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是家、開門是店,黃河岸邊的德吉村:從易地搬遷村到「網紅景點」的蝶變

2020-11-15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楊仕省 黃南藏族自治州攝影報導

初冬時節,黃河岸畔綠意猶在,略帶幾分蕭瑟。

11月11日上午,由中國記協、全國「三教辦」組織的中央重點新聞媒體採訪團一行抵達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在縣城短暫停留,然後馬不停蹄地直奔距離縣城8公裡之外的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從尖扎縣出發,順著蜿蜒曲折的黃河行駛,20分鐘的行程,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藏式院落、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這便是名噪一時的德吉村。

11日—13日記者採訪團進駐德吉村,與當地藏族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採訪調研地處黃河岸邊的德吉村如何從易地搬遷村到「網紅景點」的蝶變。

「全村251戶村民,都是來自尖扎縣7個鄉鎮30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德吉村第一書記洛加才讓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2018年,當地政府依託黃河風景優勢,積極探索新路子,培育以鄉村旅遊為龍頭,特色農業、文化、光伏等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的「多業共生、多輪驅動」扶貧特色產業,帶領村民成功脫貧,硬是打造出一張特色鮮明的青海旅遊名片。

「過去,這些村民生活在大山裡,要麼面朝黃土背朝天,要麼逐水草放牧而居,如今搬出了大山告別貧瘠,在家門口開起農家樂,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德吉村村支書拉毛卓瑪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德吉村已成為生態環境優美、風格獨特、特色鮮明的生態景觀村落。

關門是家 開門是店

《華夏時報》記者走進村民吉合太加的新居看到,木屋煥然一新,木板床連接著取暖用的藏式鐵爐,室內很暖和,洋溢著新生活的溫馨。

吉合太加是來自尖扎縣尖扎灘鄉的村民。「以前,生活全靠放牛養羊過日子,一年忙到頭,收入只有兩三千元,現在的年收入4萬多元,相比此前日子要好很多。」藏民吉合太加的漢話說得很流利。「我家有4間屋,可住宿15人,我們的農家樂今年才開張。」他補充說。

本報記者走訪了解到,像吉合太加這樣的農家樂,在德吉村還有29家,多為藏民飯館,僅2家是清真飯店。「接待一個或幾個旅遊團的人,完全沒問題。」拉毛卓瑪說。

據洛加才讓介紹,德吉村地處黃河畔,海拔1900多米,氣候宜人,景色別致,適合發展鄉村旅遊。「搬遷只是手段,脫貧致富才是目的,要致富必須有就業,有就業才能安居。」洛加才讓說,2018年德吉村開始打造旅遊特色村莊,採取「關門是家、開門是店」的農家樂經營模式,很受當地村民歡迎。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標誌性工程。據洛加才讓介紹,目前德吉村共有30戶農家樂,其中參與經營的60名村民,通過業務技能培訓,大大提高了德吉村的旅遊服務水平。

2018年10月,德吉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2020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了第二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德吉村名列其中,成為當地的旅遊名片。

本報記者走訪得知,遊客在德吉村的農家院裡,既能體驗到傳統藏式風情,又能享受到新農村的便捷舒適,既能喝到清爽可口的奶茶,還能找到幸福的滋味,其樂無窮。村民達巴說,他以前以放牧為生,一年收入只有三四百元,現在搬下來了,年收入有七八萬元。「我會用漢話交流,我手機微信加了2000多個人,有領導有朋友,有村民也有遊客。」達巴打開手機微信指著說。

「尖扎縣把946名生活在高海拔、高寒地區的貧困群眾,搬遷至黃河岸邊的德吉村,打造『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遊黃河風光』的旅遊發展模式奔小康。」洛加才讓說,除了德吉村,當地政府還因地制宜實施了當順鄉古什當村、康楊鎮城上村等4個地區的鄉村旅遊項目,帶動貧困戶就業800餘人就業,貧困戶人均增收2500元,部分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今年4月,尖扎縣脫貧摘帽。「去年德吉村接待遊客3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740萬元,群眾分紅80餘萬元。」洛加才讓說,在易地搬遷之前,村民人均收入只有3700元左右,到現在就是9800元。「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實現家門口就醫、家門口上學,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要求」。

陣地先建 服務先行

村民寄予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故起名為德吉村,而「德吉」在藏語中是「幸福」的意思。

「我們村是縣、鄉、村各級黨組織基層黨建與移民工作結合的縮影,是黨建工作與精準扶貧、易地搬遷、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更是創建藏區社會治理示範區的『幸福解』。」洛加才讓向記者介紹,德吉村現有251戶946人,黨員43名,分別來自7個鄉鎮13個村黨支部,黨員平均年齡50歲。

「陣地先建、服務先行。」拉毛卓瑪說,德吉村聚合來自尖扎縣多個鄉鎮村社的43名黨員,成立了德吉村黨支部,建成總面積350平米的首個「聚黨員活動、便民服務、醫療衛生、村級議事、黨群教育、群團服務、綜合辦公」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德吉村黨群服務中心」。

