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系列之日軍火炮大盤點

2020-12-12 粒粒皆大米

今天咱們盤一下【二戰系列之日軍火炮】,下面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

火炮,發明於,是指利用機械能、化學能(火藥)、電磁能等能源拋射彈丸,射程超過單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口徑不小於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擊武器。

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

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是二戰期間的日軍的主力火炮之一。

主要用於攻擊戰壕與各種土木機槍掩體,是種輕迫擊炮,開戰時屬於二線裝備,主要是一些進行山地作戰的日軍步兵大隊進行追加裝備,每個步兵大隊追加2門。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22-1945;口徑:70 mm;炮管長:750 mm;重量:63.0 kg;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炮彈初速:147 m/sec;彈丸重量:2.5 kg;最大射程:1550 m

九二式70mm步兵炮

92式步兵炮(The type 92 infantry gun)是日軍武器裝備中的一種武器,1928年11月由日本研製,1930年3月投入使用,質量為0.212噸。

號稱「一寸短,一寸險」。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種堪稱「理想」的步兵營支援武器。尤其是對於機械化程度極低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另外,它非常適合在複雜地形上使用。例如對於山地戰中的步兵營支援,就十分得心應手。而且它任務範圍廣,幾乎能包幹所有步兵營需要的火力支援種類。再加上結構簡單,不但方便戰時生產,相應的,使用和維護也都很容易。

92式步兵炮

主要用於攻擊戰壕與各種土木機槍掩體,這種炮是日軍步兵大隊的標準裝備,日軍每個步兵大隊均裝備2門。這種步兵炮可以使用和迫擊炮一樣的彈道曲射也可以直瞄平射,實際上屬於後膛迫擊炮,戰爭後期日軍為了加強步兵大隊的反戰車火力,還為這種步兵炮配備了聚能破甲炮彈,使之可對盟軍中型坦克構成威脅。

基本參數:口徑:70毫米;炮管長:8.79倍口徑;炮全重:0.212噸;炮全長:2.745米;炮全高:0.62米(帶防盾);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範圍射界:左右4——5度;彈種:70毫米高爆彈/榴霰彈/煙幕彈;彈重:3.8公斤(高爆彈);炮彈初速:198米/秒;最大射程:2788米;最小射程:100米;運輸方式:車輛/畜力/人力拖曳,或分解運輸.

九七式20mm自動炮

97式自動炮(日軍稱反戰車)是二戰時期日軍唯一一種制式化的反坦克「槍」,於1935年開始研製,1937年設計定型並裝備日軍精銳部隊。

主要用來攻擊裝甲目標,也可用於攻擊掩體,這種20mm炮威力很大,使用鎢芯穿燃彈,在700米距離上可擊穿厚度為20mm的高強度鋼板,在350米距離上可擊穿30mm高強度鋼板,日軍精銳部隊的步兵中隊就有此炮配備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7—1945;口徑:20 mm;炮管長:1200 mm;全長:2060 mm;重量:59kg;配用彈種:穿燃彈,榴彈;彈丸初速:穿燃彈750 m/sec 榴彈870 m/sec;裝彈數:7發彈匣;發射速度:12發 / 分;對戰車有效射程:1000 m;最大射程:5000 m。

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

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是二戰期間日軍的主力火炮。

步兵輕型支援火炮,裝備日軍步兵大隊,用來對付機槍陣地,敵軍迫擊炮陣地與戰壕 ,戰爭爆發時,日軍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通常追加裝備2門這型曲射炮,這種曲射步兵炮實際也是迫擊炮,但日軍把90mm以下口徑的迫擊炮歸類為步兵曲射炮,屬於步兵武器,90mm以上才叫迫擊炮,屬於炮兵武器

基本參數:服役部隊:1937—1945;口徑:81.4mm;炮管長:1269 mm﹙L 15.6﹚;炮重量:22.4 kg;配屬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照明彈;火炮俯仰角:﹢45 to﹢85度;彈丸重量:3.33 kg;彈丸初速:196 m/sec;最大射程:2850 m。

九九式81mm曲射步兵炮

九九式81mm曲射步兵炮是二戰時期日軍的主力火炮之一。

輕型支援火炮,裝備日軍輕裝滲透部隊,傘兵部隊,用來提供火力支援,實際是輕型短管81mm迫擊炮。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9—1945;口徑:81mm;炮管長:820 mm ﹙L7.6﹚;炮重量:23.7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照明彈;火炮俯仰角:﹢45 to﹢85 度;彈丸重量:3.33 kg;彈丸初速:180 m/sec;最大射程:2000 m

五式45mm無後坐力炮

要用來射擊裝甲目標,威力很大,可以在狹小封閉空間使用,戰爭末期才開始緊急發展,用於準備本土決戰,戰爭期間沒有實戰使用記錄。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45—不詳;口徑:45mm;全長:1000 mm;重量:6.4 kg;配用彈種:超口徑破甲彈;破甲彈重量:2.3 kg;飛行速度:40 m/sec;穿甲厚度:> 100 mm;精確射程:40 m

