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被冤枉了?

2020-12-21 騰訊網

這裡是小熙陪你一起度過的第 316 天

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具體過程如下:

出於嚴謹,相似度高達99%也只能稱之為「潛在中間宿主」,而且不止穿山甲,還有可能存在多個中間宿主。

在發布會上,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沈永義解釋道:

「這次新冠病毒目前的研究結果來自蝙蝠,但這次武漢疫情爆發是在冬季,冬季蝙蝠是在冬眠狀態,直接感染人微乎其微,這中間需要一個「橋梁」作用的中間宿主。

中間宿主相當於傳染源的源頭,如果這個源頭沒有控制住,後面各種防護做得再好,還是會從這個源頭不斷擴散出來,使得疫情控制出現反覆」。

因此,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染路徑是:自然宿主(蝙蝠)——中間宿主(穿山甲等)——最終宿主(人類)。

罵了很久吃蝙蝠的人,今天說說穿山甲

建議吃穿山甲的人,

直接去啃指甲!

以前,小編對穿山甲的印象是這樣的:

但長大後,小編對穿山甲的概念變成了:

只是因為名叫「穿山甲」,善於聯想的國人便認為,吃啥補啥,它的鱗甲一定具有「打通」的功效,甚至可治療癌症,溫熱解毒,通經下乳......

然而,穿山甲雖然是唯一具有鱗甲的哺乳動物,但並不會穿山,連鑿石都不行,最多只能在土地上給自己挖個洞。

它們的身體機能基本退化,兩眼昏花像個老人家,走起路來笨笨的,揣著小手,跑也跑不快 ,充滿「憨」態。

嘴巴雖然尖長,但也只能用來捉螞蟻吃,並沒有「鑽頭」那麼厲害。

而且它們只吃昆蟲,一年吃上百萬隻,對森林有重要的保護作用。

穿山甲能存活至今,全靠它的鱗甲堅硬,遇到危險縮成一團,連獅子老虎也無法下嘴。

但卻因此十分容易被人類捕捉,一端就端走了。

穿山甲一年只繁殖一胎,然而這個存在了4000多萬年的物種,在短短幾十年間,就被人類吃得幾近絕種。

但其實,穿山甲鱗片的主要成分為β-角蛋白,跟人的指甲、頭髮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想吃穿山甲養生的人,建議你們直接啃指甲吧!自產自銷,還能隨取隨用!

退一萬步,就算它的鱗片真能入藥,那也是微量,不是叫你整隻拿來吃!

顯然,更多人吃穿山甲,只是為了擁有炫耀的資本。佔有普通人接觸不到的稀有資源,給了他們某種優越感。

只是希望,這些人在病毒出現的時候,也能身先士卒。

穿山甲的「復仇」

穿山甲是世界上被走私販賣最多的哺乳動物,平均每5分鐘就有一隻被抓捕。

在BBC紀錄片《穿山甲:被捕殺最多的動物》中,動物保護組織解救了一批穿山甲,發現它們不停地在吐黃水。

原來,盜獵者把它們抓住後,硬往嘴裡插管,往肚子裡注入大米......

一隻穿山甲寶寶,蜷縮在在奄奄一息的母親懷裡,露出驚恐的眼神。

還有的穿山甲,後腿被弄斷,露出白森森的骨頭......

悲哀的是,這些倖免於難的穿山甲被放歸森林後,還是有可能再次被盜獵者抓獲。

而令我們慚愧的是,穿山甲最主要的市場就是亞洲。

每年,成千上萬的穿山甲被入藥;

被剝皮煎炒燉煮;

就因為一些人可笑的「養生」和虛榮心。

中國警方破獲過大量穿山甲走私案。

2014年,廣東珠海破獲4噸穿山甲特大走私案;

2015年,廣東江門,2674隻穿山甲遭剝鱗慘死;

2018年,非洲有10萬隻穿山甲被捕殺,幾乎都流往亞洲;

2019年12月11日,杭州海關查處了一樁走私案,查獲了23.21噸穿山甲鱗片!

這僅僅只是鱗片的重量!不敢想像有多少只穿山甲慘遭毒手!

