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道戰自古有之,抗日戰爭時期發揚光大

2020-09-19 歷史與文化縱橫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地道戰天下聞名,有關統計表明,在抗日戰爭時期,河北挖的地道總計裡程達到2萬5千裡,相當於一個地下長城。河北地道戰給日軍以重創,鞏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河北地道主要分布在冀中平原,1945年冀中軍區司令楊成武對冀中地道戰進行總結,把地道戰分為三個階段即秘密地窖、隱蔽地道、戰鬥地道。&34;時期,地道戰成效顯著。1941年到1944年底,冀中地道已達1萬公裡以上,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覆蓋周圍直徑130公裡,地道戰分散於冀中8000個村莊。

古地道現在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成旅遊景點

其實,冀中平原地道戰由來已久,在北宋遼金時期就存在,用於躲藏和戰鬥。《元史》記載,真定飢,群盜據城叛,民皆穴地以避之。真定即現在正定縣,

曾大父當金季兵起,窾山麓為洞,奉其親以居,傍窾大洞,匿其裡中百人」。

曾大父是河北邯鄲人。當時挖的地道已久很大了,用於藏人,不是作戰。

地道戰

永清、霸縣有規模可觀的古地道,連綿10幾個自然村,有的地道高1.5米,寬0.5米,洞中曲折,有屯糧、聚兵之處。1982年雄縣農民打井時發現磚砌地道,主道高0.9米、寬0.8米,在三合土夯實的基礎上單磚砌十一層,再起券而成。主道兩側有燈龕。進入主道30多米處,兩側有相對的藏身洞,往前數米拐角處有一隱蔽石板,揭開石板可見一方坑,從方坑經過一條支道進入內室。內室長3米,寬2.7米,高1.62米。四周牆角砌有氣眼,牆頂部有燈龕,東西牆有相對的券洞兩個,券洞內有陶瓷生活器具。

地道出口

北宋澶淵定盟前的數十年間,白溝河兩岸始終是宋遼雙方反覆爭奪的地盤,澶淵之盟後,遼朝仍不肯放棄對白溝河南岸的領土要求,1042年遼興宗趁宋夏交戰之機,向宋索取後周時佔領的瓦橋關以南十縣之地(其中就包括霸州)。今天發現的古地道主要分布在永清至霸縣和永清至信安鎮之間,而這一帶正是雙方激烈爭奪的地方。山西與河北中、南部一帶義軍,堅持抗金,他們有力配合了王彥「八字軍」和宋軍,當時所部將士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歷史冷知識# 這些地道主要用於作戰,到了1946年,日本已經投降,就基本掩埋了。

