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七環特約作者:破產莉莉安
閱讀全文約8分鐘,歡迎轉發收藏
導語
這是一張2020上半年,線下零售的破產清單:
Neiman Marcus、J.C. Penny、J. Crew、Aldo、GNC、Muji USA、Brooks Brothers、G-Star Raw、SFP Franchise Corp、Pier 1 、Art Van Furniture、Bluestem Brands、Modell's、True Religion、Roots、Stage Stores、Centric Brands、Tuesday Morning、Lucky Brand、Sur La Table、RTW Retailwinds ……
長達20年的線下、線上零售的攻防戰,是否已畫上句號?
一問:線上零售攻城成功了嗎?
答:逆勢上行,全行業紅紅火火
7 月 26 日,拼多多上市兩周年,其市值破千億,在它身前的是阿里巴巴和京東。
2020 年是最困難的一年,但危中有機,比如第二波線上購物的浪潮。
莉莉安的美國土著朋友奧黛麗過去每周都去沃爾瑪定期採購。最近幾個月,她開始在社交網絡上曬起自己每周在生鮮電商Hellofresh訂購的餐包(food box)。今年,她已經在家裡窩了整整四個月,這讓她習慣線上消費的模式,享受起美國版「每日優鮮」的服務。
圖1:生鮮電商 Hellofresh 的餐包
貓狗拼三隻電商股票的價格隨著納斯達克指數的上漲而飆升。從年初至今,阿里漲了19%,京東漲了75%,而拼多多更是狂漲114%。年中購物節「6.18」,三家喜報屢破紀錄,真是熱鬧非常。(看前文:《買爆了,就代表消費復甦了嗎?8組數據透視疫中6.18》)
同樣令資本興奮的,還有美國的亞馬遜、巴西的 B2W、加拿大的 Shopify。
分門類來看,生鮮電商Hellofresh、奢侈品電商 Farfetch、日本時尚電商ZOZO還是寵物用品電商 Zooplus,均在嚴峻的第一季度實現了收入的大幅增長。
圖2:各平臺同期營收
數據來源:Bloomberg,大七環都市圈智庫
線上零售業的狂歡,趁著社交隔離、居家生活、WFH(Work from Home)的趨勢正席捲全球。
二問:線下零售守擂失敗了嗎?
答:時尚失色,破產潮轟轟烈烈
曾經這樣的熱鬧,屬於赫本凝望過 Tiffany 櫥窗的紐約第五大道,屬於香榭麗舍大街、蒙田大道和喬治五世大街圍擁而成的法國奢侈品黃金三角,屬於松本清張的黑革手冊中紙醉金迷的東京銀座。無論何時,這裡總是人聲鼎沸、摩肩接踵,不管你背的是鉑金包還是宜家購物袋,總能在這裡找到讓你掏出錢包的那一件。
圖3:《蒂凡尼的早餐》中的紐約第五大道
莉莉安第一次花錢買奢侈品牌就是在第五大道。回想起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精美的商品,燈光通明的陳設,是店員「王漫妮」們禮貌而傲慢的表情。
在當時的楞頭青莉莉安同學看來,第五大道們似乎會一直保持高冷和繁華。
今年年初,全球奢侈品巨頭 路易威登(LVMH) 的總裁伯納德·阿爾諾(Bernard Arnault)在 1 月 19 日擊敗蓋茨和貝佐斯成為世界首富,集團總市值達到 2209 億歐元。
然而登頂不足一月,疫情突襲奢侈品和時尚行業,首富之位再次易主。
到3 月 21 日全球疫情爆發,LVMH 集團市值已經蒸發 700 億,之前的繁榮轉瞬即逝。
自 2017 年起就進入了寒冬和衰退的實體零售,終於被壓下了最後一根稻草。過去人潮擁擠的街道變成了這樣:
圖4:紐約第五大道
這樣,
圖5:巴黎蒙田大道
和這樣。
圖6:東京銀座
即使在 5 月全球逐步復工之後,顧客和消費卻沒有回來。
一方面,疫情的威脅尚在,外出購物顯然會加大自己中招的可能;另一方面,上半年的經濟衰退使人恐慌,預期收入的下降使人們在掏出錢包前更加謹慎。
在線上零售同比漲幅不僅回正,總額不斷刷新的同時,線下零售卻仍然處於萎縮的狀態。
圖7: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
數據來源:Wind,大七環都市圈智庫
被迫關門半年後,無論是 Neiman Marcus 這樣主打奢侈品的老牌商場,J.C. Penny 這樣平易近人的綜合百貨,還是櫥窗中掛滿天使翅膀的維密,還是快時尚的先鋒 Zara……這些曾經風靡一時零售品牌都走向同一個結局,破產。
從綜合商場,到服裝、家飾、廚具零售,從奢侈品到折扣店,這一波破產潮全面席捲了線下零售。而即使在政府補貼下逃過一劫,也不過苟延殘喘。
從 1 月新冠疫情爆發開始,這張零售業破產的清單就越來越長。
圖8:2020 上半年實體零售破產清單
三問:疫情是決定勝負的唯一原因?
