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地道戰發生在戰國 三國官渡之戰是地道戰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地道戰》劇照

阿拉斯戰役後「洞穴城」被發現

大名鼎鼎的馬奇諾防線

  吳學軍

  英國最近開放了二戰時期為保護民眾在倫敦克拉彭廣場地下修建的大型地堡。這座地堡位於地面以下30米深的地方,由1300條地道構成,可容納人數達8000人。

  地道,顧名思義就是地下通道。在中國古代、近代乃至世界歷史上,地道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1.官渡之戰原是地道戰

  在中國電影史上,抗戰電影《地道戰》締造了近半個世紀的「放映傳奇」。數據顯示,有近30億觀眾看過此片。該片的許多內容都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各地軍民實際作戰的經驗總結。如今,電影的拍攝地保定市冉莊地道也成了旅遊景點。

  其實,我國最早的地道戰應該發生在戰國時期。墨翟在《墨子·備穴》中就有開鑿地道進行攻防作戰的明確記載:如果敵軍開鑿地道攻城,守軍也應徑直迎敵,針對敵穴方向開鑿地道,以穴攻穴,把敵軍消滅在地下。還記載:為了及時了解敵穴情況,每個井穴口派狗執勤,以「審之穴之所在,鑿穴以迎之」。古書中既記載了對付地道戰的方法,也講明了地道戰的偵察方法。

  可惜的是,地道戰在戰國之後就停滯了,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新的發展。三國時期,使用地道作戰有文字記載的就達9次之多,如曹操與張繡的安眾之戰、袁紹與公孫瓚的易京之戰、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鄧艾與姜維的祁峪之戰、諸葛亮與郝昭的陳倉之戰等均是典型的地道戰。

  據史書記載,曹操擅用地道作戰。著名的亳州古地道就是曹操為其軍事需要,專門修築的地下軍事戰道,最初用於運送士兵,後用於攻城、撤退、聯絡、伏擊、反地道戰等。

  《三國演義》第30回,描寫了官渡之戰的詳細情況,審配向袁紹獻計,讓袁軍用鐵鍬暗打地道,直通曹營。曹兵看到袁軍在山後挖掘土坑,便告知了曹操。曹操向劉曄詢問對策。劉曄提到「可繞營掘長塹,則彼伏道無用也」。曹操於是連夜讓士兵挖溝塹,袁軍的地道挖到曹軍的溝塹邊時,無法攻入,就這樣曹操粉碎了袁軍的地道攻城計策。

  清代太平天國時,攻打重要城池的戰役幾乎無不與地道有關。太平天國喜歡用地道戰,與工兵有很大的關係。太平天國工兵的主力最早是一些湖南礦工,太平軍途經湖南時將失業礦工吸收入伍,這些礦工將打井、開礦等地下施工技術運用於軍事鬥爭,結合坑道的爆破技術,一時讓太平軍無堅不摧,太平軍攻克武昌、南京兩座省城,都是首先以地道爆破炸塌城牆,然後大軍乘虛而入。令人唏噓的是,太平軍最終竟也是被地道戰攻破的。

  古代為破解地道戰,常針對敵人開挖的地道,迎面挖一條,稱之為「以穴攻穴」。還有一種方法是,在地下埋放水缸,上面裹牛皮,然後派專人監聽。當敵人用鋤頭挖地道時,一定距離內能聽得很清楚。一旦發現敵軍在挖地道,一般是橫挖一條,對洞口放火、灌水或事先埋置鐵板。不過,古人攻城主要是攻擊城門,久攻不下才會挖地道,且往往不會在離城很遠的地方挖。所以,在中國古代,地道戰並不是使用率很高的戰術。

  2.一戰、二戰都有經典地道戰

  說起世界歷史上有名的地道戰,不得不提到一戰中的經典——法國阿拉斯地道戰。阿拉斯是同盟國與協約國軍隊爭奪的焦點,一旦奪取阿拉斯就等於洞開了巴黎的門戶,整個法國便岌岌可危。

  1917年發生在法國北部的阿拉斯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地道戰。戰役打響前,英法聯軍用3個月時間在阿拉斯地下開掘出一個龐大的地道網絡,整個地道由兩個「大迷宮」組成,每個長約20公裡,最寬的地方甚至可以鋪設一條供應補給的鐵路,英法聯軍在其中建了餐廳、教堂、加油站、輕型鐵軌等附屬設施,以及一座設備齊全的戰地醫院。戰爭前夕,英法聯軍在此埋伏整整2.5萬名士兵。1917年4月9日清晨,士兵從地道中衝出,出其不意地攻入德軍陣地,以微小傷亡取得了整場戰役的勝利,巴黎從此安枕無憂,阿拉斯地道戰也由此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戰役。