94式37mm速射炮

該炮為德國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的仿製品,在KWK36型37mm反坦克炮設計階段就籤約購買了資料,1936年全炮製作完成。由於日本不使用被帽穿甲彈,所以94式速射炮在相同距離,穿甲能力比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發射被帽穿甲彈低10mm左右。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的炮管炮身還被日軍95式輕戰車選用,稱做94式戰車炮。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6—1945;口徑:37 mm;炮管長:1706.5 mm;重量:327 kg;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彈丸重量:穿甲爆破彈670 g;彈丸初速:穿甲爆破彈 700 m/sec;彈丸穿透力:勻質鋼裝甲板 40 mm /500 m 、30 mm /1000 m;對戰車射程:1200 m;有效射程:2870 m;最大射程:5700 m

一式37mm速射炮

主要用來射擊裝甲目標,該炮為94式速射炮的改進型,吸取了偌門坎事件中,日軍94式37mm速射炮,對大傾角裝甲射擊容易跳彈,穿透力不強,不能在遠距離擊穿毛子增裝型BT7坦克的教訓,加長加厚了94式37mm速射炮的炮膛與炮管,使之可以發射彈頭更長,發射藥更多,重量更大的炮彈,最初的改進型稱98式37mm速射炮,進一步改進後稱100式37mm速射炮並用於98式輕戰車,最後進一步修改加強威力並命名為1式37mm速射炮,1式37mm速射炮裝在戰車上就稱做1式戰車炮。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41—1945;口徑:37 mm;炮管長:1850.5mm;重量:335 kg;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彈丸初速:穿甲爆破彈 780 m/sec;彈丸穿透力:勻質鋼裝甲板 60 mm /500 m;對戰車射程:1300 m;最大射程:6300 m

一式47mm速射炮

主要用來射擊裝甲目標,該炮為根據偌門坎事件中繳獲的毛子45mm反坦克炮發展而來,威力更大,並被97改中戰車採用,稱為1式47mm戰車炮.

這種速射炮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發揮了巨大威力,不過由於沒有被帽穿甲彈,在戰爭後期對抗美軍後期型M4中型坦克很吃力.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41—1945;口徑:47mm;炮管長:2526.5mm;重量:800 kg;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彈丸重量:穿甲爆破彈1.5 kg;彈丸初速:穿甲爆破彈 830 m/sec;彈丸穿透力:勻質鋼裝甲板 75mm /500 m、50mm /1200m;對戰車射程:1500 m;最大射程:6900 m

90式改75mm速射炮

90式75毫米野炮具有壓制射擊用途,射程很遠,但不太受日軍步兵歡迎,主要是日軍嫌這種炮比其他的75毫米野炮重,所以後期90式75毫米野炮主要作為戰車炮生產。

主要用來射擊裝甲目標,是90式75mm野炮的反戰車型,主要用於直瞄轟擊,炮架經過修改,發射狀態時底盤接地,比普通的90式75mm野炮低矮很多,不容易被發現,但這樣也使得此炮無法能和90式75mm野炮一樣進行最大發射角度的遠程轟擊,這種速射炮在緬甸很多,但在最需要他的太平洋島嶼上卻沒發現有這種反坦克炮,此炮應該不是正式武器,而是緬甸方面軍根據自己的需求特別訂製的火炮,否則不可能太平洋島嶼上反倒沒有發現。

使用情況:太平洋戰爭後期90式野炮經常被日軍當作對戰車炮使用,用來攻擊美軍的M4中型坦克,對美軍的坦克部隊造成了很大威脅,在衝繩戰役期間日軍1門控制道路的90式75毫米野炮由於炮位隱蔽,難以發現,擊毀了美軍多輛M4坦克,使美軍坦克部隊長達2個月時間無法通過。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徑:75mm ;炮管長:2883.0 mm(L 38.4); 重量:1600 kg; 配用彈種:穿甲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 彈丸重量:6.56 kg ;彈丸初速:683 m/sec; 最大射程:13890 m

四式203mm重火箭

重型炮兵火箭,主要裝備火箭炮兵聯隊,這種火箭也可以直接放在木架子或地面斜坡上發射,這種火箭威力大,使用方便,日軍在各個戰場均有大量使用,為了爭取火箭的精度,日軍這種火箭的射程是不遠的,主要用於近迫攻擊。

使用情況:日軍在各個戰場均有大量使用。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43—1945;口徑:203mm;發射管長:1920 mm;發射器重量:含彈227.6 kg;配用彈種:火箭榴彈;火炮俯仰角: 40 to 65 度;彈丸重量:83.7 Kg;火箭速度:175 m/sec;最大射程:2400 m

