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張瑾)11月18日,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漢畫像石拓片展吸引了眾多學者觀瞻,展覽以徐州籍學者朱滸出版的《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一書為基礎,從全書188張漢畫像石拓片中精選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拓片近40張進行展出。該書是江蘇師範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漢學大系》編纂及海外傳播研究」項目的第22部成果。
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槨、祠堂上的石刻藝術品,徐州地區是全國漢畫像石的集中出土地之一,是目前國內經科學發掘漢畫像石墓最多的區域,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收藏漢畫像石1600餘塊,加上本地其他文博單位收藏和散存的漢畫像石總數約為2500餘塊。
出生於徐州的朱滸現任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史論研究所副所長、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他介紹,對漢畫像石的記載在漢代就有了,20世紀以後學界對漢畫像石的著錄、出版、研究漸漸走上正軌,近年來隨著各地大興土木,不斷挖出新的漢畫像石,由於不是科學考古發掘,往往散落各地。
漢畫像石藝術的流傳與鑑賞大都是以拓片的形式存在,然而近年拓片造假屢有出現,有仿刻原石以假亂真的,有用水泥或者石膏翻模拓印的,其中區別一般人難以知曉。朱滸說,《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中的188幅拓片都是他在見過原石、確定其石頭的真實性以後,聘請徐州本地知名拓工精拓而成,收入書中的許多拓片是初次發表。
全書圖文並茂,史料翔實。其中,「羽人戲鳳·日輪·龍舞圖」原石現藏江蘇師範大學博物館,該石左邊為羽人戲鳳,中間日下一隻九尾狐向右側奔走,右邊青龍身姿矯健昂首奔騰,整個畫面表現出一種和諧與自由;「鳥啄魚圖」現為私人收藏,該石為平面淺浮雕,畫面上端刻一鳳鳥,中間刻一魚,下部亦刻一鳳鳥,頭朝前啄魚,畫面簡潔生動。
朱滸還根據村民及當事人回憶進行了大量的民間走訪,調查了大部分漢畫像石的出土地點,以完善拓片的歷史信息,補充現有中國漢畫像石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