  二戰時的烏克蘭敖德薩地道戰,同樣是一次著名的地道戰。二戰期間,德國入侵蘇聯,烏克蘭成為德軍東線的主戰場,位於烏克蘭南部的敖德薩於1941年淪陷,被德軍佔領長達3年之久。蘇軍在攻克了敖德薩外圍後便不再推進,只派出小股部隊展開試探性攻擊,一來擔心大舉進攻會破壞城中的文物古蹟,二來在巷戰方面,蘇軍確實不是德軍的對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敖德薩城中有大約2500公裡到3000公裡的地道,當地遊擊隊還繪製了一份精確的地道分布圖。敖德薩地區遊擊隊長帕夫裡科·莫羅佐夫向蘇軍統帥部建議:暫停敖德薩正面攻勢,派遊擊隊員通過地道潛入德軍軍火庫將其引爆,圍困德軍,收復敖德薩。莫羅佐夫主動請纓,4月10日晚,敖德薩城中發生了兩次驚天爆炸,熊熊大火映紅了夜空,德軍軍火庫被成功炸毀。由於軍火庫被炸,困守在敖德薩城內的德軍部隊,直接面臨著彈藥物資短缺的威脅。4月27日,窮途末路的德軍發生譁變,在拘禁了統帥西格蒙德後棄城投降。

  除了這兩次有名的地道戰,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曾使用過地道戰;越南戰爭中,越南共產黨也曾用過地道戰來抵禦美國,如古芝地道戰。

  3.馬奇諾防線堪稱「最豪華地道」

  馬奇諾防線南起瑞士北部邊境城市巴塞爾相對的法國地界,沿萊茵河左岸朝正北方向延伸,然後在法德兩國萊茵河的北部盡頭折向西北,一直延伸到法比交界的阿登山區以南的蒂翁維迪,全長約390公裡。 馬奇諾防線分地面和地下兩部分。其中,地下是防線的主要工事,地道由鋼筋水泥構成,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應有盡有,蜿蜒曲折,縱橫交錯。不過,正因為知道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才使得二戰時德軍裝甲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突進法國腹地,用了不到6個星期便打敗了法國。

  「東方馬奇諾防線」也是著名的地下工事。「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在東北邊境線上修築了東起吉林琿春、西至內蒙古海拉爾的14個軍事要塞,全長3800公裡,被日本關東軍稱為「東方馬奇諾防線」。位於吉林琿春市的五家山要塞是該防線最南端的起點。五家山要塞地下工事設施齊全,有彈藥庫、發電室、醫療所、指揮室、無線電室、炊事室、兵舍、監視所、衛生間和浴室,洞裡設計精巧,四通八達,工事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製成。這些地下防線都可謂是豪華版地道,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完成。

  4.冷戰時期柏林圍牆下特工鬥法

  冷戰時期,北約與華約、美國與蘇聯對峙,其焦點在柏林。東西方的兩支情報大軍——蘇聯克格勃和美國中情局各顯身手。當時,美國中情局派駐西柏林的頭兒叫大衛·墨菲,克格勃坐鎮東柏林指揮的是瑟格·康德拉斯赫夫。兩人當年雖未曾謀面,但對對方的經歷、生活和性格都了如指掌。時過境遷,冤家變成了夥伴,兩人互贊對方「實在是高」,還聯手寫了一本書——《柏林戰場》,揭開了柏林間諜戰的若干內幕,其中之一就是「柏林地道戰」。

  戰後的柏林分為西方佔領下的西柏林和蘇聯佔領下的東柏林。兩者之間有一條分界線,阻隔了東西柏林之間的地面交往。1955年5月,美國中情局同英國情報部門合作,實施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從設在魯爾區距蘇佔區最近的一個美國雷達站開始,挖了一條地道,地道穿過分界線,向蘇佔區延伸,總長500米,直達蘇聯和民主德國的一個地下電纜中心。

  這個計劃實施成功之後,中情局歡呼雀躍,因為它的作用太大了,每天可以接收蘇方至少4000米長的文傳打字帶,錄下數千次電話聯繫。然而這一切,克格勃一清二楚。早在地道開挖之前,克格勃安插在英國情報機關的一個「鼴鼠」,就把消息報告了克格勃。此人叫喬治·布萊克。然而,直到一年以後,克格勃才公開揭露此事。

