勢在必行。
這個行業需要創新的、具有差異化特色的,又能不斷滿足消費需求且以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為主的新型產品,用以作為行業發展的源動力支撐。
這個時候螺螄粉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填補或滿足了這一確切屬性的需要,匹配了這一態勢的發展。因此,螺螄粉能爆紅且迅速被接受,開拓市場。
從產品自身角度來看,螺螄粉在高度還原下,不僅有著濃濃的地域特色,有著地域儀式感,還具備自身差異化的口感,在獨特口感的帶動下,不僅拉開話題熱議,還滿足了年輕消費群體的獵奇、求新的消費心理,更讓其在螺螄粉「社交屬性」或「社交賦能」的帶動下彰顯了時尚與個性。
在競爭角度上來說,螺螄粉雖為方便速食領域的一員,但介於其屬性的特點,用類似邊緣化的產品形態,從小眾出發、從細分領域出發,成功避開了成熟市場(如方便麵巨頭康師傅、統一、白象等)的競爭,從競爭空白處找到自身的發展機會和關鍵點。
這不僅讓方便麵領域的龍頭老大們「著急又無奈」,還成功切分了原本屬於方便麵市場的受眾以及份額,讓方便麵本來熱火朝天的競爭格局又加變數,再次升級。
螺螄粉類新方便速食品類會取代方便麵成為方便速食的「新帝」嗎?這個問題被行業一直詢問和探討,應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
▌1、螺螄粉們有機會,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螺螄粉的火爆,背後的成功點在於差異化的口感、細分品類下小眾的「邊緣化競爭空白」,也基於螺螄粉的「社交屬性」或「社交賦能」。但也是基於這些,讓螺螄粉未來發展無形中增加了枷鎖和束縛。
食品最基礎的要求是口感和味道,而後才是營養等。螺螄粉的口感是經過特殊工藝處理的一個過程,致使它口感上存在兩個極端,喜歡的人覺得是「香」,不喜歡的人認為是「臭」。
這兩個極端的口感認知,為螺螄粉的發展帶來了話題和關注,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其「小眾化」的標籤落實。如何讓這種小眾化的口感變為大眾化?
這對於螺螄粉來說挑戰難度更大。除此之外,這種特殊的、差異化的口感還給螺螄粉帶來了另外一個枷鎖,那就是「單一」比較難以「多元化」發展,這相較於「口感的教化」則難度更大,因為脫離了這種介於「香臭」之間的「螺螄」味道或是從「粉」入手進行分類化戰略運作均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是那樣,那「螺螄粉」這個品類名稱將「名不副實」。
螺螄粉經過創新開發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適合現代消費情境和需求的產品形態,這也讓螺螄粉走出地域,不再受地域限制,可以全國銷售。
即便如此,站在方便速食領域,螺螄粉鑑於產品的特性暫時還無法與方便麵的快捷相比較,不能即泡即食,需要其他過程,如煮。
這無疑中增加了時間成本,這對於作為方便速食中一員的螺螄粉來說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10-20元的價格高端價格也是其中因素之一。
只有再解決了這些問題後,螺螄粉的發展才沒有後顧之憂,不再為消費受眾的「好奇感」而隱憂,也不會再為螺螄粉的地域性、產品局限性再發愁。
當然,行業發展有自身一定的規律,等到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螺螄粉依然要向方便麵領域一樣面臨改革與創新,而且從目前來看可操作或運作的空間較方便麵比較而言,也更加有限,更加艱難。
▌2、方便麵行業面臨多重挑戰,可貴在根基厚、知反思。
方便麵儘管被消費受眾公認為「最難吃的無營養食物」,但產業確實在砥礪前行。
相關行業人和企業都在尋求突圍的方式和辦法,可畢竟方便麵產業在中國已經存在幾十年的發展,這不是螺螄粉等「新晉網紅」產品可以比擬的。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方便麵產業形成了自身的工藝、模式以及成熟的運營經驗,也具備對於整個行業發展最前沿的洞察和思考,他們知道行業的短板在哪,也一直在找合適的方式和方法去應對解決這些短板,讓整個產業朝著更好、更優、更大的空間前行。
確實,不管食品行業有何風吹草動,似乎方便麵產業都會無辜「躺槍」。
就比如說螺螄粉作為「新晉網紅」的熱潮,大家又都將矛頭對準了「方便麵」產業,類似「復寵又失寵」、「螺螄粉會取代方便麵」、「螺螄粉的脫銷讓康師傅等方便麵巨頭坐立不安」等言論頻繁出現。
這裡面有著對方便麵產業或行業「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擔憂,也有著對於方便麵產業未來的思考。那麼,方便麵產業為何不斷引發關注和熱議呢,這裡面有著主觀因素,也有著客觀現實。
從主觀角度講,方便麵作為方便速食產品在中國每個消費者心中都有一個地位,那代表了經歷、青春、回憶,尤其是對於70、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初的人。誰的記憶裡不曾有一碗自己喜歡的「方便麵」?
