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名的佛教文化內涵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姓名似乎是很平常的東西,我們天天說話,每時每刻都在使用著自己和他人的姓名。人們將它用於日常交際,也是不知不覺,毫不費力的。大概很少有人會意識到藏族人名乃是藏族祖先世代積累起來的極寶貴的財富。數萬年來,人類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創造了各種類型的文化。因地域、民族、宗教或其他種種因素的不同而千差萬別,而且最初大都互相隔離各具特色。隨著歷史的發展,隔離狀態逐漸打破。不同文化發生接觸,進行交流,使自身帶上其他文化的異彩。但是,藏族姓名中語言與地域變化卻相對較慢,其頑強的延續性和穩定性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來面目。

    藏族是全民信教的一個民族,最早信原始宗教,藏王松贊幹布時期,佛教傳入藏區,在與本教的鬥爭、融合中,逐漸形成幾乎是全民信奉的藏傳佛教。在外來文化中,對藏族文化影響最深的當然是佛教文化,不但遍及哲學、宗教、語言、音樂、美術、建築等各個方面,還在藏族人名上,綿延至今。古今姓氏藏語稱姓氏「銳」、「日」。「銳」為骨血意,日為族系意,合之為姓,為家族系統之稱號。藏族祖先有四姓氏、六姓氏、十八姓氏等不同說法。這些氏族後與其他部落融合,相繼派生出諸多姓氏。這些姓氏僅僅表明家族關係,並不意味社會地位的不同。古代藏族姓氏不下100餘種,其中戈烏、嚳、瓊、朱、勒、噶、鄂、界、青、年、涅、董、努、崩、波、鍾、熱、扒、瞞、擦、俄、向、冉、色、洛等為最具代表性之單姓;格星、基麥、古沙、兄江、吾曲、基角、嘎娃等為極常見的複姓。

    這些姓氏的準確含義今天已很難考見,不過從其讀音還能確知為古藏語的發語詞。用漢字記錄下來後,原義漸至湮沒,後世不知其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

    姓氏冠在名前,如戈烏·卻吉嘉措,嚳·西饒追珠、覺·西繞多吉,基角·達瓦威色等,間隔號前面的音節為姓,後面為名字。姓名中間加寫間隔號,一般使用於漢文翻譯中,藏文中不用間隔號。這說明,古代藏族有表示自己血緣關係的姓氏,有些藏族群眾還有其姓氏由來的手抄本,他們把它供在家中的神龕中。

    「後弘」期後,藏傳佛教達到其鼎盛,建立教派,完成體系,增強各教派的勢力並產生政教合一。由此,藏族姓名的構成開始複雜化,出現了以貴族家的家族名為姓,部落首領、巨商、頭人、大戶的家族名為姓,寺廟、拉章的名稱為姓,喇嘛、活佛的封號、尊號為姓,一般群眾則以籍貫、房名等為姓等。這類姓名的組成,一般為古代姓氏+家族名+本名,如噶倫東贊宇松,娘羅益西旋努、戈烏尕居卻吉益西等,其中的「噶」、「娘」、「戈烏」是古代家族姓氏,而「倫」意為大臣,「羅」意為譯師,「示居」指酉藏佛學院必修五部經典及其釋本已經初通的學位名稱,後面的附加成分是本名。這些姓名大致有三個成分,第一是姓氏,古方言,代表古代藏族的方言文化;第二是家族名,代表統治勢力的地方色彩文化;第三為本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佛教文化。

    大約從元代起,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大喇嘛、大活佛、地方上的土官等均有元、明、清各帝王朝廷封贈的封號、尊號,且越來越多,由於他們對帝王的崇拜,常常把封號、尊號置於本名前,原來的姓氏反而不用了。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不用姓氏,只用家族名和本名的習俗,雖然有些戶籍註冊、著書立說署名時用姓,但由於藏族的名字宇數多,再加上姓氏,稱呼時很不方便,所以經常只呼名,不稱姓。由此可見,藏族人今天重名不重姓,雖知有其姓而不常用,是有淵源的。

