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的三大精神支柱:莊禪、孤憤、戲墨

2020-12-20 騰訊網

文字內容來源於網絡;插圖:趙春秋作品

縱覽山水畫史,人們對文人畫家的繪畫風格的表述不外乎以下幾種:或閒散恬淡,或灑脫逸致,或工謹華麗,或凌厲撼人。然而僅僅以上述評價來對歷代畫家進行分類,又似乎有失偏頗,以既定標籤來標識他們則更顯荒誕,因為風格的劃分只針對作品的外在表象。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透過作品表象窺視畫家的內心,探尋文人畫的真正內涵呢?

筆者不以朝代為分水嶺,也不以流派作標籤,惟願細細體味畫作中流淌著的或靜默、細語,或聲嘶力竭的控訴、密不可宣的嚶嚀,來進行一場心靈探索之旅。畫作中文人的情感以筆墨為載體,而支配繪畫創作的則是文人們堅定而強韌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與筆墨語言的融合築就了畫家獨具個性的畫風。

這裡的自我意識是指:文人畫家在創作中對包括自我審美偏好在內的自我審美理想、審美觀念的重視與肯定,也是他們實現「我之為我」而「不與人同」的途徑。畫作中所體現的自我意識的背後是文人們複雜的心緒,那些力透紙背的揮灑是俯仰自由的率意還是身不由己的苦悶?是得意洋洋的喧囂還是鬱郁不得志的冷寂?這需要我們對畫作潛心鑽研。文人畫家獨立塵世的自我意識背後有三大精神支柱:莊禪、孤憤、戲墨。

一、心靈憩息之所——莊、禪

這裡的莊、禪並不專指老莊思想和釋氏之學導向的坐禪禮佛。中國的文人們對莊、禪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在仕途經濟的主宰下,它們既是有學識有抱負的文人用以處世、自為的具有共性的價值觀,同時也是一種人生態度。莊、禪在中國文人生命中的分量不容低估,且不論歷代畫作中有關莊、禪的題跋浩如煙海,單是表現畫家逍遙遊於天地間那種蕭然淡索的意境的畫作就不勝枚舉。「莊、禪」在此已不是單一的文字符號,道、釋也不再有明確的區分,二者合為文人畫家心靈的寄託。正所謂「懂道不豫、悟道不惑、抱道不屈」,從莊禪處體悟的智慧便長存於山水樹石、孤山蹊徑之間,這份大徹大悟的淡然與魏晉風度是非常相似的。

唐代文人雅士喜禪眾所周知,王維更是以禪入詩、以禪入畫的第一人,他的山水畫作空靈清寂,充溢著禪意與詩情,充分體現了空淡清幽的藝術風格。他的畫著墨不多,但意境深遠,這正契合禪家的虛無浩渺、去塵除欲的境界,然而王維卻又不脫離官場,過著悠哉平淡亦官亦隱的閒適生活。傳為王維所著《山水訣》中寫道:「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在此,王維已經明確提出水墨的概念,首創破墨山水畫,一改青綠山水過於工麗、浮華的局面,僅用水墨渲染而成,開創了山水畫創作的新格局。但當時的水墨山水並不足以與青綠山水分庭抗禮,青綠山水依然大行其道。王維的畫作題材多為雪景、劍閣、棧道、漁樵等。他的作品從構思、落筆、著墨到意境都已在禪宗思想的映射下形成了統一風格:畫面氣韻流暢、筆墨高度洗鍊、意境悠遠綿長。

被鑑定為王維真跡的存世作品寥寥無幾,明代趙左有仿王維山水立軸一幅,我們能從這幅仿作中尋到一些王維山水畫的痕跡。畫作上半部留白,營造曠遠的空間感,遠景的山頭霧靄瀰漫與留白相輝映,顯得疏離縱深,中景以山腰為主體,淡墨渲染出的雲氣烘託出空靈的意境,下方低矮山丘與蓊鬱的樹木呼應著其上的一帶山嵐,皆向左延伸,給人以無限遐想。近景山石向背紋理皆清晰可辨,與上半部雲山霧靄的虛無構成有趣的對比,虛中蘊實,於似有似無間虛實相生。其中破墨技法的運用強化了自我意識在筆墨上的流露,大面積的水墨交融使整幅畫極富詩意。

