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村:昔日荒沙灘今日「小三亞」

2020-09-22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西寧出發,一路南下,在高速公路上行車100多公裡,望見碧波蕩漾的黃河,就到了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

尖扎縣德吉村,就靜靜地依偎在黃河的臂彎裡。碧綠的黃河從村前流過,沒有司空見慣的奔騰和咆哮,在藍天和陽光的映照下平靜得宛若處子。花海、綠植、廣場、涼亭、綠道、沙灘,還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些景象很難與這個高原村莊聯繫起來。在對外的旅遊宣傳中,德吉村也被稱為「小三亞」。從一個無人問津的荒沙灘,到如今的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德吉村的蝶變,靠的就是黃河。

在緊挨著黃河岸邊的路旁,這裡是德吉村統一規劃的農家樂場所。每戶院落前都立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院落主人的名字、可提供床位數和餐飲收費標準等信息。小賣店、餐飲、工藝品、商鋪比比皆是,皆裝修考究,各有風格。走進這些院落,發現這裡面不少是店鋪和居家混合建築,這便是德吉村的一個特點,「關門為家,開門為店。」

黃河邊上,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盡情享受這裡的陽光、沙灘和青山綠水。孩子們在水邊嬉笑玩耍,大人們在涼傘下的躺椅上喝一杯茶,享受難得的寧靜。

達巴的家就在德吉村,靠著黃河邊。

達巴家的院落十分乾淨,三面房屋裡設有餐廳和多間客房。

在院子外面,達巴還設置了幾張餐桌,遊客們在這裡一邊欣賞黃河美景,一邊享受著美味可口的達頓宴。

達巴和妻子不停地招呼著客人,忙得不亦樂乎。

「這裡是我們的新家,自從搬進這個新家,我們的日子是越來越好了。」達巴說。

達巴是尖扎縣馬克唐鎮李加村村民,2016年他們一家享受易地搬遷的好政策,整體搬遷到了這裡,然後他和妻子共同創辦了這家農家院,還有一間商鋪。農家院是達巴2018年投入運營的。

「這幾天遊客挺多的,來我們家裡吃飯住宿的人也多了起來,有時候都忙不過來。」達巴說,隨著每天來德吉村觀光的人越來越多,他的農家院裡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現在我家的人均年收入都超過了1萬元,日子是越來越好了。」達巴高興地說。

如今,達巴夫妻共同經營農家院和商店,三個孩子也都就近去讀書了,一家人其樂融融。

然而在2016年前,他們家的日子是另一副模樣。

在沒有易地搬遷之前,他們一家居住在尖扎縣馬克唐鎮李加村,在他的印象中那裡交通閉塞、資源匱乏,甚至飲水都很困難。

「之前,家裡的收入僅靠我外出打工和妻子在家種地,一年全家的收入只有6000多元,日子過得很緊巴。」達巴說。

更讓達巴頭疼的是妻子的醫療和孩子的就學問題,妻子身體不好,每次就醫都要達巴騎摩託車帶著妻子去尖扎縣城。孩子們的就學也是他的難心事,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中,一個上小學,在還沒有搬到德吉村前,每周他都要送大女兒去尖扎縣的初中上學,每天還要接二女兒上下學,妻子在家照顧小女兒,這讓他沒時間出去務工,改變家裡的困境。

在達巴一家最困難的時候,2016年政府的一項好政策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2016年尖扎縣啟動易地搬遷項目,2017年年底,達巴一家人終於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看著如此好的環境,他決定自力更生,開辦一家屬於自己的農家院。

在好政策的幫扶下,達巴僅投資兩萬元,一個集餐飲、住宿、零售一體的農家院就建好了,2018年他的農家院正式開門營業。

開業後生意越來越好,每個月的收入達到了五六千元,這可是達巴家以前一年的收入,看著越來越好的生意,達巴一家人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更讓達巴高興的還有孩子的上學問題得到了解決,在德吉村裡建有幼兒園,離德吉村兩公裡外的村落裡還有一所小學,達巴再也不用每天為孩子們上學而奔波,這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打理農家院裡的事。

在德吉村,和達巴經歷一樣的人比比皆是。在黃河邊,他們創造了一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金窩窩」。

相關新聞:從人均3700元到9800元 德吉村村民捧上金飯碗

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尖扎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將946名生活在高海拔、高寒地區,無法就地實現脫貧的貧困群眾搬遷至生存條件和發展空間相對較好的黃河谷地,群眾收入從搬遷之前的年人均3700元增長至9800元,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

2018年,尖扎縣將7個鄉鎮30個村251戶946名貧困群眾集中搬遷安置在了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鄉村旅遊發展潛力巨大的德吉村。2019年德吉村接待遊客28萬人次,車輛5.2萬輛,旅遊綜合收入740萬元,群眾分紅80餘萬元,使搬遷群眾靠山靠水靠旅遊捧上了金飯碗。