這是一種情懷,是一種追憶。所以,當食品行業有任何風吹草動,在大家心智中不自覺地就會想到了曾經的自己與方便麵的故事。即使方便麵相對其他速食品類、自熱或自熟品類,以及其他速凍食品品類而言,在口感和營養上都有著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除主觀的情懷外,方便麵自身的發展歷程也足以被熱議和重視。它就像一個勵志偶像,曾有過神壇頂峰的輝煌,也曾有過跌入谷底、被人詬病的慘痛經歷,也帶著受眾對於方便麵市場如何「絕地反擊」的期望和熱情。
中國方便麵市場經歷過萌芽期、探索期、發展期、沉寂期以及現在的新時期。每個時期方便麵的發展特色伴著經濟與需求都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特色。
它曾在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作為「輕奢食品」出現,由於消費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那個時期的方便麵屬於「難求」階段,並不講求什麼口感、工藝、戰略,品牌也較少,種類單一,而受眾的認知也僅僅是知道,對於日常所需而言,它則「可有可無」。
就這樣,一直到80年代中後期,隨著改革開放及政策導向等因素,經濟水平明顯提高。方便麵在其特殊價值屬性下彰顯了優勢,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認知及消費被不斷放大,伴隨而來的則是有了市場布局,有了戰略部署,有了品類分化,也有了品牌競爭。
經過一段時期的較量,康師傅、統一等憑藉細分品類中的「美味」、「面體」等多個差異化角度,站穩了市場的交椅,隨後而來的今麥郎、白象等也在「勁道」、「湯專家」的差異化價值影響下獲得了市場。
最終讓方便麵市場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成就了年銷量超過400億包,獨佔全球40%銷量的方便麵大國美譽,方便麵走向了神壇頂峰,也逐漸在方便麵市場形成了以康師傅、統一為主的「寡頭競爭」局面。
但在生活健康化、產品多元化以及網際網路發展的影響下,方便麵因從產品、認知及營銷上均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而逐漸走下神壇,有了敗北的趨勢。
據資料顯示,從2013年開始,方便麵市場出現嚴重數據下滑,2014年方便麵市場銷售額440億份,2016年僅剩380億份左右,跌幅近13.6%。
數據以及行業內外的質疑聲音,讓方便麵市場徹底跌入谷底。
面對業務營收下滑,面對行業內外的質疑之聲,以康師傅為主的企業巨頭開始進行創新與改革,在經過猶如提質量、創新維穩等舉措下,讓方便麵市場從需求出發,通過市場細分歸類後,用高端化、多元化、口味差異化等實際創新之舉,遏制了業態下滑的趨勢,在2019年讓方便麵整體市場有了回暖跡象。
2019年康師傅整體營收619.78億元同比增長2.13%,其中方便麵業務達253億元,同比增長5.79%,年內銷量佔市場的43.3%,銷售額佔市場的46.6%,並繼續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
統一企業2019年全面實現收入220.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其中方便麵營收約85.01億元,同比增長0.9%,日清食品中國業務收入達17.88億港元,連續兩年維持雙位數的收入增長速度。
今麥郎、白象食品兩家企業的方便麵業務,也都保持著質量發展。雖然漲幅不大,較方便麵高速發展期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面對前幾年「方便麵已死」的主旋律,還是有了利好的發展。
到了新時期,面對移動互聯埠、社交平臺,以及自熟產品系列、自嗨產品系列、餓了嗎、美團等強勢來襲,剛有點起色的方便麵市場又面臨了極大的挑戰,方便麵未來又要如何發展,成為2019年年尾的行業最大問號。
可最終還沒迎來答案,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原本發展的節奏,可令人意外的是,當面對所有產業唱衰的時刻,方便麵產業卻絕地反擊,不僅沒有受疫情的影響,反而在疫情的特殊時期受到格外關注,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銷售量。
記得康師傅營銷管理人員在面對採訪的時候竟然說2020年整個2月,康師傅卻完成了一年的銷售業績指標,這是什麼劇情和節奏?難怪所有人都用「市場復寵」來形容方便麵產業的開局。
不過,隨著國內疫情逐步控制,復產復工的推進,讓原本火爆的方便麵產業也回歸到自然消費狀態,正當大家都在等待行業發展答案時刻,突然爆紅的「新晉網紅」螺螄粉又給了方便麵產業當頭一棒,又添加了整個行業的競爭熱度。
那麼後疫情時代,已經被「翻過牌」的方便麵產業將如何應對來自自熟產品系列、自嗨產品系列,甚至是「新晉網紅」螺螄粉等的挑戰呢?
