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西寧出發,一路南下,在高速公路上行車100多公裡,望見碧波蕩漾的黃河,就到了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
尖扎縣德吉村,就靜靜地依偎在黃河的臂彎裡。碧綠的黃河從村前流過,沒有司空見慣的奔騰和咆哮,在藍天和陽光的映照下平靜得宛若處子。花海、綠植、廣場、涼亭、綠道、沙灘,還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些景象很難與這個高原村莊聯繫起來。在對外的旅遊宣傳中,德吉村也被稱為「小三亞」。從一個無人問津的荒沙灘,到如今的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德吉村的蝶變,靠的就是黃河。
在緊挨著黃河岸邊的路旁,這裡是德吉村統一規劃的農家樂場所。每戶院落前都立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院落主人的名字、可提供床位數和餐飲收費標準等信息。小賣店、餐飲、工藝品、商鋪比比皆是,皆裝修考究,各有風格。走進這些院落,發現這裡面不少是店鋪和居家混合建築,這便是德吉村的一個特點,「關門為家,開門為店。」
黃河邊上,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盡情享受這裡的陽光、沙灘和青山綠水。孩子們在水邊嬉笑玩耍,大人們在涼傘下的躺椅上喝一杯茶,享受難得的寧靜。
達巴的家就在德吉村,靠著黃河邊。
達巴家的院落十分乾淨,三面房屋裡設有餐廳和多間客房。
在院子外面,達巴還設置了幾張餐桌,遊客們在這裡一邊欣賞黃河美景,一邊享受著美味可口的達頓宴。
達巴和妻子不停地招呼著客人,忙得不亦樂乎。
「這裡是我們的新家,自從搬進這個新家,我們的日子是越來越好了。」達巴說。
達巴是尖扎縣馬克唐鎮李加村村民,2016年他們一家享受易地搬遷的好政策,整體搬遷到了這裡,然後他和妻子共同創辦了這家農家院,還有一間商鋪。農家院是達巴2018年投入運營的。
「這幾天遊客挺多的,來我們家裡吃飯住宿的人也多了起來,有時候都忙不過來。」達巴說,隨著每天來德吉村觀光的人越來越多,他的農家院裡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現在我家的人均年收入都超過了1萬元,日子是越來越好了。」達巴高興地說。
如今,達巴夫妻共同經營農家院和商店,三個孩子也都就近去讀書了,一家人其樂融融。
然而在2016年前,他們家的日子是另一副模樣。
在沒有易地搬遷之前,他們一家居住在尖扎縣馬克唐鎮李加村,在他的印象中那裡交通閉塞、資源匱乏,甚至飲水都很困難。
「之前,家裡的收入僅靠我外出打工和妻子在家種地,一年全家的收入只有6000多元,日子過得很緊巴。」達巴說。
更讓達巴頭疼的是妻子的醫療和孩子的就學問題,妻子身體不好,每次就醫都要達巴騎摩託車帶著妻子去尖扎縣城。孩子們的就學也是他的難心事,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中,一個上小學,在還沒有搬到德吉村前,每周他都要送大女兒去尖扎縣的初中上學,每天還要接二女兒上下學,妻子在家照顧小女兒,這讓他沒時間出去務工,改變家裡的困境。
在達巴一家最困難的時候,2016年政府的一項好政策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2016年尖扎縣啟動易地搬遷項目,2017年年底,達巴一家人終於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看著如此好的環境,他決定自力更生,開辦一家屬於自己的農家院。
在好政策的幫扶下,達巴僅投資兩萬元,一個集餐飲、住宿、零售一體的農家院就建好了,2018年他的農家院正式開門營業。
開業後生意越來越好,每個月的收入達到了五六千元,這可是達巴家以前一年的收入,看著越來越好的生意,達巴一家人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更讓達巴高興的還有孩子的上學問題得到了解決,在德吉村裡建有幼兒園,離德吉村兩公裡外的村落裡還有一所小學,達巴再也不用每天為孩子們上學而奔波,這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打理農家院裡的事。
在德吉村,和達巴經歷一樣的人比比皆是。在黃河邊,他們創造了一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金窩窩」。
相關新聞:從人均3700元到9800元 德吉村村民捧上金飯碗
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尖扎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將946名生活在高海拔、高寒地區,無法就地實現脫貧的貧困群眾搬遷至生存條件和發展空間相對較好的黃河谷地,群眾收入從搬遷之前的年人均3700元增長至9800元,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
2018年,尖扎縣將7個鄉鎮30個村251戶946名貧困群眾集中搬遷安置在了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鄉村旅遊發展潛力巨大的德吉村。2019年德吉村接待遊客28萬人次,車輛5.2萬輛,旅遊綜合收入740萬元,群眾分紅80餘萬元,使搬遷群眾靠山靠水靠旅遊捧上了金飯碗。
為了走出一條符合德吉村實際的後續產業發展路子,德吉村通過土地流轉、租賃等方式,積極引導和扶持貧困群眾創辦以苗木、藏茶種植和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觀光農業園,形成了集聚優勢和規模效應。120名搬遷群眾通過苗木培育、藏茶種植和農事採摘等年收入達100萬元以上,年人均增收達7000元,切實解決了貧困群眾就近就地打工難的問題,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掙上了錢。
充分利用德吉村光照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通過扶貧開發與新能源利用及節能減排相結合的方式,利用援建資金在德吉村發展戶用光伏扶貧產業,為251戶搬遷戶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並接入電網,採用「自發自用、餘電上網」模式,每戶每年實現5000餘元的穩定收入。
此外,為實現搬遷群眾每家每戶都有一人穩定就業的目標,先後開發生態公益性崗位181個、旅遊服務人員29名、村警2名、水管員2名、環衛工30名、保安10名、光伏管理員15名,全面負責德吉村管理服務工作,直接解決就業達352人,佔德吉村全村勞動力的70%,使貧困群眾在易地扶貧搬遷中有參與感、在建設德吉村時有存在感、在物質經濟上有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