四式400mm重火箭

四式400mm重火箭,主要裝備火箭炮兵聯隊,這種火箭也可以直接放在木架子或地面斜坡上發射,使用情況與203mm重火箭一樣,當然,這種火箭的威力更大。

使用情況:四式400mm重火箭主要裝備日本火箭炮兵聯隊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43—1945;口徑:400mm;發射管長:3220 mm;發射器重量:220 kg;配用彈種:火箭榴彈;彈丸重量:508 Kg;火箭速度:220 m/sec;最大射程:3700 m

五式150mm多管火箭炮

五式150mm多管火箭炮支援壓制射擊用途,野戰炮兵火箭炮,主要裝備本土防禦師團迫擊聯隊,火箭炮聯隊,這種火箭精度好,火力密度大,真在戰場上使用起來那是很恐怖的,不過這種火箭炮出現的太晚,並沒有在本土以外部署,因美軍沒有與日軍發生本土決戰,這種多管火箭炮也就失去了實戰機會。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45;口徑:150mm;發射管數:20管;方向射界:車載 >180度 地面 360度;配用彈種:火箭榴彈;齊射速度:20發 < 30 秒;火箭速度:190 m/sec;最大射程:4200 m

九四式90mm輕迫擊炮

九四式90mm輕迫擊炮適用於步兵輕型支援火炮,裝備日軍野戰師團步兵聯隊,每個聯隊4-6門,用來對付機槍陣地與戰壕,並配合聯隊山炮或野炮進行戰場壓制,此外也是日軍用來發射化學炮彈的主力火炮之一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4—1945,口徑:90.5mm;炮管長:1270 mm ﹙L14﹚;炮重量:159.9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爆破杵;火炮俯仰角:+45 to﹢80 度;彈丸重量:5.26 kg;彈藥初速:227 m/sec;最大射程:3800 m

九六式150mm迫擊炮

九六式150mm中迫擊炮

九六式150mm中迫擊炮是二戰時期日軍的主力火炮之一。戰場支援火炮,裝備日軍迫擊炮聯隊,獨立迫擊炮聯隊,破壞力很大。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6—1945;口徑:150.5mm;炮管長:1325 mm (L12.7);炮重量:722 kg;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爆破杵;火炮俯仰角: 45 to 80 度;彈丸重量:25.65 kg;彈藥初速:214 m/sec;最大射程:3900 m

九七式90mm輕迫擊炮

「九七式」迫擊炮有一個極具名氣的「諢名」——「小鋼炮」。抗日戰爭時期,的「小鋼炮」非常出名。關於什麼武器稱之為「小鋼炮」,有多種說法。有人稱擲彈筒為「小鋼炮」,也有人稱『『九二式」步兵炮為「小鋼炮」,但還是把迫擊炮稱之為「小鋼炮」的居多,「小鋼炮」因為其彈道彎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機動、結構簡單、易於操作、造價低廉而聞名。

日軍於1937年5月開始設計研發迫擊炮,同年6月交付大阪兵工廠進行試製,11月試製炮完成,1938年開始配發部隊取代「九二式」步兵炮,並定名為一九七式」迫擊炮(日文稱「九七式」曲射步兵炮)。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5—1945;口徑:90.5mm;炮管長:1217 mm (L13.4);炮重量:172.5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爆破杵;火炮俯仰角: 45 to 85 度;彈丸重量:5.26 kg;彈藥初速:227 m/sec;最大射程:3800 m

九七式150mm短迫擊炮

九七式150mm短迫擊炮屬於戰場支援火炮,裝備日軍一些迫擊炮聯隊,獨立迫擊炮聯隊,用於登陸作戰及山地戰,是97式150mm迫擊炮的短炮管型。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41—1945;口徑:150.5mm;炮管長:1395 mm (L9.2);炮重量:232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火炮俯仰角: 45 to 80 度;彈丸重量:23.8 kg;

最大射程:3200 m

二式120mm中迫擊炮

二式120mm迫擊炮屬於戰場支援火炮,裝備日軍迫擊炮聯隊,獨立迫擊炮聯隊,本土沿岸設置師團迫擊聯隊,這種迫擊炮射程與威力都令人滿意,是當時日軍迫擊炮部隊最喜愛的裝備,戰爭末期日軍瘋狂的生產這種迫擊炮,用來代替山炮野炮武裝新增設的沿岸設置師團.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42—1945;口徑:120mm;炮管長:1535 mm (L12.7);炮重量:26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爆破杵;火炮俯仰角: 40 to 80 度;彈丸重量:12.76 kg;彈藥初速:239 m/sec;最大射程:4200 m

三式81mm海軍輕迫擊炮

三式81mm海軍輕迫擊炮實際就是97式81mm曲射步兵炮的海軍陸戰隊購買型,兩者實際一模一樣只是稱呼不同。

基本參數:同97式81mm曲射步兵炮

明治四十一年式75mm山炮

四一式山炮(日本語:よんいちしきさんぽう)為日本帝國陸軍在20世紀初期開發的火炮,為克虜伯m1908山炮的授權生產型號,四一式的意思是研發時間為明治四十一年(公元1908年)。設計者是島川文八郎。