    另外,有些藏族地區,還常聽到有藏漢名字混合,即在藏名前加上漢姓,如李尼瑪、楊鄧珠、張達娃等,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二是與漢族通婚所致;三是20世紀初,四川總督兼邊務大臣趙爾豐在西康南路改土歸流,擬設縣治,在康南定鄉縣(今鄉城)仿漢族《百家姓》,集趙、帥、鍾、孔、布等百字編成《定鄉百家姓》。百姓承用某字為姓,便以此刻漢字圖章發用,以避免差錯。這就是西康藏區出現漢藏姓名混合使用的歷史原因。

    小孩的命名

    藏族對小孩命名的含義沒有特別的限定,更沒有平民百姓與貴族乳名的區別。只要擇定吉日後,父母把小孩抱到喇嘛或活佛的座前,請求給孩子命名。取名者根據孩子的屬相、性別,男孩多取象徵權力、勇猛和具有陽剛之氣的名字,女孩取名則多含有美麗溫柔之意。無論是男孩或女孩,其名字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且通常都有取名者所系教派的創始人或此派繼承者名字的一部分,如取名者系本教,則所賜名多含「擁忠」,噶舉派則多賜「噶瑪」,寧瑪派多賜「白瑪」,薩迦派為「貢噶」,格魯派則多為「洛松」等。這是取名者為了表示自己對上師的無限忠心。這類名字有四個字以上的,後加成分有自然界物體的,有祝願平安吉祥的,有寄託榮耀的,等等。

    少數父母在孩子未出生前,就請喇嘛、活佛給孩子取名,由取名者按一定格式,用正楷字寫在紙條上,捲成卷用護線繫著掛在母親身上,絕不向任何人公開,直到嬰兒出生後才拆開,始知其名。不過,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一般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的。

    另外一種方式是由長年近親或村中有威望的人取名,他們可按孩子出生的時間命名,如「米瑪」(星期二)、「次居」(初十)等;或以自然界物體取名,如「達瓦」(月亮)、「梅朵」(花)、「僧格」(獅子)等;有願寄託榮耀的,如「次仁」(長壽)、「齊美」(無死)等;有父母為使自己的孩子健康長壽,故意把小孩名字取得很賤的,如「其加」(狗屎)、「其珠」(小狗兒)、「流娃」(牛糞)等,有祈求下次生男孩的,如「布赤」「布珍」(招弟)等。無論是哪種方式取乳名,除因多病或與附近死人重名的外,俗人一般不願更換自己的名字。

    一生取數名

    藏族一生取數名並不隨其年齡、生活的改變而變化,而是由其身份的變化引起。主要出現在僧尼中。藏傳佛教對僧尼有嚴格的戒條,如果一個人出家,不管其年歲多大,必須經寺院活佛、經師剃度、授出家戒並重新取名,這個名字就是僧名,通稱法名,原來的乳名從此不用。另外,僧人在顯乘中受戒,傳經和講經時上師賜名;在密乘中灌頂、講授密法和傳授密訣時上師賜密諱;學習聲明時師尊賜名等的習俗,為此藏傳佛教的僧尼常常有多種名號,如名聞遐邇的作家珀東喬勒郎嘉(1375-1451)的乳名為擁忠松傑,法名是松傑嘉贊,受沙彌戒時親教師賜名為卻吉堅贊,由於他出生於珀東埃經院,學識極淵博,尤其在藏族作家中著書最富,共有133卷,世上少有,故稱他為珀東班禪喬勒郎嘉,還有別名晉美扎巴。這類一人多名的例子很多,這裡不贅。

    藏名少則兩個字,多則二十幾個字,但口語稱呼的書寫中,常有名字簡稱的習慣。藏族人聽到這類簡稱名,便可知其全稱大體是哪些個字。一人多名或長名很容易使不熟悉、不了解藏族人名的人感到迷惑,甚至認為是兩個、三個或四個人,如在1989年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名人辭典》中,將11世紀藏族著名翻譯家、佛學家瑪爾巴卻吉洛珠(1012-1097),又稱卻吉洛珠;13世紀著名學者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又稱薩迦班智達;十九二十世紀學者久米旁南傑嘉措(1846-1912),又名米旁嘉措等各看成兩個人,從而列出6人的簡介辭條。對於那些對藏族情況還不太熟悉的人士來說,在翻譯、查閱藏文資料時,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