王非先生說過,藝術家的情感是帶有超越精神的,這種情感是平等的、清淨的、安詳的、不息的。然而並非所有畫家都能如王維那樣享受山水田園式的祥和,與這種祥和狀態相對的是情緒化,情緒化是因為人受到了外界的刺激,是抗爭、反叛的一種表現,當叛逆情緒攀越至極點也不乏過激的反應。當這種狂放不羈投射到繪畫上,便是另一種心靈的震撼。

二、悲辛齎恨的書寫——孤憤

懷才不遇、有志難伸者如元代王蒙。王蒙年輕時隱居黃鶴山幾十年,過著「臥青山,望白雲」的悠閒生活。然而這種閒適的生活並未讓王蒙淡忘他的仕途夢。元末,張士誠據浙西,王蒙曾應聘為理問、長史,歷經輾轉後棄官隱居臨平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他的代表作有《青卞隱居圖》、《葛稚川移居圖》、《深林疊嶂圖》,看地名便知他所畫的都是南方山水。然而他的作品無論是構圖、取景、皴擦、渲染都與擅寫南方山水的董、巨的手法相去甚遠。

人們常說「喜寫蘭,怒寫竹」。南方山水趨向平緩,柔和恰似蘭草,試圖與這世界錚錚相抗的人是沒有心情去表現小橋流水人家的別樣景致的,王蒙以老辣而嶙峋的筆法如寫銳竹一般鑿劈著南方山河。倪瓚就曾題詩讚嘆:「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其用筆特徵為: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二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鬱然深秀」。他的山水布局構圖繁密,滿而不臃,密而不塞,寫樹寫石喜用枯筆幹皴,牛毛皴、解索皴、大小斧劈皴並用,皴法簡練成熟。

在王蒙生活的時代,統治階級對於漢文化的態度曖昧,政治上對於漢人的打壓導致了文人對現實的失望,優學進仕的人生理想進而破滅,他們轉而寄情書畫,終究是有志難伸,胸中的不平之氣便常常溢犯,王蒙的山水畫就是很好的體現。

王蒙的《層巒蕭寺圖》描繪層巒茂樹、溪流幽谷的江南山景。此作在穩定中伴有躁動,遠景山頭中解索皴的大量運用凸顯了搖搖欲墜的不安之感,繁密的線條布滿整個山體,頗有北方山石的險峻之感,掩映在崇山之間的古寺在四周的凌厲躁動中顯得古樸沉靜。畫家把松林作為近景,以蟹爪勾畫松針,悽然成陰,布局屈伸變換,穿插映帶,蜿蜒曲折,雖繁複而見單純,表現出深邃的意境。幾株枯松下是湍急的水流,為畫面平添了些許怪異的氣氛,引導觀者進入奇特的精神世界,可謂匠心獨運。

三、舞文弄墨的快意與恣意

無忌的宣洩——戲墨董其昌的《容臺集》中記載:趙孟頫問錢選何為「士氣」,錢選答:「隸體耳。畫史能辨之,即可無翼而飛,不爾便落邪道,愈工愈遠;然又有關棙,要得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這段問答本可用以諷刺落入「邪道」之人——如徐渭、陳洪綬、朱耷等,他們的畫作大概是要被錢選嗤之以鼻的。毫無文人雅士的平淡天真,這些「邪道之人」不具士氣,不甘平庸,他們的筆墨帶著戾氣,在宣紙上橫衝直撞,他們不拘章法,肆意揮灑,這種態度與文人傳統相悖,與士人品格更是背道而馳,即便狂邪如此,人們看到錢選所說的「無翼而飛」、「不以贊毀撓懷」還是會心生歡喜的。

