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8000年,探秘畢節七星關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蹟

2020-12-13 天眼新聞

近日,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工程師張國祥,貴州旅遊勘察設計院副院長魯明,貴州地質區調院專家雷毅民等一行,應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南箐片區之邀,前往該片區開展地學旅遊資源考察,在該片區的兩個巖洞裡,發現了鑽木取火石塊、石斧、石錛、石刀等大批石器,這是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

普通巖洞暗藏玄機據當地社區幹部介紹,南箐片區有趕場壩社區、核桃社區、幹龍灘社區、巖頭社區、煤衝村社區5個行政村,距市政府、區政府10公裡,距畢節西站2公裡,當地有著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當天,考察組來到核桃社區4組一座名叫楊梅坡的山下考察時,在山腳發現一個名叫大石坡的巖洞,該洞面積不大,進深也只有10多米,最高處約20來米,洞內面積約100餘平方米。裡面巖壁上滿是火燒火燎的痕跡,巖壁呈現黑乎乎的一層煙燻色。

打油洞

這樣一個外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普通巖洞,洞內卻大有文章。經考察組一行在洞內巡查,由於受到近代人類活動的影響,沒有發現什麼古人類活動留下的寶貝。但據核桃社區幹部張茂介紹,2009年以來,經省、市、區文物部門專家前來考證,初步認定這是一個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屬鴨池鎮南箐茶坡頂大巖洞古人類遺址分支點。據悉,專家2009年曾在現場發掘出加工較精細的石刀等石器,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使用的精度較高石器,其質地密、硬度高,這種高密度石器主要用於切割動物肉等韌性較強的食物。像這樣的古人類遺址分支點,在距離核桃村1.5公裡左右的趕場壩社區巖腳組楊家巖洞的洞穴內也存在。打油洞內有大量石器 在與核桃社區相鄰不到1公裡的幹龍灘社區八組,在一座名叫茶坡頂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打油洞(現取名為大巖洞)的巖洞,這個巖洞比核桃社區山腳的那個巖洞大得多。

洞口寬20多米,深約20米,高約10餘米,洞內面積約400平方米。巖洞四周巖壁上也存在大量火燒火燎的煙燻痕跡。

據當地村民介紹,清末、民國時期曾有人在洞裡熬硝製造火藥,曾在大集體時代用作榨油坊使用過,因而得名打油洞。如今洞內還遺存有炭灰、土灶、石磨殘片等痕跡,地面上保留一層各種各樣的石塊,很多石塊和平時在大自然中看到的石塊沒什麼兩樣。

文物保護石碑

但是,考察組人員在洞內扒開石塊認真仔細地查看,發現了大量與眾不同的石塊,這些石塊存在明顯的被加工、打磨過的痕跡。其中,有一些石塊屬於砂石,這種石塊明顯不是洞內和洞外附近就地取材而來的石塊,而是不知從什麼地方取來的類似於磨刀石的砂石類石塊。石塊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外表比較光滑,仿佛被長期使用過,石塊上還有一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小窩。據專家介紹,這就是新石器時代古人用來鑽石取火的石器,選用砂石,就是利用其摩擦大這一特點。可見人類祖先的智慧,那時候就已經使用火燒煮食物,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

打油洞洞口

此外,考察組還在洞內發現了多個石斧、石錛、土灶、火塘、石刀等石器和人類活動遺蹟。據當地社區幹部介紹,2009年以來,經省、市、區文物部門專家考察,採集到數十件燧石製品、石核石器、刮削石片石器、礫石石器、燧石石核等。從採集到的的石器來看,以燧石石器為主,從原料和石器類型來看,都與黔西觀音洞文化關係密切。在鴨池鎮南箐茶坡頂大巖洞等處發現的石器和文化遺蹟,專家認定為磨製石器,初步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2015年,茶坡頂大巖洞古人類遺址,被七星關區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畢節境內發現大量史前文化遺址據專家介紹,畢節一帶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巖溶發育,洞穴眾多,為古人類生存活動提供了優良環境。尤其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巖洞為古人類提供了天然的居住場所,古人類廣泛居住於巖洞內,因此遺留下眾多古人類活動遺址。據《畢節縣誌》(1996版)記載,七星關區境內巖溶洞分布較廣,朱昌、何官屯、海子街、小吉場、田壩橋、南箐、五裡坪、七星關等地存在大小60多個溶洞。

打油洞內發現的鑽木取火石器

目前,已在七星關區發現的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石橋大洞遺址、茶坡頂大巖洞遺址、馬槽洞遺址、沈家巖洞遺址、楊梅破大巖洞遺址、羊圈衝遺址6個。採集到的標本有石核、石片、石器、石砧、磨石等。另外,在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納雍縣、威寧縣也發現多處遺址。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表明,畢節境內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共70餘處,其中舊石器時代遺址25處,在全省、全國居於前列。 其中,南箐片區共有3個遺址。一是幹龍灘社區茶坡頂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這是主要的一個;二是核桃社區大石坡巖洞古人類遺址;三是趕場壩社區巖腳組的楊家巖洞古人類遺址。

