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商店開始走上文創之路,產品越來越「花哨」,更不乏很Q的「賣萌」產品,但這也帶來了是否影響博物館氛圍、過度迎合大眾消費的質疑。在日前舉行的「創意活化世界遺產」文化創新設計大會上,故宮出版社總編劉輝對此回應,故宮博物院既要有給專業人士看的展覽,也要有大眾看的展覽。「故宮博物院是全民的博物館,要為不同人士打造不同的產品。」
資料圖 故宮博物院 劉平攝
在傳統的印象中,博物館的展覽安靜而嚴肅,博物館商店要麼是專業的學術書籍,要麼是一些不大用心的紀念品,近年來故宮大力發展文創,文創產品也已經多達萬餘種。現在,《清明上河圖》的展覽已經升級至3.0版本,可以讓觀眾體驗「人在畫中遊」,聲光電的展示跟隨觀眾的腳步活動起來,更有實景的展示圖中的小店鋪:「就像一個小劇場,店鋪的掌柜、彈琵琶的歌女就是真人的全息影像。此外還搭建了穹幕,大家坐在座位上可以體驗裸眼3D,感受坐在船上、從白天到夜晚觀賞兩岸的感覺。」
劉輝認為,現在的文創不僅僅是實物的創作,而是包括互動體驗等在內的綜合的項目。她表示,包括皇家大婚、金榜題名、滿漢全席等都可以做成類似於《清明上河圖》的互動體驗,與文創產品整體結合,營造讓大家可以融入其中的整體空間,這也是未來的文創的方向。
關注故宮的人不難發現,如今的故宮文創,讓眾多館藏文物走下了神壇,或是融入科技手段,或是變「萌」變「Q」,大眾審美與專業角度、科技手段的應用與文物本身要傳遞的內容如何做到平衡?劉輝認為,要滿足差異化的需求,一款產品很難做到大家都喜歡,對於故宮博物院來說,普通的需求和專業的需求都要滿足。
在劉輝看來,故宮博物院是全民的博物館,大家的需求差異特別大,無論是展陳還是博物館商品。「比如《清明上河圖》,能夠安安靜靜地看,對於很多專業人士來講實在是太幸福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對於非專業人士也是有欣賞《清明上河圖》的需求,他們如何欣賞、理解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們用《清明上河圖(3.0)》的方式讓更多的非專業人士體驗宋代的繁華生活。也有人認為故宮的產品怎麼這麼Q?其實故宮的文創產品大部分不是這樣的,只不過新媒體更喜歡傳遞新格調的東西,故宮文創中很多是帶有博物館氣息的原創。」劉輝說,作為學者可以堅持自己的喜好,但是作為文創要考慮不同人的需求。「很難做出一款大家都喜歡的產品,我們只能為不同的人士打造不同的產品。」
同樣的話題也出現在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博覽會上,北京國際設計周策劃總監曾輝在談到傳統工藝四川青神竹編進行設計轉化走進現代生活時,特意提及現在很多傳統手工藝傳承人都熱衷於打造經典,而忽視了讓傳統工藝提升普通人的生活品質,「比如刺繡,現在有多少人穿的衣服有刺繡?很多刺繡手工藝人都在繡畫,花幾年時間繡一幅畫,因為將來可以拍賣……」在曾輝看來,真正活化非遺既要打造經典,更要放下身段,遵循「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成為普通人的生活需要,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愛、傳承非遺文化。
(原標題:活化非遺需要放下身段)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邱偉
編輯: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