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驚心動魄,可你進過「地道」嗎?

2020-12-25 推介山西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裡大平原展開了遊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

我們了解地道戰都是從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裡知道的,無論是抗戰時期的冉莊地道,還是井陘段家樓的百年地道,以及山西閻老西的家用地道,哪個不是鬼斧神工?

那這些「地道」你親身體驗過嗎?

天上魁星,人間張壁

夕陽斜照,枝影疏離,紅牆黑瓦,老街舊房,這便是張壁古堡。誰也想不到在這一方古堡下,有上、中、下三層長達3000米的古地道,蜿蜒曲折,四通八達。

因為長久的安定生活,山西介休張壁村的村民基本沒人知道地道的事兒了,本世紀初一位村民修整地窖發現了洞口,偏偏又遇到個較真的鄭老漢,自己提燈下去探了個究竟。這一探可不得了,地下不僅能屯甲藏兵,甚至還有俘虜洞。

狹窄的地道僅有一人寬,而高度大多也只能容人弓身而行。不同的部位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洞窖和洞孔,這些洞窖被用作伏擊窯、藏兵窯、馬廄窯、俘虜窯等等,而洞孔則成為窺探口、通風口、採光口,地道內的岔路迂迴曲折,環環相扣。

有些洞口往外一看居然在半山腰上,這樣利於瞭望。有些洞口到了溝底,這樣利於逃離。洞的底部原來設有陷阱。洞的頂部現在還有可以往下扎紅纓槍的小口。

景點位置: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龍鳳鄉張壁村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08:00-18:00(旺季),08:00-17:00(淡季)

冉莊地道戰遺址,民族精神脊梁

抗戰期間,冉莊人民採用地道戰形式與日軍鬥爭,從1938年開始挖地道,形成了有四條主幹線,24條支線,全長15公裡的地道網。建國後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建立了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後來拍攝了《地道戰》等影片。

這是電影裡最經典的場景,老槐樹和老鍾,還記得嗎?別忘了合個影哦!

地道入口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展廳佔地面積980平方米,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過的鎬、鐵鍁、轆轤和照明燈;民兵集合、作戰使用過的銅鑼、軍號、牛角號;士兵工廠製作的土槍、土炮、翻火子彈及使用過的工具;烈士遺物、遺詩、資料、照片、獎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

古舊的牆壁似乎有時光的印記

景點位置: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鎮冉莊村

周二至周日9:00-16:30;周一閉館

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當時的焦莊戶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村長馬福,首先想出了用地洞儲藏糧食和躲避敵人的辦法。但這樣的地洞很容易被敵人堵在裡面。1943年,村黨支部發動群眾,先設計,後施工,開始了改造地道的工程建設。大夥齊心協力,很快修好了地道,還掏了瞭望孔、射擊孔,建成了「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村連村,戶連戶,地道連成片,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地道有一人高、一個半人寬,彎彎曲曲,縱橫交錯。裡面還安裝了防水、防毒氣用的翻板。地道內設有單人掩體、作戰指揮所、會議室、休息室、水井口等。地道中有一段比較低矮的下坡路,遊人一個個貓著腰一路小跑地鑽過地道,真有一種立即投入戰鬥的感覺。