▌1、鑑於對疫情的思考,食品行業被譽為新時代的新風口
人是鐵,飯是鋼,一如不吃餓得慌。這是赤裸裸的現實,也是民生的根本,也正是在這樣生活所需,食品產業受疫情的影響相對較小,復甦也是最快的,今後關於食品行業的政策導向以及投入必然也會加大。
基於此,行業內外的專業人士將食品行業作為新時代的新風口,這預示著什麼?
因此,在後疫情時代,對於整個食品行業來說則面臨著利好發展態勢,有著更多的機會,也有著更多的可能,食品行業的相關企業應該堅定信心面對未來。
在這樣的利好形式下,隨著後疫情時代的開啟,食品產業的轉型與創新也勢必提速。環境好,政策優,則意味著加入者增多,競爭加劇,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誰先實現了企業轉型,誰先得到了產品創新,誰也就更具備發展的可能性。
所以,在有信心的前提下也勢必要建立起面對競爭,迎接挑戰的心態,畢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人的」。基於方便麵產品的屬性和輿論的聚焦點,在後疫情時代,方便麵要發展就更應將這些因素牢記,且需落到實際生產、銷售中。
▌2、方便麵產品要發展,還應重點考慮「差異化」發展
「差異化」放在整個方便麵產業中有著怎樣的作用和影響呢?從產業角度來說,差異化方向是整個方便麵產業創新與轉型的關鍵。找準了差異化的產品與戰略,才能帶動方便麵產業破局重生,實現快速的發展和持續的發展。
從企業角度來說,只有差異化的產品才能讓其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也只有差異化的產品也在能讓其在市場上樹立自己的標杆,獲得消費受眾的認可。
在方便麵行業中也確實有一匹黑馬通過差異化異軍突起最終在「寡頭市場」競爭中贏得了自己的位置,它就是白象。
在面對康師傅「美味」以及統一「面體」的市場差異化佔位下,經過調研和綜合分析,最後決定讓白象方便麵另闢蹊徑,從品類出發形成自己的獨特的差異化價值構建。
於是,從方便麵細分品類下的「湯」入手,「骨湯和面」、「大骨熬湯」、「骨湯專家」的湯專家差異化結論完成,並建議其圍繞「湯專家」進行落地構建,由內到外實現品牌特色。就這樣白象以「湯」入手的差異化價值戰略完成,被其沿用到今天,一直是其宣傳的重點,也是受眾用以區分其他品牌的主要內容。
在「湯專家」差異化價值的帶動下,白象方便麵逆襲成功,成為一匹可與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競爭的黑馬,銷售額提升,據行業數據顯示,逆襲後的白象方便麵年產100億包,已經在2018年開始坐穩品牌第二把交椅。
同時,白象也開闢了方便麵「骨湯」新品時代,圍繞骨湯最先推出產品-白象大骨面、白象珍骨煲,康師傅、統一及今麥郎都屬於後來者,為整個方便麵行業發展也帶來了新思維、新思想、新路徑。
方便麵產業發展如何完成或實現差異化構建?差異化構建的主體還是要在產品及營銷上。為何這樣說,因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方便麵產業已經形成成熟、完善的生產鏈條,而生產對於企業而言,不再是門檻和壁壘,也不再作為創新或競爭的首選。
對於方便麵產品來說,基於其基本屬性,品類上可以由「面體、湯料、味道」三個主要方面入手,在當下工藝和技術條件下,其食用方式也可被列為其中,如自嗨產品系列和自熟產品系列。
味道是基礎,也是方便麵屬性上最強的核心優勢,最易於傳播,也最易於與消費者形成共鳴。而「大而全」的「美味」被康師傅所佔據,這些年康師傅也一直將「美味」作為其發展和研發的重中之重,且獲得了大家一致的認可。
同樣的道理統一、今麥郎以及白象也均從「面體」及湯料上完成差異化價值構建,獲得了受眾和市場認知,成為其屬性特色的代表品牌,那麼既然這樣,是否在品類上已經不再有機會了呢?其實,方便麵自身「口味或營養」在新速食,如螺螄粉、自熟米飯等衝擊下,已經出現「相對營養價值和消費地位的下降」的趨勢。
