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與我們一衣帶水的國家,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已經不再陌生。
雖然比中國晚開放十年,但越南加大步伐,近幾年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對外招商引資,對內戶籍制度等改革,城市化改建,現在再看越南,已經今非昔比。
在河內,日本人幫越南修建了新紅河大橋,新城區中國幫修築的寬闊大街,一棟棟高樓在新城區拔地而起。
現在到越南,走在新城區,恍惚之間,還以為身處中國的某個城市,新城規劃模樣太雷同中國了。
中部海濱城市的崛起
越南細長條的地形,有著漫長的海岸線,近些年,由於越南致力於大力開發中部和南部海濱城市的旅遊,峴港,芽莊越來越被國人所熟悉。
作為越南重要的港口城市,峴港曾一度為美軍基地,芽莊也是昔日俄羅斯在金蘭灣設立過的海軍基地,可想而知,這兩個港口城市對於大國的重要性。
近幾年的開放發展,給這兩座海濱城市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向現代都市建設邁進。
今日峴港
記得第一次去芽莊時,還沒有中國遊客,海濱酒店裡住滿了俄羅斯人,一到嚴寒的冬季,每周幾班包機載著俄羅斯人從莫斯科飛到芽莊珍珠酒店度假,這裡滿足了他們對陽光沙灘的需求。
近幾年,峴港和芽莊海灘幾乎被中國遊客佔領,一架架包機從國內各個城市直飛峴港,芽莊,可以說,中國遊客帶火了這兩座海港城市的旅遊。
不過今年疫情,旅遊停擺,沒了中國遊客的峴港,芽莊,海灘一片蕭條。
除了海灘,越南城市裡那些保留下來的古城,古鎮,卻令我固執地迷戀著,那種懷舊滄桑感,讓我百看不厭。
雖然房屋看上去破舊,參差不齊,但經過修葺的每一面牆壁,每一個屋頂,都韻味十足。
你能感知歲月在每一棟老屋裡的停留。每個老人臉上的年輪,都在訴說著過往歷史,這是新城無法取代的魅力。
要說我最偏愛的古鎮,還是距離峴港46公裡外的古代東方貿易港口城市-會安。
會安古鎮,有很多誘惑是無法抵擋和忽略的,你可能饞於會安美食,迷醉在它傍晚時分的美景和夜間燈籠的籠罩,對我來說,最具魅力的是那唯一的古橋和老屋。
日本橋(來遠橋):橋寺合一的廊橋
會安曾經是歐洲和東南亞國家商船出入的港口,因此很多國家都在此設立港口站,其中中國和日本的商船居多,各國都按自己的風俗劃分片區居住。
會安古鎮裡的日本橋於17世紀初修建,橋把兩頭街道分開,一邊住著中國商人,另一頭住著日本商人,各據一方。
最早是日本人所建,明朝時間由中國人在日本橋基礎上重建,形成了一座獨特的橋寺合一的廊橋。
日本橋的特點是廊橋建築,供給人遮風擋雨之用。中國人重建後在橋的中央,修建石雕佛像,這種造型的日本橋應該叫中日和橋,是中日風格的結合,這是歷史留下的融合,獨一無二,因此唯一。
橋身有日本橋的靈巧,也有中國寺的結實,據說抗震能力超強。
日本橋頭入口
舊房子構成會安古城最有韻致的時光
會安古城裡的房子都頗具特色,在我眼裡整條古街,就是一個古樸的藝術品。
東方曾經的繁忙港口城市,各國建築在此都有遺存,簡直就是一個鮮活的各國建築博物館。
有日式的庭院,法式建築的精美古典,大量的中式會館建築,和越南本土的民族文化一起,構成了會安市別具特色的大融合。
街道兩旁並列著低矮的房屋,兩到三層,牆體清一色土黃色,據說越南很多土黃色都是法國殖民時期留下的色彩基調痕跡。
屋簷大都是瓦蓋頂,每扇門進去都是深宅大院,外觀與街道撘配諧和,古樸而優雅。
老屋裡陳列的老家具,老物件,穿著民族服裝的越南婦女,窗外對面土黃色的老屋,猶如在播放著一部久遠痕跡的老影片。
古城商鋪裡出售的特色手工藝品,有手繪五彩花卉圖案的燈籠,越南民族漆器版畫,民族服裝等,它們把這古老的會安古鎮點綴得越加嫵媚動人。
黃昏臨近,夜色中的會安古鎮,靜謐而優雅,絢麗且多姿,少了河內,西貢那份嘈雜和喧鬧。一座值得停留,慢慢品味的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