41式75mm山炮裝備精銳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或一般野戰師團的步兵聯隊,每個精銳步兵大隊追加2門,是步兵大隊與步兵聯隊的壓制火炮力量,至於一般步兵聯隊裝備4-6門,戰爭後期隨著部隊規模的急劇擴大,新式火炮由於成本高,難以達到裝備需求數量,所以日本陸軍基本停止了生產新銳重型火炮,大力生產低成本的老式火炮,其中41式山炮是日軍重點主產火炮之一,很多後期組建的野戰師團所屬的師團炮兵聯隊也開始裝備這種原本屬於步兵大隊與步兵聯隊用的山炮。

41式75mm山炮的特點是重量很輕,2個士兵就能推著到處跑,機動性很好,在各種地形使用都很方便,41式75mm山炮除了用於壓制炮擊外,日軍在巷戰時也經常把這種炮推到街上當平射炮使用,轟擊對方機槍火力點,戰爭後期為了加強反坦克作戰能力配備了破甲彈。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08—1945;口徑:75 mm;炮管長:1300.0 mm;重量:540 kg;配用彈種:爆破彈,殺傷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破甲彈;彈丸重量:爆破彈5.71 kg;彈丸初速:360 m/sec;最大射程:6300 m

九四式75mm山炮

九四式山炮是二戰時期日軍裝備的三種山炮之一(另外兩種分別是明治四十一年式山炮和九九式山炮),屬於陸軍步兵師團的制式步兵支援火炮,在山地或其他複雜地形作戰時表現尚佳。

94式75mm山炮重量很輕,便於分解馱運,而且射程不低,設計的非常成功,主要裝備野戰旅團,野戰師團的山炮兵部隊與獨立山炮兵聯隊,用於山地或其他複雜地形作戰,戰爭後期配備了破甲彈用於直瞄攻擊坦克。

總體評價:九四式山炮雖然在數據上算不上十分優秀,但對於舊日本帝國陸軍這樣一支摩託化水平較低的軍隊來說確實是一款十分合適的武器,它準確的把握了日本陸軍對於步兵支援火力的需求,特別是其易拆解運輸的特點帶來的在複雜地形/道路條件差的情況下強大的通過能力使其在中國戰場以及太平洋島嶼上能夠發揮出較大的作用。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5—1945;口徑:75 mm;炮管長:1560.0 mm;重量:536 kg;配用彈種:爆破彈,殺傷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破甲彈彈丸重量:6.34 kg;彈丸初速:392 m/sec;最大射程:8300 m。

九九式105mm山炮

九九式150毫米山炮是二戰日軍的重型火炮之一。它射程較遠,威力大,輕便,容易分解組合,主要裝備野戰師團的山炮聯隊或隊裡山炮聯隊,用於山地複雜地形作戰。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9—1945;口徑:105mm;炮管長:1303.0 mm;重量:800 kg;配用彈種:爆破彈,殺傷榴彈,鋁熱劑縱火彈,化學彈;彈丸重量:12.34 kg;彈丸初速:334 m/sec;最大射程:750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75mm野炮

明治三十八年式75mm野炮:壓制射擊用途,裝備面十分廣,日軍精銳步兵聯隊,野戰旅團與野戰師團所屬炮兵部隊都可以裝備,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最低成本武裝新設部隊,38式75mm野炮成為日本陸軍的野炮生產重點,是日軍裝備量最大的野戰壓制火炮之一,這種老式火炮射擊精度很高,射程在同口徑火炮中也不算近,而生產成本很低,性能還是不錯的。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05—1945;口徑:75mm;炮管長:2325.0 mm (L 31);重量:947 kg;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火炮俯仰角:-8 to 16.5 度;彈丸重量:6.41 kg;彈丸初速:510 m/sec;最大射程:835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改75mm野炮

明治三十八年式改75mm野炮壓制射擊用途,是改良炮架的38式75mm野炮,可以使火炮達到43度的最大仰角,最大射程因此提高到了11500m,相當有威力,不過這種炮的生產成本比38式75mm野炮高,在日本陸軍大力擴充部隊後就很少生產了。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26—1945;口徑:75mm;炮管長:2325.0 mm (L 31);重量:1135 kg;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彈丸重量:6.41 kg;彈丸初速:510 m/sec;最大射程:1150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105mm野炮

明治三十八年式105mm野炮壓制射擊用途,戰爭爆發時性能已經過時,不過依然有一些這種火炮編在獨立野炮兵部隊裡。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1—1945;口徑:105mm;炮管長:3325.0 mm (L 30);重量:2594 kg;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火炮俯仰角:-2 to 15.0 度;彈丸重量:18.0 kg;彈丸初速:540 m/sec;最大射程:1080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120mm野戰榴彈炮