    藏名的內涵

    藏族人名的意義包括多方面,內涵十分豐富,主要還是佛教文化。佛教未傳入藏區以前,藏名多為一人一名,內容古樸簡明。佛教傳入,尤其是後弘期以來藏名內容發生很大變化,大多浸染佛教色彩,並逐漸形成由僧人取名的例規。

    名字的內涵有借取佛陀名如松傑,菩薩名如絳央,本尊名如羌多,護法名如貢布,仙女名如卓瑪和佛經名如多德、杜娃,他們代表佛的智慧、慈悲、能力、佛法等;有弘揚佛教或佛教術語名的,如土登尼瑪(意為佛法和太陽)、丹巴達傑(弘揚佛教)、次稱(持戒)、金巴(布施)、索巴(忍辱)、追珠(精進)、桑登(禪定)、袞秋(三寶)、西饒(智慧)。三寶即佛家所說的佛法僧三寶,藏族群眾普遍信仰佛教,所以三寶既是敬信皈依的對象,也被普遍作為賭咒發誓的口頭語,意為向三寶作證。「次稱」等六個佛教術語在佛經中稱為「六度」,是大乘菩薩行修菩提心的主要內容,是佛教的靈魂。所以,藏族人名的內涵,不應忽視其極豐富的佛教文化色彩,這幾乎成為民俗民風、民族習慣。(文/噶瑪降村)

