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時,賞黔山如煙之青巖古鎮

2020-08-30 看北京看中國看世界

貴州省的省會是貴陽,既然叫貴陽,那它的城北肯定要有一座山或者一條河才對,是吧?果然,貴陽的北面有一座山,貴陽人管那座山叫貴山,而那座山北面的貴人卻管它叫做貴人山。貴山南邊叫貴陽,從貴陽市區再往南走,有個地方叫青巖。青巖這個地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在由雲南進入內地的茶馬古道上,還在黔桂驛道上,而且還在從南面進入四川的蜀道上。因此,古代的時候,這裡是交通要道。那上回說的明初屯田移民就會在這裡建立一座堡壘吧?對,就是所謂的屯堡,當時叫做青巖堡。據考證,這座青巖堡最初建於洪武十年。上次我們說明代朝廷批准大將沐英屯田開耕是在洪武十九年,那這座青巖堡就是在這之前唄。朱元璋南徵收復雲南是在洪武十四年,這個青巖堡的歷史說明朱元璋正式開徵西南之前已經在這裡做了鋪墊。這座青巖堡肯定是當年修建了做為前進基地的,或者是攻擊營地。為什麼建在這裡?一來因為這裡是交通要道,一旦封閉,則雲南梁王的財路就被斷了一條。二來是因為當時這裡一定是在梁王和明王勢力的交界線上,朱元璋建此要塞則進可攻退可守。既然是做為軍事要塞的屯堡,那就會有堅固的城防,包括城牆和門樓。看看這座北門,連那段城牆都是明代的。城樓是二層樓閣重簷歇山頂,本城最大的一座城門。城牆都是青石築就,所以叫青巖堡。

城門外面立著一座牌坊,這座牌坊很簡潔,但是規格還挺高,是四柱的。仔細一看,居然是漢白玉的,這肯定是近年重豎的時候擅自提高了一個等級,原裝的應該是青石才對,本地盛產青石嘛。

看那中樓脊剎上立著一個「壽」字,這樣的祝壽牌坊可是太誇張了!再看額枋上的字,「吳張氏貞壽坊」,嗯,原來是貞潔牌坊帶祝壽。側枋上有「彤管流芳」、「皓首完貞」。彤管一詞出自《詩經》「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是指女子喜歡的香茅草春季發芽的芽芯。完貞說的應該是訂婚後還未完婚便喪夫,後在夫家守寡一生,這應該是過去最悲慘的女生了。

進了北門就是城裡最大的寺廟,叫做龍泉寺。說是最大的寺,這山門可是不大。拱券門,券裡的門楣還有鏤空木刻。進去就上臺階。

關鍵是這前山門還沒有後門大,你看這後門,牌坊式大門。

這座龍泉寺的建築布局和北方小鎮上的老廟差不多,但是有不同的風格。北方山坡上的寺廟通常會先平地再蓋殿,這裡的大殿在上面,從臺階上去。而兩邊的配殿則是在大殿下面的平臺上,並且是二層樓,看上去更像是民居。不過這裡的正殿和配殿的規格都很高。

院子裡擺了很多盆景,屋子裡也都是怪石,這裡已經沒有佛光,而是展覽館了。廊下早春之花已開。

後花園的燒餅門內仍是暮冬的寂寥。

從無佛無僧無香火的龍泉寺出來,就可以看見本鎮最佳位置的店鋪。那店名顯然是在蹭龍泉寺的熱度。

這座青巖鎮既然是屯堡,它肯定是沒有經過城市規劃,街道布局是按照地形因勢利導,全無規矩可言。我們就讓腳領著沿斜街下行而走,看看沿街的店鋪,建築都是南方木屋。

南方的木屋先有柱,然後有枋梁檁椽起屋頂,柱子之間填木牆,屋頂之上鋪灰瓦,這是民居常見的架梁結構。既然不是鬥拱結構,也就不會有長大的飛簷,屋簷之下都有下面這樣的十字雀替加強支撐,這是和北方完全不同的。如果是官房,屋簷下就會有封椽板遮蓋,就看不見那些十字雀替了。

