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幾萬年前的冰河時期,亞洲和北美洲存在陸橋連接,很多亞洲人遷徙至美洲生活,隨後不斷向內陸移民,足跡幾乎踏遍了整個南北美洲大陸。
隨著冰河時期結束,氣候變暖,水面上升,逐漸形成了現在這樣的七大洲,美洲與亞洲之間的聯繫也被天然隔絕開來,形成了相對閉塞的發展空間。
在亞歐大陸強國並起,群雄爭霸之際,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陸上獨立發展著,創造了三大極具代表性的文明,即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
傳說的的喀喀湖是印第安人的聖湖,印加文明的祖先曼科·卡帕克和瑪瑪·奧克略就出生在這裡,他們被稱為太陽神的兒女。
當曼科·卡帕克和瑪瑪·奧克略長大後,偏僻的家鄉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壯大的族群的生活需求,他們便向太陽神祈禱,渴望得到神的指引。
太陽神被他們的虔誠所感動,賜予了他們一根金棒,帶領他們離開聖湖,來到今天秘魯的庫斯科地區。
曼科·卡帕克覺得這裡山清水秀,十分適合居住,便遵照神諭,將金棒插入土地中,結果金棒隨即消失不見了,他們知道這裡就是他們族群以後生活的地方。
曼科·卡帕克和瑪瑪·奧克略帶領族人在這裡定居下來,果然一切風調雨順,發展迅速。他們很快興建起了庫斯科城,並以此為據點向四面八方擴張,最後建立了龐大的印加帝國。
庫斯科在印第安語中的意思是世界肚臍,也就是世界的中心,位於比爾加諾河上遊一處海拔高達3410米的高原盆地之中,被譽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
知識點:印加其實並不是印加帝國的名字,印加帝國真正的名字叫「塔萬廷蘇尤」,意思是「四方之國」。而「印加」的意思是「太陽之子」。
就像中國古代把最高統治者叫皇帝,埃及叫法老,日本叫天皇一樣,印加其實是對塔萬廷蘇尤王國國王的尊稱。
至於為什麼後世一直稱之為印加帝國,是因為西班牙人徵服這裡後,感覺叫印加更加簡單明了一些,就沿用至今了。
印加帝國疆域覆蓋了今天的秘魯,智利和玻利維亞等地,綿延4000多公裡,國土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裡。據估算,人口應該在200萬到1000萬之間。
印加帝國的社會組織和國家機構都極為發達,在整個美洲大陸都名列前茅,可奇怪的是他們沒有文字,一直在沿用最原始的結繩記事,叫做基普。
為了更加有效的統治國家,印加帝國建立了完善的公路網,公路裡程長達4000多公裡,每隔7.2公裡豎一個裡程碑,每隔20公裡設立一所驛站。
印加帝國分為四個大區,每個大區都有一位地方最高長官,而社會的最基層單位是「艾柳」,有點類似於我們的家庭。
在地方長官的監督下,土地被分配給每個艾柳,等到豐收時,糧食需要分成三份,一份上繳印加皇帝,另一份給地方貴族,最後一份留給艾柳成員食用。
古代全世界各個地方都有興建神廟的國際慣例,雖然南美洲發展相對獨立,卻也沒能免俗,其中科裡坎查便是印加帝國最重要的一座神廟,意思是「黃金院落」。
由於印加文明沒有文字,無法記錄詳細信息,我們只能從西班牙入侵者口中一探究竟。
據記載,當時這座神廟的牆壁和地面全都由金片覆蓋,寬闊的庭院中擺放著各種各樣用黃金打造的形態各異的動植物塑像。(估計是想閃瞎侵略者的狗眼)
對於劫掠成性,視財如命的歐洲強盜來說,這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啊,不搶回去都對不起祖國。
西班牙人也不客氣,將裡面的黃金洗劫一空,將神廟付之一炬,在其基礎上修建了一座聖多明哥大教堂,可惜經過兩次大地震後,教堂被夷為了平地。
十六世紀,西方國家早已開啟大航海時代,四處殖民,掠奪財富,而印加文明還處於奴隸制的原始時期,軍隊的武器竟然還是石頭、木棒、短斧、彈弓等。
1532年時,人口600多萬的印加帝國內部矛盾加劇,早已四分五裂,這就給了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可乘之機。
皮薩羅率領168名士兵登陸印加帝國領地,竟然在面對80000名印加士兵的情況下,活捉了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
此後西班牙人從巴拿馬等地調來援軍,四處鎮壓印加人民的反抗。
面對長槍短炮,鋼鐵遊騎,在絕對的實力碾壓之下,印加人毫無反抗之力,只剩下被屠戮的命運,在苦苦支撐了40年後,於1572年,印加帝國徹底滅亡。
1911年,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在庫斯科西北部山脊上發現了一座印加帝國古城,由於對這座古城一無所知,也無證可查,後人根據當地山名將其命名為馬丘比丘。2007年,這裡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西班牙人滅亡印加帝國,統治秘魯整整300年,卻不知道在這裡的高山之巔隱匿著一座宏偉的印加城市,也算是印加文明最後的倔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