來源:中國西藏網

相關焦點

  • 藏族人名中蘊含的佛教寓意
    更有意思如下:尼,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瑪,瑪瑙,一種寶石。在西藏,無論是姓氏還是人名,都與藏傳佛教有著莫大的關係!他們出生之時便尋高僧喇嘛賜名,而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以信仰為重要規範。藏族人名的意義十分豐富,包括很多方面的內涵,最主要的還是具有深刻的佛教意義。在佛教未傳入藏區以前,藏族人大多都是一人一名,名字古樸簡明。
  • 西藏年底前有望出臺藏族人名漢字音譯轉寫規範-人名漢字 東姓 西藏...
    藏族人名漢字音譯轉寫確定四原則  拉瓊介紹,此次《藏族人名漢字音譯轉寫規範手冊》一共收錄人名大約5400條左右,基本涵蓋了目前90%的藏族人名,並制定了4條音譯轉寫基本原則。  第一,確定了以拉薩書面音為標準進行轉寫。由於藏語各地方言差別大,比如次仁的「次」發音,在昌都地區音譯成「澤」,在青海、四川等地又音譯成「才」。
  • 走進霞給村領略藏族文化
    ,搭建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示範村,讓遊人領略藏族文化,變成了來香格裡拉旅遊必去的地方。霞給民族文化生態保護示範村在藏族原村落的基礎上,建成了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的最後一站藏族文化走廊,佔地500畝,22戶人家,共120人,是一個融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藏族自然村落,村內保持著典型的傳統藏族民居建築,藏族獨有的生活生產習俗、藏傳佛教文化、飲食文化及傳統民間手工藝文化的展示。
  • 藏族面具文化的歷史探源
    不同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個性,就面具而言,無論在造型上,還是其內涵方面,都顯示出各自鮮明的特點。藏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也有屬於學術界當今通稱的「儺文化」,所以面具成為藏族文化中最具魅力、最具神秘感的造型文化之一。面具在藏語中稱之為「芭」,它不僅在寺廟「羌姆」中被廣泛應用,而且在藏戲、民間祭祀和民間舞蹈中也同樣受到青睞。
  • 代表藏族佛教文化的金剛舞,號稱見之不入地獄得解脫
    藏傳佛教在大型法會及特殊節慶之時,用歌舞的方式表達佛菩薩神變幻化度眾生。農曆正月十四,在甘肅省甘南的卓尼縣,貢巴寺舉行了盛大的法舞表演。有些地方藏曆正月十五日跳金剛舞,因為那天是本波佛教創造人敦巴辛饒彌沃誕辰的日子,那一天是一年當中很吉祥的日子,是佛的日子。那一天跳金剛舞也是紀念佛祖,也是為了佛法能弘揚全世界,解脫眾生的痛苦,和平世界,人民的生活安樂,徹底成佛。
  • 印第安人名翻譯策略探究——以《印第安律師》中的人名翻譯為例
    在《印第安律師》一書中,出現了大量帶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印第安人名,如何對其進行翻譯,首先要分析印第安人名的特點,了解這些名字所蘊含的印第安文化。本文將從印第安人名的特點、印第安人名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以及翻譯技巧三方面入手,探析印第安人名的翻譯策略,在翻譯的同時,較好地展現印第安人名的獨特之處,以及其所蘊含的印第安人文化。
  • 藏傳佛教:甘肅省天祝藏族民間藝術
    佛教在線6月14日消息  據中廣網訊:建築 由於藏傳佛教在藏族社會中佔重要地位,佛教建築極為興盛,遍布各地.因此,藏族建築藝術的卓越成就和優秀傳統,在寺院建築上表現的特別突出。同樣,在甘肅省天祝藏區,建築藝術主要表現在寺院建築之上。這些建築,按其用途,分為經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按其建築結構,分為石木和土木兩類;按其形式,分為藏式和藏漢混合式兩種。
  • 藏族:苯教和佛教的鬥爭與融合
    宗教是心靈對世界最原始樸素的認知產物,藏傳佛教尤其如此。它傳承了苯教的泛靈元素,對大自然的崇拜,轉山轉水轉佛塔。藏族先民認為族群裡最強的人是天神之子,即「贊普」。西藏的歷史典籍《柱間史》中記載「賽苯波、瑪苯波、東苯波、奧苯波等12名有識之士正在獻祭神靈。」,這是苯波教後世名稱的真正由來。也有學者認為,苯波的「BO」與蕃是同根同源的稱謂。
  • 藏族歷史文化簡編
    藏族是青藏高原原住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七世紀初吐蕃建政,開始與唐朝頻繁接觸,同期佛教從天竺傳入,藏傳佛教成為普遍信仰,公元十至十六世紀是藏文化的興盛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藏在漢語稱番藏音為博巴。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內訌分裂瓦解,互相徵伐持續400多年,公元十至十二世紀,佛教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領域,其上層與當地首領關係密切互為利用,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社會體制。公元1244年蒙古宗王闊端與西藏薩加派活佛薩迦班智達舉行了涼州會盟。公元1271年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西藏地區成為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至此正式納入中央直接管轄。
  • 佛教因果報應論及其文化內涵——朱詠
