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企鵝吃喝指南的新欄目,尋找市井街巷中好吃不貴的小店,推薦充滿人情味的地道美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廣告/軟文。
不知道你生命中是否有過這樣一碗麵?
無論奔忙的清晨,急匆匆的正午,還是獨自下班回家的夜晚,知道有那麼一碗麵,不用排太久的隊,不用在菜單面前糾結十幾分鐘,最後端上桌時,無論如何都不會令你(和你的胃)失望……
嗯,企鵝君要推薦的,就是上海長寧區, 一家比情人更靠得住的小麵館——上麵坊。
1 | 好吃的面,不耍花腔
和所有讓我一去再去的麵館一樣,上麵坊絕對思路清桑。更難得的是,它還深諳「less is more」的審美之道。
側身擠進店門,點菜板上「酥鴨大面」四個字像是莊嚴宣告——沒得選,這裡只做鴨(嘎!)
小店裡外兩爿,一側是卡座,可根據人數靈活拼拆;一側是面牆的吧檯椅, 一個人吸面拆鴨,也不用擔心被打擾。
從老闆到小妹,都有本事在一排埋頭苦吃的人裡,為你喬一個妥帖的位置,然後鋪上簇新的餐紙,兩碟小菜,一杯茶。
環境乾淨,服務恰如其分,至於鴨面,則是長情而專一的美味。
2 | 鴨鴨呀,呀呀呀鴨
上麵坊只賣酥鴨面,有湯麵、拌麵、湯粉可選, 是老闆從家鄉新市老鎮帶來的吃法。(湖州人民在哪裡!)
點菜板為新客列出各種點單方式,大致上就是: 鴨X面,鴨X面+百葉結,鴨X面+百葉結+鴨肫…… 像不像某種矩陣圖?
老客人是不管這個點菜板的。他們一屁股坐下,先迫不及待吐出兩個字:「湯麵」或「拌麵」,接著逐一報上要吃的鴨子部位,幾樣都行。
「拌麵,鴨肫、鴨腿加百葉包,嗯……再加份青菜。」
這也是本鵝最喜歡的配置,沒有之一
湯
單靠一碗酥鴨大面,卻在東諸安浜路連開七年都叫人吃不膩,勾魂攝魄的是那一碗純鴨湯。
純鴨湯,只用鴨子來吊,不摻其他 ,看起來清心寡欲,一口下去卻鮮得叫人眉酥眼飛。
熬湯的師傅說,這鍋湯要用咪咪小的文火煨上三四個小時,鴨肉酥了,湯也吊足了。聽起來簡單,但一個沒看緊「燒到湯發白」,就破功了。
店開了七年,我吃了五年,不得不說,味道真沒變過。 「一鍋湯放多少鹽,多少水,多少鴨子,我們老闆都定好標準的,味道哪能好變掉呢?」
鴨
據說開店至今一直只用白鴨,瘦肉多肥膘少,燒出來湯頭清爽,鴨肉溫潤酥軟。
鴨腿
鴨腿可以說是頭牌了。 工作日一點以後來,大概率是吃不到的。鴨毛拔得乾乾淨淨(店裡阿姨每天五點起來先拔兩小時鴨毛),大口咬下,滿嘴滑嫩。
鴨肉
鴨肉一整塊有手掌大。雖比不上腿肉細潤,但也酥爛噴香,絕對能滿足「大口吃肉」的欲望,且不用擔心去晚了吃不上。
鴨掌
這隻鴨掌端上來,莫名想笑。(你……要去哪?)聽說,點鴨掌的客人也很多,拆掉白線,練就一招「化骨綿掌」。
鴨翅
鴨翅同樣是「嗦骨派」的最愛,愛它的人往往不沉溺於肉慾的誘惑,更享受唇齒與膠質痴纏的快感。
鴨頭
阿姨跟我說,鴨頭愛好者從萌妹子到老大爺,各色都有。它的精華,當然是從脖子上撕下的一縷縷肉。
鴨肫
鴨肫(zhūn),也叫鴨胗(zhēn),最難燒爛。 這顆鴨胗非但燒到酥軟,還維持了彈韌的阻力 ,每咬一口都是樂趣。
百葉包
唯一的「鴨外之物「,卻精彩得不像話,簡直能逼死正宮!