「不以贊毀撓懷」說的正是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在畫史上一直是以強烈的個性、晦澀的隱喻、簡單而又怪誕的造型和極其凝練的筆墨著稱,並以花鳥畫聞名天下。八大山人的山水畫相對於其花鳥畫出現得較晚,是他衰年變法之後的產物。他的山水畫如同花鳥畫一樣簡練:幾棵小樹、一個茅屋、遙岑平坡,空無一人、杳無一舟,表現出一縷縷哀愁和無限的沉寂,有些作品甚至帶些生辣粗野的氣味,仿佛不以這種貌似異端的極端手段就無法書寫他心中的憤懣。

八大山人早期曾作《仿倪雲林山水》,此時他的筆法、皴法皆出自倪瓚,側鋒細筆作折帶皴,筆法秀峭,筆墨極簡,繼而略加淡墨渲染,分出陰陽向背,並施短促的線條點染石上青苔。筆法、皴法可以亂真,但倪瓚山水那份灑脫與淡然卻讓八大山人手足無措了。然不久之後八大山人就另闢蹊徑,將董其昌作為新的效仿對象,他先是仿董的構圖而變筆墨之法,之後索性將構圖打亂,完全不按前代確立的組織結構,畫面中部景致似有婉轉延伸至畫外的構圖模式,他讓前景之山、樹、石與中遠景之山渾然一體,有意識地消融空間透視的錯覺,從而形成趨向平面化的構成感。

在八大山人的一組山水畫屏中,其山石勾勒、皴法均帶有即興塗鴉的率性,甚至還有花鳥畫筆法的痕跡。遠處的灘涂是側鋒用筆,僅皴出個模糊的輪廓,加上幾筆淡墨暈染,在與近景接洽處潦草勾勒出山體形態,枯筆蹭出些肌理,以水破墨,山體便有硬朗而潤澤的視覺效果。幾棵形姿怪異的枯樹在畫上有些突兀,如同他花鳥畫裡眼珠上翻、表情怪異的鳥。

八大山人的山水畫無論是意境、筆墨、置陳布勢,均堪稱明清山水畫中的典範。看似無意的皴擦點染均可暢其意而達其形,其筆墨語言之精煉、變革古法之決絕均讓人嘆服。與古人戲墨不同,今人之墨戲愈來愈滑向形式主義的邊緣。「戲墨」體現出古人對於行筆落墨駕輕就熟的高超境界,而今人卻將其視為筆墨遊戲,自視高明地耍弄暴露了輕視傳統的膚淺:片面地求新求異致使傳統水墨文化語境喪失,還美其名曰改良傳統技法,這是極其可悲的。

滿腹經綸、壯志酬酬卻只能屈居一方之地,寫山寫水聊以慰藉,是何等不幸。然而「莊禪、孤憤、戲墨」這三大精神支柱為文人構築了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們無須帶著「吾輩怯弱,隨人俯仰」的無奈來過活,他們可以自我、可以洩憤、可以癲痴如孩童卻自得其樂,這又是何其幸運。

