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裡大平原展開了遊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
我們了解地道戰都是從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裡知道的,無論是抗戰時期的冉莊地道,還是井陘段家樓的百年地道,以及山西閻老西的家用地道,哪個不是鬼斧神工?
那這些「地道」你親身體驗過嗎?
天上魁星,人間張壁
夕陽斜照,枝影疏離,紅牆黑瓦,老街舊房,這便是張壁古堡。誰也想不到在這一方古堡下,有上、中、下三層長達3000米的古地道,蜿蜒曲折,四通八達。
因為長久的安定生活,山西介休張壁村的村民基本沒人知道地道的事兒了,本世紀初一位村民修整地窖發現了洞口,偏偏又遇到個較真的鄭老漢,自己提燈下去探了個究竟。這一探可不得了,地下不僅能屯甲藏兵,甚至還有俘虜洞。
狹窄的地道僅有一人寬,而高度大多也只能容人弓身而行。不同的部位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洞窖和洞孔,這些洞窖被用作伏擊窯、藏兵窯、馬廄窯、俘虜窯等等,而洞孔則成為窺探口、通風口、採光口,地道內的岔路迂迴曲折,環環相扣。
有些洞口往外一看居然在半山腰上,這樣利於瞭望。有些洞口到了溝底,這樣利於逃離。洞的底部原來設有陷阱。洞的頂部現在還有可以往下扎紅纓槍的小口。
景點位置: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龍鳳鄉張壁村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08:00-18:00(旺季),08:00-17:00(淡季)
冉莊地道戰遺址,民族精神脊梁
抗戰期間,冉莊人民採用地道戰形式與日軍鬥爭,從1938年開始挖地道,形成了有四條主幹線,24條支線,全長15公裡的地道網。建國後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建立了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後來拍攝了《地道戰》等影片。
這是電影裡最經典的場景,老槐樹和老鍾,還記得嗎?別忘了合個影哦!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展廳佔地面積980平方米,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過的鎬、鐵鍁、轆轤和照明燈;民兵集合、作戰使用過的銅鑼、軍號、牛角號;士兵工廠製作的土槍、土炮、翻火子彈及使用過的工具;烈士遺物、遺詩、資料、照片、獎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
景點位置: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鎮冉莊村
周二至周日9:00-16:30;周一閉館
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當時的焦莊戶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村長馬福,首先想出了用地洞儲藏糧食和躲避敵人的辦法。但這樣的地洞很容易被敵人堵在裡面。1943年,村黨支部發動群眾,先設計,後施工,開始了改造地道的工程建設。大夥齊心協力,很快修好了地道,還掏了瞭望孔、射擊孔,建成了「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村連村,戶連戶,地道連成片,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地道有一人高、一個半人寬,彎彎曲曲,縱橫交錯。裡面還安裝了防水、防毒氣用的翻板。地道內設有單人掩體、作戰指揮所、會議室、休息室、水井口等。地道中有一段比較低矮的下坡路,遊人一個個貓著腰一路小跑地鑽過地道,真有一種立即投入戰鬥的感覺。
景點位置:北京市順義區木邵路龍灣屯鎮焦莊戶村紀念館路38號
開放時間:周三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領取參觀票;周一、周二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