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99年!美英驅逐艦換基地,大英帝國怎能接受「不平等」協定?

2020-12-12 田瑞安

1940年9月2日,美國和英國達成一個重要的雙邊軍事協定,這就是二戰中著名的《驅逐艦換基地》,以此為標誌,美英兩國事實上結成同盟,雖然美國仍保持所謂中立。

按照協定,美國向英國提供50艘驅逐艦,而這些都是一戰前後服役的超齡驅逐艦,用羅斯福的話說就是一堆破舊不堪的艦船。作為交換,英國將位於西半球的多個軍事基地租給美國使用99年,包括巴哈馬群島、牙買加、特立尼達和英屬蓋亞那等,同時將百慕達島等兩處基地無償提供給美國使用。

從協定內容看,英國顯然虧了,辛辛苦苦打下的殖民地輕易交給了美國人,而且還是無比熟悉的「租期99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平等」的協定還經歷了一波三折。期間,沒落的大英帝國和強勢崛起的美國展開博弈,最終還是老老實實讓出了世界霸主寶座。

回看二戰初期的進程,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面對德國人在歐洲不斷進攻,東邊的國家總是依靠西邊的國家,防禦戰線也不斷向西移動。從波蘭移到法國,又從法國移到海峽對岸的英國。現在,面對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尤其是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大英帝國也開始考慮是不是把防線繼續向西移動了。

早在波蘭戰役期間的1939年9月,為了促使美國援助英國,還沒當上首相的邱吉爾就在內閣會議上提出向美國購買驅逐艦。

在會晤駐英大使老甘迺迪時,邱吉爾直截了當告訴美國人:英國一旦失敗,德國肯定要讓英國交出艦隊,如果那樣,你們美國人的煩惱就將開始了。

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就任英國戰時首相。五天後,他就迫不及待給羅斯福發去電報,要求美國向英國提供40艘或50艘驅逐艦。隨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再次被德國人趕出歐洲大陸,失去屏障的英國接下來不得不獨自對抗德國,邱吉爾更加焦慮了。

法國投降後,邱吉爾一邊強硬表態英國決不投降,一邊率領英國與德國死磕。作為一個島國,英國賴以生存的海上運輸線頻繁遭德國潛艇襲擊,邱吉爾一籌莫展。

在後來的回憶錄中,邱吉爾坦承:戰爭期間最令他焦慮的不是德國空軍的轟炸,也不是後來英國遠東艦隊的慘敗,而是鄧尼茨麾下的德國海軍。

為此,邱吉爾費盡心機要把「隔海觀戰」的美國人拉入陣營,期間,他把自己作為一名政客的老謀深算和虛偽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年7月,英國下令關閉滇緬公路,切斷了中國抗戰唯一的援助通道。在議會演講時,邱吉爾大言不慚道:大英帝國的對外政策應該靈活務實,在遠東,我們應該放下所謂的面子,答應日本提出的要求。

對美國人,邱吉爾則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時不時和羅斯福套近乎,再時不時同他談到英國艦隊的「歸屬問題」。邱吉爾就是要讓美國人明白:英國現在可以為美國當盾牌,當然以後也可以把美國人推到前臺,大西洋雖廣袤,但德國的實力擺在那,美國人還真得掂量掂量。

況且,當時德國人也在不遺餘力爭取英國,這一點從英國人在敦刻爾克「僥倖逃脫」和後來副元首赫斯「意外造訪」英國就可看出。

當時,美國人對歐洲戰局都不看好,上上下下被一片悲觀情緒所籠罩。能連任幾屆總統,羅斯福當然不是等閒之輩,在他看來,歐洲打得一團糟正是美國的機會。

一方面,美國願意看到英國被削弱,這也是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新霸主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美國又不願看到在歐洲倒下一個英國而崛起一個更強大的德國,這就面臨一個問題,為了維持「歐洲平衡」,美國必須對英國伸出援手。

於是,羅斯福力排眾議與英國達成驅逐艦換基地協定,隨後又不顧國內孤立主義者強烈反對而推動「租借法案」。第二年,羅斯福批准向英國提供10億美元的租借援助。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向盟國放出約500億美元援助,其中大英國協成員國共得到總額的60%, 而英國一家就拿到270億美元之多。

