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是被附近小學的喇叭聲叫醒的。
今天早晨,叫醒我的不是夢想,是教師節的校園活動。
透過窗戶看下去,幼小的孩子們臉上帶著真誠的笑容,舉著花朵,在給自己的老師獻禮。
園丁們也掛著幸福的微笑,接受著來自學生的致意。
坐在陽臺上,泡了一杯茶,突然想起,這些年,在茶圈引我入門的前輩們來。
有的是在專業領域進行過指導的,有的是在歷史發展方面進行過傳授的,有的是切身示範,言傳身教過的。
算起來,他們也是我的老師了。
今天的文章,就寫一寫他們和村姑陳的故事吧。
《2》
第一個要感謝的老師,是福鼎白茶的方守龍方大師。
村姑陳入行,就是他帶的。
可以說,沒有方守龍,就沒有今天的村姑陳。
猶記得2016年,跟李麻花的同學約了上山去了解白茶,她說,我介紹我親戚給你認識,他的名字你可以查一下百度百科,在福鼎很有名的。
說著發過來一張畫著上山路線的圖。
然而,李麻花的這位同學實在太過于謙遜,而李麻花呢,又實在太懶,壓根兒就沒有上網去查一查。
於是,我們都以為上山來見的是一位普通的茶廠掌柜。
於是,我們在山腳下,在半山腰,邊玩邊拍照,距離約定的時間過去了兩小時,才到達方大師位於太姥山頂上的家裡。
後來,我們無數次後悔,後悔沒有事先查一下方大師的資料,後悔因貪玩而遲到,讓原本要下山修理設備的老人家白等了我們兩個多小時。
那天喝到了方大師家的四季牡丹,那時候我們還不識貨,覺得白茶也就是這樣,溫吞的,柔柔的,毫無攻擊性。
後來有茶友看到照片,發出尖叫,我們才知道,那是出口級的白牡丹,一般人是喝不到的。而我們倆,飲牛飲馬似的全喝光了。
現在來回想,跟二師兄吃人參果似的,早就忘記了味道。
方大師給我們介紹了福鼎白茶,還送了好多書給我們帶回去看。
李麻花鼓起勇氣問,我們能賣您的茶嗎?
方大師說,他的茶每年還沒採,就被兩個固定的客戶包走了,沒有多餘的量再分給別人。
於是,他說,那我給你們介紹制茶師吧。
不久,村支書上山來了,帶我們去了S師傅家。就這樣,結下了村姑陳李麻花和S師傅這麼多年的緣分。
後來才知道,方大師在太姥山建廠多年,一直無私地把制茶技術傳授給太姥山的村民,火候溫度的精確控制,小到水篩和採茶工具的無償出借,他一直是用博大的胸懷,帶領著太姥山的茶農精進位茶技術,最終成為福鼎白茶裡一張光亮的名片。
時至今日,我們還沒有在方大師面前,親口道一句感謝。
因為害羞,也因為情怯。
今天要借這篇文章,鄭重地向方大師道一聲:謝謝!感謝在白茶道路上給我們引導的引路人!
沒有當初方大師的指引之功,就沒有今天的村姑陳了。
大恩無以為報,唯有認真做茶,認真賣茶,方才對得起天地,對得起眾生。
《3》
在村姑陳的茶圈道路上第二個要感謝的人,是梅相靖梅老師。
有一年,默默無聞的村姑陳和李麻花,還是茶圈裡的一朵小浪花。
那年春茶季,我們從太姥山走古山路,去了,下到點頭出來,拐到柏柳,想去看看民國時赫赫有名的制茶世家「梅家」。
我們把車停到了祠堂的廣場上。
步行逛逛村子。
那時候村裡的茶廠不過三五家,而且規模大的不多,幾乎都是合作社一類的小廠子。
飯後的農婦們,都坐在家門口閒聊家長裡短,小孩子和狗在玩耍,一派寧靜安祥的田園風光。
梅老師的家,是村裡最有特色的一棟建築,一眼就能看到。
走過去,一樓是個展示廳,有產品展示,有壓餅的石磨展示,有烘乾白茶的焙籠展示。
看來平時沒少接受遊客的參觀。
彼時正是午後,一樓只有一位阿姨,聽到前廳有聲音,於是迎出來。我們禮貌地問,梅老師在家嗎,可不可以見見他?
阿姨說,我上去問問。
不一會兒,正在午睡的梅老師下來了,邊走樓梯邊扣著衣服的扣子,還有點睡眼的樣子。
當時我們很激動,一般這樣的大師,是輕易不見人的,尤其是我們這樣的普通遊客。
回想在武夷山,被某位傳承人會所打掃衛生的阿姨拒之門外的經歷,不由更加對梅老師方老師這些福鼎白茶的大師們的平易近人,充滿了之情。
就那樣在梅老師家的一樓展廳裡,坐了半小時,後來梅老師又邀請我們去參觀了二樓他的書房,裡面有一塊匾,是梅老師的爺爺,著名企業家梅筱溪老先生在民國的時候獲得的。
當時梅筱溪老先生帶著柏柳村的村民一起做白茶,把白茶遠銷到東南亞一帶,名遠播,算是實業救國的典範。於是國民政府授予了他這塊匾額,算是嘉獎。
可惜在十年浩劫裡,這塊木匾被破壞了小半。
梅相靖老師還給我們看了梅筱溪老先生當年留下來的家書影印件,上面赫然寫著,安南欠款多少銀,呂宋某某欠款多少銀,可惜戰爭失聯,可能是收不回來了云云。
那些銀兩,放到現在,也是一筆巨款。
透過書信,仿佛可見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帶領鄉鄰致富的茶人,因資金周轉不靈心急如焚的心情。
對梅老先生一家,更加充滿了景仰之情。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可惜梅老先生早已作古,再也看不到今日的福鼎白茶走出國門,重煥生機的場面了。
幸而,梅老先生對白茶的熱愛,傳承了下來,在梅相靖老師的身上,在梅家的子孫後代身上,繼續演繹著,繼續呈現著。
那一次的行程裡,梅相靖老師的平易與親和,梅筱溪老先生的實業救國壯舉,讓初入白茶圈的村姑陳李麻花,受益匪淺,更加堅定了要認真制茶,努力做出好白茶的決心。
福鼎白茶有梅筱溪先生這樣的先輩,又何愁未來,不繼續盛放於世界茶業之林呢?