註: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與欣賞,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李修建:哲思、妙悟與超越 禪畫詮釋中的「生命」向度
    生命之哲思在對「禪畫」概念的界定上,作者分析了中外學者的多家觀點,進而認為「禪畫」實質上是一種哲學觀念的傳達,是畫家心性情感的寫照,繪畫最終是生命的呈現,因而將「禪意」作為禪畫之核心特質。在分析禪畫的生成語境中,將王公貴族的治國政策與其自身的佛禪認識結合,以內化的心靈需求生發為外在的文化導引。
  • 西安美院教授陸楣《禪悅墨緣》畫展亮相美國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陸楣以《禪悅墨緣》為主題的中國畫展,近日在美國洛杉磯西來寺佛光緣美術館舉辦,展出禪意文人畫50餘幅,畫展將於8月25日結束。1988年11月落成的洛杉磯西來寺為中國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所創建,取「佛法西來」之意。
  •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在心靈上往往是孤獨與寂寞伴隨。藝術上的孤寂,體現的是萬籟俱寂、靜謐悠遠的境界。杜甫講 「 意匠慘澹經營中 」 匠心獨運,可回味無窮。文人畫重簡,運用筆墨的乾濕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
  • 高居翰:宋代文人畫及禪畫
    就以他們自己的時代來說,這些文人畫家的作品也和他們的理論一樣卓越。他們通常只用水墨,而且經常有意使用看起來很業餘性的技巧。他們把形式加以顯著地變形:有時候精神上很復古,有時童稚而樸拙的風味可以回溯到遠古時期,那時候,繪畫上的種種問題都還不能解決;有時候又以瞬間的即興來作畫。他們為自己和朋友創作,以畫相贈,斷然拒絕買畫的要求。
  • 山河盡染,草木生輝——無禪先生禪畫評析
    在無禪的梅花之中,十分精到地體現了這一點。梅花的枝幹,以墨色濃淡相宜的恰到好處的表現,畫出了梅須老乾如鐵、枝柯縱橫有致的生動特徵,再配以梅花花朵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左右呼應的自然盛勢,這便有了「一枝入牖,眾香失色」「小窗掛月,疏影橫枝」「暗香入戶,斜月當窗」的美好。歷來畫界有云:「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法難。」無禪的花鳥之作,則是把筆、墨、水諸法運用得如行雲流水。
  • 文人畫的九重境界
    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虛幻之境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觀世界是什麼?
  • 文人畫中「境界」的營造
    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虛幻之境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觀世界是什麼?
  • 文人畫是中國畫的特色,學問是文人畫的核心!
    晉代曾被稱為「才絕、畫絕、痴絕」的顧愷之,應該說是真正的文人畫畫家之始祖。他有極高的文才,長於傳神人物畫的創作,並具有文人畫畫家所特有的那種雅謔痴顛的氣質。文人畫的標誌即在於有一種超越凡俗,遺世獨立的精神;其畫家則往往被人目之為「痴」。
  • 妙華法師:禪畫妙心 明月含笑
    文人畫的欣賞,首先要看作者是不是「文化人」,所謂文化人,一是要有獨立的人格,二是要具備士大夫精神,三是具有批判意識。法師顯然是「大文化人」,是大善知識。唐宋之後,中國書畫以文野判高低,帶有詩詞歌賦的書卷氣被視為基本要求。蘇東坡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貴有詩意,詩與畫的密切關係,歷代畫論皆有論述。自宋以來成為風氣,元代的大畫家幾乎都能詩,有些甚至是優秀的詩人。
  • 解讀丨中國茶畫中的茶人精神
    茶畫,在中國文化裡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文人墨客可以以茶來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也可以用茶來悟禪得道。煮茶時,那水要輕舀慢煮,斷不可魯莽,怕弄傷了水。在我國繪畫史上,有許多關於用茶、品茶、鬥茶的圖畫,表現了我國茶人積極樂觀、謙虛禮讓的精神,也就是「和」的精神。
  • 大禪法師的蓮花圖