相關焦點

  • 冀中平原北宋年間古地道與抗日戰爭時期地道分析與比較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地道戰天下聞名,有關統計表明,在抗日戰爭時期,河北挖的地道總計裡程達到2萬5千裡,相當於一個地下長城。河北地道戰給日軍以重創,鞏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河北地道主要分布在冀中平原,1945年冀中軍區司令楊成武對冀中地道戰進行總結,把地道戰分為三個階段即秘密地窖、隱蔽地道、戰鬥地道。"反掃蕩"時期,地道戰成效顯著。
  •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新華社石家莊1月6日電(記者李繼偉)「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這是經典影片《地道戰》的插曲,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軍民團結,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景況。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軍民在武器裝備差、生活條件艱苦、鬥爭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軍民團結一心,採取以遊擊戰術為主的靈活主動戰法,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因地制宜發明了「地道戰」等多種鬥爭方式。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
  • 跟著《地道戰》《小兵張嘎》,走一趟老電影裡的紅色之旅
    1963年上映的劇情片《野火春風鬥古城》,講述了抗戰時期,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在敵人內部進行鬥爭的故事。電影的背景華北某古城,是以河北保定為原型。無獨有偶,《敵後武工隊》也以抗戰時期的保定清苑縣一帶為背景。
  • 中國最早地道戰發生在戰國 三國官渡之戰是地道戰
    1.官渡之戰原是地道戰  在中國電影史上,抗戰電影《地道戰》締造了近半個世紀的「放映傳奇」。數據顯示,有近30億觀眾看過此片。該片的許多內容都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各地軍民實際作戰的經驗總結。如今,電影的拍攝地保定市冉莊地道也成了旅遊景點。  其實,我國最早的地道戰應該發生在戰國時期。
  • 走進當年抗戰歲月,冉莊地道戰遺址讓人激情燃燒
    地道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河北清苑縣冉莊地道戰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鬥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作戰方式。在鬥爭實踐中,冉莊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和艱苦的勞動,把地道網建設得十分完備。
  • 冉莊地道戰遺址,地道戰電影中經典場景都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冉莊地道戰遺址位於我國河北山保定市西南30公裡處,因為1965年上映的《地道戰》電影,讓全國人都知道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人民利用創新的地道戰方式抗日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冉莊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回憶那一段抗日歷史。
  • 打卡老物件|走進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焦莊戶在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在抗日戰爭時期,焦莊戶人民利用地道同敵人進行英勇頑強的鬥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人民戰爭的歷史篇章。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現供遊客參觀的地道長度為830米,包含30米原始地道。
  • 走進崢嶸歲月,感受人民的智慧,《冀中的地道戰》知識點概括!
    地道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一種作戰方式,《冀中的地道戰》分別從冀中地道戰出現的原因、地道如何方便人民生活生產、如何對付和防禦敵人的「掃蕩」、地道裡的人如何了解地面的情況等方面做了詳細介紹,歌頌了我國人民在對敵鬥爭中展現出來的無窮無盡的智慧和頑強鬥志
  • 印度軍隊要玩兒高原地道戰?也不看誰是地道戰的祖師爺
    說起地道戰來,相信所有的國人都不會陌生,說不定腦海中還會響起「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的旋律。 的確,在抗日戰爭中,敵後軍民使用地道戰的方式堅持了平原抗日鬥爭,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而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坑道防禦工事也是地道戰的拓展和豐富。
  •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忻州市定襄縣城西2.5公裡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莊、北京焦莊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共分六大部分,重點宣傳黨史人物63人,一般介紹73人,每部分展出的人物都是建國以前入黨的老黨員,按入黨先後為序排列並配有230多幅珍貴的歷史事跡圖片,15000多文字說明,其中有定襄劉胡蘭式的抗日女英雄陳志卿,被譽為定襄李向陽式的抗日英雄樊金棠,更有民族英雄續範亭;在黨政領導中有原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同志,原國家新聞出版署長杜導玉,指導我國改革開放的馬列主義經濟學家馬洪同志,定襄縣還有從1955年到1964
  • 緬懷,致敬|走進李館地道戰舊址,重溫那段抗戰歷史
    9月3日,商丘市民李美帶著家人來到民權縣北關鎮李館地道戰舊址,重溫革命崢嶸歲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洗禮。李館村位於民權縣城北31公裡處。抗戰時期,李館村人民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所挖的縱橫25公裡的連村地道,另有「壯志臺」、「血水井」和「英烈院」等革命遺物和建築物,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打卡老物件|走進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焦莊戶在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在抗日戰爭時期,焦莊戶人民利用地道同敵人進行英勇頑強的鬥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人民戰爭的歷史篇章。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現供遊客參觀的地道長度為830米,包含30米原始地道。
  • 這些年私藏的門票之河北(四)
    平原奇觀、二戰奇蹟—冉莊地道戰冉莊地道戰,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裡處,是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鬥爭中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這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越而過。
  • 「地道戰嘿地道戰」,打得侵略者魂飛膽也顫
    編者按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產生了很多部經典的戰爭題材影片,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充滿愛國主義情懷,弘揚革命英雄主義,感染、教育了幾代人,並傳唱至今,如《我的祖國》《英雄讚歌》《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誰不說俺家鄉好
  • 還記得經典老電影《地道戰》嗎?河北省冉莊村,那段悲壯的抗戰歷史
    在河北省的清苑縣,有一個名為《冉莊》的村莊,村裡有一棵老槐樹,樹上吊著一口大鐘。這棵老槐樹早已死亡,但每天都會有無數遊人專門來到樹下,只為了看看樹、敲敲鐘。
  • 地道戰遺址-冉莊,有怎樣的歷史
    冉莊,一個因地道戰而出名的小村莊,在戰爭年代成為冀中人民展開了鬥爭,打擊日軍的模範村。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南侵,採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進行滅絕人寰的「大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 國內最完整的地道戰遺址 52條地道上下3層有陷阱休息室指揮室
    晉察冀邊區根據地西線的重要門戶,戰爭年代,全縣一百五十七個自然村就有八十多個挖有地道。解放戰爭後期,西河頭村更是抵禦智村、忻縣、太原之西面之敵進犯定襄城東解放區的重要屏障和門戶。整個地道集中運用了當地人民對敵鬥爭的經驗,地道內既有保障安全的各種生活設施,又有便於作戰的各種戰鬥之事
  • 印版「地道戰」?中印邊境太冷了,印軍挖地洞一邊禦寒一邊備戰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軍民曾用地道戰的戰法有效打擊日本侵略者)為此,印度人還計劃使用大量的鋼筋混凝土管道來鋪設地道。根據印度軍隊高級軍官的規劃,這些混凝土管道的直徑在6到8英尺(1.8米到2.4米)之間,而且這些地道工事不僅僅可以用於調動部隊、部署兵力,還可以用於防寒,可以說一舉兩得。
  • 致敬平民英雄的抗戰電影《奇襲地道戰》,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呢?
    他們的戰鬥地點或許跟我們的革命先輩不同,但這群人卻都有同一個名字:平民英雄。而這部新出的電影《奇襲地道戰》正是為了致敬那些在抗日戰爭裡普通人的英雄,他們平凡卻又偉大。對於絕大多數有些年齡的中國人來說,《地道戰》算得上是抗戰影視劇中的第一ip,哪怕是後來《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也難以動搖其地位。
  • 古鎮旅遊推薦(之二)從電影到現實,《地道戰》中的「高家莊」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2020年9月刊撰文、攝影_人在旅途悠悠不知你是否知道,中國有一部播放量超過30 億次的經典電影。30 億次是什麼概念呢?中國有13 億人口,平均每人看過三遍,竟會有播放量這麼高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