  克格勃為何讓美國為所欲為達一年之久呢?康德拉斯赫夫對此作出了回答:關於美方的那項計劃,當時只有布萊克等少數人知情,如果公開揭露,就危及他的生命,而布萊克對克格勃太重要了。如果合理推想,克格勃肯定早已把被竊聽之事告訴了蘇聯軍方,這樣軍官們在電話交談中就會適當注意些,儘量談點次要的秘密。但是,美國中情局柏林站站長墨菲卻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他認為蘇軍在電話交談中仍然十分隨便。而且,通過竊聽,美國和英國發現了350名蘇方情報人員和數百名參與研製核武器的蘇聯人員。然而,墨菲的說法中絲毫沒有涉及重要機密,他也沒有通過竊聽找出任何一個打入西方的蘇聯「鼴鼠」。所以,這個說法的正確性仍令人懷疑。而確鑿的事實是,克格勃的確保住了它在英國的重要情報人員——布萊克。

相關焦點

  •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新華社石家莊1月6日電(記者李繼偉)「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這是經典影片《地道戰》的插曲,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軍民團結,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景況。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軍民在武器裝備差、生活條件艱苦、鬥爭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軍民團結一心,採取以遊擊戰術為主的靈活主動戰法,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因地制宜發明了「地道戰」等多種鬥爭方式。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
  • 印度軍隊要玩兒高原地道戰?也不看誰是地道戰的祖師爺
    說起地道戰來,相信所有的國人都不會陌生,說不定腦海中還會響起「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的旋律。 的確,在抗日戰爭中,敵後軍民使用地道戰的方式堅持了平原抗日鬥爭,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而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坑道防禦工事也是地道戰的拓展和豐富。
  • 地道戰:「地下長城」抗敵寇
    早期的地道比較簡單,不能打仗,其作用僅限於藏身,而最早的冀中地道大約開挖於1939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研究員王聚英告訴記者。   王聚英介紹,與其他抗日根據地不同,冀中根據地基本是平原地形,相較於山區,這裡開展遊擊戰爭難度更大。
  • [新三國]爭議釋疑之三 官渡之戰偷工減料成敗筆
    官渡之戰錯漏多交代潦草。網易娛樂5月19日報導 (文/姜子勰、超人)新《三國》自5月2日在江蘇、安徽、天津、重慶四衛視播出之後已至第三十多集,主要人物均有全新塑造,情節也有大量改編,引起了諸多爭議。爭議劇情一:官渡之戰劇情處理:在新《三國》的官渡之戰中,重點表現曹操的奸險,利用和袁紹的談判機會,一個人使出四道計策:假意求和、獻出天子、美女擾軍、拖延時間以便利用太陽光線幹擾袁軍眼睛,就是不停地忽悠袁紹。
  • 印軍用起了中國的「地道戰」?班門弄斧!
    這不,"地道戰"都來了!印軍在高原上的營地據《今日印度》網站11月18日,《印度斯坦時報》網站22日分別報導稱,印軍深入研究了中國的"作戰手冊",開始部署"地道防禦工事"來阻止"越界行為"。報導稱,中國曾在抗日戰爭中,成功使用"地道戰"來對付日軍,而北越也曾使用相同的戰術來對付美國人。"地道戰"或"坑道戰"這一戰術,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能夠進行有效抗爭的好辦法。
  • 地道戰是怎麼打的,大家了解嗎?
    當時我們沒有先進的武器,沒有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的技術,可是我們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這些都與我們勞動人民的智慧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在當時我們打不過日寇,只能進行遊擊戰,邊躲邊打,這也就延伸到了最後的地道戰,但是日寇掃蕩猖獗,所過之處生靈塗炭。
  • 冉莊地道戰遺址,地道戰電影中經典場景都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冉莊地道戰遺址位於我國河北山保定市西南30公裡處,因為1965年上映的《地道戰》電影,讓全國人都知道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人民利用創新的地道戰方式抗日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冉莊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回憶那一段抗日歷史。
  • 《三國英雄壇》簡單難度官渡之戰怎麼過 官渡之戰通關攻略
    導 讀 三國英雄壇簡單難度官渡之戰怎麼過?
  • (部編)五年級語文上冊《冀中的地道戰》預習指導!
