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很多消息都指出,印軍在其邊境地區受不了嚴寒,很可能開始後撤了。
但同時,印度媒體卻又開始頻繁炒作,印軍在中印邊境建造各種特殊設施。這不,"地道戰"都來了!
據《今日印度》網站11月18日,《印度斯坦時報》網站22日分別報導稱,印軍深入研究了中國的"作戰手冊",開始部署"地道防禦工事"來阻止"越界行為"。
報導稱,中國曾在抗日戰爭中,成功使用"地道戰"來對付日軍,而北越也曾使用相同的戰術來對付美國人。"地道戰"或"坑道戰"這一戰術,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能夠進行有效抗爭的好辦法。
據印軍高級軍官表示,印軍開始挖掘地道,並在其中埋置了大直徑的鋼筋混凝土管道,以保護部隊免遭襲擊。這些水泥管道的直徑在1.8米到2.4米之間,能夠讓士兵方便地在不同地點之間進行轉移,且不會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
同時印軍軍官稱,建設這些地道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供暖,確保士兵免受嚴冬低溫與暴風雪的影響。
大國之巔認為,看來印軍已經在風雪中,無法堅持建造地表上的營地了,只能如"穴居人"一般,轉入地下了。
"地道戰"是我們中國軍民抗擊侵略者的一項"法寶"戰術,印軍只怕是在"班門弄斧",生搬硬套地使出來,恐不得其法。
在歷史上,我國軍民主要是在冀中平原挖掘和利用地道,與日偽軍進行鬥爭的。這是一個因地制宜的戰術,主要在廣闊的大平原地區使用,比較容易進行挖掘。
雖然我軍在上甘嶺的山地上,也使用了這種挖掘、依託坑道,進行堅守防禦的作戰戰術。但畢竟也不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嚴寒、缺氧的高原極端惡劣環境進行的。
然而,現在的印軍卻是在布滿巖石,風雪交加,氣候極度惡劣的高原地區,妄圖"複製"我國坑道作戰的戰術,其施工難度可想而知。印軍現在連地面上的普通建築,都難以建造完成,更何況挖掘地下!
因此,以上事情,很可能是印軍難以完成軍營建設時的一番託詞。也許只是隨便挖個大坑,鋪設水泥管道後讓士兵居住其中。雖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抵禦嚴寒,但居住條件的惡劣,可想而知!
目前,有很多消息都說印軍正在後撤,而印軍挖掘地道的報導,似乎又表明印軍是準備堅守。這兩種消息看似矛盾,其實卻恰恰表明,印軍必然是想留下來的,但準備工作不足,扛不住嚴寒,只能留守一部分士兵,其餘則溜之大吉!
對比印軍缺衣少食、轉入地下、坑道的情況,在我方這一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我們戰士的單兵保暖抗寒裝備與住宿、防寒條件,完全不是印軍所不能比擬的。
很多相關報導都指出,我方在高原新建的營房堅固耐用,安裝有太陽能板,提供暖氣。這些新技術建造的營房不僅防寒保暖,甚至24小時熱水供應保證洗澡。我們的戰士們吃得香、睡得好,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大國之巔最後認為,"地道戰"是我國軍事學術思想中的一項寶貴經驗,反映了我國軍民在艱苦卓絕條件下,保存自身實力,與敵人抗爭的偉大精神。但在條件允許下,我們並不需要使出這種戰術,讓戰士們吃苦受累。
中印邊界對峙,是一場消耗戰,是大到統帥決策力度,小到士兵頑強品質的意志力消耗,也是雙方後勤、支前力量的消耗,拼的就是國力、錢與物!
相信我們耗得起,而對方必定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