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浮沉,如一壺茶,苦如茶,香亦如茶。現今物質橫流的社會,浮浮沉沉的人生,倦了燈紅酒綠,更需要一杯清茶,來洗滌一下雜亂的心靈。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唐朝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茶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飲茶技藝及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茶經》,文人雅客更是對茗茶尤其喜愛,「齒隙留香味悠悠」、「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等均是對鐵觀音的高度評價。本期PP視頻《尋味中國》中,尋味人就深入鐵觀音的誕生地安溪,用「功夫」去品味鐵觀音的醇厚。
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裡地理位置及氣候獨特,特別適宜茶樹生長。在這人傑地靈的地方,智慧的茶人面對大自然饋贈的天地精華,用一雙巧手,依靠特殊的制茶工藝,使其既非紅茶,也非綠茶,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烏龍茶,同時卻又兼有綠茶的鮮濃和紅茶的甜醇,成為烏龍茶中的翹楚,是中國六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
說安溪人愛喝茶到了痴狂的地步一點也不為過,安溪人迎來送往,婚嫁壽誕,紅白之事,節慶祭典,少不了茶葉,用安溪人自己的話說就是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
當然,安溪人品茶也有自己的一套,尋味人向茶藝師就學到了很多知識。泡茶使用的器皿是要聚香的,在沏茶之前將杯子進行溫杯,衝泡時,壺口距茶壺約1尺餘,斟茶時手卻放得很低,稱之為「高衝低斟」,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自成妙境。這第一泡水主要是為了潤茶,所以在30秒之內要將茶湯倒出,棄用。然後重新衝入,沸水一分鐘左右再出湯,這一泡才是純正口感的鐵觀音。但是要想泡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鐵觀音並非易事,其中非常重要但容易被人忽視的事項就是水的選擇,安溪人泡茶以泉水最佳,所謂「山泉泡茶碗碗甜」就是這麼來的。
安溪人愛茶,因為茶裡有時光更迭的味道,還有時代相守的承諾。茶農與茶,有一道默契,若想嘗出茶之回甘,必先飽嘗茶之苦澀。而種茶、制茶、守茶就是茶農必先經歷的磨難。尋味人跟隨鐵觀音茶製作技藝傳承人王輝榮一起來到茶山上,通過鏡頭為大家展現了製作鐵觀音茶背後的艱辛。謹守著先人傳下來的工藝,從曬青開始,王輝榮便不敢鬆懈。製作鐵觀音茶要經過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階段,複雜的工藝更是需要反覆多次,在晚上都沒有時間休息。
我們的尋味人上陣體驗了一番,看似簡單的工作卻並不容易。自葉片離開茶樹後,每一道環節都極為講究。在制茶人的手裡,茶葉都被賦予了生命。而要成就鐵觀音的「觀音韻」,便是時間和耐力的修行。
茶的智慧,在人的國度裡流轉。中國人造漢字時,對於茶的理解,就是人處在草木之間。所以,茶既是人類面對自然的態度,也是面對內心的態度。節目最後,王輝榮還向我們展示了茶園藉助現代科技達到的成果。
PP視頻《尋味中國》,通過鏡頭為大家展現原產地臻品,蘇寧易購設立中華特色館,聯合《尋味中國》以「內容+電商」的方式助力各地區的農特產品走向千家萬戶。敬請鎖定PP視頻《尋味中國》,去發現更多原產地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