在這3個洞穴中,以幹龍灘茶坡頂大巖洞為最大,其他的兩個較小。專家分析,另兩個點,應屬於茶坡頂大巖洞古人類繁衍較多以後的分支遺址。

打油洞內巖壁發現的表面光滑石器

據專家解釋,新石器時代承襲舊石器時代發展而來,其重要標誌為:磨製石器的出現,陶器的生產,農業起源,馴養動物。磨製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陶器能有效提供熟食,更能儲藏食物防止飢餓;種植、馴養為生活提供基地保障。這一時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人類平凡地創造著歷史,生存能力增強,以洞穴居住為主要生活方式,也在逐漸向曠野居住擴展。 畢節一帶的這些古人類遺存,東起黔西、北到金沙、西至威寧、南達織金,分布廣泛,為研究我國古人類起源、擴散及生存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七星關區南箐片區發現的這些古人類文化遺址群,豐富了畢節史前洞穴遺址內涵,為進一步探索貴州古人類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國度提供了新的線索,對研究人類發展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賈華

編輯 陳茜茜

編審 李中迪 羅瑋

相關焦點

  • 穿越8000年,探秘畢節七星關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蹟
    經考察組一行在洞內巡查,由於受到近代人類活動的影響,沒有發現什麼古人類活動留下的寶貝。但據核桃社區幹部張茂介紹,2009年以來,經省、市、區文物部門專家前來考證,初步認定這是一個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屬鴨池鎮南箐茶坡頂大巖洞古人類遺址分支點。
  • 七星關區鴨池鎮:發現距今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遺蹟
    在該片區的兩個巖洞裡,發現了鑽木取火石塊、石斧、石錛、石刀等大批石器,表明8000年前此處就有人類「燒火做飯」。但由於受到近代人類活動的影響,沒有發現什麼古人類活動留下的「寶貝」。據核桃社區幹部張茂介紹,2009年以來,經省、市、區文物部門專家前來考證,初步認定這是一個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屬鴨池鎮南箐茶坡頂大巖洞古人類遺址分支點。
  • 已有8000年歷史
    大家也許不知道,畢節有 70 餘處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今天我們要說的這處畢節文化遺址就在七星關,距今居然有 8000 年的歷史。但由於受到近代人類活動的影響,沒有發現什麼古人類活動留下的寶貝。據核桃社區幹部張茂介紹,2009 年以來,經省、市、區文物部門專家前來考證,初步認定這是一個 8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屬鴨池鎮南箐茶坡頂大巖洞古人類遺址分支點。
  • 磅礴烏蒙山,雞鳴三省界——畢節七星關
    01、歷史文化悠久秦時為蜀郡屬地,漢為益州所轄,晉屬益州、朱提郡,唐代置牂牁、烏撒部,宋代置羅氏鬼國轄烏撒部、毗那部,元代、明代分屬水西宣慰司等部,清置大定府(州),解放後設畢節專員公署,1970年更名為畢節地區行政公署,2011年底撤地設市。
  • 走,來一場畢節七星關生態遊
    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得七星關「磅礴烏蒙、三省紅都」這一素稱遠近聞名。  近年來,為了加快生態旅遊發展,七星關區依託「城市集散中心、畢節旅遊客廳」的優勢,深入開發旅遊資源、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旅遊接待能力大幅提升,旅遊收入初現「井噴」趨勢。
  • 在七星關,有哪些美食+美景?戳進來看看
    在七星關,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 七星關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淳樸的民族風情。 全區共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個、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6個。 七星關區的歷史文明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我區青場鎮老鴉洞發現了早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就是印證,它記錄了這塊熱土上古人類的繁衍生息,烙印下七星關區在舊石器時代的文明;
  • 畢節七星關區交通建設:大道如虹通四方 縱橫通衢天地新
    畢節正式邁入高鐵時代。然而七星關區因地形、氣候等眾多因素,鐵路建設難度極大、進程滯後。歷代七星關人以「螞蟻啃骨頭」的勁兒,多次迭代和探索,吹響了鐵路進發的「衝鋒號」。 2019年12月16日,成貴高鐵開通,結束了七星關區不通火車的歷史,七星關兒女一步邁入了「高鐵時代」;緊接著,總投資12.98億元的隆黃鐵路敘永至畢節段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計劃於2022年3月建成,區內裡程25.889公裡。
  • 河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遺蹟
    連日來,河南南陽方城縣平高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掘進展順利,據悉,這是首次在豫西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址遺蹟。  據介紹,該遺址是在一九六一年十月河南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一九七六年第二次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 《林青的遠方》演繹七星關區紅色文化