答:不是
第一,戰局早已出現一邊倒的情況。
從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來看,線上零售的優勢在疫情前就已凸顯。2019 年一季度,網際網路零售的營收增速超 20%,位居各零售子行業之首。相比之下,傳統零售的增長速度有快有慢,基本在 5-10%左右。
圖9:零售業各子行業營收同比增長率(%)
數據來源:Bloomberg,大七環都市圈智庫
線下服務成本的提升、線上消費模式的普及、消費者心態轉變,線下零售不斷丟城失地。
第二,傳統零售已走了十年的下坡路。
在2008 年金融危機中,傳統零售元氣大傷,大量被關停或被私募機構收購,導致危機後的復甦遲緩,經營進入惡性循環。
商業雜誌Business Insider 報導,2019年美國有多達 9300 家門店關閉,而之前的紀錄還是 2017 年的 8000 家,未來這個數字還會增加。
第三,疫情影響程度不同。
疫情之中,無論哪種形式的零售都會受到衝擊,這從 2020 年 Q1 的營收增速變化可以看出。線上零售並不受停工停產直接影響,收入下降的幅度相對小於服裝零售、百貨商店、專賣店等行業。畢竟,當逛街的樂趣被剝奪之後,在虛擬世界裡購物成為新的慰藉。
圖10:疫情期間,商場停業,線下零售停滯
總結來看,線上零售處於增長快車道,而線下零售卻日薄西山。當黑天鵝來臨,線下零售幾乎全盤停滯時,線上零售卻沒有被停工停業直接影響,還承接了一部分線下零售轉移的份額。疫情只是線上零售制勝、線下零售敗退過程的催化劑和助推力。
四問:誰在破產潮中最脆弱?
答:百貨商店和服裝零售
百貨商店和服裝零售,是這次破產大潮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兩類企業。
從破產清單中可以看到,這兩個子行業基本佔了60%的破產名額,收入下降也最多。
先看兩者共同的問題:
它們提供的都是非必需消費品,與食品等必需消費相比,收入彈性更大。也就是說,當收入下降的時候,人們首先削減的就是這一類消費。
你可以看看自己手中的淘寶,比較下疫情前後的訂單,不會減少的是糧油米麵,但美麗而昂貴的時裝已經被平價的基本款所取代。
圖11:疫情前的購物車
圖12:疫情後的購物車
在經濟震蕩、失業率上升、預期收入下降的背景下,以可選消費為主的零售業受到的衝擊更大。
再看兩類零售各自有哪些弱點:
先看百貨商場——
可能看到這裡你會說,我家隔壁的大悅城/王府井/SKP 應有盡有,走在時尚尖端,怎麼會躺槍呢?
這實際上指的是傳統的綜合性百貨商店,以銷售各種日用品、服裝等為主,比如每個小縣城都有的「一百」。它曾經代表「包羅萬象」,是商業興起的象徵。像莉莉安一樣, 90 後一代應該都有過年被爸爸媽媽帶去「一百」大採購的經歷。
圖13:上海「一百」
隨著消費升級、審美提高,「百」貨雲集變成了缺乏特色。越來越多專業化、深度化的專賣店和品牌店成為人們購物的新選擇。
此外,包羅了餐飲、娛樂、影城等業態的新型商業綜合體,又進一步瓜分了原本屬於百貨商店的份額。
這一點在美國更為明顯。舉個例子,破產潮中體量最大的傳統零售百貨 J.C. Penny。
曾經莉莉安想在店中買一雙耐克的球鞋,卻看到燈光昏暗的貨架上一片雜亂,不得不花時間一鞋盒一鞋盒地翻找過去,才找到一雙 5.5 碼的藍色跑鞋。
圖14:JCPenny 的貨架
而當莉莉安回到國內,在三裡屯逛到耐克旗艦專賣店時,精緻的裝修、整齊的貨架、專業的導購,一通推薦、介紹、加公眾號的操作,讓人瞬間轉投專賣店的懷抱。
圖15:三裡屯耐克旗艦店
再看服裝零售——
服裝零售,尤其是中端服裝零售,也是這場疫情的重災區。
其一,紡織服裝行業在疫情中轉產口罩、防護服,供應鏈轉移。其次,線下時裝周完全停擺或者轉為線上,時尚雜誌因為無法拍攝缺少封面人物,服裝設計幾乎停滯。其三,受斷航、斷運影響,服裝行業的跨國產業鏈中斷。可以說,服裝零售在疫情中損失最為慘重。
圖16:3月刊時尚芭莎,首次使用虛擬人物作為封面
但中端品牌之所以最為脆弱,有其自身的原因。
比如歐巴馬夫人曾經鍾愛的品牌 J.Crew。該品牌以簡練優雅著稱,價格從 50到400 美元不等。有了「KOL」帶貨,這一品牌一躍成為美國白領的心頭好。
圖17:穿著 J.Crew 的米歇爾-歐巴馬
莉莉安曾慕名去過,卻發現店裡的服裝雖然簡練,卻缺乏設計感(說白了,很難看)。
最後,我買了一件 99 美元的白色針織毛衣,但不到一個月,起球、染色、抽絲等等讓我後悔莫及。畢竟用 9.9 美元,我完全可以在淘寶買到質量不相上下的同款。
J.Crew,就是這次疫情中最先倒下的服裝零售品牌之一。
這場疫情中倒下的服裝零售,大多是這樣比上缺乏設計感,比下又缺少價格優勢的中端品牌。
用業內行話說,他們缺乏的是品牌的「護城河」,既沒有工廠直銷的低成本,也沒有品牌帶來的高溢價。當衝擊來臨的時候,消費者要麼追逐低價,要麼轉投高端品牌的懷抱。
即使一時輝煌,卻毫無抵抗之力,最終被對手輕易超越。
總結來看,最脆弱的線下零售商們有這幾個特點:1)主營產品收入彈性高;2)經營方式陳舊;3)缺乏護城河。
五問:線下零售是否還有一線生機?