如此看來,英國人租借幾個海外基地換來的可不僅僅是50艘破舊的驅逐艦,傍上美國這棵大樹才是換來的最大價值。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請多指正 ;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租期99年!換來50艘破舊驅逐艦,大英帝國為何不覺得屈辱
    1940年9月2日,美國和英國達成一個重要的雙邊軍事協定,這就是二戰中著名的《驅逐艦換基地》,以此為標誌,美英兩國事實上結成同盟,雖然美國仍保持所謂中立。按照協定,美國向英國提供50艘驅逐艦,而這些都是一戰前後服役的超齡驅逐艦,用羅斯福的話說就是一堆破舊不堪的艦船。
  • 日本一個通牒,大英帝國就乖乖關閉滇緬公路?邱吉爾自有一套說辭
    「大英帝國的對外政策應該是靈活而務實地,為了維護遠東和平,我們應該放下所謂的面子,接受日本的要求,儘快做出關閉那條公路的正確決定。—溫斯頓·邱吉爾這是時任英國戰時內閣首相邱吉爾在議會演講的一段話,時間是1940年7月。
  • 如何評價大英帝國的功與過?
    由於美英兩國歷史上的獨特淵源,美國歷史學家眼中的「大英帝國史」,往往獨具隻眼,別有意味。《重鑄大英帝國:從美國獨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歷史學家、普立茲獎得主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的英國史的第二部,敘述了自美國獨立到「二戰」爆發後的英國歷史。
  • 甘地和大英帝國的衰落
    1851年的世界博覽會,正是維多利亞向世界炫耀肌肉。然而,就在這國運隆盛之際,大英帝國日後衰落和頹敗的跡象,卻也清晰可見。比如,當時馬恩著重批判的日益擴大的階層不平等,以及為了殖民擴張,不得不常年維持的高昂軍費。帝國徒有表面榮光,大多數老百姓卻過著螻蟻般的生活。水晶宮落成後,成為倫敦一景,直到1936年11月30日晚上。那晚,整個倫敦城,被南部的一場大火照得透亮。
  • 驍話一下:大英帝國威風堂堂,為什麼美國要搞我?
    大家好,我是王驍,最近大家都看到新聞了,我國某高科技企業被美國各種擠兌,不單單美國擠兌,還要拉上盟友們一塊兒擠兌。英國人說了,等到2027年完全禁止該中國高科技企業。要我說這英國人還是會玩兒,川普哪怕再當一屆總統,那也只能幹到2025年,等到2027年,下下屆美國總統都已經要到中期選舉了。這事兒早就忘了。
  • 甘地和大英帝國的衰落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比如,當時馬恩著重批判的日益擴大的階層不平等,以及為了殖民擴張,不得不常年維持的高昂軍費。帝國徒有表面榮光,大多數老百姓卻過著螻蟻般的生活。水晶宮落成後,成為倫敦一景,直到1936年11月30日晚上。那晚,整個倫敦城,被南部的一場大火照得透亮。大火直衝夜空,濃煙瀰漫,近400名消防員前來滅火,連三裡外的居民都聞到了煙味。
  • 斯裡蘭卡新政府翻臉,要中國交還租期99年的漢班託塔港口!
    漢班託塔港口(Hambantota Port)是斯裡蘭卡南方省漢班託塔區首府,自2007年起在中國援助下建設,2012年開始運營。2017年7月,時任斯裡蘭卡總理維克勒馬辛哈表示,該國無力償還中國的貸款,更改了漢班託塔港特許經營協議的條件,以11億美元(約15億新元)將整個港口租借給中方,租期為99年。
  • 英國「租借」香港99年,英國有付租金嗎?事實令人心寒!
    自從鴉片戰爭後,大英帝國打開清政府的大門開始,西方列強對古老的中國侵略的態勢就已經是一步步在加深,德國第一個租借膠州灣,德國方面回應:「租借一百年中,讓掉一年,總算99年,別事不能減輕,否則,立即佔領東三省。」清政府只能接受這喪權辱國的條例,每年收納德國那點象徵性的租金。
  • 布爾戰爭:大英帝國日薄西山的序曲,亦是軍事史的重要轉折
    為了躲避英國人的政策高壓,布爾人離開開普敦殖民地,深入南非內陸遷徙,並於1840年擊敗祖魯人,建立了納塔利亞共和國。此時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正處於日不落時代的巔峰,制定了通過南方南非和北部埃及兩個方向,將英國在非洲殖民地南北打通的殖民政策。於是尾隨布爾人的腳步,英國人又一次滅亡了布爾人的政權,迫使布爾人再次遷徙,並於1849年建立了南非共和國。
  • 亂港分子又夢回「大英帝國」的「輝煌」
    千秋萬代之後,大英帝國及其聯邦倘能苟存於世,後人將稱『此為其最輝煌之時刻』。」 邱吉爾有沒有說過這段話,可能翻譯有所不同我沒找到原句。但是從文風可以看出,翻譯者與引用者均以「大英帝國」為「最輝煌」,而且還要「千秋萬代」。估計黎智英在撰文的時候,腦海中又浮現出米字旗在身後飄揚的「光輝」場景了吧。
  • 美國和印度如何搞垮了大英帝國?
    那個英國指當今的英國,今天這個大英是指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榮耀無需累述,從英倫三島壯大為日不落,是工業文明周期內第一個超級帝國,科技、領土、金融都曾獨樹一幟。當然那份榮耀上也有幾大塊洗不掉的汙點(在非洲販賣奴隸、在美洲屠殺印第安人、在東亞販賣鴉片)。 日不落帝國的衰落,關鍵節點在於兩個國家——美國和印度。