明治三十八年式120mm野戰榴彈炮壓制射擊用途,開戰時性能已經過時,早已停產淘汰,屬於儲備品,戰爭爆發後被編在獨立炮兵部隊或步兵聯隊裡湊數,很少在戰場上出現,戰爭後期配備了破甲彈用於加強反坦克作戰能力。

缺點:明治38年式120mm野炮主要缺陷是作為野炮射程太近,而且彈丸威力不大,作為山炮又重了些,複雜地形不那麼好機動,所以山炮兵野炮兵都不願要。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11—1945;口徑:120mm;炮管長:1440.0 mm (L 12);重量:1257 kg;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彈丸初速:276 m/sec;最大射程:565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

三八式150mm野戰榴彈炮是二戰期間日軍的重型火炮之一.壓制射擊用途,裝備師團野炮兵部隊與獨立野炮兵聯隊,這種炮的性能也很過時,不過150mm火炮的威力很大,而且生產新式150mm炮費用較高,所以38式150mm野戰榴彈炮雖然早已停產,但日軍沒捨得淘汰這種老式大炮,這種炮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陸軍部隊急劇擴充,而國內撥給陸軍的材料卻遭緊缺,陸軍被迫停止了新式150mm炮的生產,因此這種古董大炮地位並不低,這種大炮一直使用到了戰爭結束,有一部分還被裝在戰車底盤上改成了自走炮,配備破甲彈用於反坦克作戰。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11—1945;口徑:149.1mm;炮管長:1880.0 mm (L 12.6);重量:2090 kg;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破甲彈;火炮俯仰角:0 to 43.0 度;彈丸重量:36 Kg;彈丸初速:275 m/sec;最大射程:5890 m

明治四十一年式75mm騎兵野炮

明治四十一年式75mm騎兵野炮壓制射擊用途,主要裝備乘馬騎兵聯隊,機甲騎兵部隊與機動步兵聯隊,精度與射程性能與38式75mm野炮差不多,但重量更輕,不過此炮的成本比38式75mm野炮高,產量遠不及38式75mm野炮。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08—1945;口徑:75mm;炮管長:2195.0 mm (L 29.27);重量:903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火炮俯仰角:-8 to 16.5 度;彈丸重量:6.41 kg;彈丸初速:510 m/sec;最大射程:8350 m

大正四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野炮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野炮(大正四年式150毫米野戰榴彈炮)是為步兵師團野炮兵部隊與獨立野戰重炮兵旅團配備的野戰榴彈炮,性能比38式150毫米野炮好,主要用於壓制射擊。開戰時已接近停產,但一直用到了戰爭結束,這種火炮重量很輕,精度較高,在戰場上威力還是很大的。

總體評價:開戰時已接近停產,但一直用到了戰爭結束,這種火炮重量很輕,精度較高,在戰場上威力還是很大的,戰爭末期為了加強本土反坦克能力,本土的大正4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也配備了破甲彈,準備用於打擊美軍重型坦克。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15—1945;口徑:149.1mm;炮管長:2190.0 mm (L 14.7);重量:2800 kg;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破甲彈;火炮俯仰角:-5 to 65.0 度;彈丸重量:36 Kg;彈丸初速:389 m/sec;最大射程:8800 m

九〇式75mm野炮

90式75毫米野炮:身管長度2,883米,高低射界+43度~-8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5度,全備重量1,400公斤,機動型1,600公斤,橫楔式炮閂,後坐長度1,000毫米,初速680米/秒最大射程14,000米,身管壽命4500發,配備90式,94式榴彈和91式爆破彈。壓制射擊用途,射程很遠,很受炮兵部隊歡迎,但不太受日軍戰區指揮官的歡迎,主要是日軍這種炮比其他的75mm野炮重,路況惡劣時機動比較費力,必須使用火炮牽引車牽引。由於這型野炮射程遠,穿透力大,用於裝備戰車或自行火炮就沒任何缺點了,很受戰車部隊機甲部隊歡迎,所以90式75mm野炮的戰車炮型產量不小,裝備1式75mm自走野炮,3式75mm炮戰車,3式中戰車。90式75mm野炮的戰車炮型並不是降低威力的版本,而是全威力版本。

使用情況:太平戰爭後期90式75mm野炮經常被日軍當作對戰車炮使用,用來攻擊美軍的M4中型坦克,由於此炮穿透威力大,對美軍的坦克部隊造成了很大威脅,在衝繩戰役期間日軍1門控制道路的90式75mm野炮由於炮位隱蔽,難以發現,擊毀了美軍多輛M4坦克,使美軍坦克部隊長達2個月時間無法通過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2—1945;口徑:75mm;炮管長:2883.0 mm (L 38.4);重量:1600 kg;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彈丸重量:6.56 kg;彈丸初速:683 m/sec;最大射程:13890 m