景點位置:北京市順義區木邵路龍灣屯鎮焦莊戶村紀念館路38號

開放時間:周三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領取參觀票;周一、周二閉館

相關焦點

  • 四大地道戰遺址:冉莊、山底村、焦莊戶、西河頭,你去過幾個?
    冉莊地道戰遺址,石碾2、邯鄲山底村遺址邯鄲山底村地道戰遺址地理位置在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義井鎮南部,是抗戰期間軍民共同建設,戶戶相通、戶戶相連,退可守,進可攻的地下堡壘,以峰峰礦區規模大焦莊戶遺址住宿焦莊戶遺址周邊有農家院可以選擇住宿,如果你還有景點選擇,可以選擇這個景點附近預定住宿。根據實際需求來選擇。
  • 四大地道戰遺址:冉莊、山底村、焦莊戶、西河頭,你去過幾個?
    冉莊地道戰遺址2、邯鄲山底村遺址邯鄲山底村地道戰遺址地理位置在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義井鎮南部,是抗戰期間軍民共同建設,戶戶相通、戶戶相連,退可守,進可攻的地下堡壘,以峰峰礦區規模大、保存完整、巷道長而聞名,是傳統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
  • 地道戰:「地下長城」抗敵寇
    沙飛攝   ■閱讀提示   對今天大部分人來說,「地道戰」只是一部熟悉的經典電影,可對78歲的正定縣高平村民禇兵辰來說,它卻是敵人來時讓自己得以倖存的保護傘,而在92歲的高陽縣八果莊村民邢玉田眼裡,它則是自己所在的遊擊小組在戰鬥中成長的真實寫照。
  • 地道戰的五個關鍵詞
    關鍵詞之一:記憶  冀中上萬公裡長的抗日地道,今天只有清苑冉莊、正定高平等地的地道保存相對完好,它們大都經過重新修葺。冉莊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聽說新疆有土城牆保護的經驗,了解後發現地道土壁情況和裸露的城牆不一樣。因為平原的土質,保護地道是個難題。當年,電影《地道戰》中地道內景,有不少是在攝影棚拍的。
  • 地道戰是怎麼打的,大家了解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歷史小編,相信我們都有看過地道戰,這都是我們80後的回憶,還記得我們坐著板凳去街上觀看黑白熒幕的情景嗎?不過現在我們早已經參加了工作壓力也大了,沒有時間更沒有機會去重溫一下當時的情景了,那都是我們美好的回憶,但也是真實的歷史。
  • 朝鮮地下有5000條地道?美軍抓緊演練「地道戰」
    原標題:美媒稱朝鮮地下有5000條地道:美軍抓緊演練「地道戰」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月9日發表題為《朝鮮地下有5000條地道,美軍正在訓練士兵在地道中作戰》的報導稱,隨著美國與朝鮮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斷升級,美軍正在做準備。
  • 抗戰時真實地道戰:三通立體地道網似地下迷宮
    於是群眾繼續加以改進,把雙口洞繼續加寬加長,左鄰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連一家,一戶連一戶,從隱蔽地洞發展成為「多口洞」以及地道。1939年初,中共蠡縣縣委書記王夫就指示,選群眾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於躲避。1942年初,冀中區黨委發出《關於開展地道鬥爭的指示信》,在冀中全區推廣地道戰,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地道戰從此誕生。
  • 450噸炸藥埋進地道,2萬名德軍一秒喪命,看看英國的地道戰有多殘忍
    (梅西訥主陣地的鳥瞰圖) 其實地道戰並不是只在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發揮過作用,在一戰中,因為地面進攻死傷慘重。他們一方面通過聽診器和擴音器不斷尋找英國人的地道(挖掘時的聲音能通過土壤傳播),在地道中上演了一部偵查與反偵查的驚心動魄的戰鬥。另一方面,德國人也在搞著自己的土飛機,不過不論是規模還是數量上都差遠了。
  •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新華社石家莊1月6日電(記者李繼偉)「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這是經典影片《地道戰》的插曲,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軍民團結,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景況。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遊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鬥爭。1941年冬初,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鬥,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忻州市定襄縣城西2.5公裡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莊、北京焦莊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碑後是1999年建立的定襄縣著名黨史人物展廳,展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部分定襄人民優秀兒女。門匾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史進前將軍題寫。展廳內容採取以人敘歷史的方法展現了定襄史上重大歷史事件。
