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泉州到廈門,福建之旅漸入佳境。在集美學村的南堤公園下車,沿著龍舟池走去,過南薰樓,到陳嘉庚陵園鰲園旁邊的海上餐廳就餐。飯後沿鰲園路走回集美中學,遊覽了歸來園,歸來園裡的歸來堂,以及歸來園後面的陳嘉庚故居。
廈門集美區的集美學村是集美各類學校的總稱,位於廈門集美半島。它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於1913年始傾資創辦,享譽海內外。學村總建築面積達三千餘畝,擁有在校師生十萬餘人,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一個教育體系。集美學村包括: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學院、集美師範專科學校、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專科學校(現已全部併入集美大學),集美歸國僑學生補習學校(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校、集美中學、集美小學、集美幼兒園等學校,還包括福南大會堂、圖書館、體育館、音樂廳、龍舟池、航海俱樂部等設施。
陳嘉庚(1874—196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清同治十三年出生於集美村。9歲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民國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
1913年,陳嘉庚回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1949年,應毛澤東的邀請回國參加政協籌備會。曾任政協全國副主席、人大常務委員、全國僑聯主席等職。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龍舟池——南薰樓——集美遊泳館——鰲園——道南樓——歸來園——陳嘉庚故居——集美中學
龍舟池全景,正面是集美中學道南樓,右面是集美中學南薰樓。一所中學,具有如此氣派的建築,被譽為全國最美的中學。
道南樓建於1962年春,是集美中學「嘉庚式」建築中最遲完工的一座,為晚期代表作。「道南」源自論語。
集美中學南薰樓,「嘉庚式」建築其最主要特點是「穿西裝戴鬥笠」,即樓體是西式的,屋頂是中式的,大量使用閩南本地產的細紋花崗巖。![]()
集美中學南薰樓1957年6月建成,樓名取自虞舜時南風詩:"南風之薰兮」。主樓高15層,全部用細紋花崗巖建造,綠瓦飛簷,為集美標誌性建築。
南薰樓前的馬路
從馬路到南薰樓,有高高的幾十級臺階。
南薰樓的說明
南薰樓前的陳嘉庚教育思想介紹
海上餐廳旁邊的集美中學遊泳池,背景是南薰樓。
在海上餐廳看鰲園,鰲園在集美學村東南角海濱,是陳嘉庚先生陵墓。高高聳立的是集美解放紀念碑。
爬上幾十級臺階,俯視提供遊客餐飲的海上餐廳。
這塊大理石碑在幾十級石階的高處,說明後面建築的由來,後面的建築是集美小學校舍。
集美小學校舍「延平樓」,得名附近的鄭成功軍事要塞「延平故壘」。建於1922年,四層磚木結構,紅色磚牆,綠琉璃瓦。
延平樓的大榕樹
集美中學道南樓前的龍舟池
龍舟池的龍舟
通往歸來園的綠地,幾人合抱的大榕樹。
前面是歸來園的大門
陳嘉庚的歸來園是個大公園,不要門票,左面是集美中學的教學區。
步入歸來園
歸來園的石屏高3米,寬7米,上面鑲嵌著毛澤東對陳嘉庚一生功績八字評價"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石屏前是陳嘉庚銅像。
陳嘉庚銅像是我國著名雕塑家潘鶴創作的,高2.3米,基座0.6米。
轉過石屏便是歸來堂,依然是「嘉庚式」建築,穿西裝戴鬥笠,西式建築中式屋頂。
「歸來堂」,原本是陳嘉庚想建一屋子讓海外親人回來可以住住,後來考慮要先建學校就一直拖著,到死也沒建。這房子是陳嘉庚去世後政府知道他的心願後再建的。陳嘉庚本人沒見過這房子。現在是紀念館。
歸來堂大廳,兩側是照片事跡介紹和遺物展覽。
中間是陳嘉庚父親,右面是陳嘉庚本人。
1945年毛澤東題詞,1984年鄧小平手書。
歸來堂的右側有路線指示,穿過後門的馬路,對面是陳嘉庚故居。![]()
陳嘉庚故居坐落於集美鎮後尾角,是陳嘉庚居住過的地方。參觀不要門票。
嘉庚路149號,陳嘉庚先生故居。
進門的介紹
陳嘉庚故居,始建於1918年,1938年被日本飛機炸毀,1955年修復,1980年重修。
現故居是1980年按小樓原來格局修繕的。
陳嘉庚故居
二樓走廊
二樓西側是陳嘉庚晚年的工作室、臥室、餐室和衛生間。
二樓正中的會客廳
會客廳
從二樓看樓下院子,門外馬路對面的中式屋頂建築是歸來堂。
![]()
歸來園左面的廈門集美中學是福建省重點中學,福建省一級達標學校。集美中學系陳嘉庚先生於1918年創辦,1920年7月定校名為「福建省私立集美學校」,1938年稱「私立集美聯合中學」,1939年1月稱「私立集美中學」,1962年更名為「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
中午時分,正好學生放學。
按理學校是不能隨意進去的,只是稍微探入門口拍張照片。
門外張貼著高考錄取榜單,不少學生被上海高校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