九一式105mm野炮

九一式105mm野炮是二戰期間日軍的重型火炮之一。壓制射擊用途,射程較遠,重量輕,很受日軍部隊歡迎,該炮為日軍旅團以上級別精銳作戰部隊所轄炮兵部隊的壓制火炮,此種火炮還有自走型稱做1式105mm自走野炮,戰爭後期也充當反坦克火炮使用,用於射擊美軍M4中型坦克,並為了增強反坦克能力裝備了破甲彈.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1—1945;口徑:105mm;炮管長:2090.0 mm (L 20);重量:1750 kg;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破甲彈;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彈丸重量:15.76 kg;彈丸初速:454 m/sec;最大射程:10800 m

九五式75mm野炮

九五式75mm野炮是二戰期間日軍的重型火炮之一。壓制射擊用途,射程較遠,重量輕,身管壽命長,很受日軍戰區部隊指揮官歡迎,主要裝備日軍步兵旅團以上單位野戰部隊的野炮兵部隊,原本日軍準備將此炮3式中戰車主炮,也因遭到日軍戰區部隊指揮官強烈反對而改用了90式野炮,原因是戰區部隊指揮官害怕會因此影響到95式75mm野炮在部隊的裝備數量,不過因90式75mm野炮的反坦克能力更強,所以結局反是皆大歡喜,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野炮兵部隊因95式75mm野炮的射程不如90式75mm野炮遠,並不是很喜歡95式75mm野炮。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6—1945;口徑:75mm;炮管長:2325.0 mm (L 31);重量:1108 kg;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彈丸重量:6.56 kg;彈丸初速:520 m/sec;最大射程:10700 m

九六式150mm野戰榴彈炮

九六式150mm野戰榴彈炮壓制射擊用途,日軍精銳師團所屬炮兵部隊與精銳野戰重炮兵旅團的野戰榴彈炮,也是戰爭期間日本陸軍產量最大的新型150mm口徑榴彈炮,這種火炮精度極高,射程又遠,被日軍稱作最完美的150mm口徑榴彈炮,不過此炮因成本問題在1943年被迫基本停產,大多數96式150mm野戰榴彈炮是在1936-1941年完成.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37—1945;口徑:149.1mm;炮管長:3523.0 mm (L 23.6);重量:4140 kg;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火炮俯仰角:-5 to 65.0 度;彈丸重量:31.3 Kg;彈丸初速:540 m/sec;最大射程:11900 m

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戰加農炮

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戰加農炮是二戰期間日軍的重型火炮之一。壓制射擊用途,日軍野戰重炮兵旅團,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的遠射程野戰加農炮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25—1945,口徑:105mm;炮管長:3590.0 mm (L 34.1);重量:3115 kg;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彈丸重量:15.76 Kg;彈丸初速:640 m/sec;最大射程:15300 m

五式105mm重加農炮

5式105mm重加農炮是陸軍根據海軍98式100mm/L65驅逐艦主炮設計修改92式105mm野戰加農炮製造的遠程加農炮,主要目的是想獲得一種大威力的反坦克炮,所以這種炮主要用途不是壓制地面,而是反坦克,在3000米距離上能擊毀當時盟軍任意型號的重型坦克,壓制地面時最大射程與美軍155mm遠程加農炮相當,威力十分強大,為本土決戰用兵器。

這種重加農炮的全威力車載版本是試製120噸重戰車的主炮,叫4式105mm戰車炮。減威力車載版本則是戰爭末期日軍開發的幾種重型炮戰車的主炮,叫做試製10cm戰車炮也就是5式105mm戰車炮,改用L52.4身管,炮彈與92式105mm野戰加農炮通用,這樣就降低了後坐長度與後坐力,方便不是很巨大的炮戰車搭載。5式105mm戰車炮彈丸初速度900 m /sec,1000米距離上也能擊毀當時盟軍任意型號重型坦克。

基本參數:服役年代:1945,口徑:105mm,炮管長:6825mm (L65),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彈丸重量:16 kg;彈丸初速:1100 m

在未來戰爭中,各種不同類型的火炮仍將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現代高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未來的火炮在精準度,射程,威力,機動性方面都將有顯著的提高。

好了,今天的【二戰系列之日軍火炮】就介紹學習到這裡了!本文由【粒粒皆大米】原創,編輯不易,歡迎點讚+關注,【粒粒皆大米】帶您漲知識!內容不足之處,請多包涵!