2014年,穿山甲就已經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名錄。

小時候,我們以為穿山甲最大的敵人是蠍子精,

長大後才發現,它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們。

這次的疫情爆發,有網友戲謔地稱之為「穿山甲的復仇」

我想,穿山甲最想要的只是活著,並不想以被吃掉的方式復仇。

如果我們一次次不知反省,終會迎來大自然的復仇。

需要拯救的不是大自然,

而是人類自己

去年9月開始,澳大利亞山火燒了4個多月,5億動物葬身火海,考拉和鴨嘴獸面臨功能性滅絕。

今年1月2日,「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很抱歉,沒能一起走到2020」。

電影《流浪地球》中有一段話: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大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是啊,當動物滅絕之後,就輪到人了。

電影《傳染病》中,女主貝絲的公司砍倒了一片樹林,棲息在樹林深處的蝙蝠因此飛進了城市。

養豬場裡的豬吃了蝙蝠的糞便,沒多久又被送到了飯店。

處理豬的廚師滿手血汙,他在圍裙上擦了擦,就出去見客人了。

而這位客人正是貝絲,她非常喜歡這裡的美食,特意叫廚師出來握手合影。

隨後,貝絲從香港飛美國,一場席捲全球的傳染病就這樣蔓延開來。

病毒就這樣從動物身上一步步傳染到人類:

伊波拉病毒,因吃蝙蝠而起;

SARS,因吃果子狸而起;

中東呼吸症候群,因駱駝而起......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接受採訪時說過:

「我們需要拯救的不是地球,恰恰正是我們人類自己。地球已有44~46億歲,經歷過很多不同的時期,即使有一天,人類像恐龍一樣消亡,地球還是地球。

地球擁有著強大的自愈能力和億萬年的生命,一個物種滅絕後,會慢慢進化出新的物種。

而我們人類,也不過是其中一個物種而已。

有一位網友說道:「大自然似乎有一萬種方法控制生物平衡,實在不行就砸個小行星重新洗牌。」

誰能說,傳染病就不是大自然洗牌的一種方式呢?