「試點推行村黨支部領導下的社區化服務工作,配備8名社區化服務人員在黨群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工作。」拉毛卓瑪說,對辦事大廳無法解決辦理的事項,由村「兩委」代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為創建示範區,鄉黨委、政府要求基層服務性組織建設,以網格化黨建為抓手,每周五及每月26日由黨員模範帶頭,引領全民參與開展環境衛生清掃工作。目前基本形成了『村掃——鄉運——縣處理』創衛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垃圾清運設備,每日定時不間斷地清運垃圾,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洛加才讓說。

本報記者走訪了解到,為實現易地搬遷戶能安居樂業,德吉村採取「統規自建」模式,建設住房251套,統一修建了圍牆、大門及搬遷點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德吉村的旅遊資源、產業項目、勞動力條件和市場需求,投資450萬元實施扶貧產業花海項目,建成觀賞性花海種植花卉級苗木180畝,建設蔬菜、果品採摘區50畝,投資180萬實施易地扶貧旅遊碼頭建設項目,依託沿黃優勢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自2020年5月德吉村鄉村旅遊扶貧景點運營以來,「農家樂」經營戶日均經營收入達2500元,最高收入達13000元/戶;小吃食品經營戶日均收入達1500元,最高收入達2800元/戶。

針對德吉村「多村合一」的特點,圍繞群眾環境衛生、自律意識、鄰裡關係、村風民俗等方面的問題,組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共同商議制定《村規民約》,以約束和規範村民行為。

據介紹,尖扎縣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於2016年9月在昂拉鄉河東實施了易地搬遷項目,對縣內7個鄉鎮30個村農牧民946人進行了集中安置。「投資7771.42萬元修建安置房251套,建築面積17899.2平方米。」洛加才讓說,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德吉村培育了以鄉村旅遊為龍頭,打造「多業共生、多輪驅動」扶貧特色產業。

「除了規劃獨具民族風格的藏式住宅外,還實施了休閒廣場、碼頭、自駕遊營地、露天沙灘、婚紗攝影基地、花海、農耕體驗、農家樂、小吃廣場等旅遊後續產業項目,為「背靠山水美景 吃上旅遊飯」搬遷村民就業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洛加才讓說。