下面這座樓,承重的是磚牆,二樓露臺上欄杆上不是立柱,卻是冰裂紋,這是窗欞的樣式。

這鎮上最著名的恐怕要數趙家,這家裡出了一個狀元、二個進士,不僅有文化,還很有上進心。他家的故事在黔中廣為傳誦,宅子便就立為狀元府。趙家後人流落四方,老宅現在是青巖的名人名居展覽館。狀元家大門很低調。

看看這座前院正房,徽派建築。這個地方原本應該是穿堂屋,但是後牆封上了,從兩側夾道去後院。

看看這偏房。前院偏房都是三間的,清代官房樣式,正面下面是磚牆,上面是木窗。

後院正院正房,臺基不止一尺高,堂屋大門縮進。

堂屋裡面的結構也是華南特有,中間擺著八仙桌和太師椅,但沒有條案。在後牆上是神龕擺放祖宗牌位,頂上沒有天花。

臥室裡的狀元床,雙層仿硬木刻花門罩,極為奢華。這床似乎不夠長,我要是上去肯定躺不下,看來狀元是短小精幹。

狀元家的院子還算寬闊,這座黑牆大屋很像洋人農家的糧倉吧?它就是糧倉,說明狀元家裡有餘糧。

走到街上看見一座半扇屋。西洋拱門拱窗,屋頂只有一面坡。這一定是洋和尚廟。

青巖既然在通往雲南、四川的要道上,連官家都設有驛站,那一定是滇川客商常走之路。既然有客商來往,那就一定會在這裡開辦招待所唄,你看下面這所四川會館,就屬於四川住青巖辦事處的性質。四川往貴州而行,估計行商居多,進京趕考的學子和述職的官員應不走此路。

進了四川會館的門,迎面的這座樓很有軍事要塞的風格。

正房裡現在展覽的是青巖的交通運輸歷史,看來這裡還真是古代黔地物流中心之一呀。來往運輸的有很多都是戰略物資,首先就是糧食,無糧則軍心不穩。還有就是鹽巴,黔地無鹽,這裡的鹽都是來自四川。清代乾隆年間開始給四川井鹽降稅,促使其生產發展,成為西南地區的鹽巴最大供給側。估計這座四川會館裡當年常來常往的客商中,一定是鹽商居多。

青巖古鎮上大宅大部分還是遵從四合院的布局,無論坐哪兒朝哪兒,都有正房、廂房和倒座房。很特別的是這個倒座房常常被蓋成樓。我們剛才進來看見的疑似軍事要塞,其實是本會館的倒座房。這些倒座房多數有相同的功用,我站在正房前面一回頭,就看見這個倒座房的功用是戲樓。你別說,這臺上唱著許仙和白娘子借傘還傘的調門,臺下客商之間也在實踐借錢還錢,包括買櫝還珠。

剛才看見疑似洋和尚廟,在這裡果然真地看見一所,看來這鎮上除了儒釋道以外,這洋教還真沒有完全缺席。

這座天主堂可是還有一段故事的。清末天主教逐漸進入中國,鹹豐六年(1856年),貴州主教胡縛理在青巖修建了這座天主堂。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鹹豐十一年(1861年)端午節,青巖發生了宗教衝突。前面那位趙狀元的先人團總趙國澍帶領團丁斬了青巖天主堂裡的修士,此事後來上升到朝廷,最後以朝廷賠錢了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教案,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此案中的趙國澍名垂青史,朝廷在同治年間給他建了祠堂。此案中的修士張文瀾殉教捐身。基督教歷史上有很多殉教者,這些殉教者被羅馬教庭封為聖人,比如聖勞倫佐。但是張文瀾沒有被封為聖人,也沒有他的雕像以示紀念。

看看趙國澍的祠堂,牌坊式大門,相當氣派,側枋上是「金湯」、「柱石」,朝廷對他的評價很高。

登堂的臺階有報鼓石立柱。

穿堂屋華麗的木刻門罩,可以看見後面的正房在辦展覽。

看看正房,很少見的重簷硬山頂。徽式磚雕屋脊,兩邊的徽派鴟吻沒有脊吻的功能,只是脊飾。簷廊下廊柱上的木雕門罩更加華麗。正面是木牆,而沒有窗下的磚牆。這是經典的清代徽派殿堂建築。

