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啟動風暴應急預案!」蒼茫外海,三艘大船一字排開,在狂風巨浪中跌宕翻湧。一航局「交工72」船長王術山扎穩馬步,腰部緊緊頂靠著駕駛座椅,快速扭轉船舵,保持船體平衡。船員們各司其職,一場抗擊海上風暴的實戰正在上演。
此次航行的目的地是天津。由於天津港C段碼頭施工急需起重船和方駁。項目部決定從深中通道項目現場調遣「起重19」和「方駁118」回津援建,具備長航拖帶能力的「交工72」接過這份使命,採用「1拖2」方式串拖回津,即具備動力的「交工72」在前,無動力船舶「起重19」「方駁118」緊隨其後,三艘船像串「糖葫蘆」一樣組拖。
「就好比在跌宕起伏的山路上,開一輛超長的大掛車一樣,前後距離、左右幅度都得控制好才行。」王術山介紹。串聯起來的船組長度超過900米,回津需穿過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四大海域,切換航道30餘次,航行1500海裡,部分海域海況複雜,極具難度。
接到任務後的王術山不敢掉以輕心,他立即組織開展船舶隱患排查,完善相關安全應急預案,組織船員進行了火災、風浪等演習,並仔細查閱沿線海域的潮汐表和氣象雲圖,預判航行周期的氣象信息。一切準備就緒後,三艘船舶組拖完畢,正式啟航。
預案在手,臨危不慌。但航行第二天,在行至臺灣海峽南澎列島水域時,船隊突遇7級東北風、浪高超4米。船組被風浪撕扯著,主拖纜拖力一度接近40噸。「一旦拖力超過40噸就有可能斷纜,『起重19』『方駁118』就會失去動力隨波逐流,隨時有傾覆的風險。」王術山回憶道。
危急時刻,有著20年船舶駕駛經驗的王術山立即穩住大家陣腳。「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大副盯著測風儀,隨時報告風向!」「二副做好瞭望!」他一邊部署著任務,一邊不斷調整船舶航向,儘量讓船舶與迎面而來的風浪方向保持水平,減小阻力。同時他下令放長拖纜,讓拖帶變得相對柔和。當拖力快到臨界點時,王術山立刻降低航速,讓拖力降下來,減輕拖纜緊繃度。就這樣,經過20多個小時的風浪搏擊,最危險的時刻終於過去。隨著天氣好轉,船組逐漸恢復平穩。
航行了7天後,「交工72」按計劃在浙江秀山錨地停泊補給。補給後船組再出發時,卻遇到了新的麻煩。在深中通道首次組拖啟航時,現場風浪較小,且有項目部其它錨艇協助。而現在沒有可用錨艇,「起重19」起錨完全要依靠「交工72」協助。如果「交工72」離「起重19」過遠,就無法控制「起重19」的方向,如果船速過快,就會使船錨不正,難以對準到錨架上。這就要求「交工72」儘量與「起重19」保持近距離、低速前行,可如果速度過低又很容易受到潮流的影響產生方向偏移,這就要求駕駛員不斷調整船的方向對抗潮流,操作難度極大。
「啟動起錨應急預案,大副看好後面船距,過遠或者過近立刻報告。」窗口時間緊急,王術山冷靜地觀察著現場情況,果斷作出指令。根據預案,「交工72」採取間歇給油法,根據潮流不斷調整著船的前進方向,在海上扭動起了「華爾茲」。「起重19」則緩慢地收絞著前錨。在經歷了2個多小時的海上「華爾茲」後,「起重19」終於起錨完畢,重新集結好的「糖葫蘆」朝著天津港繼續前行。
歷時14天的拖帶,三艘船舶平安返回天津港。「海上情況瞬息萬變,準備再充分、預案再完備,也不能放鬆警惕。」王術山笑道,「小心才駛得萬年船嘛。」
來源
一航局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點擊圖片
回顧精彩內容
原標題:《搏風擊浪!海上拖帶航行14天》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