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用起了中國的「地道戰」?班門弄斧!

2020-12-18 熱評大國之巔

近期,有很多消息都指出,印軍在其邊境地區受不了嚴寒,很可能開始後撤了。

但同時,印度媒體卻又開始頻繁炒作,印軍在中印邊境建造各種特殊設施。這不,"地道戰"都來了!

印軍在高原上的營地

據《今日印度》網站11月18日,《印度斯坦時報》網站22日分別報導稱,印軍深入研究了中國的"作戰手冊",開始部署"地道防禦工事"來阻止"越界行為"。

報導稱,中國曾在抗日戰爭中,成功使用"地道戰"來對付日軍,而北越也曾使用相同的戰術來對付美國人。"地道戰"或"坑道戰"這一戰術,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能夠進行有效抗爭的好辦法。

據印軍高級軍官表示,印軍開始挖掘地道,並在其中埋置了大直徑的鋼筋混凝土管道,以保護部隊免遭襲擊。這些水泥管道的直徑在1.8米到2.4米之間,能夠讓士兵方便地在不同地點之間進行轉移,且不會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

同時印軍軍官稱,建設這些地道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供暖,確保士兵免受嚴冬低溫與暴風雪的影響。

大國之巔認為,看來印軍已經在風雪中,無法堅持建造地表上的營地了,只能如"穴居人"一般,轉入地下了。

"地道戰"是我們中國軍民抗擊侵略者的一項"法寶"戰術,印軍只怕是在"班門弄斧",生搬硬套地使出來,恐不得其法。

地道戰是我國軍民與強敵抗爭的法寶

在歷史上,我國軍民主要是在冀中平原挖掘和利用地道,與日偽軍進行鬥爭的。這是一個因地制宜的戰術,主要在廣闊的大平原地區使用,比較容易進行挖掘。

雖然我軍在上甘嶺的山地上,也使用了這種挖掘、依託坑道,進行堅守防禦的作戰戰術。但畢竟也不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嚴寒、缺氧的高原極端惡劣環境進行的。

然而,現在的印軍卻是在布滿巖石,風雪交加,氣候極度惡劣的高原地區,妄圖"複製"我國坑道作戰的戰術,其施工難度可想而知。印軍現在連地面上的普通建築,都難以建造完成,更何況挖掘地下!

因此,以上事情,很可能是印軍難以完成軍營建設時的一番託詞。也許只是隨便挖個大坑,鋪設水泥管道後讓士兵居住其中。雖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抵禦嚴寒,但居住條件的惡劣,可想而知!

目前,有很多消息都說印軍正在後撤,而印軍挖掘地道的報導,似乎又表明印軍是準備堅守。這兩種消息看似矛盾,其實卻恰恰表明,印軍必然是想留下來的,但準備工作不足,扛不住嚴寒,只能留守一部分士兵,其餘則溜之大吉!

對比印軍缺衣少食、轉入地下、坑道的情況,在我方這一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我們戰士的單兵保暖抗寒裝備與住宿、防寒條件,完全不是印軍所不能比擬的。

乾淨、敞亮、暖和的新營房!

很多相關報導都指出,我方在高原新建的營房堅固耐用,安裝有太陽能板,提供暖氣。這些新技術建造的營房不僅防寒保暖,甚至24小時熱水供應保證洗澡。我們的戰士們吃得香、睡得好,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大國之巔最後認為,"地道戰"是我國軍事學術思想中的一項寶貴經驗,反映了我國軍民在艱苦卓絕條件下,保存自身實力,與敵人抗爭的偉大精神。但在條件允許下,我們並不需要使出這種戰術,讓戰士們吃苦受累。

中印邊界對峙,是一場消耗戰,是大到統帥決策力度,小到士兵頑強品質的意志力消耗,也是雙方後勤、支前力量的消耗,拼的就是國力、錢與物!

相信我們耗得起,而對方必定崩潰!