看看側房,也是二層樓,卻是單簷廡殿頂?三面有簷廊,二樓扶手欄杆上不是立柱,而是回字圖案。這裡的二樓欄杆處都沒有其它地方徽派二樓常見的美人靠。

青巖大宅除了徽派特徵以外,也有自己的特色。你看這個正房的柱礎,既不是鼓形的,也不是盆形的,而是上下兩截束腰的。中間的部分還刻有圖案,這個上面刻的是「梅花鹿回首望松柏」,很吉祥,鹿象徵祿;松柏象徵長壽。這樣的柱礎極為罕見,在梁思成的著作中好像都沒有提到。

洋人到了青巖,肯定不能就蓋一座廟,還應該蓋樓吧?看看這裡,果然有一座洋樓,現在被一家銀行賃入、要不就是買下。

OMG!這座牌坊式大門可是太「油大」了!簡直讓人驚掉下巴!

緊走兩步上前張眼恭望,卻是「萬壽宮」。

上面那些磚雕很有意境,那是騎鶴老君率八仙在過海。在老君面前,過海的八仙無臉各顯神通,只能乖乖地駕雲。

看看這座大殿,清代徽派單簷歇山頂,下面有巨大的簷廊,素梁素枋,卻有花哨的木雕門罩。兩邊的配殿也是二層樓。

大殿額枋上掛著「高明殿」,門匾上寫著「玉隆萬壽」。晉代道教淨明派祖師許遜在江西撫州有一座觀,後有宋徽宗題名為「玉隆萬壽宮」,我估計這裡門匾上的字即出於宋徽宗的玉隆萬壽宮,說明此處是淨明派道場。大殿裡面供的是太上老君像。

回頭一看,正殿對面的倒座房還是一座戲樓,這座戲樓可是相當奢華,你看那木雕門罩,是本鎮最豪華的木雕門罩。

突然發現戲樓天棚上的藻井很特別,上去看一下。這是八方單層藻井,八個面上都有一幅畫,有將軍騎馬殺敵,也有仕女拈花鬥草。上面是木刻祥雲中穿過一條青年苗條龍,中心是旋轉的風火輪。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藻井,又驚掉一次下巴。

原來青巖這裡大宅的配殿蓋成樓是有道理的,主賓在正殿裡聽戲,陪客就可以在配殿二樓聽戲,所以這些配殿的二層簷下不設美人靠。這個布局和維也納金色大廳是一樣一樣的哈?看來這萬壽宮的道人還是很文藝的呀。其實,最前面那座慈雲寺的倒座房也是這麼一座戲樓,看來青巖的儒釋道諸家都很文藝。

到後院看看,哇,這後院正殿的屋脊裝飾才是徽派最經典的吶!

鎮上既然出了狀元,那肯定有文昌閣的功勞。

文昌閣供奉的通常是文昌帝。中國古代星辰信仰中的北鬥即為文昌宮,最早見於《楚辭‧九歌》,指少司命是第四顆星。唐玄宗曾把梓潼封為「文昌帝君」,始有文昌一詞。這裡的文昌閣正殿門匾上寫著「萬世師表」,那就是把文昌閣和文廟合併了唄。

進了殿內抬頭觀看,沒有文昌帝君之像,也無孔子持笏像。上面卻掛著「菊林書院」之匾,看來此處雖無聖人像,但還是鎮上文人相傾處。我沒打錯字,不是文人相輕,而是文人相傾,互相傾慕、互吐衷腸。一有文人,這個地方就有「縐縐」之味了。你看這塊匾上寫著「晞風鄒魯」,「晞風」出自《宋書·蔡廓傳》,「晞風者陶和而安怡」,比喻沐浴其風,受其教化。鄒魯:孔子為魯國人,孟子為鄒國人,鄒魯即為孔孟是也。就是說孔孟之風吹遍本鎮,青巖諸民莫不喝之。