相關焦點

  • 朱可夫對二戰日軍的評價:士兵優秀,軍官垃圾
    而對陸軍投入較少,陸軍武器裝備發展滯後,三八式步槍是日本1907年完成研發的,但直到二戰結束仍是日本陸軍的制式裝備,衝鋒鎗等單兵自動武器發展基本是空白,火炮多以75毫米山炮、野炮為主,在當時就已證明無法有效對付蘇聯裝甲集群,大口徑火炮數量很少且質量不高,整體實力雖優於當時的中國軍隊,但遠遜於美、蘇、英、法等國家軍隊同期發展水平。
  • 二戰德軍的裝備有多好,一個師的火炮,比日軍一個師團還要多
    首先重火力層面,德軍步兵師共有大小口徑火炮302門。而日軍的一個挽馬制甲種師團,裝備有12門120mm榴彈炮,36門75mm野炮,16門75mm山炮,16門37mm速射炮,432具50mm擲彈筒,以及輕重機槍共計428挺。這裡需要解釋一下,日軍甲種師團因作戰需要,有著兩種不同的火炮配置,所以甲種師團又分為挽馬制和馱馬制兩種。
  • 盤點二戰時捷克造火炮,第一種德國都說好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在二戰爆發前的上世紀30年代,有好幾年穩居世界軍火出口第一大國。捷克在二戰前設計製造了許多優秀的武器裝備,比如中國抗戰名槍——捷克ZB26輕機槍,LT-35輕型坦克等。除此之外,捷克生產的一些火炮性能上也非常出眾,一段時間內曾大量出口,一些型號在二戰中也曾大量生產,連德國人都說好。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幾種捷克造火炮。
  • 二戰中蘇軍不敢和日軍拼刺刀?蘇軍:不是不敢,是因為沒必要
    別看日本兵身材矮小,但拼刺技術嫻熟並且「三八大蓋」刺刀和槍身修長,近身肉搏的時候,傳說中的「小鼻子」根本不怵「大鼻子」。 二戰期間,日軍和蘇軍交鋒不多,一次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一次是1945年蘇軍出兵東北。諾門坎戰役蘇軍慘勝,出兵東北則是日軍慘敗。
  • 二戰火炮巔峰:古斯塔夫巨炮一次「表演」,輕鬆毀掉一座城
    1934年,德國陸軍委託克虜伯公司設計一種超級火炮,必須在法軍的射程外開火,還要輕鬆穿透7米鋼筋混凝土或1.5米的鋼板,摧毀馬奇諾防線。 在這種苛刻要求下,克虜伯公司意識到,新型火炮的體積重量口徑將是世界之最。1936年,希特勒在視察克虜伯公司,急切詢問能否設計製造超級大炮。
  • 日軍奉行向英、德學習,但為何二戰的武器裝備卻是法國風格
    可為什麼到了二戰時,日軍會留有這麼濃厚的法國風格呢? 其實,早在向英、德取經之前,法國早就是日本的好老師了。甚至直到二戰爆發前,日本也未曾停止向法國學習。
  • 二戰時日本陸軍:騎兵和炮兵聯隊,所裝備的火炮種類
    聯隊,是二戰時期,組成日本軍隊的最主要軍隊編制,屬於一級作戰單位;日軍的軍旗,就是聯隊旗,由日本天皇親自授予。聯隊以上的編制,比如旅團、師團等,都是由若干個聯隊所組成,而旅團、師團卻都沒有軍旗,是日本軍隊所特有的現象。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在小說和影視劇形成的固有印象中,二戰日軍是沒有迫擊炮的。可要跟中國比,我覺得兵員超過200萬,堪用火炮457門(1935年陳誠發布陸軍整理報告,全國全軍共有炮567門,其中110門老舊不堪需廢棄)的中華民國陸軍是沒有資格笑話日本陸軍窮的。而且,日軍真的沒有迫擊炮嗎?
  • 二戰日軍戰鬥力如何?看看希特勒是怎樣評價的,可謂是一針見血
    在二戰中,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與日本帝國沆瀣一氣,結成了法西斯國家聯盟。在1939年歐洲戰事爆發前,遠在歐洲大陸的德國人為了摸清盟友日軍的實力,特意向東亞戰場派遣了一個觀摩團以了解日本真實的軍事實力。但沒想到的是,此次日軍在東亞戰場上的表現令希特勒大失所望。
  • 甲午戰爭失敗的清軍:火炮是日軍6倍,步槍從美國、德國進口
    清軍擁有各式火炮1733門,而日本總共才有294門火炮,數量比約為6:1,完全被清軍碾壓。更可悲的是,日軍火炮不光沒有數量優勢,就連質量優勢都沒有!大清朝最不缺的就是錢!等到要買火炮的時候,日本政府發現:錢花完了!為了讓軍隊有火炮使,日本不得不讓自家軍隊配備本土鑄造的劣質銅火炮。這種火炮壽命短,易炸膛,炮兵每開一炮都是拿生命在賭博。在步槍上,清軍也擁有非常大的優勢。洋槍怎麼了?不就是錢嘛,我大清朝有的是錢!
  • 二戰時期的日軍大隊,如果遇上德軍的步兵營,能否打得過?