    《林青的遠方》以中共地下黨人、貴州第一個地下黨支部書記、首任中共貴州省工委書記林青烈士戰鬥的青春、悲壯的犧牲為主線,通過舞蹈藝術的表現,呈現了七星關區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畫卷。該劇早在2017年7月13日就在畢節大劇院完成首演,並在畢節市烏蒙文化節·第五屆文化藝術系列(精品劇目)大賽中榮獲金獎。
  • 探秘安徽凌家灘遺址:玉石文化獨樹一幟
    當日,記者跟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來到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探秘長江中下遊巢湖流域迄今發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凌家灘遺址。   中新社記者 張強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6月11日,考古人員攜當地村民對凌家灘遺址紅燒土遺蹟片區進行清淤。
  • 李東升:七星關散記
    隨著畢節地區更名畢節市,原地區所轄縣級畢節市更名七星關區,「七星關」,這個古老而又富於傳奇的地名又熱了起來,好些文化人追蹤溯源,揮毫提筆,敘寫這個古老的關隘。作為畢節市民,因創作中的採風和喜歡畢節掌故,對七星關的歷史略有了解,故忍不住也要對其記述一二。
  • 畢節七星關區:烏蒙腹地盛開文明花
    畢節七星關區地處烏蒙腹地,川、滇、黔三省交匯處,是畢節試驗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這裡,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初夏時節的七星關,樹木挺拔秀麗、蒼勁青翠,溪水清清,花草遍野,鳥語嬋鳴,一草一木都顯得綠意盎然。
  • 黃陂新發現3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市文物考古所 供圖2003年武漢市文物考古所發掘張黃家灣古墓群的5個墓葬。市文物考古所 供圖出土的陶器以泥質黑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灰褐陶,紋飾有弦紋及鏤孔,器形有豆、罐、碗等,多為圈足,靠近底部有三道凸弦紋。從器形分析其年代,加上對墓葬形制的分析,專家推斷為新石器時代墓葬,約相當於屈家嶺文化早期類型。
  • 鄭州8000年文化遺址,眾多文物出土一刻震驚世界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河南省新鄭市新村鎮裴李崗村發現約2萬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已有8000年之久。原生態的土坯牆,仿佛一下子讓人穿越到8000年前原始、粗狂、質樸和本真的遠古農耕時代,各式各樣拼接的老磚,錯落有致擺放的自然面石板,彰顯著裴李崗新石器時代早期文明時期濃鬱的文化特徵。
  • 七星關這些鄉鎮將納入畢節中心城區
    七星關區域鄉村建設規劃(2017-2035年) 正在進行批前公示 未來,有3個鎮 將納入畢節市中心城區鄉鎮 2個鄉鎮為區域重點鄉(鎮) 6個鄉鎮為特色重點鄉
  • 七星關境內新增一條高速,經過這些地方…
    當大家還沉浸在 高鐵通了的喜悅中時 今天 微七星關又給大家 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七星關境內將新增一條高速
  • 金秋十月遊畢節——4條自駕遊精品線路出爐
    貴州網訊  9月29日下午3點,2018年「花海畢節•月月旅遊」10月活動新聞發布會」在畢節洪山酒店舉行。會議由畢節市旅發委聯合畢節市委宣傳部,七星關區、黔西縣和納雍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就畢節10月份「花海畢節•月月旅遊」節慶活動向外界發布。活動由畢節市旅發委副主任舒英主持。
  • 龍川現新石器晚期人類遺址 遠古人類在此做「時裝」
    看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紡織工坊」就可能知道多一點了。廣州日報記者昨日從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得獨家消息,河惠莞高速龍川鶴市段進行了為期數月的搶救性挖掘,現場除發掘出大量古人類使用過的石錛、石錐、石斧、石錘等石器外,還有眾多陶紡輪的原始紡織工具,其中一處遺址非常有可能是古人類的「紡織工坊」。  這並非龍川第一次發現遠古遺址了。
  • 畢節七星關區人民政府領導分工有調整
    全面推進政府系統從嚴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分管審計、監察、機構編制工作。 主持貴州七星關經濟開發區工作,分管區發展和改革局、區財政局、區稅務局、區金融服務辦公室、區公積金管理部、區統計局,區法制辦、區政務服務中心、區投資促進局、區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大數據發展服務中心)、畢節市開源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畢節七星關工業發展有限公司及其他相關公司;協助區長分管區審計局。
  • 陝西周至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新華網西安9月5日電(都紅剛 廉曉君)西安市文物工作者日前在周至縣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東陽化村西遺址平面呈一斜向長方形,南北約120米,東西長約100米,面積近12000平方米。從取土斷面上觀察,文化層堆積在2米左右,暴露有袋狀灰坑等遺蹟,遺物主要為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