  • 印軍在中印邊境大修地道,軍事專家:不會是地道戰,也絕非上甘嶺
    你說這印軍,可真是真「擰」呀。但這次印軍也變換了新花樣。據印度媒體前天(22日)報導,印度軍隊現在也想通過效仿中國的戰爭經驗,在中印爭議地段部署了「地道工事」,難道印軍也想在中印邊境打一場坑道戰,或者地道戰嗎?
  • 中國最早地道戰發生在戰國 三國官渡之戰是地道戰
    這座地堡位於地面以下30米深的地方,由1300條地道構成,可容納人數達8000人。  地道,顧名思義就是地下通道。在中國古代、近代乃至世界歷史上,地道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1.官渡之戰原是地道戰  在中國電影史上,抗戰電影《地道戰》締造了近半個世紀的「放映傳奇」。數據顯示,有近30億觀眾看過此片。
  • 越南版地道戰:胡志明古芝地道
    越南大部分景點遊客都是亞洲人較多,但是戰爭博物館和古芝地道裡西方人佔了多數。地道最開始是對法戰爭時期,當地人民從家裡開始自發挖掘的。後來逐漸連通、升級、擴大,成為一個完整的大型工事,總長度約有250公裡。古芝地區憑藉地道與美軍持續遊擊戰,直至抗戰勝利都沒被佔領。由於長期的戰爭,附近山林和地道裡都留存不少陷阱和地雷,至今還未完全清理。地道對外開放的也只有修整好的兩段。下車有點小雨,園區沒太漂亮的建設,主幹道旁就是泥地了。
  • 印度軍隊要玩兒高原地道戰?也不看誰是地道戰的祖師爺
    因為,印軍在深刻研究了中國軍隊戰史之後,也要玩兒地道戰了,而且是在印控拉達克地區的高寒山地地帶。 據印媒報導,印軍認為中國曾在抗日戰爭中成功使用地道來對付日軍,越軍也曾在遊擊戰中使用相同的戰術來對付美國人,在上世紀50年代的韓戰中也出現過同樣的戰術。
  • 電影《地道戰》原型人物就來自這,探秘峰峰山底村地道遺址景區
    抗戰期間,河北邯鄲峰峰礦區山底村人民利用「地道戰」,粉碎日偽軍多次掃蕩和圍剿,為保護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粉碎日軍的封鎖做出了很大貢獻。前不久,小編有幸到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景區看了看,正好給大家介紹一下。
  • 軍教片《地道戰》故事,高傳寶的原型犧牲了,彩色版本發布了
    一般來說,軍教片都是那種專業性很強的錄像,比如八一廠著名軍教片導演任旭東曾經拍過《班進攻》《排進攻》《連進攻》等軍教片。那麼為什麼最後《地道戰》拍成電影了呢?另一方面也是和《地道戰》劇本難產有關,這部軍教片是由八一廠和工程兵文工團合作拍攝的,中間光劇本寫了兩年多,換了三個人都沒寫成,臨開拍前一個來月,實在沒辦法了,上級授予任旭東「特權」,沒劇本你也能拍,你當年打仗也沒劇本嘛。
  • 地道戰景區,被「漢奸」和垃圾攻陷!
    後來在旅遊網站上看其他網友的評論,才知道舉小紅旗推銷的實際是「黑導遊」,地道戰遺址景區和紀念館都是不收費的,但這些人會以「門票20一個人,我只收你40塊錢導遊費,門票就不用掏了、導遊費可以打折」為幌子,欺騙遊客,其實就是帶遊客鑽一圈免費的地道。「告別」了老太太,刀哥進入了冉莊地道戰遺址景區。
  • 國內最完整的地道戰遺址 52條地道上下3層有陷阱休息室指揮室
    後來根據鬥爭形勢的需要,逐漸發展成為比較複雜的隱蔽地道並逐步完善。整個地道集中運用了當地人民對敵鬥爭的經驗,地道內既有保障安全的各種生活設施,又有便於作戰的各種戰鬥之事,可防火、防煙、防毒,一旦敵人發現並破壞了上層地道,我方仍然可以依託二三層地道堅持戰鬥。
  • 解放戰爭中,碭山賈莊地道戰,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說起地道戰,大家都不陌生,而且還知道是發生在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莊。而且現在也成為了我們的紅色旅遊勝地,是國人接受紅色教育或旅遊必去的地方之一,。今天,我說的這個地道戰,是發生在安徽碭山賈莊的地道戰。
  • 揭秘朝鮮「地道戰」
    地道內有可集結大規模兵力的廣場,3萬士兵可在1小時內實施滲透,不僅車輛、野戰炮,甚至坦克都可通行,而地道在韓國境內秘密出口有3個,分別用於常規戰和特種戰。近一個月後,韓軍對地道進行搜索,誰知朝鮮工兵鋪設的詭雷再次爆炸,造成7人死亡。  給首爾致命一擊  3年後的10月17日,韓軍又發現了第3條地道,這次還是在金富成的指引下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