- END -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點個「在看」,

拒絕野味,從我做起

相關焦點

  • 蝙蝠鼠年小夜曲(詩歌)
    作者:任松筠編輯:清平世界蝙蝠鼠年小夜曲論飛高,能飛高!群鳥嫌俺沒羽毛。熱諷加冷嘲。說利齒,有利齒!眾獸嫌俺多雙翅。嘆冤枉,真冤枉!無故殺我共品嘗。反咬俺窩髒。調寄《橄欖樹》(新冠肺魔自供狀)追詰我從哪裡來,蝙蝠載我離故鄉。為什麼憑藉新冠,散布病殃造恐慌?為了蝠身遭烹宰,無辜被害蒙冤枉。
  • 央視報導非典元兇是蝙蝠 果子狸蒙冤(圖)
    嘿嘿……」(設計臺詞)(1/3張)  原標題:非典元兇是蝙蝠 果子狸蒙冤  晨報綜合消息 昨天,央視新聞頻道播出「果子狸含冤10年 蝙蝠才是非典病毒元兇」新聞,消息稱,非典病毒的天然宿主是一種名叫「中華菊花蝠」的蝙蝠,當初果子狸被冤枉了。  央視新聞稱,其實,果子狸只是非典病毒的中間宿主,不是天然宿主,它也是被傳染的。
  • 石正麗,放過雲南蝙蝠吧
    石正麗表達了幾個觀點:1,2018年時曾判斷,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跨種感染將是個大概率事件,但沒想到2019年底就發生自己生活的城市武漢,預測出現下一次蝙蝠冠狀病毒跨族群感染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2,再一次澄清,新型冠狀病毒絕對非人造。3,建議需要到自然宿主蝙蝠主要棲息地,如雲南等地去尋找蛛絲馬跡。
  • 為什麼吃蝙蝠?沒想到蝙蝠成了網紅,變成了危險食物之首
    說一說最近的網紅動物蝙蝠,說到蝙蝠,它本身並不是危險的動物,只是西方的《吸血鬼》系列電影給了蝙蝠一個不好的形象,在中國的古代,蝙蝠恰恰是吉祥的動物,蝙蝠的「蝠」和我們的「福」字讀音相同。清朝時期最大的貪官和珅,他的府邸就有蝙蝠的存在,如果去北京一定要去和珅府,我甚至覺得和珅府邸的精美超過了紫禁城。
  • 雲南蝙蝠不背鍋,中國勿需道歉!
    但是,從最新的科學證據表面,至少我們過去認為的新冠宿主,雲南蝙蝠是冤枉的,很多背鍋的野生動物也有點冤。蝙蝠如何背鍋的?蝙蝠,這次疫情期間突然混成了超級網紅,要為新冠疫情背鍋,這種說法像是一種既定的事實,但是存在巨大爭議。
  • 非洲島國模里西斯,5年已捕殺5萬隻蝙蝠,目標:讓它們消失
    很少有人會覺得蝙蝠可愛,怪異的長相和行為,加上可能攜帶的大量細菌和病毒,使得大多數人都會對它們望而生畏,別說是親眼看了,有時候看蝙蝠的照片都會覺得渾身難受。雖然不招人待見,蝙蝠作為一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8800萬年的動物,還是有它獨特的作用。但是對於生活在非洲島國模里西斯的人們來說,管它有什麼用,消滅掉就完事兒了,從2015年至今,經過3輪有計劃地捕殺,已經有50000多隻蝙蝠被消滅,究竟是什麼「仇怨」,要讓模里西斯人將蝙蝠趕盡殺絕呢?
  • 冤枉的滋味真不好受,面對被冤枉,你又會怎麼做呢?
    人生在世,有幾人沒被冤枉過?你在被人冤枉的那一刻怎麼反應的?相信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是血往頭上湧,心裡好像瞬間被什麼東西堵住,呼吸困難,感覺很難受。這時,只想立馬衝到那個冤枉自己的人面前,將事實說清楚。可往往結果是越描越黑,有種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感覺。於是,茶飯不香,夜不能寐。一個人一生,如果不受點委屈,是不是就不能算一個完整的人生?人身上所具備的所有情緒都應該在適當時候被激發出來。
  • 「蝙蝠,很危險!」為什麼貝爺吃蝙蝠沒事?
    即便如此,2009年一期節目中,這位「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在我國海南一個深山叢林裡的蝙蝠洞口,告訴億萬觀眾:蝙蝠,很危險! 看到蝙蝠,他立刻脫下衣服圍擋住口鼻,視頻截圖 走進洞裡,身經百戰的貝爺看到蝙蝠後說,「我寒毛都豎立起了!」
  • 最強蝸牛蝙蝠怎麼打 蝙蝠打法攻略
    最強蝸牛蝙蝠怎麼射死?用香射死蝙蝠是一個非常好打死蝙蝠的方法,不過對於香的使用數量,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旃檀射死蝙蝠打法攻略,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有更多了解,成功的完成蝙蝠的射殺,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 蝙蝠是不是和老鼠近親?蝙蝠褪翅膀成老鼠或老鼠長翅膀成了蝙蝠?
    從頭部形態上看,蝙蝠確實與老鼠有一定的相似度,在坊間確實也流傳著許多關於老鼠和蝙蝠關係的傳聞,比如有人說:蝙蝠是老鼠偷吃了油(或者鹽)變成的。其實,以上這些說法都是不科學的。蝙蝠既不是老鼠變成地,也和老鼠沒有任何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兩種動物的演化史。