出來四下一看,果然如此,連鎮上支部的組織活動都是在這裡舉辦,共沐國學之風。

鎮子裡還有一些名人曾居地。抗戰期間,雲貴屬於大後方。國民政府把重慶當作了陪都,淪陷區和即將淪陷區的一些公私學校就搬到了雲貴,浙大當時就是把預科和一年級設在了青巖。而延安也把一些軍屬遷到雲貴,周總理的父親和鄧穎超的母親都曾在這裡秘密避難。下面這是當年周總理的父親借住的老鄉家,屬於鎮上當時的富裕戶。

為了方便周老先生進出,給他的居室單開了一扇門。

鎮上人家在鎮上政府的組織下紛紛開辦旅遊項目,各家各戶騰出南房北房,門口掛上牌子就可以成為一家客棧,各方遊俠統統可以在這些客棧裡找到空鋪。比如下面這家。

如果上家客滿,你還可以去下一家。

你看,這家客棧的主人就是受鄒魯之風薰陶過的文化人,在客棧門口擺放了很多落地匾。我這種沒文化的就查不到那些匾上文字的出處。後來請教了一下棧主,說是網絡語言和詞彙。

這家是鎮上最狠的,雙門神把關,別說小鬼,連鍾馗都不來。不知道他家的門是不是桃木的。

門神是誰?據說二位門神一位叫神荼,另一位叫鬱壘;神荼在左門扇上。《山海經》裡說海外有桃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樹,阿哥神荼和阿弟鬱壘每天早晨站在這棵桃樹下檢查小鬼,如果頭天夜裡出去的鬼幹了壞事,他們兄弟倆就給捉了扔老虎洞裡去。因此,他們倆站在那裡的話,幹壞事的鬼就會躲遠遠的。當然,如果有靚鬼來的時候,他們兄弟並不妨礙。

有門神罩著的客棧當然安生,且慢,這大屋的堂屋並不在正中間,右手多一間房,那間是單間嗎?

古鎮有一條背街,我理解就是正街的後背,屬於暗道性質。背街因為背,所以常有人在這裡走動,地上的青石板就磨得光可鑑人。可是為什麼連牆根兒底下的青石板都磨得那麼亮?難道是白天人走路當間兒,夜裡鬼走牆根兒下?肯定不是,我斷定那是有人用磨石機給磨成那樣的,就像過去做水磨石地板那樣。背街的牆肯定是街上人家的院牆,都是青石板壘的。

這背街上都是什麼樣的人家呢?看看這家。中規中矩的垂花門,省略了門檻和門扇,這就是夜不閉戶吧?

再看看這家,「尋搶別苑」,這就是江湖上說的「找抽型」的吧?

看看這座全須全影的垂花門,按照徽派風格所有零碎兒一樣不少,就是在避風板上缺了一幅《梅花鹿回首望松柏》,其實也不用唐寅版的,只要青巖版的就好。

見旁邊有一座黃土高坡,便攀登上去,上面倒是沒有大風吹過,卻可以看見坡下河邊宅房的背影。

閒來醉臥三間茅,忽聞瘦馬嘶野壕。

去街上走走看看。興辦旅遊,一個要緊的是開旅館;另一個要緊的當然就是開鋪子。當年屯堡時期這裡的店鋪數量已經無考,但肯定沒有現在多。

看看這家,稀飯不稀奇,糕粑是特色。

下面這家的糕粑歷史更久,有一百年了。看上去是很有來頭,門前還碼著兩尊漢白玉麒麟。和城裡的玉獅子一樣的配置,不僅有須彌座基座,基座上還有錦鋪。注意看那扇門的下端,這是我一路走來看見的唯一門枕木,徽派建築的門枕木。

如果店家告訴我這個木雕產自非洲,我肯定不會驚奇。

牙舟古陶,產自此地向南一百公裡的平塘縣牙舟鎮。這是一種釉面陶,造型古樸,技法原始。據信是屯田時期傳入貴州的。

女鋪主這是下班回家了嗎?

