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2日,美國和英國達成一個重要的雙邊軍事協定,這就是二戰中著名的《驅逐艦換基地》,以此為標誌,美英兩國事實上結成同盟,雖然美國仍保持所謂中立。
按照協定,美國向英國提供50艘驅逐艦,而這些都是一戰前後服役的超齡驅逐艦,用羅斯福的話說就是一堆破舊不堪的艦船。作為交換,英國將位於西半球的多個軍事基地租給美國使用99年,包括巴哈馬群島、牙買加、特立尼達和英屬蓋亞那等,同時將百慕達島等兩處基地無償提供給美國使用。
從協定內容看,英國顯然虧了,辛辛苦苦打下的殖民地輕易交給了美國人,而且還是無比熟悉的「租期99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平等」的協定還經歷了一波三折。期間,沒落的大英帝國和強勢崛起的美國展開博弈,最終還是老老實實讓出了世界霸主寶座。
回看二戰初期的進程,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面對德國人在歐洲不斷進攻,東邊的國家總是依靠西邊的國家,防禦戰線也不斷向西移動。從波蘭移到法國,又從法國移到海峽對岸的英國。現在,面對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尤其是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大英帝國也開始考慮是不是把防線繼續向西移動了。
早在波蘭戰役期間的1939年9月,為了促使美國援助英國,還沒當上首相的邱吉爾就在內閣會議上提出向美國購買驅逐艦。
在會晤駐英大使老甘迺迪時,邱吉爾直截了當告訴美國人:英國一旦失敗,德國肯定要讓英國交出艦隊,如果那樣,你們美國人的煩惱就將開始了。
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就任英國戰時首相。五天後,他就迫不及待給羅斯福發去電報,要求美國向英國提供40艘或50艘驅逐艦。隨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再次被德國人趕出歐洲大陸,失去屏障的英國接下來不得不獨自對抗德國,邱吉爾更加焦慮了。
法國投降後,邱吉爾一邊強硬表態英國決不投降,一邊率領英國與德國死磕。作為一個島國,英國賴以生存的海上運輸線頻繁遭德國潛艇襲擊,邱吉爾一籌莫展。
在後來的回憶錄中,邱吉爾坦承:戰爭期間最令他焦慮的不是德國空軍的轟炸,也不是後來英國遠東艦隊的慘敗,而是鄧尼茨麾下的德國海軍。
為此,邱吉爾費盡心機要把「隔海觀戰」的美國人拉入陣營,期間,他把自己作為一名政客的老謀深算和虛偽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年7月,英國下令關閉滇緬公路,切斷了中國抗戰唯一的援助通道。在議會演講時,邱吉爾大言不慚道:大英帝國的對外政策應該靈活務實,在遠東,我們應該放下所謂的面子,答應日本提出的要求。
對美國人,邱吉爾則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時不時和羅斯福套近乎,再時不時同他談到英國艦隊的「歸屬問題」。邱吉爾就是要讓美國人明白:英國現在可以為美國當盾牌,當然以後也可以把美國人推到前臺,大西洋雖廣袤,但德國的實力擺在那,美國人還真得掂量掂量。
況且,當時德國人也在不遺餘力爭取英國,這一點從英國人在敦刻爾克「僥倖逃脫」和後來副元首赫斯「意外造訪」英國就可看出。
當時,美國人對歐洲戰局都不看好,上上下下被一片悲觀情緒所籠罩。能連任幾屆總統,羅斯福當然不是等閒之輩,在他看來,歐洲打得一團糟正是美國的機會。
一方面,美國願意看到英國被削弱,這也是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新霸主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美國又不願看到在歐洲倒下一個英國而崛起一個更強大的德國,這就面臨一個問題,為了維持「歐洲平衡」,美國必須對英國伸出援手。
於是,羅斯福力排眾議與英國達成驅逐艦換基地協定,隨後又不顧國內孤立主義者強烈反對而推動「租借法案」。第二年,羅斯福批准向英國提供10億美元的租借援助。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向盟國放出約500億美元援助,其中大英國協成員國共得到總額的60%, 而英國一家就拿到270億美元之多。
如此看來,英國人租借幾個海外基地換來的可不僅僅是50艘破舊的驅逐艦,傍上美國這棵大樹才是換來的最大價值。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