象牙白的豆腐皮包裹著新鮮粉紅肉糜,兩個一紮,放進純鴨湯裡燒 ,豆腐皮被鴨油潤澤,又充分吸納鴨湯鮮美,想不好吃都難。
面
比起精彩的鴨肉鴨湯,「面」倒成了配角。
但絕不是說它不好吃—— 面體細軟 ,不像一些上海麵館煮得默認偏硬。連來自「麵食大邦」西安的朋友,都能吃個精光。
麵湯裡兌了大骨高湯,比純鴨湯要清淡些。口重的人就把純鴨湯直接添進去喝。
想吃點湯湯水水,還有一個選擇——湯粉。 米粉脆爽,下肚不似麵條般飽脹,但也足以果腹。
最受歡迎的還是拌麵,有蔥油和豬油兩種底 ,前者清香,後者醇厚,食客們各取所好。
免費的花生米和醃鹹菜,我喜歡倒進拌麵裡一起吃,吃完還可以加。
老司機速成指南
青菜
湯麵有配青菜,拌麵卻沒有。 點拌麵可以加點一份青菜,還能多喝一碗純鴨湯。 湯喝完可以加,只是深知小店每日現熬鴨湯有限,從不好意思加超過兩次。
外帶
若偏愛鴨件,可外帶鴨件或百葉包,拜託老闆分別裝好。 重點是,每一份都會配一份純!鴨!湯!
帶回家存入冰箱冷凍。要吃時解凍,下一把龍鬚麵,或撒一撮青菜,根據當天心情隨意搭配。
記得拆白線!
從鴨件到百葉包,因為要慢燉許久,店家都會系上白線防止散架。吃的時候不要心急,輕輕挑起。
老客人心中的上麵坊:
wpf: 酥鴨好吃,鴨湯好喝,就簡簡單單的做這一種鴨面,不耍什麼花腔。
醬油滷蛋: 中午時候去每次店裡都坐得趴趴滿,但即使這樣,從點單、上菜到收拾也是井然有序,這點默契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有的。
戇酷酷: 最喜歡蔥油拌麵加一份鴨胗,然後把甜絲絲的醃鹹菜和粉糯糯的花生米拌進面裡,一個人可以吃掉一整碗。
平常: 實惠又好吃,口味老少皆宜,第一次是女兒帶我來吃的,她不回來吃飯的時候,我就會一個人走來這裡吃麵。
木小夕: 乾淨、簡單、好味、和氣……既適合一個人吃,也適合一群人去吃,滿足我對一家理想麵館的全部想像!
一個彩 蛋
吃麵那天,恰逢每周兩次的 「百葉包大作戰」 ,再次被小店的井然有序折服。
每天店裡要消耗240多對百葉包(近500個)。所以, 固定安排每周二、五集體製作百葉包。
兩點,午市一結束,所有員工吃飽喝足,將店內打掃乾淨,便將準備好的大碗肉糜一字排開。
五張桌子五碗肉,整整齊齊像哨兵
七八個人面對面坐好,領取各自份額的百葉皮,開始作業。
這時候,即便是負責宰鴨的大力男師傅,也將百鍊鋼化為了繞指柔,一折一卷,彈鋼琴般輕巧優美。
每兩三個人中間,穿插一位負責扎線的阿姨。
兩個一組對扎,不一會兒,桌上的百葉包就堆得好似小金山。
我坐在午後溫暖的店裡,看大家包百葉看得入迷。
陽光正好、湯足面飽。所有人圍坐一起,一邊不緊不慢地工作,一邊有一句沒一句閒聊。 這大概就是小店生意七年不癢的秘密法寶。
門口這塊豎板,籤滿了面客的名字
文、圖 | Lemon
這家小餐廳裡,也許藏著上海最好吃的日系意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