可是還沒上門板吶。

野生菌,這應該是附近山上樹窠裡的出產吧?楊梅湯是本鎮的特色飲料。旁邊還有一張「摸骨神算」的招貼,沒見那麻衣術士的坐席。

青巖還有一種特色小吃,叫做青巖滷豬腳,就是我們常吃的紅燒豬蹄,青巖的這個燉得非常爛,入口即化,也很入味,適合重口味的人吃。我們北方人吃的豬蹄是不分前後蹄的,廣東人吃的豬手肯定是豬和你打招呼的那隻手,那就是前蹄唄。這裡的豬腳應該是向黔之驢學習「蹄之」的後蹄。

好傢夥,這裡有這麼多好酒呀?

按說這貴州應該是茅臺酒吃香,再不濟也應該是茅臺鎮的酒。這裡可全是糯米酒,還有各種口味,那肯定是本鎮的特產呀。我讓老闆一樣給來點嘗嘗,架不住這樣數多,老話兒說「好虎架不住三匹狼」,我喝完之後就只能奔西門口走了。

出了城就去廁所。這個廁所可是特殊,每個便池都編了號。看來到了旅遊旺季的時候,這裡的廁所都要買票領號才能去呀!不知道彼時的廁所左近有沒有黃牛倒號?

黔地一圈走下來看了不少。先是看了山、看了水、看了山和水,然後是看了古鎮。先按著歷史縱向地看了有千年傳承的苗寨和超過五百年的鎮遠,然後又按著歷史橫向看了和鎮遠同時期的青巖。你看,我們把貴州的風光和歷史都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這一路走下來的感覺是貴州旅遊辦得相當不錯,最關鍵的是道路暢通,然後各景點的接待都很正規到位。雖然我們是批發了各處門票和吃喝,但是景點門票似乎也不便宜。我們去青巖古鎮的時候,恰遇門票打折季的最後一天,北京來的訪客喜提半價優待,原價60元。

我們在荔波看山和水那天晚上,還去荔波城裡吃了一頓當地特色豆花烤魚。這是把漳江魚先用油煎了,然後放在鋪了生菜葉子的不鏽鋼託盤裡,加上各種佐料和水,最上面鋪上一層豆腐腦,再把託盤架在燃氣爐上加熱,他們說這是「烤」,我把它念作「煮」。味道還不錯,特別是魚湯咕嘟出來的豆腐腦,非常好吃。

貴州雖然這兩年才開始開發旅遊,但是依靠正規化把生意很快就做大了。據說去年貴州的旅遊收入已經超過了鄰居旅遊大省雲南,當然這裡有雲南導遊系統自己黑自己的影響。希望雲南能通過正規化把旅遊辦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畢竟雲南有那麼多迤邐的風光吶。

春來時看黔山如煙之行圓滿結束。

(修訂版)

