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長河,翻越了多少個朝代,流經了多少的歲月,每一次到大汶口,都去大汶口遺址、大汶口古鎮、大汶口古橋看看。
有時候在大汶河的河岸上,面對奔流的汶河水,遙想著那忙碌繁榮的大汶口碼頭,它是那麼的繁華,那麼的生機。大汶河碼頭曾經是北來南去的商貿通道,那放光四射的大汶口文化孕育了這一方的文明,大汶口的石器,大汶口的陶瓷,大汶口的古屋,昭示著先人的智慧。
2016年的夏天,帶著對大汶口文化的敬仰,和同行的山西的姜老師,佛家的道勇師父,還有同事小田來到大汶口鎮,開始了大汶口文化追夢之旅。
大汶口是泰山腳下的一個古鎮,在泰山的東麓。來到古鎮大汶口,首先去看大汶口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址在北辛莊,面積有82萬平米,已發掘5400平米,遺址內涵豐富,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蹟100餘處。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產生活用具。
大汶口遺址的文化堆積層,歷經2000多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社會,階級社會的萌芽已出現。
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汶河北岸、京滬鐵路旁樹立標誌碑。大汶河遺址包括大汶口文化的發展的各個階段,距今6400年——46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遺存,以翔實的資料揭示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產生的全過程。
龍山文化,北辛文化遺存,東夷族系列文化的發現和發掘有力的佐證了大汶口文化的真是演變和發展進程。
參觀完大汶口文化遺址,開車去下一個行程——大汶口古鎮,車行30分鐘,到達古鎮的前門,走進大汶口古鎮,那古老的街道,全部是石頭鋪路,兩邊石牆,石屋,街道的寬處大樹旁還有石碾。
有名的山西會所就在前面,它是一處獨立的院落,房子是小瓦古建築,院落式階構,會所裡面有關公廟,有供人商談貿易喝茶的地方,有唱戲的戲臺,有孩子們上學的學校,好多的院落,共計有98套四合院落,看的出當時的山西商人在這裡的貿易發達。
山西會館佔地上百畝之多,看出當年的投資很大,從這裡推出當年大汶口古鎮的繁榮和商貿的發達。
山西會所的建築,保持了山西人的建築風格,小瓦屋頂,挑簷屋角,前廈屋柱結構,成為古鎮一座保留下來的文物古建築群。
據考證大汶口山西會所建築群,始建於明朝年代,是山西人在大汶口貿易發達的歷史見證。出了古鎮大門,到汶河北岸,放眼前方,就是汶河古橋了,大汶河的流水,晝夜不息,千年古老的汶河橋默默的躺在河上。
橋上的石板,石墩,橋墩上的龍首,花紋圖案,都顯示出古人的智慧,古老的大汶河橋承載了幾個朝代一方的商貿興衰。
據考證大汶河古橋,名明石橋,始建於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間距今,古人曾賦詩一首:「汶河倒流水泱泱,兩岸杏柳吐芬芳」。古橋往北行半裡地就是古汶河碼頭了,汶河兩岸的樹木蔥蔥,而碼頭在無聲的安靜,昔日的船塢,拉船的船夫,都如幻昨天,大汶河碼頭繁榮的景像一去雲煙。
如今碼頭盡存一點過去的遺址影像了,站在碼頭上,望著潺潺的大汶河水,心慮萬千,世事滄桑,人間變化,歷史的大汶口已經過去,現在的大汶口經濟發展欣欣向榮,祝願大汶口鎮人民生活,新的歲月更加美好。
沒有什麼遺憾,今天也完成了大汶口文化追夢之旅。再見大汶口遺址公園,再見大汶口古鎮、山西會館、大汶河古橋,再見大汶河那古老的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