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的對外政策應該是靈活而務實地,為了維護遠東和平,我們應該放下所謂的面子,接受日本的要求,儘快做出關閉那條公路的正確決定。—溫斯頓·邱吉爾
這是時任英國戰時內閣首相邱吉爾在議會演講的一段話,時間是1940年7月。
眾所周知,」歐戰爆發前的整個1930年代,英法對德國的一味妥協是出了名的,在此期間,後來成為首相的邱吉爾也沒少抨擊張伯倫政府的綏靖政策。
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近十年,英美在遠東對日本同樣奉行綏靖政策,其豢養惡霸的手法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英國人甚至親手導演了一場「遠東慕尼黑」。
1938年武漢會戰後,日本佔領中國半壁河山,尤其是與外界相連的東南沿海地區,當時僅剩香港和越南海防兩處轉運港口。彼時,香港掌握在英國人手中,而越南海防則掌握在法國人手中。為防患於未然,當時的國民政府著手修建滇緬公路,畢竟,從雲南昆明到越南海防的鐵路時刻面臨被封鎖的危險。
為了修建滇緬公路,國民政府動用高達20萬的勞工,三千多滇西各族人民為此獻出寶貴生命。毫無疑問,這是中國人民用血肉築成的運輸通道,也是對中國抗戰極度依賴的生命線。
1940年6月,法國戰敗,德國的傀儡政權維希法國成立。當時,日本正積極與德意締結三國同盟條約。法國投降的當月,日本向維希法國不斷施壓,最終逼迫這個傀儡政權籤署協定,法國人老老實實按日本要求關閉了滇越鐵路。
至此,竣工不久的滇緬公路成為中國唯一的聯外通道。通車初期,從滇緬公路每月輸入中國物資約2000噸,隨著運輸管理改善、採購新車及中途站點逐漸完善,運能得以迅速提升。年度運能紀錄顯示,1939年運貨噸位達41780噸,而1940年僅上半年就達到47540噸。
對這條支撐中國抗戰的輸血管,日本人恨得牙根痒痒,他們清楚,封鎖滇緬公路才能更進一步逼迫重慶政府屈服。關閉滇越鐵路的當月,日本政府迫不及待召見英國駐日大使,正式要求英國關閉滇緬公路。
6月底,五千多名日本陸軍在深圳集結進行備戰演習,明目張胆對港英當局施加壓力。真是虎落平川被犬欺,作為大英帝國曾經的小跟班,不斷膨脹的日本人開始恫嚇自己大哥了。
彼時,英國剛被德國人轟出歐洲大陸,本土防務正吃緊,對遠東自然無暇顧及。7月7日,日本向英國下達最後通牒,限期十天內籤署關閉滇緬公路的協定。
三天後,英國戰時內閣首相邱吉爾在議會發表演講,其主張與自己上臺前大相逕庭。邱吉爾說道:「大英帝國的對外策略應該是靈活而務實地,為了維護遠東和平,我們要放下所謂的面子,接受日本要求,做出關閉那條公路的正確決定。」
當月17日,英國與日本籤訂了《英日關於封閉滇緬公路的協定》及秘密備忘錄,換約後正式關閉了滇緬公路。對此,美國人冷眼旁觀,時任國務卿赫爾狡猾地表示「有點遺憾,但不提出異議」。
至此,中國對外運輸通道僅剩下大西北到蘇聯的公路。很明顯,英國人親手導演的這場 「遠東慕尼黑」,把正在艱苦抗戰的中國置於無比險惡的境地。
之後的遠東局勢發展超出美英預料,1940年7月,日本出兵中南半島北部,隨即叫囂建立「大東亞新秩序」,9月,日本與德意締結三國同盟條約,試圖瓜分世界的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
到這個時候,英美才看清日本顛覆遠東秩序的野心,眼看窮兇極惡的日本人要搶奪英國的殖民地,三個月後的10月底,英國人再度「靈活」調整對外政策,滇緬公路得以重新開放。
短短三個月時間,英國對日本的態度陰晴不定,反反覆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雖然英國與中國遠徵軍並肩作戰抵抗日本侵略,但這仍掩蓋不了英國人欺軟怕硬、落井下石的本性。在大英帝國看來,只要沒觸及自身利益,犧牲其他國家甚至是盟友的利益都不在話下。相關視頻:1941年美日決裂,日本人究竟怎樣被美國一步步「逼瘋」的?
文/田瑞安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歡迎留言評論,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