相關焦點

  • 邊境印軍搞地道戰?現代戰爭的老掉牙,中國網友:關公面前耍大刀
    說起地道戰,大家都不陌生,中國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但是我們的鄰國印度,卻認為地道戰可能是在邊境衝突中制勝的妙招。印度在邊境部署地道據印媒11月22日報導,在深入研究中國的「作戰手冊」後,印度已在中印邊境部署了「地道防禦工事」,預防來自中國邊境部隊的「越界行為」。根據印度高級指揮官稱,印軍在地道中設置大直徑的鋼筋混凝土管道,方便部隊在不同地點之間進行迅速轉移,而不會直接被敵方的火力覆蓋造成損失。
  • 班門弄斧找錯了對手!患火力恐懼症的印軍計劃在高原展開地道戰
    而火力不足恐懼症傳染到印軍後,這個號稱南亞無敵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也試圖照葫蘆畫瓢,計劃在高原邊境地帶以地道防禦戰術抗衡鄰國。印軍計劃在高原展開地道戰進行防禦國人常年來對地道戰可謂熟悉至極,這種起源於抗戰時期華北大平原的敵後遊擊作戰曾經是八路軍正規部隊和地方民兵用於反擊日軍掃蕩的經典戰術。
  • 印軍在中印邊境用上「地道戰」?當心,至少對印軍有點實用
    而隨著11月即將接近尾聲,中印邊境的氣溫很快就會降至零下30至40攝氏度,封山的大雪最深可以達到將近12米,本以為接下來就看誰的後勤保障更完善了,但印軍這時候偏偏又在邊境有了新動作。 環球網11月23日報導稱,有印度媒體指出,印度軍隊已經深入學習了中國軍隊的戰鬥經驗,拿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新戰法,聲稱能夠有效地遏制解放軍的「越界行為」。
  • 印版「地道戰」?中印邊境太冷了,印軍挖地洞一邊禦寒一邊備戰
    (高原上的印軍)環球網11月23日引述印度媒體《印度斯坦時報》的報導稱,印度軍隊已經深入研究了中國的"作戰手冊",部署了"地道防禦工事"來阻止"越界行為"。報導表示,在以往的戰爭中,中國軍隊曾經使用地道作為一種作戰工具,有效擊退過日本軍隊;越南軍隊也曾經利用地道工事有效打擊侵越美軍。
  • 印軍在邊境有「大動作」,中國網友看後笑了
    ,利用這種機會,加緊挑撥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矛盾企圖引起衝突,從中獲利。據悉,隨著「拉達克」地區愈發寒冷,印度媒體開始頻繁炒作印軍在中印邊境的各種特殊設施。據印媒《近日印度》11月18日稱,印軍已為該地區的所有部隊完成居住設施建設,包括建造快速拼裝式的庇護所。
  • 中國最早地道戰發生在戰國 三國官渡之戰是地道戰
    在中國古代、近代乃至世界歷史上,地道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1.官渡之戰原是地道戰  在中國電影史上,抗戰電影《地道戰》締造了近半個世紀的「放映傳奇」。數據顯示,有近30億觀眾看過此片。該片的許多內容都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各地軍民實際作戰的經驗總結。如今,電影的拍攝地保定市冉莊地道也成了旅遊景點。
  • 班門弄斧!印軍在中印邊境「挖地道工事」,不怕一發鑽地彈?
    班門弄斧!印軍在中印邊境「挖地道工事」,不怕一發鑽地彈?
  • 印軍在中印邊境大修地道,軍事專家:不會是地道戰,也絕非上甘嶺
    本以為印軍在班公湖山頭被中國微波爐武器炮轟,然後做鳥獸四散逃竄,領略了中國軍隊和中國高科技的厲害後,可以消停一大段時間了,但是印軍只是消停了一口氣後,就又開始捲土重來了。你說這印軍,可真是真「擰」呀。但這次印軍也變換了新花樣。
  • 印度軍隊要玩兒高原地道戰?也不看誰是地道戰的祖師爺
    說起地道戰來,相信所有的國人都不會陌生,說不定腦海中還會響起「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的旋律。 的確,在抗日戰爭中,敵後軍民使用地道戰的方式堅持了平原抗日鬥爭,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而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坑道防禦工事也是地道戰的拓展和豐富。
  • 我軍前線更替重型戰機,印軍想打地道戰,網友樂了:誰才是祖師爺
    不過最近,眼見著解放軍至今依舊沒有放鬆在邊境局勢上的警惕性,印媒也開始透露印軍的對抗方式。不過這個方式一說出來,卻把網友給逗樂了。 我國《環球時報》在11月23日,援引了《印度斯坦時報》的報導顯示,印度軍方為了有效應對與中國的對峙局面可能出現的升級,制定了一個「中國作戰手冊」。打算通過使用「地道防禦工事」,來阻止中國未來可能出現的越界行為。
  • 走進當年抗戰歲月,冉莊地道戰遺址讓人激情燃燒
    地道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河北清苑縣冉莊地道戰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作戰方式。在鬥爭實踐中,冉莊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和艱苦的勞動,把地道網建設得十分完備。從用途來看,可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內有指揮部、休息室、儲糧室,設有路牌和油燈,還有地下兵工廠。
  • ...乃堆拉山口移交印軍屍體及軍用物資一一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親歷記
    次日上午,印軍陣地上的輕武器停止射擊,我軍隨即也停止了射擊。15日19時,我軍乃堆拉山口指揮所收到總部電報:「將印軍入侵時遺棄在我軍陣地上的屍體、武器彈藥及軍用物資集中起來,通知印軍16日12時到山口領取,並擬好移交方案立即上報總部。移交中應指出,這次衝突是印軍挑起的,侵略中國不會有好下場。我方代表由馬學政副參謀長擔任。」