答:整體弱勢,但仍有異軍突起
線下零售正處於寒冬之中,全面縮減也近在眼前。
這種情況下,該如何獲得一線生機?
也許可以從線上零售中尋找思路,比如和線上高度匹配的超低折扣,比如全方面的營銷和競價排位,比如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
但線下商業的正確邏輯還是要在線下探索,莉莉安梳理了疫情期間表現出色、異軍突起的線下零售,試圖找出它們「過冬」的秘密。
第一類,靠價格。通俗地說,它們就是線下版的拼多多,跟傳統零售拼價格,跟線上電商拼體驗,從而滿足了收入下降時現場購物的需求。這一類零售商有美國的一元店「Dollar General」,日本的百元店「Seria」,折扣零售商 Big Lots 和 Europris。
Dollar General,這家「全場1塊,統統1塊「的零售商,一季度的銷售額上升27.6%,淨利潤同比增加 68.9%,超越亞馬遜。
圖18:美國一元店:Dollar General
第二類:靠需求。疫情中催生了全新的需求,比如長時間居家生活提高了人們對家居、家飾的追求,美國的 Lowe’s,日本的 Nitori,德國的 Hornbach(可以統稱為 X 國的「宜家」)都因此業績飄紅。
又比如大量線上通訊使得人們對電子設備的需求增加,名義上的書店、實際的電子設備零售商 Jarir Bookstore 就因此獲益,營收、淨利潤均大漲 20%以上。
圖19:日本「宜家」:Nitori
疫情中,有些需求只是被暫時壓抑,但長期漲勢不減。比如國內化妝品,尤其是彩妝市場,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這使得像 Harmay、The Colorist 這樣的化妝品集合店也能在疫情中逆勢擴張。
圖20:彩妝集合店:The Colorist
第三類:靠專業。當它已經成為業內不可替代的唯一選擇時,任何風雨都可巋然不動。比如愛馬仕,幾十年如一日屹立奢侈品頂端,永遠擁有一票捨得花錢買買買的死忠消費者,從而實現了「無論是投資鉑金包,還是愛馬仕的股票,都穩賺不賠」。又比如日本專業工作服生產商 Workman,專為工人、技術人員提供職業服裝,這種在小賽道上深耕細作的服裝零售品牌,具有極強的抗壓能力。
圖21:日本工作服品牌:Workman
看完以上幾個案例,可以發現,線下零售仍有發展的空間。無論是在短期內靠壓低價格,還是靠緊抓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抑或是「打鐵還靠自身硬」打造高壁壘,只要謀求改變,不墨守成規,總有一條突圍之道。
結語
1994、1995年,亞馬遜和 eBay 點燃了線上零售的火種,此時的線下零售如火如荼。
2003 年非典之後,淘寶應運而生,中國人的生活潛移默化地植入線上消費的習慣。這是線上零售發起的第一次衝鋒。
之後的十七年中,線下零售的空間逐步被蠶食,圍繞線上和線下,零售業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2020年,一場新冠,線下零售已到了最黑暗的時刻。
但黎明仍然可期。
我們必須承認,在技術(比如 VR 試衣、AR 試妝等)尚未成熟的當下,線下零售仍有電商不可替代的特質。
所見即所得的感受,專業的導購服務,乃至逛街本身帶來的快樂,都是線上購物短時間內無法取代的。
線上再熱鬧,真實的體驗還是要在現實世界中得到。
線下零售的未來,期待變革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