為了走出一條符合德吉村實際的後續產業發展路子,德吉村通過土地流轉、租賃等方式,積極引導和扶持貧困群眾創辦以苗木、藏茶種植和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觀光農業園,形成了集聚優勢和規模效應。120名搬遷群眾通過苗木培育、藏茶種植和農事採摘等年收入達100萬元以上,年人均增收達7000元,切實解決了貧困群眾就近就地打工難的問題,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掙上了錢。

充分利用德吉村光照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通過扶貧開發與新能源利用及節能減排相結合的方式,利用援建資金在德吉村發展戶用光伏扶貧產業,為251戶搬遷戶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並接入電網,採用「自發自用、餘電上網」模式,每戶每年實現5000餘元的穩定收入。

此外,為實現搬遷群眾每家每戶都有一人穩定就業的目標,先後開發生態公益性崗位181個、旅遊服務人員29名、村警2名、水管員2名、環衛工30名、保安10名、光伏管理員15名,全面負責德吉村管理服務工作,直接解決就業達352人,佔德吉村全村勞動力的70%,使貧困群眾在易地扶貧搬遷中有參與感、在建設德吉村時有存在感、在物質經濟上有獲得感。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德吉村:昔日荒沙灘今日「小三亞」
    尖扎縣德吉村,就靜靜地依偎在黃河的臂彎裡。碧綠的黃河從村前流過,沒有司空見慣的奔騰和咆哮,在藍天和陽光的映照下平靜得宛若處子。花海、綠植、廣場、涼亭、綠道、沙灘,還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些景象很難與這個高原村莊聯繫起來。在對外的旅遊宣傳中,德吉村也被稱為「小三亞」。
  • 陽光沙灘、水上遊樂碼頭……青海有個「小三亞」
    藍天白雲、陽光沙灘、碧波倒影……很難想像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有這樣一個美麗的村落有著青海「小三亞」美譽的德吉村曾是一片荒沙灘>如今成為900多藏族群眾安居的家園從德吉村公交站下車,穿過公路就到了達巴農家院,四四方方的院落內是木質結構的藏族房屋。
  • 「開門是店 關門是家」——德吉村的幸福生活
    &nbsp&nbsp&nbsp&nbsp德吉村是個黃河岸邊的易地扶貧搬遷村。250多戶村民是從全縣5鄉2鎮易地搬遷過來的,每家每戶的情況都不盡相同。而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其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解決好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讓搬遷群眾有活幹有飯吃,生活更加便利。
  • 德吉村多產業發展打造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11月11日,記者在德吉村實地走訪。村社區主任華藏向記者介紹說:「2017年,來自尖扎縣能科鄉、尖扎灘鄉、當順鄉等7個鄉鎮30個村的251戶946人,入住德吉村易地搬遷安置點。易地搬遷之前,咱們人均收入只有3700元左右,現在已經達到9800元。家家戶戶搬進安全住房,通上了自來水,實現家門口就醫、上學,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
  • 荒山變綠洲,青海德吉村的「幸福密碼」
    德吉村村民鬧尖措 光明圖片/劉希堯攝住新房,當老闆,每天穿上乾淨整潔的衣服喜迎八方遊客。德吉村依託黃河水利風景和交通便利等優勢,打造了鄉村旅遊產業項目,如今搬下來的農牧民全都吃上了旅遊飯。「除了開農家樂、經營特色小吃,我們還結合生態管護、旅遊開發、產業扶持等積極開發就業崗位,解決了352人的就業,群眾真正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德吉村第一書記洛加才讓說。
  • 關門是家、開門是店,黃河岸邊的德吉村:從易地搬遷村到「網紅景點」的蝶變
    從尖扎縣出發,順著蜿蜒曲折的黃河行駛,20分鐘的行程,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藏式院落、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這便是名噪一時的德吉村。11日—13日記者採訪團進駐德吉村,與當地藏族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採訪調研地處黃河岸邊的德吉村如何從易地搬遷村到「網紅景點」的蝶變。「全村251戶村民,都是來自尖扎縣7個鄉鎮30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 三亞河,見證昔日漁港小鎮滄桑巨變
    今年,三亞河入選海南十大「最美家鄉河」,她是三亞的第三大河,位列寧遠河、藤橋河之後,被喻為三亞「母親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三亞人,同時見證了三亞的興盛發展。  三亞,是一座與水結緣的城市。