  •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新華社石家莊1月6日電(記者李繼偉)「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這是經典影片《地道戰》的插曲,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軍民團結,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景況。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軍民在武器裝備差、生活條件艱苦、鬥爭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軍民團結一心,採取以遊擊戰術為主的靈活主動戰法,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因地制宜發明了「地道戰」等多種鬥爭方式。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
  • 豐縣張後屯村地道戰遺址即將對外開放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蔡思祥 通訊員 郭嫽)10月25日,投資300餘萬元的豐縣首羨鎮張後屯村地道戰遺址項目正式建成即將開門迎客。首羨鎮地處蘇魯兩省四縣交界,是豐縣湖西革命老區的發源地和核心區。該鎮擁有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境內有湖西秘密交通線和崔莊戰鬥、王堂戰鬥、李藥鋪地道戰等一大批紅色資源。
  •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忻州市定襄縣城西2.5公裡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莊、北京焦莊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碑後是1999年建立的定襄縣著名黨史人物展廳,展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部分定襄人民優秀兒女。門匾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史進前將軍題寫。展廳內容採取以人敘歷史的方法展現了定襄史上重大歷史事件。
  • 冉莊地道戰遺址,地道戰電影中經典場景都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冉莊地道戰遺址位於我國河北山保定市西南30公裡處,因為1965年上映的《地道戰》電影,讓全國人都知道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人民利用創新的地道戰方式抗日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冉莊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回憶那一段抗日歷史。
  • 抗戰時真實地道戰:三通立體地道網似地下迷宮
    >地道戰》中的那棵老槐樹,依舊矗立在冉莊村中央,它見證了那段烽火歷史。1938年,冉莊村民張森林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冉莊第一名共產黨員。張森林在冉莊秘密發展了幾名共產黨員,建立起冉莊秘密黨支部,並任村支部書記。為了隱蔽,張森林在自家紅薯窖下掏了一眼大深洞,洞裡放了小木桌和油燈,在洞裡召開會議。這個洞是冉莊地道的雛形和開端,此後張森林號召冉莊的黨員、幹部、群眾,挖了很多這樣的隱蔽洞。冀中淪陷,冀中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 「地道戰嘿地道戰」,打得侵略者魂飛膽也顫
    當時恰逢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影片在全國上映後,立刻引起轟動,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截至20世紀初,《地道戰》已創造出超過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該片還曾經被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數十個友好國家。
  • 遊清苑冉莊地道戰遺址和宋三陵,獲知此地是宋太祖趙匡胤故裡
    冉莊地道戰遺址,對於我這個從小無數次看過《地道戰》電影的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到實地看一看也是園了一個夢。冉莊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AAAA級景區,主要景點為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和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
  • 地道戰的五個關鍵詞
    新華網石家莊8月26日電(記者王文化 任麗穎 王昆)從耄耋老人的喃喃細語中還原細節,從了無痕跡的村莊農舍裡鉤沉史實……如今在冀中,尋訪地道戰不是件輕鬆的事,但不屈與奮起在大平原上留下的印記,即使在70年之後,仍然能點擊出鮮活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