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路的故事之
——俞家弄裡的上海國光火柴廠
作者:倪祖敏
滬語誦讀:和沁
大家好,我是和沁!今朝我搭大家講作家倪祖敏老師編寫的《喬家路的故事》之——俞家弄裡的上海國光火柴廠.
火柴,是舶來品,舊辰光拔稱作「洋火」或「自來火」,是一種引火的材料。這種裝了一根根火柴梗的小紙盒,現在市面上越來越少看見見了,而且用的人也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打火機。
但是,勒上世紀80年代前的幾十年裡廂,市面上賣價為2分錢一盒的火柴是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包括吃香菸的人儕會的隨身帶勒袋袋裡。作者勒查閱喬家路的歷史資料辰光,發現了現在俞家弄137號到141號這個地方,是生產「國光牌」火柴的上海國光火柴廠個廠址,而且還是一家頗具規模的生產「國光牌」火花的廠家。
2004年6月28日,《荊楚在線——楚天都市報》一則消息報導說:「一位68歲的火花收藏者胡裕泰,以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祝壽火花展,為自己的老伴吳鳳儀慶祝60歲的生日。」報導講:老人早年喜歡集郵,1978年迷上了火花。勒「痴迷」的日腳裡,伊的業餘生活就是向有關的火柴廠家投遞信函,徵集各地火花新產品;與火花愛好者往來,交流收穫;或者潛心裝裱火花冊。
28年來,他收集到的火花達3萬多枚。這些火花中,年代最早的是1943年「上海國光火柴廠」的「國光牌」火花。這枚珍品是胡老熬了一個通宵,花了20張連票(連在一起的火花)向1位朋友硬磨得來的。老人說,現在很多火柴廠儕關門了,「這些火花就是歷史的見證!」這真是石破天驚!
俞家弄裡生產「國光牌」火柴的「上海國光火柴廠」由此浮出水面。為此,作者查閱了1947年前的上海市行業行號地圖,勒俞家弄147號的位置上清楚地標註著「上海國光火柴廠」的廠名,而且地盤很大,前門在俞家弄,後門可以通喬家路。有關「上海國光火柴廠」的歷史,現在已經很難查考,但向居住在俞家弄裡的老人詢問,還是得到了一些線索。老人們說,1949年上海解放後,國光火柴廠轉產為國泰鈕扣廠,公私合營後併入上海廣播器材廠。
上世紀60年代初,廠房作了倉庫,1966年後,原先的廠房陸陸續續分配給了工人居住。歷史記載,火柴勒我國最早官方記錄裡是1865年的天津海關報告。當時的中國連一根火柴都不會生產,全部靠進口。於是,一些有志之士決心改變這種落後局面。
中國第一家生產火柴的工廠是勒日本經商的廣東肇慶人衛省軒,從日本攜帶資本和製造火柴技術回到廣東,1879年在佛山文昌沙創辦了「巧明火柴廠」,從此結束了中國人使用火柴要靠進口的歷史。
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勒全國開設了23家火柴廠。上世紀20年代起,民族火柴工業迅速崛起。1930年7月,國人劉鴻生說服了上海熒昌火柴廠搭周浦中華火柴廠兩家民族企業,勒上海聯合創辦了「上海大中華火柴公司」,成為當時資金雄厚、規模最大的民族火柴企業。
狄個晨光,上海國光火柴廠也是許多民族火柴企業中的一家。民族火柴工業的興旺,帶動了一種新的收藏,即:火花收藏。火花就像是承載歷史的「百科全書」,有些歷史雖然早已經消失,但其畫面被永遠定格在火花上。
火柴盒上的火花貼畫印製精美,構圖精巧,是許多火花收藏愛好者的摯愛,交關火花也成了一票難求的收藏品,直到今朝,火花仍舊與錢幣、郵票、煙標一起成為4大平面收藏,活躍勒收藏領域裡。隨著打火機的出現,火柴已經勿再是阿拉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只是了婚慶典禮或偶然的場合裡才會出現。火柴工業勒走過鼎盛的歷史階段之後,伊也到了夕陽辰光,很多火柴廠紛紛宣布關門,曉得火柴的人也越來越少,火柴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倪祖敏,資深報人、作家、新聞學教授。上海喬家路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從事新聞工作近40年,曾在新聞出版單位任主編、總經理;在高校的新聞學院任副院長;是上海市作家會會員、上海文學創作中心註冊作家,曾出任上海新聞記者大辭典副主編。著有小說、散文、雜文、新聞學專著,主編過辭書。2019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推出新書《喬家路》,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1誦讀簡介:
和沁,上海人 ,崇尚積極陽光的生活,喜歡寧靜安逸的環境,與人和善,樂於公益事業活動,喜歡閱讀,愛好文學 ,酷愛朗誦,做一個氣質淡雅的書香女子,現為霓裳文化社副社長、海上風文化藝術聯盟總會海上風微刊平臺播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