    首先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無論德軍步兵營還是日軍大隊,其在二戰時期的編制都不是恆定的。不同時期,不同兵種,其所配置的人員武器都是不同的。比如德軍步兵營,僅僅是最普通的步兵營,就有1937年舊編以及1944年新編的區別,人數和武器裝備的配置出入都不小。
  • 這個細節已定勝負:為何二戰德軍火炮都是鋼製輪,美軍都是橡膠輪?
    為此1939年二戰爆發之前,萊茵金屬為leFH-18配備了畜力挽拽用的前車。按照德國陸軍操典,這樣的火炮需要6匹馬才能牽引,但是在實際的作戰中,leFH-18通常需要8-10匹才能完成牽引。這也就導致了leFH-18有兩種型號,車輛牽引的leFH-18M稱作5-1002型,畜力牽引的則被叫做5-1001型。
  • 二戰日軍炮兵的反坦克戰術
    日軍通常會為反坦克炮準備好預備陣地,從而使之能夠轉移到其他陣位。在將反坦克炮的主力部署於前沿陣地的同時,還有少量反坦克炮位於陣地後方,用於打擊突破了日軍防線的敵軍坦克。一旦敵軍坦克突入日軍防線縱深,日軍步兵聯隊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也會投入反坦克作戰。除了位於戰線後方的遠程火炮,其他各型火炮都會布設在敵軍坦克最有可能通行的區域。
  • 二戰各國的王牌部隊大盤點:日軍最強師慘敗在中國軍隊手中
    1942年7月,美軍開始在太平洋戰場上向日軍發起反擊,擔當首戰任務的正是美國最精銳的第一師, 瓜島爭奪戰是太平洋戰爭中一場空前殘酷而激烈的大搏殺。蘇聯最高統帥部授予其「近衛軍」稱號,將之改編為近衛軍第八集團軍。
  • 二戰中,日軍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大,為何僅僅生產了1000門
    通過4年之久的論證與醞釀,最終日軍選擇了法國的施耐德公司提供新榴彈炮。1930年施耐德完成樣炮生產,年末陸續有5門新炮運抵日本,等急的陸軍立刻進行各自測試,測試結果對此炮各項性能表示滿意,1931年,日本陸軍正式將這種105毫米的榴彈炮定型,並且從施耐德公司訂購300門。
  • 戰術戰法說兵器:德軍、日軍、義大利軍的軍事實力相互差別這麼大
    事實上,作為近代第一次大規模機械化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從邊境地區和邊防部隊交火,步兵推不了前進的步伐,坦克就往前推一推,再推不了前進的話,大炮就點破進行突擊; 但是「二戰」的情況完全不同,戰爭初期的時候,德國軍隊在新的無線電工具和機械化運輸的幫助下,已經能夠通過強大的裝甲團和空中支援來支持,進行了大縱深的分進合擊。
  • Flak40火炮代表著德國火炮最高水平,它在二戰中的戰績如何?
    Flak炮組漢堡是二戰期間德國遭受盟軍空襲轟炸最慘重的城市之一,因為它是德國第一大的港口城市,這裡有德國重要的造船廠和潛艇基地。回到1945年4月21日以後的柏林包圍圈,自這天開始柏林動物園Flak40火炮開始向10公裡以外的蘇軍重炮陣地射擊,造成了蘇軍700多人的死亡和170多門大炮的損失。在接近一個月的抵抗中,該炮組還摧毀了不少於七輛史達林-2和T-34坦克。美軍專家在研究後,認為Flak40火炮應該是德國在二戰期間生產的最高水平的火炮。
  • 洛林155 50自行火炮,二戰後法國的裝甲振興之作
    二戰後法國一直致力於裝甲武器的研發,尤其是重型坦克,畢竟這關係到法國的軍事地位,然而法國畢竟因為二戰造成了技術斷層,中間丟失的四年已經足以顛覆法國原本的技術累積,因此戰後法國的坦克研發之路走得異常艱難,這種局面也直接對其他履帶式裝甲武器研製造成了困擾。
  • 二戰時期日軍步兵全系列詳解
    中為日軍上尉戰車長,頭戴皮製防撞帽,軍銜表示在胸口。右為日本陸軍軍事工程局少將局長,其領章為為工程兵的褐色領章。入侵中國東部,凇滬會戰中。左為日本陸軍中國派遣軍二等兵。中為日本陸軍中國派遣軍軍曹,頭系日本國旗的帶子,手中在搖著一面帶紅穗邊的太陽旗。看來,是著名的第5師團。
  • 二戰中,美軍唯一的一次傷亡大於日軍的戰役,比珍珠港損失還大
    二戰前期,美國和日本是兩個都是相互害怕的國家,當時誰也不敢主動去招惹對方,一來是日本的很多戰略物資需要從美國進口,美國也樂的發戰爭財,為日本提供戰略資源,二來美國人也不願主動去招惹日本這個戰爭狂,所以兩國倒也相安無事,直到1939年,日本根據本國資源短缺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兩個作戰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