相關焦點

  • 黔山如煙·千年慢時光·鎮遠古鎮
    黔山如煙·千年慢時光·鎮遠古鎮 黔山如煙·千年慢時光·鎮遠古鎮 黔山如煙·千年慢時光·鎮遠古鎮 黔山如煙·千年慢時光·鎮遠古鎮 黔山如煙·千年慢時光·鎮遠古鎮 黔山如煙·千年慢時光·鎮遠古鎮 黔山如煙·千年慢時光·鎮遠古鎮
  • 黔中的青巖古鎮
    今年七月十七日上午,我們驅車從六枝特區出發,經過鄰近的安順市,前往貴陽市花溪區的青巖古鎮遊玩了一天。 位於黔中的青巖古鎮,它是國家5A級景區。它擁有600多年的歷史,曾經是我國古代西南地區的一個軍事重鎮。
  • 春來時,賞黔山如煙之黃果樹瀑布
    上集提到人說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你別看只有一分水,這一分水上就有貴州歷史最悠久的旅遊景點,那就是我們上小學地理書上說的黃果樹大瀑布。這個黃果樹大瀑布是中國最大的瀑布,但是它只有七十多米高,不是最高的,唐人李白說廬山三疊泉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那就是有一千米高唄;另一個唐人張九齡說廬山瀑布是「萬丈紅泉落」,比三千尺還高。
  • 青巖古鎮慢遊記
    青石青瓦裝扮下的青巖古鎮喜歡讀書的人來青巖古鎮旅遊,有兩個地方你絕不能錯過。看完了古牌坊,青巖古鎮裡的兩大會館你也得去好好的瞧一瞧。青巖古鎮一直以來有著貴陽南大門的美譽,自古以來,這裡不僅是兵家重地,它更是一處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服務這些過路商家貴客的各省會館因此應運而生。如今青巖古鎮裡保留相對完好的會館還有萬壽宮(江西會館)和四川會館。
  • 黔遊貴州,青巖古鎮
    青石青瓦裝扮下的青巖古鎮喜歡讀書的人來青巖古鎮旅遊,有兩個地方你絕不能錯過。青巖古鎮一直以來有著貴陽南大門的美譽,自古以來,這裡不僅是兵家重地,它更是一處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服務這些過路商家貴客的各省會館因此應運而生。如今青巖古鎮裡保留相對完好的會館還有萬壽宮(江西會館)和四川會館。
  • 來貴陽遊玩必去的一座古鎮——青巖古鎮(組圖)
    西街風景 1 疫情期間,去往貴州各大景點都需要提前預約,為了順利出遊,我提前預約了周日的青巖古鎮。但是貴陽總是下雨,周日一大早就開始下雨,看著窗外連綿不絕的雨,內心打起了退堂鼓,然而後來又想,或許雨中的風景更有一番風味,於是帶了把傘,如約去了青巖古鎮。
  • 孫啟罡:散文《又到青巖古鎮》
    青巖古鎮,幾乎沒有經過太久的討論,就決定了目的地。父母、妻子、親友一行來到了古鎮。這座延續著明清時期格局的古鎮,讓人一進其中,便覺與心曠神怡。穿過古鎮中的幾條街道,走在青石板路上,看到房屋和一些狹窄的小巷,特別是背街,從來都會以非常優雅的姿態,來迎接踏上這片土地的人們。古鎮內,一些保存得比較完好牌坊、城牆城門、宗教建築等,在這座古鎮中,用精美絕倫來形容也不為過。
  • 廣東、廣西、貴州三省遊之(八)鎮遠古城、青巖古鎮
    其元代、清代為道府所在地達700多年之久 ,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苗鄉古城,古城地處入黔要道,是中國貼崖建築博物館,山雄水美之地。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名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徵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腹地後駐下屯田,青巖屯發展成為軍民同住的青巖堡,所以青巖古鎮是一座因軍事城堡演化而來的山地古城,素有貴陽南大門之稱。
  • 貴陽青巖古鎮,與蘇浙江南古鎮有何不同,你來發現(附旅行攻略)
    貴陽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郊的花溪區,國家評定的5A景區,門票60元(不進入內中景點僅10元)。從市區延安西路坐32路可達,另從花果園溼地公園乘210快巴和貴陽火車站乘203路都可到達。青巖古鎮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建於明朝朱元璋時期,原為軍事要塞 。
  • 貴陽青巖古鎮,有啥好看的?
    ,從北門入古鎮  資料介紹:青巖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於貴陽市南郊,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 。  我們到青巖,要看什麼呢?或者說,青巖古鎮有什麼好看的呢?  青巖古鎮航拍圖-引自網絡  一、有600多年的歷史的青巖古鎮,人文歷史底蘊深厚,地域特色頗具魅力。