第三個要感謝的,是S師傅賢伉儷。
那天跟李麻花閒聊,說起S師傅,李麻花說,,他就是給我們看倉庫的!
一句話笑疼了我的肚子。
想想S師傅若是聽到這句話,估計得瞪大了他畲族人著名的雙眼皮大眼睛,一臉不平吧。
這些年,真心要感謝他陪著我們一路走來,手把手教會我們認茶,做茶。
他不但做事認真,脾氣還好。
每次遇到我們挑毛病,嫌秋白茶葉片紅,嫌春壽眉茶梗太長,這些都是他不能夠解決的難題,他也會好脾氣地解釋來解釋去。
秋白茶葉片有紅,是因為天氣原因。春壽眉梗採得太長,是因為茶農採茶標準。這些其實都跟他沒關係,但他總是認真地思考,然後儘可能地去解決。
比如調整日曬秋白茶的時長,或者拉一塊遮陽布降低紫外線的強度......甚至與採茶阿姨溝通,用增加單價的方式來降低採摘時茶梗的長度......
真真是他手把手,教會了我們認茶。
大白,大毫,白毛茶,小白茶,六號,早逢春,還有柚香白茶的那種特殊品種....
也真真是他手把手,教會我們認高山茶和平地茶,認修剪茶和拋荒茶,包括壓餅,壓臺地茶,壓荒野冬片....
總之,沒有S師傅的傾囊相授,村姑陳就不能成為今日的村姑陳,那些含水量不達標的、做舊的、假冒的荒野白茶,就不能被我一一識破。
前次上山還在讓他採秋牡丹,今年乾旱,秋茶本來就產量低,還要採秋牡丹,這非定製不可,成本肯定很高,還要承擔因乾旱帶來的品質風險....
這世上,能任我們搓圓捏扁的,除了老李,也就是S師傅了。
幸而,S師傅正當壯年,還有三四十年的時間可以制茶做茶,我們的白茶盛宴,還有長長的時間可以繼續。
感恩!
《4》
最後一個要感謝的,是牛欄坑的一位茶農。
其實說他是茶農,可能不太合適 ——你們見過211和985學校畢業的茶農麼?
他就是。
他是茶N代,祖輩就在種茶制茶做茶。
他做茶的理念與同村的其它人都不一樣。別人做茶是為了賺錢,很直白很簡單的理想。
而他做茶,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試想,以牛欄坑肉桂今天的名氣和價格,他不必怎麼努力,憑著擁有的坑主證明,每年就輕輕鬆鬆賺個盆滿缽滿。
同村比他小的那個茶N代,馬頭巖的,已經狂妄得要飛起來了,再膨脹一下就要登泰山封禪去。
同村另外的一些茶N代,也無不借著祖輩傳下來的山場的東風,風風火火,把店開得隨處可見。
而他,還是很沉靜,很安靜地按自己的節奏在前進著,絲毫沒有受外界浮躁氣氛的影響。
他搞發明,申請包裝專利,希望有更便利、更適合巖茶的包裝方式。
他搞創造,利用理工男的學科優勢,研發加速攤晾,研發走水時空氣流通的新技術。
他合縱連橫,走訪了綠茶,白茶的各大產區,學習不同茶類的制茶經驗,並融合貫通為自己所用......
他還不唯利是圖,大塊的茶園,不種最賺錢的肉桂,而是保留下來大量名叢,像梅佔、金柳條之類.....
每次去武夷山,跟他聊天,總會有新收穫。那是獨立於賺錢之外的,獨立於市場和銷量之外的,另外一種思緒碰撞。
正是他的出現,讓村姑陳對武夷山,充滿了另類的一種情愫。
一種沒有商業味的,不銅臭的,關於進步和創新的,帶著理想的仙氣的,嚮往。
那是第一次,讓村姑陳眼中的武夷巖茶,有了「天價茶」光環之外的,另一件華裳。
是因為這個茶農,我才一直堅持宣傳武夷巖茶的,因為他讓我明白,武夷山,並非全是浮華,也有真性情的愛茶人。
是的,人有時候就是這樣奇怪。
這個道理,老祖宗從前就總結過了:士為知己者死。
《5》
要感謝的老師還很多。
有老班章的那位傲慢的、只用指尖跟人握手的**號茶農。
易武山上擁有古茶樹標本的那位茶三代。
有桐木關的那位大姐,教會了我分辨桐木關的金駿眉和江西的金駿眉。
還有小竹林的姐姐,每年的雀舌,都為我特別定製,不滿意就再燉一道火......
就不一一艾特了。
感謝這些在我的尋茶生涯裡,充當過引路人和明燈的「老師」們。
是你們的存在,才成就了今天的村姑陳。
請你們相信,村姑陳會一直在茶圈,力求,做一股不流於俗的,清流。
滄海橫流,英雄本色。
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