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工程師張國祥,貴州旅遊勘察設計院副院長魯明,貴州地質區調院專家雷毅民等一行,應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南箐片區之邀,前往該片區開展地學旅遊資源考察,在該片區的兩個巖洞裡,發現了鑽木取火石塊、石斧、石錛、石刀等大批石器,這是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
普通巖洞暗藏玄機據當地社區幹部介紹,南箐片區有趕場壩社區、核桃社區、幹龍灘社區、巖頭社區、煤衝村社區5個行政村,距市政府、區政府10公裡,距畢節西站2公裡,當地有著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當天,考察組來到核桃社區4組一座名叫楊梅坡的山下考察時,在山腳發現一個名叫大石坡的巖洞,該洞面積不大,進深也只有10多米,最高處約20來米,洞內面積約100餘平方米。裡面巖壁上滿是火燒火燎的痕跡,巖壁呈現黑乎乎的一層煙燻色。
打油洞
這樣一個外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普通巖洞,洞內卻大有文章。經考察組一行在洞內巡查,由於受到近代人類活動的影響,沒有發現什麼古人類活動留下的寶貝。但據核桃社區幹部張茂介紹,2009年以來,經省、市、區文物部門專家前來考證,初步認定這是一個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屬鴨池鎮南箐茶坡頂大巖洞古人類遺址分支點。據悉,專家2009年曾在現場發掘出加工較精細的石刀等石器,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使用的精度較高石器,其質地密、硬度高,這種高密度石器主要用於切割動物肉等韌性較強的食物。像這樣的古人類遺址分支點,在距離核桃村1.5公裡左右的趕場壩社區巖腳組楊家巖洞的洞穴內也存在。打油洞內有大量石器 在與核桃社區相鄰不到1公裡的幹龍灘社區八組,在一座名叫茶坡頂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打油洞(現取名為大巖洞)的巖洞,這個巖洞比核桃社區山腳的那個巖洞大得多。
洞口寬20多米,深約20米,高約10餘米,洞內面積約400平方米。巖洞四周巖壁上也存在大量火燒火燎的煙燻痕跡。
據當地村民介紹,清末、民國時期曾有人在洞裡熬硝製造火藥,曾在大集體時代用作榨油坊使用過,因而得名打油洞。如今洞內還遺存有炭灰、土灶、石磨殘片等痕跡,地面上保留一層各種各樣的石塊,很多石塊和平時在大自然中看到的石塊沒什麼兩樣。
文物保護石碑
但是,考察組人員在洞內扒開石塊認真仔細地查看,發現了大量與眾不同的石塊,這些石塊存在明顯的被加工、打磨過的痕跡。其中,有一些石塊屬於砂石,這種石塊明顯不是洞內和洞外附近就地取材而來的石塊,而是不知從什麼地方取來的類似於磨刀石的砂石類石塊。石塊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外表比較光滑,仿佛被長期使用過,石塊上還有一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小窩。據專家介紹,這就是新石器時代古人用來鑽石取火的石器,選用砂石,就是利用其摩擦大這一特點。可見人類祖先的智慧,那時候就已經使用火燒煮食物,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
打油洞洞口
此外,考察組還在洞內發現了多個石斧、石錛、土灶、火塘、石刀等石器和人類活動遺蹟。據當地社區幹部介紹,2009年以來,經省、市、區文物部門專家考察,採集到數十件燧石製品、石核石器、刮削石片石器、礫石石器、燧石石核等。從採集到的的石器來看,以燧石石器為主,從原料和石器類型來看,都與黔西觀音洞文化關係密切。在鴨池鎮南箐茶坡頂大巖洞等處發現的石器和文化遺蹟,專家認定為磨製石器,初步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2015年,茶坡頂大巖洞古人類遺址,被七星關區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畢節境內發現大量史前文化遺址據專家介紹,畢節一帶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巖溶發育,洞穴眾多,為古人類生存活動提供了優良環境。尤其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巖洞為古人類提供了天然的居住場所,古人類廣泛居住於巖洞內,因此遺留下眾多古人類活動遺址。據《畢節縣誌》(1996版)記載,七星關區境內巖溶洞分布較廣,朱昌、何官屯、海子街、小吉場、田壩橋、南箐、五裡坪、七星關等地存在大小60多個溶洞。
打油洞內發現的鑽木取火石器
目前,已在七星關區發現的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石橋大洞遺址、茶坡頂大巖洞遺址、馬槽洞遺址、沈家巖洞遺址、楊梅破大巖洞遺址、羊圈衝遺址6個。採集到的標本有石核、石片、石器、石砧、磨石等。另外,在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納雍縣、威寧縣也發現多處遺址。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表明,畢節境內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共70餘處,其中舊石器時代遺址25處,在全省、全國居於前列。 其中,南箐片區共有3個遺址。一是幹龍灘社區茶坡頂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這是主要的一個;二是核桃社區大石坡巖洞古人類遺址;三是趕場壩社區巖腳組的楊家巖洞古人類遺址。
在這3個洞穴中,以幹龍灘茶坡頂大巖洞為最大,其他的兩個較小。專家分析,另兩個點,應屬於茶坡頂大巖洞古人類繁衍較多以後的分支遺址。
打油洞內巖壁發現的表面光滑石器
據專家解釋,新石器時代承襲舊石器時代發展而來,其重要標誌為:磨製石器的出現,陶器的生產,農業起源,馴養動物。磨製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陶器能有效提供熟食,更能儲藏食物防止飢餓;種植、馴養為生活提供基地保障。這一時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人類平凡地創造著歷史,生存能力增強,以洞穴居住為主要生活方式,也在逐漸向曠野居住擴展。 畢節一帶的這些古人類遺存,東起黔西、北到金沙、西至威寧、南達織金,分布廣泛,為研究我國古人類起源、擴散及生存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七星關區南箐片區發現的這些古人類文化遺址群,豐富了畢節史前洞穴遺址內涵,為進一步探索貴州古人類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國度提供了新的線索,對研究人類發展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賈華
編輯 陳茜茜
編審 李中迪 羅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