  • 憤怒的蝙蝠與微笑的蝙蝠,啥意思?帶你走進中國古代蝙蝠圖騰文化
    在我國古代民間建築與藝術品中,都有大量的蝙蝠圖騰造型,而我們所看到的,是蝙蝠的形象,但是在心中所能感受到的,卻是造型以外的理想表達。例如,「五福捧壽」圖就是依託五隻蝙蝠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福氣常伴」的美好追求,以及對「壽、富、康寧、攸好德和考終命」等「五福」全面擁有的嚮往。
  • 科學家研究機械蝙蝠已掌握蝙蝠飛行特性
    科學家研究機械蝙蝠已掌握蝙蝠飛行特性機械蝙蝠讓研究人員可以測量蝙蝠的力量,關節慾動和各種飛行參數。據每日科學網報導,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藉助機械蝙蝠揭開了蝙蝠飛行的四個要素:特殊結構的韌帶,彈性的皮膚、肌肉的支撐和靈活的骨骼。
  • 今年是蝙蝠保護年 蝙蝠每晚能捉萬餘公斤害蟲
    2011年是蝙蝠保護年。範曉林 攝被誤解和傷害最多的蝙蝠終於可以「走出黑暗」了!昨天,紅山動物園舉辦了「2011蝙蝠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記者獲悉,蝙蝠對保護環境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被稱為是環境指示器、生態風向標。每晚可消滅1.4萬公斤昆蟲儘管其貌不揚,蝙蝠對生態環境的作用卻功不可沒。紅山動物園工作人員表示,「2011蝙蝠年」的倡議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的。以宣傳蝙蝠這一唯一的飛行哺乳動物給生態系統帶來的益處。
  • 蝙蝠 - 鮮為人知的故事
    大多數雌性蝙蝠每年生育一胎,個別有雙胞胎。嬰兒蝙蝠特大,可有母親體重的30%(相當於一個60公斤的女人生20公斤的嬰兒)!臨產期一般在初夏,以便有足夠的食物供給。母蝙蝠用奶餵養幼仔1-2月,直到獨立飛翔。儘管大多數蝙蝠在野外的生存時間都不到20年,但至少6種蝙蝠壽命可超過30年。
  • 《 舌尖上的蝙蝠 》
    蝙蝠身上攜帶4100多種病毒,相當於一個會飛的「病毒庫」。什麼伊波拉、馬爾堡、狂犬病、SARS等病毒,完全乾不死蝙蝠。貝爺那麼牛逼的人,蟲子去頭就吃了,小蛇咬掉頭就吃了,死去的斑馬肉,大象糞榨汁都沒事,唯獨吃蝙蝠烤4個多小時,生怕烤不透,你細品……
  • 舌尖上的蝙蝠
    在許多人看來,吃蝙蝠是相當重口的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蝙蝠長相猙獰。如果了解到蝙蝠五毒俱全,想必大家會更加難以下咽。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那便是食用蝙蝠在中國是有著悠久傳統的。吃蝙蝠養生,吃蝙蝠治病養生與藥用,這是古書對食用蝙蝠效用的基本認識。
  • 果子狸被冤枉了十幾年,真兇浮出水面
    這種蝙蝠身體中有非典病毒的基因,它才是sars病毒的主人。 非典爆發之後果子狸成為害蟲,被人們大規模捕殺。
  • 2011「國際蝙蝠年」:關注生存在廣西的52種蝙蝠
    2011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為「國際蝙蝠年」。僅在廣西,便分布有52種蝙蝠,蝙蝠種類豐富。但對於這一生存在我們身邊的哺乳動物,我們對它的了解非常有限。研究蝙蝠多年的廣西自然博物館館員張偉,向記者道出了蝙蝠的幾個優點,或許能顛覆蝙蝠在你心中的形象。
  • 上海的蝙蝠是菊頭蝠嗎?要對蝙蝠「趕盡殺絕」嗎?
    僅僅在正月初十這天裡,閔行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就出動了六次,起因是野保人員接到報案,上門驅趕居民在家庭周邊見到的越冬蝙蝠。因為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蝙蝠似乎被冠上了惡名。上海的蝙蝠是菊頭蝠嗎?發現蝙蝠就要消滅嗎?見到蝙蝠該怎麼辦?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上海市自然保護地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放進行了一番科普。
  • 蝙蝠為何是陳氏書院吉祥物?其實古人從不把蝙蝠當妖怪
    在廣東所有嶺南民間古建築中,獨有廣州陳氏書院以蝙蝠造型的構件最多。陳氏書院內各種材料的雕塑,從石雕、磚雕、木雕,到陶塑、灰塑,由蝙蝠構成的圖案超過100個。「或許很多人提到蝙蝠,第一個會想到的是吸血鬼或者蝙蝠俠,不過在中國古代,蝙蝠這樣的生物一度成為了傳統吉祥物的象徵,當時的古人們會非常偏愛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