隨著市場發展,細分不斷強化,更細分的領域需要探索,在探索後可得並非無機會可言。就「美味」而言,康師傅是佔據了「美味」的細分品類,形成了自身的差異化,但走的是大眾路線,小眾路線上是否是其弱勢,是否有機會就需要分析和實踐了。
代表地方特色的美味是否會有機會?似乎「新晉網紅」螺螄粉已經給出了答案。並非不可操作,也並未不能從口感和味道這個關鍵點上實現操作,中國地域廣,地方特色食物數不勝數。下一個在味道或口感上興起的網紅會花落誰家真不好說。也許是清真方便麵、四川變臉擔擔麵,上海蔥油麵、重慶小面,更可能會是建立在疫情影響之上的武漢熱乾麵。
「地方風味」及「自熟技術」本身與方便麵品類及其產品工藝是可以融合使用的,但方便麵龍頭企業及品牌的反應遲緩,至今未有對應行動及產品推出。
在面體選擇上就更加多樣,方便麵面體從工藝上可以細分為拉麵、彈面、手擀麵、刀削麵等,這屬於常規分類方式,如果再加細分的話會否出現其他不同,如寬窄、長短、粗細等,也並非絕無機會可言。
至於湯料就更加有可能多樣化,白象「湯好喝」這些佔據「湯專家」特徵的品牌尤其適合「自熟產品形態」理應抓住這一產品升級機遇,可最終的結果因為反應慢或無反應,並沒有現實成效。
另外,從湯料的食材到湯料的形態均可有著不同的差異化,也有著不同的機會。比如是否可以進行熟料包裝,面體泡好後直接加入料包中的食材攪拌即可,這樣而言,是否類似「韭菜雞蛋」、「麻辣香鍋」等關於月餅的玩笑事情,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用在方便麵上了?
如果真的從工藝和技術完成到這一步,可能紅燒牛肉方便麵裡就有了真正大塊的紅燒牛肉,而香菇燉雞裡也真的能發現香菇和雞塊。這對於方便麵的短板健康、營養是最直接的回擊和應對。
而對於食用方式的工藝,既然有了自熟產品系列,是否還可以出現更為便捷的「開蓋即食」或其他的具備差異化工藝的形式,這在行業發展以及工藝不斷創新、成熟的情況下,也未可知。
除了這些之外,關於行業高端產品開發和發展上也需要引起重視,因為這趨勢也是差異化運作的必然過程,更與消費群體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需求更為貼切,也是解決方便麵產業朝健康、營養領域進發的關鍵運作內容。
2019年後,市場上的「速達煮麵」、「速達自熱面」、「紅蔥頭蔥香排骨」、「小米泡椒」、「芝士玉米」、「麻辣小龍蝦」等諸多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個思路下的運作,也收穫了銷售額增長的同時,其高端市場上的發展也為品牌形象傳遞帶來了多種益處。
▌3、除差異化之外,方便麵產業還需如何運作來實現自身的突圍之戰?
除了產品自身以及戰略上的差異化運作外,大的營銷環境尤其是傳播環境也需考慮其中。
營銷環境尤其是傳播營銷環境的日新月異,新的營銷手段和營銷方式層出不窮,在這樣的形式下,對於企業和產品而言,更多的「社交屬性」或「社交賦能」的新品研發、思考以及營銷運作勢在必行。
有了新款的具備社交屬性或社交賦能的產品,自身就已經具備攜帶話題和熱度的能力。
當下流行的「新晉網紅」螺螄粉就是這一路線下的運營標杆,而在螺絲粉火爆的帶動下,「李子柒「、」好歡螺「等相關品牌以及相關產業形態的脫穎而出,如「中國首家螺螄粉產業學院成立」等新聞和話題就得到了人民日報的關注,成功完成了在傳播效果的平移,也帶動了這些品牌其他產品的品牌展露和市場拓展。
這樣看來,新入方便速食產品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讓領域內的市場競爭加劇、升級。
如螺螄粉對標方便麵,由於螺螄粉的入局爆紅,短期內確實讓方便麵市場受眾分流,市場份額縮小,銷售額下降。
可從長遠來看,行業內或領域內的新進產品想要代替、取代具有一定歷史積累的「巨頭」產業,「領頭」企業,短期內這還不具備這個條件。
不僅如此,綜合來看,由於新進產品的加入會迫使行業內的企業創新速度加快,也能為新品研發、產業突圍帶來新路徑和新思路。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