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人類發展至今,文化自古流傳下來,已經深入後輩們的血液,成為一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古代4大文明古國是指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中國。這四大文明古國裡,有三大文明的歷史都被打斷過。作為世界文化起源地之一的中國,廣袤無垠的土地上,雖然歷史上也發生了很多驚天動地的事情,為何卻從沒中斷過歷史?曾經有位美國學者一語道破,指出了原因所在。
文化的統一融合
這位美國學者名叫斯塔夫裡阿諾斯,他曾經說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就是他關於秦朝的總結,他認為雖然秦朝的統治時間很短,但是它的存在卻給中國後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這使得中國由早先的分封制轉變為後來的中央集權,而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20世紀。也正是由於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文化也才一直源遠流長,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王統一六國,改朝換代,統一文字,給後人們留下了一個強大而統一的觀念,人們的團結思想已經印入骨髓。再加上中華文化又有其強大的包容性,這使得很多其他外來的民族也比較容易能夠接受本土文化,而且還有逐漸被漢化的傾向,所以雖然後來滿清入關,雖然執掌大權,但實際上不同的文化都逐漸融合了,這也從一方面說明了中華文明很難中斷,它是一個不斷累積,不斷增長,不斷演化而不可被替代的過程。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世界上其他三個文明古國,這三個古國在早年都是徵戰之地,各方勢力混戰不休。軍隊洗來洗去使得很多文明遺蹟都被銷毀了,多少強國經過千年洗禮也已經蕩然無存。反觀我們中國的地理位置,首先來說天然的地理屏障就決定了亞歐大陸上的一些外來文化很難以入侵,再加上本土的地理規模足夠擴大,人口足夠多,在文化被統一以後即使有外來入侵的文化,也有了更強的抵抗力。所以即使我們看雖然朝代更迭,幾經輪換,但是文化卻一直是沉澱下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華文化一直處於開放狀態,吸納性很強。我們來看佛教文化,它雖然源頭是天竺,但在引入本土以後,則逐漸受到漢文化的淬鍊,早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而變成獨具中方特色的宗教之一。其他一些西域而來的文化也遠遠沒有辦法消融本土文化,而是被本土文化融合。我們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些異族文物,比如一些極具西方特色的琉璃製品,與之同期展出的還有摻雜了中國本土文化的琉璃製品。這也說明了在引入的同時,中國的匠人們也早已掌握「拿來己用」的精髓。
家國文化
還有一點非常現實,就是中國的家國文化。有人會說古代人們求學門路不像現在這樣廣,沒錢讀書的人還是很多的,而且民族之間劇烈的碰撞也總是發生,為什麼沒有中斷反而表現出了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呢?那就要看看中國本土的形態結構了。不管是哪個時期,中國古代的家庭結構就一直沒有變過,幾乎都是「夫唱婦隨」,各家學術流派也都十分看重家庭道德,把「父慈子孝」、「忠義廉恥」一直放在首位。
在一個家庭中,父親是家中頂梁柱,母親則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不管這家人是貧窮是富有,在教育子女方面都十分用心。著名的孟母三遷,就是講一位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不惜三次搬家。劉備的母親也是為了劉備能有大師教導,各種找門路,才找到了當時的大儒學盧植。父親作為一家之主,即使離家謀生,一去就是幾年、十幾年,都不影響父親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因為母親在旁邊時時教導陪伴,一直為孩子灌輸要「尊敬父親,孝順父親」的道理。
這種思想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把一個一個小家連接在一起,華夏文化就如同一片茫茫草原,組成這片草原的就是一株一株的小草,也就是一個一個的小家庭,不管一棵大樹如何被摧殘被彎折,但它的根須永遠在泥土之中,在它周邊的小草也都一直奮力生長。即使幾經踐踏,燎原星火,只要春風一吹,又會欣欣向榮。幾千年來,家庭的鞏固一直在維持這個平衡,形成了集聚東方特色的華夏文化。
結語
總而言之,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從不中斷,靠的是其強大的感染力與生命力,任何外來的勢力都會被中國本土文化包容和同化。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我中華文明是一個強大的且富有智慧的文明,是一個擁有旺盛生命力並將長期傳承和發展的文化。
參考文獻: [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唐]李白《古風·秦王掃六合》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