    佛教因果報應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由因果關係支配,強調每個人的善惡行為必定會給自身的命運帶來影響,產生相應的善惡報應,由此引起人們在前世、現世和來世的輪迴。由於佛教因果報應論與中國傳統的天命論相融通與儒家理論相協調,因而更具中國特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強調因果律的普遍性。
  • 儒家不再居正統 魏晉人名「僧」「道」多
    西晉的姓名文化,基本上是東漢和三國的延續,到了東晉和南北朝,隨著佛教和道教的興起,出現了大量含有「玄」、「道」、「僧」、「法」、「慧」等字的人名。文/圖 鍾葵兩晉人為免重名取單名多用生僻字從姓名形式上講,東漢、三國、西晉可以劃分為一個時期,其最大的共同點是人人取單名,男女成年後取字也成為普遍現象。復名(二字名)重新出現是在東晉,此後逐漸增多。
  • 民族史:藏傳佛教對蒙古影響,蒙古族不斷向藏族,聚居區擴張勢力
    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在歷史上,元代自八思巴起,藏傳佛教中薩迦派的歷代傳人都為元室帝師,藏傳佛教流傳很廣。藏族也與蒙古族建立了更親密的關係。洪武元年(1368年)元室北遷後,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影響仍然很大。在各種史籍記載中,隨處都能找到藏傳佛教喇嘛活動的影子。
  • 《神秘的藏族舞蹈-熱巴舞》
    關於熱巴舞的由來,有一個很戲劇化的傳說在修建藏傳佛教寧瑪派的聖地類烏齊查傑瑪大殿時,工匠們遇到了妖魔的阻撓。他們日曬雨淋辛苦修築的房子,到了晚上便會被妖魔鬼怪蓄意搗毀。舞者迷惑了鬼怪,工匠贏得了時間,建起了氣勢雄偉的查傑瑪大殿從歷史上來看,據史料記載熱巴舞的產生約在公元十一世紀,由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所創建,大就是,大概是宋朝的時候,隨著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熱巴舞被創建。
  • 四川省阿壩州 藏傳佛教文化博覽園
    佛教在線訊  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匯處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是當年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地。阿壩有著「神山淨土」的美譽,也有「小西藏」之稱。這裡藏傳佛教教派齊全,規模宏大,宗教氛圍濃鬱,是藏傳佛教文化的博物館。在萬餘平方公裡的縣域內,20餘公裡長的成都-西寧主幹公路沿線就分布著藏傳佛教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覺囊派和藏族原始宗教苯波教大寺。
  • 藏族飲食文化——藏族不吃魚?其實藏族最忌吃的是驢肉跟狗肉
    大家都聽說過藏族人不吃魚肉,不吃魚在藏族是一個常態!藏族主要食物是餈粑、牛肉以及奶製品,部分藏族還以羊肉、豬肉作為主食。但並非所有藏族都不吃魚。例如藏區有一個俊巴漁村就是世代捕魚為生的村落。相傳這個地方世代以打魚為生,家家戶戶以打魚為主。也可以說是藏區唯一一個以捕魚為主業的村落。
  • 松贊林寺:雲南規模最大藏傳佛教寺院,藏族藝術博物館,宏偉!
    又有「藏族藝術博物館」之稱。和很多景區一樣,松贊林寺依靠景區的區間車進出,寺廟很大,依山而建,參觀寺廟需要爬很高的樓梯,寺廟裡面有專門講解的人員,應該也是藏傳佛教的信徒,講解員會專門帶你從一定規律的門進出,從而向你灌輸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對於藏族的佛教文化我不太了解,初見只是覺得這藏族的寺院和我之前見的差距還挺大的,裡外都不一樣。
  • 寶寶起名:有內涵有文化名字裡寫著四季
    古人將美好的情懷都寫進了詩詞中,因此很多家長們都喜歡用詩詞給寶寶起名,顯得有內涵有文化,名字取自詩詞也是情感的寄託。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些含有四季的名字。「時鳴」在詩中指鳥兒不時地鳴叫,用作人名取「一鳴驚人」之意,寓意才能出眾常常有過人之舉。 夏季出生的寶寶取名推薦:竹露出自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 西藏4大意象,感受藏族的民俗文化
    神山 藏傳佛教信奉萬物有靈,認為某一年神佛菩薩就會在某神山顯靈,比較有名的神山就是風馬旗 亦稱「五彩經幡」,風馬旗的顏色分白、黃、紅、綠、藍五種,每一種都有一種象徵內涵,因布條上畫有風馬一隻藏族認為轉經就相當於念經,他們通過這種方式懺悔往事、消災積德,所以轉經的人現在在西藏幾乎隨處可見。
  • 雲南規模最大的寺院,是藏族佛教的聖地,有著「小布達拉宮」之稱
    雲南是我國的邊疆省份,這裡有著美麗的風景,雲南浩瀚的天空,仿佛觸手可得的白雲,都是雲南最美的景色,在雲南生活著許多的少數民族,藏族就是其中一個,而雲南的香格裡拉是雲南進藏的必經之地,所以在雲南也有許多的藏族佛教文化,這裡的寺廟、佛塔。那麼你知道雲南最大的寺廟是那座嗎?一起來看看吧。
  • ...藏族文化 繼承發展 藏族傳統文化 藏文 拉加裡王宮 繼承和發展...
    新華社發    近些年來,達賴集團一直攻擊中國政府在西藏毀滅藏族文化,甚至使用「文化滅絕」之類聳人聽聞的詞彙。他們最近散布的《有關全體西藏民族實現名符其實自治的建議》中還提到「保護西藏的民族文化和特性只能靠藏人自己,其他任誰也沒有辦法達成」,「現今的西藏文化在各方面都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完全置事實於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