  • 舌尖上的大英帝國
    布里斯托的船隻駛向紐芬蘭,買下所有醃鱈魚,然後繼續駛向南歐,遠至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和葡萄牙,用這些魚換甜雪莉酒。 可以說,大英帝國誕生於紐芬蘭多石的海灘上,漁民們用革新了的食物加工技術徵服了遠方的人們,奠定了帝國的基礎。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英國_歷史|美國_歷史|獨立戰爭|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實行高壓政策,大英帝國與北美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北美十三殖民地的獨立戰爭爆發。大英帝國的第14團和第29團駐守在北美,經常刁難勒索當地人民,從而造成軍民關係惡化,十三個殖民地與英軍積怨已深。公元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與繩索製造工人爆發衝突,士兵開火打死3人,打傷6人,血腥鎮壓北美人抗議,導致大英帝國與殖民地的關係進一步惡化了。
  • 大英帝國最怕的國家,不是美國,也不是蘇聯,而是中國的這個鄰國
    熟悉近代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從工業革命開始,英國人都統治者大半個地球,被稱作「日不落帝國」,然而,就是這個當時號稱世上無對手的超級帝國,三次被一個亞洲小國打趴下,且至今不敢踏足。這個國家就是中國的鄰國阿富汗(在地圖上,阿富汗有一條小尾巴與中國西藏接壤)。
  • 除了香港和澳門,我國還有個地方租期是99年,你知道是哪裡嗎?
    在國家的檔案館裡,現在仍然保存著很多不平等的條約。當年西方列強們強行逼迫清政府,籤訂這些不平等的條約,企圖用卑劣的手段來瓜分中國。這是一段屈辱史,如今提起還會讓人恨得咬牙切齒。建國之後,中國發展得越來越好,變得越來越強大。因為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陸續收復了一些失地。比如大家熟悉的香港和澳門。
  • 布爾戰爭:大英帝國日薄西山的序曲,亦是軍事史的重要轉折
    為了躲避英國人的政策高壓,布爾人離開開普敦殖民地,深入南非內陸遷徙,並於1840年擊敗祖魯人,建立了納塔利亞共和國。此時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正處於日不落時代的巔峰,制定了通過南方南非和北部埃及兩個方向,將英國在非洲殖民地南北打通的殖民政策。於是尾隨布爾人的腳步,英國人又一次滅亡了布爾人的政權,迫使布爾人再次遷徙,並於1849年建立了南非共和國。
  • 慕尼黑協定:無奈之下英法只能討好德國,德國肆意吞併蘇臺德地區
    1938年9月30日凌晨,歐洲四大強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共同籤訂了《慕尼黑協定》,這份協定根本沒有涉及各個強國之間的利益交換,反而把一個獨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希特勒不費一槍一炮就得到蘇臺德地區的德意志居民和大量兵工廠,由此地位得到鞏固並且有了發動二戰的基礎,而英法一味出賣盟友求取和平,搞綏靖政策最終的結果是毀滅自己。
  • 亂港分子又夢回「大英帝國」的「輝煌」
    千秋萬代之後,大英帝國及其聯邦倘能苟存於世,後人將稱『此為其最輝煌之時刻』。」 邱吉爾有沒有說過這段話,可能翻譯有所不同我沒找到原句。但是從文風可以看出,翻譯者與引用者均以「大英帝國」為「最輝煌」,而且還要「千秋萬代」。估計黎智英在撰文的時候,腦海中又浮現出米字旗在身後飄揚的「光輝」場景了吧。
  • 《帝國邊緣》:大英帝國在東方的收藏與劫掠
    恰如書名所示,該書的故事是在「帝國邊緣」展開:時間上,1750-1850年是大英帝國從偏居一隅的大西洋島國發展壯大的一百年,其時英國主宰的全球規則尚未確定;空間上,則是站在宗主國邊緣人民和地區的立場,從收藏家的角度來看待英、法殖民帝國與東方的印度、埃及的歷史交往與文化碰撞。
  • 駐韓美軍在釜山嚴重擾民僅一人被處罰款 韓媒:不平等協定讓韓警察...
    他們不戴口罩,當街燃放煙花爆竹,還向行人噴射。引起韓國輿論譁然。然而,事後韓國警方僅對其中一人罰款5萬韓元,約合300元人民幣。隨後,警方前往現場維持秩序,發現這些人是來自烏山和大邱等駐韓美軍基地的官兵。然而,僅有一名在警察面前向人群扔鞭炮的士兵被帶走,且在繳納5萬韓元(約合300元人民幣)罰款後就被釋放。另外還有一名士兵醉酒駕駛,但也只是在接受調查後獲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