    大禪法師的蓮花圖,構圖上沒有邊界感,不論是豎的構圖形式,還是橫的構圖形式,畫中邊界上的荷難有完整的形象,似乎它們脹出了畫框的邊界,向畫外的空間擴張著。也不管是平視、仰視、俯視的視角,似乎用全方位的天地——以宇宙為背景,蓮在水中曼舞,或在雲中飛舞,在無限擴展的空間中任你的心隨之在宇宙起舞。
  • 江戶時期的南畫:受中國二流畫家影響的日本文人畫
    然而不似中國擁有悠久傳統的文人畫,日本並無文人畫傳統,江戶時期國家大力贊助的仍為寺院的院派畫家,那些世代相傳的職業畫家才是畫壇主流。南畫興起的初衷雖為追求純粹藝術與業餘精神,南畫家們起初也不屑於與職業畫家一樣出售自己的畫作,他們認為將藝術創作與金錢掛勾庸俗不堪;然而絕大多數南畫家卻因經濟窘迫不得不出售自己的作品,一些畫家也看準時機利用文人畫潮流大賺一筆。
  • 文人畫九重境界 | 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
    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不獨山水,在梅蘭竹菊等文人畫常用題材中,荒寒之境也成為一種廣泛的追求。這與文人的獨立孤傲、曠遠放逸的襟懷是相通的,與空、虛、寂、靜的禪的境界是相通的。▼ 淡雅之境  雲清風淡,是文人心儀的境界。魏晉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將淡雅發展為審美的主流。
  • 王學仲:文人畫是中國畫的核心,學問是文人畫的特色丨私享
    《富春山居》的簡約和誇張,《 潑墨仙人》的恬淡和機趣,就是這種文人畫風格的典型體現。難道這些文人畫的作者是真正的痴者嗎?筆者認為,與其說他們性格痴顛,倒不如說他所具有一種印記著時代色彩的獨特的藝術家氣質,文人畫的雅謔和機趣的特點正是這種獨特的精神狀態的投影。
  • 竭力推尊元四家,董其昌將文人畫發展到了又一個頂峰
    董其昌是中國古代文人畫的重要代表人物, 將文人畫畫風發展到了又一個頂峰。中國的文人畫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從魏晉到晚唐屬於萌芽階段, 主體心境尚未找到合適貼切的藝術表現形式;五代、宋元時期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階段。
  • 南宋禪畫:直翁繪《藥山李翱問道圖》賞析
    藥山李翱問道圖1256年 南宋禪畫直翁繪 堰溪廣聞題贊掛 水墨紙本>規格:124.8 x 92.1 cm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此畫為南宋禪畫,傳為直翁所繪,有南宋高僧抗州靈隱寺方丈堰溪廣聞於1254至1256年間的題跋。
  • 《茶煙外·茶掛》丨一本書,走進禪與茶美學
    那些跨越時空留存下來的日本茶掛,不止包含了筆墨之美,更保存了禪的智慧與歷代高僧、文人的生命激情。為什麼在日本,自古至今,茶道諸器之中,茶掛為第一要物?為什麼說,茶掛是這個時代,年輕人進入古典最好的契機與接引?我們都知道禪與茶淵源匪淺,但如何將形而上的思想與當下的生活進行聯結?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文人畫家既想建功立業又想歸田隱居的矯情與自我優越感可見一斑。文人畫雖重寫意,並不是說就排斥工筆。文人畫所推崇的寫意精神是直抒胸臆的抒情,譬如陳老蓮、金農筆下很多兼工帶寫的作品都是上乘的文人寫意畫。那麼院體畫是否就不是文人畫呢?不盡然。譬如首開工筆花鳥畫派的宋徽宗畫作在我看來就不乏文人畫特質。首先他有絕佳的繪畫天分與藝術修養,再者他有非職業作畫的自由狀態。
  •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與所貴於畫者為其似耳,畫而不似則如勿畫
    他和他的朋友都屬於士大夫階層,於是也就致力於官務、古籍的研習、寫作,還有其他被認為是適合文人追求的事物。他們有空閒的時候就畫畫、辯論,寫一些有關繪畫的文章,建「立了以後被稱為 文人畫"的宗派。文人畫家所持的繪畫理論反映了他們的儒家背景。在儒家著作中,詩、書、畫早就被認為是寄情寓興的工具,是用來傳達性情的。
  • 新禪宗與理學:哲學上的三家合流,修養上的道禪合一
    這是因為儒家的修身,在於以名教綱常維繫社會的穩定,具有規範性和約束性,不如老莊的自然道遙之論和禪宗的「心性本覺」之旨,更契合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個性發揮的需要。在宋代三教合流的思想發展過程中,佛老莊禪已融為一體,人們所說的禪思想,多數是老莊的思想,或是儒家思想。禪所追求的不過是心境上的東西,重視直接而具體的內心體驗,強調不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