  • 天涯海角:昔日貶謫流放之地 今日寄情思古勝地
    現在的天涯海角,遊人如織。三亞日報記者 袁永東 攝     「天涯海角,在人們心中,就是海南的代名詞。人們一提起天涯海角,首先在腦海裡呈現的就是碧波萬頃的南海和幾塊矗立在海邊的巨石。」11月3日,椰風輕輕吹拂,在「天涯石」旁的樹底下,天涯海角景區副總經理鄭聰輝娓娓道來天涯的傳說。   他說,古時候交通閉塞,「鳥飛尚需半年程」的瓊島,人煙稀少,荒蕪悽涼,是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
  • 中船郵輪與三亞就郵輪產業發展達成合作協議_今日三亞_三亞市人民...
    原標題:中船郵輪與三亞就郵輪產業發展達成合作協議_今日三亞_三亞市人民政府網    12月13日,中船郵輪與三亞市政府籤署協議,雙方將圍繞郵輪航線、郵輪維修保障等領域建立全面
  • 到三亞「天涯海角」感受歲月靜好
    小時候,在地理課上知道了海南,知曉了三亞的「天涯海角」,藍天、碧水、沙灘、椰林……在幼小的心靈埋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長大一點學了歷史,了解了「天涯海角」是古代官員被流貶的地方,也是百姓避難的地方,唐代宰相楊炎與宋代黃道婆是代表。
  • 三亞河,見證昔日漁港小鎮滄桑巨變
    今年,三亞河入選海南十大「最美家鄉河」,她是三亞的第三大河,位列寧遠河、藤橋河之後,被喻為三亞「母親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三亞人,同時見證了三亞的興盛發展。三亞河河岸線曲折多姿,上遊水網縱橫交錯,兩岸自然生長的紅樹林綠影婆娑,景致優美。40年來,改革開放的春風漸漸「吹火」了三亞河兩岸經濟。這裡成為市民遊客休閒度假的「打卡地」,也成為這座美麗城市40年滄桑巨變的見證之一。三亞河兩岸的紅樹林綠影婆娑,仿佛一位舞動的少女,它展示生機活力,在人流車流川流不息中,見證昔日漁港小鎮的滄桑巨變。
  • 昔日東臺站,今日高鐵站
    昔日東臺站,今日高鐵站 2020-12-0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昔日東臺站,今日高鐵站
    昔日東臺站,今日高鐵站 2020-12-0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國光」回歸市場 首農南口農場喜迎建場六十周年
    南口小國光,酸甜適口,肉脆多汁,那是兒時吃媽媽遞在手心兒裡蘋果的記憶,是揮之不去的幸福味道。  南口農場打造升級版「小國光」  「甜中略帶微酸,跟小時候吃的一個樣,還是那個味道」,專程來南口農場採摘的李阿姨欣喜地說,「小時候,每年爸爸都會給我們買南口的『小國光』,現在每年我們都會過來採摘
  • 全球首條環島高鐵今日貫通:三亞開往三亞
    IT之家訊 12月30日消息,據央視新聞和人民網報導,今日,海南環島高鐵西段開通運營,這標誌著全球第一條環島高鐵全線貫通,今後旅客可乘高鐵環遊海南島。▲29日晚環島車票首次發售,技術人員研究和升級售票系統,打出了三亞開往三亞的試驗車票。據悉,12月29日起,旅客可以通過12306鐵路官方網站、電話、代售點、車站售票窗口以及自動售取票機等方式購買車票。
  • 陝西柞水鳳凰古鎮昔日有「小上海」之稱,今日已成知名旅遊景點
    昔日有「小上海之稱」。在嘉慶年間風鎮街廣建街房門面。廣招商客和手藝人,疏通湯(峪)谷(城)騾馬驛道,金錢河水路航運,開通商流、人流、物流,新建街房百餘間,商業一時繁榮之極,有「小上海」之稱。在清末民國初年,商埠字號、店鋪錢莊遍布滿街。鳳凰鎮成為秦嶺以南、連接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重要商貿集鎮。
  • 三亞中御博物館二期今日開館 9類人群免費參觀
    人民網海南視窗三亞5月19日電 今日是「中國旅遊日」,三亞新增一處文化旅遊融合的微型景點。三亞中御博物館二期今日開館, 匯集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制陶)中御傳習基地、 微型熱帶植物王國御花園以及盡顯紅色旅遊文化魅力的3D立體牆畫,實現知識科普、遊客體驗互動等,海南省9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在2017年9月30日前可免費參觀,現役軍人以及持傷殘證、教師證、記者證、律師證、退伍證、國家導遊證者和60周歲以上老人一律實行憑證免費參觀優惠。
  • 三亞今日有強風雨天氣
    「環高」加強為強颱風,今日白天將在越南中北部一帶沿海登陸三亞今日有強風雨天氣11月14日,記者從氣象部門獲悉,今年第22號颱風「環高」已加強為強颱風,預計將以每小時20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15日白天在越南中北部一帶沿海登陸。
  • 小院子裡的三亞慢生活,遊客來三亞,都會打卡的椰子雞火鍋
    一次旅行,最美好的時光,莫過於坐在一個灑滿陽光的小院子裡,和朋友悠閒的聊著天,品嘗著當地的特色美食,這次三亞美食探店,我來到了位於三亞灣的小院椰子雞,很多遊客來到三亞旅遊,都喜歡吃一次正宗的椰子雞火鍋,在小院椰子雞,關於美食的想像這裡全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