相關焦點

  • 德吉村:昔日荒沙灘今日「小三亞」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西寧出發,一路南下,在高速公路上行車100多公裡,望見碧波蕩漾的黃河,就到了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尖扎縣德吉村,就靜靜地依偎在黃河的臂彎裡。碧綠的黃河從村前流過,沒有司空見慣的奔騰和咆哮,在藍天和陽光的映照下平靜得宛若處子。花海、綠植、廣場、涼亭、綠道、沙灘,還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些景象很難與這個高原村莊聯繫起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德吉村:昔日荒沙灘今日「小三亞」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西寧出發,一路南下,在高速公路上行車100多公裡,望見碧波蕩漾的黃河,就到了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尖扎縣德吉村,就靜靜地依偎在黃河的臂彎裡。碧綠的黃河從村前流過,沒有司空見慣的奔騰和咆哮,在藍天和陽光的映照下平靜得宛若處子。
  • 黃河岸邊「德吉花」
    青海新聞網記者樊永濤德吉:藏語中是「幸福」的意思,藏族貧困群眾為了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將這裡起名為「德吉村」。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出發,順著黃河沿岸的213省道行駛10餘公裡就到了此行採訪的目的地——德吉村。
  • 「你笑起來真好看」黃河岸邊「德吉花」
    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出發,順著黃河沿岸的213省道行駛10餘公裡就到了此行採訪的目的地——德吉村。 一提到德吉,當地人都會這樣說:「前幾年,這裡連名字都沒有,就是一片黃河岸邊的荒灘。」黃河岸邊的德吉村,近年來通過打造美麗鄉村,走上了旅遊致富路。
  • 黃河岸邊傳來「扎西德勒」
    白天去鄰居家串串門,晚上去村裡的廣場跳跳鍋莊舞,生活過得舒心安逸。德吉村農家樂黨員經營戶大門門牌。王沁芳 攝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2017年,靠著易地扶貧搬遷,加羊索南一家和附近7個鄉鎮的250戶農牧民遷入了德吉村。
  • 荒山變綠洲,青海德吉村的「幸福密碼」
    沿黃河岸行駛,記者來到了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一走進村子,露天沙灘、水上遊樂碼頭、休閒文化廣場還有一排排整齊的藏式院落讓人目不暇接。「那是金色太陽的恩情,猶如南瞻部洲的珍寶……」一處農家樂裡,老闆娘鬧尖措歡快地唱起了藏族歌曲。
  • 青海藏鄉「德吉」的「幸福密碼」:從「水比油貴」到「山水畫中遊」
    (中國減貧故事)青海藏鄉「德吉」的「幸福密碼」:從「水比油貴」到「山水畫中遊」中新社青海尖扎8月16日電 題:青海藏鄉「德吉」的「幸福密碼」:從「水比油貴」到「山水畫中遊」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胡貴龍吃水難!到底有多難?「水可以借,但不能送。油可以送!」
  •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打造「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遊黃河風光」的旅遊發展模式奔小康
    央廣網北京8月25日消息(記者劉澤耕)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把946名生活在高海拔、高寒地區的貧困群眾搬遷至黃河岸邊的德吉村,打造「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遊黃河風光」的旅遊發展模式奔小康。
  • 黃河美景、美麗花田……2021,我在青海等你!
    國家電網青海電力「電靚夏都」共產黨員服務隊為大通縣光伏扶貧電站開展設備「義診」 楊碩 攝  鄉村旅遊接待點達到4000家,  帶動20萬農牧民從中受益  ……新莊村卯寨景區一角 李雋 攝  從拉麵經濟到光伏扶貧,  從旅遊扶貧到產業扶貧,  高原青海  早已不是昔日「窮山惡水
  • 千裡黃河青海好風景
    攝影愛好者張永忠說,多年在黃河沿岸攝影的他發現,大天鵝對棲息地的要求很高,不光要有水和食物,還對水質和水中水生植物要求很高。如今,大規模的水鳥到我省黃河沿岸安家,正是因為當地黃河生態得到改善,更有利於水鳥的生存。攝影愛好者龍先生更是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黃河溼地拍攝到白鷺。龍先生說,去年前往民和中川拍黃河美景時,偶然看到一身白色羽毛的水鳥。
  • 黃河岸邊的笑聲 | 倒揚口新村:「搬」來富裕文明新生活
    鄂爾多斯沿黃河728公裡岸邊的幹群鼓足發展幹勁,奮發做為,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歷史新跨越。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鄂爾多斯沿黃河岸邊的村莊,去看看他們如今的美好生活。黃河岸邊的笑聲《倒揚口新村:「搬」來富裕文明新生活》2020年11月,杭錦旗呼和木獨鎮東紅柳村倒揚口新村內乾淨寬敞的馬路、劃分明確的生產生活區,完善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易地扶貧搬遷,讓村民們過上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 打卡黃河岸邊「網紅」地!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這首《我的祖國》歌曲裡描繪的圖景,不僅表達了昔日誌願軍戰士對祖國的思念和謳歌,更蝶變為新時代神州大地上的生動現實,蝶變為黃河廊道上我們每個新鄉人都為之自豪的美好生態。
  • 鳥島、峽谷、水利樞紐…黃河岸邊的青銅峽,是個寶藏地!
    鳥島、峽谷、水利樞紐…黃河岸邊的青銅峽,是個寶藏地! 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穿山越峽,出青海、過四川、經甘肅,到了寧夏,她經過最後一個峽谷——青銅峽時拐了一個大彎,便一改澎湃之勢,緩行北進。青銅峽市「近水樓臺先得月」,成為塞上江南的發源地、黃河文化的核心區。 吳忠市青銅峽市位於寧夏引黃灌區的精華之地,九曲黃河穿境北流58公裡,自秦漢先後開掘了秦渠、漢渠、唐徠渠等九大古乾渠,有「九渠之首」稱號。
  • 鄄城縣舉行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村臺社區」 搬遷入住啟動儀式
    幸福的笑臉露出來,歡快的鑼鼓敲起來,甜蜜的日子迎面來,9月29日上午,鄄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村臺社區」搬遷入住啟動儀式在舊城鎮六合社區舉行。他說,黃河灘區遷建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實現灘區群眾世代安居夢的重大民生工程。工程實施以來,從村臺淤築、臺體降水到地基強夯、社區建設,工程環環相扣,科學快速推進,目前,四個村臺社區全部高質量建成,完全具備入住條件。至此,鄄城縣黃河灘區4.1萬名群眾即將告別千百年的「水窩子」,全部搬入新居。
  • 日本東京的網紅景點——築地市場完全攻略!
    日本東京的網紅景點——築地市場完全攻略!日本東京這個市場 是當下網紅景點 有魚有壽司有美食大家知道嗎,去日本,有一個網紅景點是必去的,那就是全日本最大的魚市場,它的名字叫築地市場。二、全日本最大的網紅魚市場如果我們的時間有限的話,通常不會這個在這裡停留太多時間。那這個這次主要搬遷的是這個場內市場要搬到豐州。那我覺得這就個場內市場,既然他是一個比較流動,娛樂性比較高的地方,主要是還有很多好吃的,可以讓你一直吃,吃不厭的那種。同樣也是因為生意比較好嘛。
  • 18個村萬餘村民搬新家!全省黃河灘區最大規模一次性搬遷在濟南長清...
    現場喜慶熱烈的掌聲,讓剛剛領到新家鑰匙的灘區居民笑得合不攏嘴。&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天上午,濟南市長清區黃河灘區遷建入住儀式在長清區歸德街道黃河灘區安置小區崇德苑內舉行。
  • 【省扶貧開發局】條子溝村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成效顯著
    許多農戶先後自行遷往海西洲格爾木、德令哈市等地,居住的農戶由2000年的118戶減少到現在的69戶,他們渴望搬出去居住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卻又苦於沒有資金,無力搬遷。2010年5月,在發改、扶貧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在距離條子溝村7公裡處的多巴鎮韋家莊村徵地50畝,爭取了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項目,並整合各類資金520萬元,於年內全面完成了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