  •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距市區約29公裡,因鎮旁有座獅子山呈青灰色而得名,是貴州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明洪武10年(公元1378年),是一座因軍事城防演化而來的山地兵城,素有貴陽"南大門"之稱。洪武14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徵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青巖屯"逐漸發展成為軍民共駐的"青巖堡"。青巖古鎮設屯堡。
  • 青巖古鎮有哪些好玩的地方?青巖古鎮旅遊景點推薦
    二、定廣門定廣門位於青巖古鎮南端,是古鎮的南門,通往定番和廣順的路就從這裡開始,定廣門也因此得名。定廣門原是清順治年間副總兵班應壽擴修青巖城時所建,鹹豐年間,青巖團務總理趙國澍全面整修青巖城時,建城門城樓。城樓面闊三間,進深約四米,青瓦屋面。
  • 青巖古鎮-這裡保留了貴陽的歷史文化
    現在是青巖的"歷史博物館",在這裡每一個廳都裝滿了青巖古鎮的歷史和文化,展示著這個小鎮曾經的輝煌。「趙公專祠」身處一片很大的古建築當中,修建於清朝同治年間。趙家是青巖鎮的大戶人家,其三代人對古鎮的貢獻都很大。趙公指的是清朝時期青巖團練趙國澍,他鍛鍊民兵,保護青巖鎮的安危,37歲的時候,戰死在剿滅苗族起義軍燈花教的戰役中。
  • 不到青巖古鎮就不算到貴陽
    筆者喜歡古鎮,每到一地總會去尋覓。就衝著「不到青巖古鎮就不算到貴陽」之說,筆者也必須去跑一次啦。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花溪區,離市區約30公裡,是貴陽市首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是貴州四大古鎮(鎮遠 、丙安、 隆裡)之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 ,素有貴陽「南大門」之稱。
  • 貴陽青巖古鎮,穿越百年!
    五年前,我第一次到貴陽青巖古鎮,對於喜歡歷史的我,一切都覺得新鮮、好奇!從貴陽西高鐵站到古鎮只需20分鐘左右的車程。很快,青巖古鎮便再次影入我的眼帘,一切似乎很熟悉,但又有些陌生,喜悅中還夾雜著絲絲迷惘!
  • 青巖古鎮,浙江大學南遷時,在此停留
    貴州有著名的四大古鎮,分別是黔東南鎮遠古鎮、貴陽青巖古鎮、赤水丙安古鎮和錦屏隆裡古鎮,其中青巖古鎮與浙江之間有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青巖地處廣西至貴陽的主驛道,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在此駐軍建屯,史稱「青巖屯」,再置為「青巖堡」,此為青巖古鎮之始。
  • 貴陽周邊一日遊攻略——青巖古鎮
    203路公交車發車時間牌下圖就是終點站青巖古鎮的汽車站,返程時還會在這裡乘車的。在小街的盡頭就是周恩來的祖居,抗日戰爭期間,青巖城牆完好,四座城門依舊,偏僻安全,接納了很多的「避難者」。八路軍 貴陽 交通站在青巖建立安宣點,把許多革命幹部家屬疏散到這裡來,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秦邦憲)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巖住過。
  • 青巖古鎮在哪 青巖古鎮玩什麼好
    青巖古鎮被稱為貴州四大古鎮之一,早在明洪武十年就已建造完成了,鎮內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人文薈萃,也是古鎮旅遊比較熱門的景點,每年都有很多小夥伴會去那邊遊玩,感受下靜謐古樸的古鎮氣息,下面小編就來說說青巖古鎮在在哪以及有什麼好玩的等問題,供大家參考。
  • 青巖古鎮 | 「魅力青巖·大明志」披星戴月 全新升級
    >2020年10月1日至10月8日青巖古鎮《大明志之禮儀千秋》披星戴月  再度升級國慶中秋  輝煌呈現屆時您可以著漢服、踏古街賞秋景、提燈夜遊沉浸式的體驗,讓你擁有穿越之感體驗活動的升級,讓您暢玩更盡興
  • 從青巖古鎮,看600年前軍旅烽煙,看茶馬古道商賈的「財不露白」
    追溯其淵源,青巖古鎮歷史悠久,從元代自然村寨發展成明清時的軍事古鎮。元代到明初,青巖古鎮是自然村寨,大約百餘戶人家,從明洪武年間開始,青巖古鎮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青巖自古便為黔中地區的重要通道地位,從青巖古鎮過去就到達惠水,惠水自古盛產稻米,是貴陽的糧倉,惠水要運糧進貴陽,必經作為貴陽「南大門」的青巖古鎮。從貴州省與外界聯繫來說,青巖古鎮是廣西入貴陽門戶的主驛道中段,古代流傳「欲據顛楚,必佔黔貴」之說,扼守住貴州,才能更好控制雲貴川粵等西南邊陲,而青巖又處於貴州這個重要交通要道,自然受到歷來統治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