    3、理解地道戰取得成功的關鍵源於中國人民的智慧和保家衛國的頑強鬥志。二、學習要求。學習時,既要讓學生學習、運用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而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更要綜合運用前面所學的方法,準確、快速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 揭秘朝鮮「地道戰」
    地道內有可集結大規模兵力的廣場,3萬士兵可在1小時內實施滲透,不僅車輛、野戰炮,甚至坦克都可通行,而地道在韓國境內秘密出口有3個,分別用於常規戰和特種戰。近一個月後,韓軍對地道進行搜索,誰知朝鮮工兵鋪設的詭雷再次爆炸,造成7人死亡。  給首爾致命一擊  3年後的10月17日,韓軍又發現了第3條地道,這次還是在金富成的指引下發現的。
  • 地道戰的五個關鍵詞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聽說新疆有土城牆保護的經驗,了解後發現地道土壁情況和裸露的城牆不一樣。因為平原的土質,保護地道是個難題。當年,電影《地道戰》中地道內景,有不少是在攝影棚拍的。  漫長地道逐漸荒廢,直到今天仍在繼續,有些地道已經留在了記憶裡。在晉州市小樵村、任丘市培裡村、深澤縣北白莊等地,村民介紹,下雨時當地有抗日地道的地方,有時會出現塌陷;打井時,也會偶然有打出抗日地道。
  • 官渡之戰的許多精彩片段發生在延津
    記者張波通訊員張法祥古代戰爭史上,官渡之戰可謂知名度極高。這次大戰雖以中牟縣的官渡命名,但其眾多的精彩片段發生在延津,這也成為延津歷史上的一大亮點。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延津之戰」,與「白馬之戰」一起被歷史學家稱為官渡之戰的「前哨戰」,易中天在《品三國》中,稱之為官渡之戰的「第一個階段」。
  • 河北地道戰自古有之,抗日戰爭時期發揚光大
    河北地道戰給日軍以重創,鞏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河北地道主要分布在冀中平原,1945年冀中軍區司令楊成武對冀中地道戰進行總結,把地道戰分為三個階段即秘密地窖、隱蔽地道、戰鬥地道。&34;時期,地道戰成效顯著。
  • 地道戰景區,被「漢奸」和垃圾攻陷!
    看著河北冉莊地道戰遺址景區內,到處穿著國民黨和偽軍軍服,在「青天白日」旗前擺剪刀手照相的男男女女,刀哥身邊的遊客感嘆著。在刀哥的童年裡,《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平原遊擊隊》是電影黑白片的「四大天王」,津津有味、百看不厭的存在。
  •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忻州市定襄縣城西2.5公裡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莊、北京焦莊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碑後是1999年建立的定襄縣著名黨史人物展廳,展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部分定襄人民優秀兒女。門匾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史進前將軍題寫。展廳內容採取以人敘歷史的方法展現了定襄史上重大歷史事件。
  •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也不是
    拋去名著從歷史角度來講,三國時期是曹魏去世之後,曹丕篡漢也就是220年開始的,直至吳國滅亡結束,時間節點為280年。而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曹操既然不是三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官渡之戰也不是。三國鼎立確實可以作為標誌性歷史行為,但以三國演義來看歷史則不大妥當,名著畢竟是小說,文學色彩和主觀意願難以避免。
  • 軍教片《地道戰》故事,高傳寶的原型犧牲了,彩色版本發布了
    在中國電影歷史上,有一個特有名詞「老三戰」,分別是《地道戰》《地雷戰》和《南徵北戰》,其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地道戰》了,除了這部電影發行拷貝多(3700個),觀看人數多(超過30億人次)之外,該片還有兩首經典插曲,其中同名主題曲《地道戰》簡直就是每年大合唱比賽的常規曲目。
  • 一村一寨總關情:因「官渡之戰」而聞名的官渡橋村
    轄區耕地610畝,土質肥沃,特產有西瓜、大蒜,為縣良種瓜基地,官渡無籽西瓜行銷東北各省。官渡橋村因著名的官渡之戰發生在這裡,名揚天下。古往今來,前來尋跡覓蹤,憑弔先人的有志之士在此留下大量的文學作品,使官渡橋村名聲遠播,今建有官渡古戰場旅遊區供人憑弔。
  • 官渡之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曹操為什麼獲勝了呢?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軍與袁紹軍之間的戰役,這場戰役意義非凡,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官渡之戰的經過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