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國家秘魯庫斯科省庫斯科城西北約43千米,有一座建於公元15世紀的古城遺址——馬丘比丘聖城遺址。
馬丘比丘是印加第九位國王帕查庫提建立的一個主要用於祭典的城市,由於處於深山之上,十分隱蔽,故而成為古印加帝國被西班牙侵略時,唯一沒有被毀壞的城市,也是現今留存的古印加遺址中最完整表現其文明的一個地方。
馬丘比丘位於秘魯庫斯科省烏魯班巴河左岸安第斯山脈海拔2430的一個高地上,佔地13平方千米,由近200座巨石建築組成,其城市格局按不同功能分為農業區、上城區和下城區。
農業區用於種植糧食、蔬菜,位於城市東南,佔總面積的一半多一點,約有100塊以上花崗巖巨石圈出的百餘層梯田,此外還有排水渠、牆壁和其他農耕設施,一條溝壑將它與城市區隔開。上城區是城市主要區,位於城市西側,以太陽神廟、軍事堡壘、祭壇、廣場和貴族住宅為主。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加王宮和大塔樓,這兩處建築的石牆非常精美。下城區主要是平民住房、市場、作坊和倉庫區,這裡的建築材料相比上城區粗糙了許多,建築規模也不如上城區的宏偉高大,因此又有「平民區」之稱。平民區的盡頭有一座石屋,是設在下城區中的天文觀測站,石屋的地面上有兩個類似研缽的圓坑,據說就是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天文儀器」。
上城區和下城區之間有一座巨大的廣場——神聖廣場,地勢開闊,可以一覽城市全貌,是舉行最重要的宗教儀式的場所。
馬丘比丘的所有建築和環繞城市四周的城牆,都是用巨塊花崗巖壘砌而成的。石塊之間結合緊密,沒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全是由匠人們用簡單工具拼接成的。在幾個世紀中歷經多次地震和山洪後,雄偉的古城依然安然無恙,古代印加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在這裡得到了極好的印證。
「馬丘比丘」,印第安克丘亞語,意思是「古老的山巔」。在歐洲殖民者進入美洲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陸的主宰。
大約在12世紀,秘魯利馬附近的庫斯科谷地中的印第安部落逐漸強盛起來,開始向外擴張,兼併周邊地區。他們的語言屬印第安語系的奇楚亞語族,被稱為印加人。1438年他們統治了安第斯山脈北部山區,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初,鼎盛期的印加帝國北起現在的哥倫比亞邊境,南至智利中部,西瀕太平洋東海岸,東接亞馬遜叢林,人口多達600萬,建都於庫斯科。印加帝國雄霸一方,他們信奉太陽神,建立了完善的農業體系,遺憾的是直到他們突然失落,都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印加人的歷史完全依靠一代代印加人的口耳相傳。如今只有馬丘比丘的遺址向我們訴說著印加帝國當年的輝煌和文明的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