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知頓
不知什麼時候,百度詞條搜索「寒武紀」出現了「全球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晶片」的定義,而儘管其生產晶片的母公司寒武紀已成功上市,但至今百度依然未能如「華為」般給出完整的定義和詞條索引。
類比另一則廣為流傳的定義——寒武紀(Cambrian)是顯生宙的開始,距今約5.42億年前—4.85億年,前一個紀是新元古代伊迪卡拉紀,後一個紀是奧陶紀。而或許正是前述公司的前世今生均不明朗,使得人們不得不更加謹慎的審視這家風口上的公司。
01
寒武發家記
頂著「天才兄弟」桂冠的兄弟一直都備受關注,但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相較於兄長陳雲霽,弟弟陳天石年幼兩歲於1985年出生,同年,南昌十中開設少年班,而這也是多年以後哥哥陳雲霽走向世界逐夢啟航的起點。
相較於哥哥14歲就進入中科大學習,弟弟陳天石16歲才進入中科大的校門似乎顯得慢了一步。不過,這並不影響二人在其後數十年的研究裡相輔相成。
2002年,意氣風發的陳雲霽從中科大少年班畢業,憑藉優異的成績,如願拜師胡偉武博士,而胡偉武正是「龍芯」課題組的首席科學家。
由於項目研發人手短缺,年僅19歲的陳雲霽成為了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值得慶幸的是,同年夏天,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代號X1A50流片成功。由於缺乏商業探索,陳雲霽在龍芯團隊一呆就是12年。
相比於哥哥,陳天石進入晶片行業似乎是「歪打正著」,本科主修數學的他在編碼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半路出家,而機緣巧合去了北京,機緣巧合去計算機所做研究,機緣巧合碰到了胡偉武,太多的巧合讓弟弟在計算機領域越挖越深。
而正所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在科研上獲得累累碩果後,兄弟二人決定開始創業自立門戶。
回望寒武紀的發展歷程,其速度堪比兄弟二人的求學之路。2016年,寒武紀正式創立,次年拿下華為主要業務。這種深度捆綁的關係為寒武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就像尖子生被保送一樣,寒武紀研發的用於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系列晶片分別被直接用在了華為麒麟970和麒麟980上,而前者對應的手機是MATE10,後者則是MATE20。
彼時,國內高端商務手機市場還缺乏自主品牌,蘋果、三星等外資品牌常年霸佔該細分市場的榜首,華為MATE系列的橫空出世無異於這個行業的重磅炸彈,而得益於MATE系列的良好銷量,寒武紀在創立之初有了較為亮眼的財務表現,招股書顯示,2017、2018年寒武紀的收入分別為771.27萬元和1.17億元,其主要來自IP授權,華為分別貢獻了其中的98%、97%。
順風順水的寒武紀在2017年8月獲得了包括聯想創投、阿里巴巴創投、國投創業,國科投資、中科圖靈、元禾原點(天使輪領投方)、湧鏵投資(天使輪投資方)聯合投資在內總計1億美金的融資。
次年8月,又完成了數億美金的B輪融資,領投方為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國新啟迪、國投創業、國新資本。資本總是逐利的,基於對全球科技產業發展大周期和中美經濟脫鉤大背景的判斷,以及對國家對高科技企業大力扶持的政策的預估包括對中國製造2025、數字中國等多項政策的研究,位列第一梯隊的寒武紀自然被資本所看好。
另一方面,其核心產品所具備的戰略意義以及自身強大的研發能力,都讓其一時成為資本的寵兒。
因此,據不完全統計,公司自創立之初總計獲得了6次增資,而在上市後,實際掌舵人陳天石的個人持股市值已達320億,不僅如此,一衣帶水,憑藉其母公司的上市,也誕生了數個億萬富翁。作為公司副總經理和CTO的梁軍或成為員工股權激勵的最大贏家,這位早年先後服務於華為、海思的業務大牛於2017年加盟寒武紀,此次,若按最新市值計算,梁軍的身價也高達30億。
除此之外,與陳天石一同創業的中科院、中科大校友劉少禮(87年)、劉道福(88年)、王在(84年)、喻歆(84年)等均實現了個人財富的暴漲。按寒武紀最新市值計算,他們身家均已過億。
02
寒武如何計
然而,儘管受到資本的追逐,但寒武紀上市之前的財務數據並不理想。較高的研發成本、對於大客戶的過分依賴,都是其未來計劃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環節。以至於在招股書中,寒武紀也在特別風險提示中明示:公司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持續虧損的風險。
數據顯示,在失去大客戶華為之後,2019年,寒武紀IP授權業務在主要營收中的佔比驟降至15.49%,以至於招股書中不得不提及:公司未來IP授權業務的持續增長取決於能否成功拓展新客戶和繼續與存量客戶維持合作。
事實上,如果寒武紀僅僅是失去了華為一個客戶或許還可以通過後期的更優異的產品和更好的服務彌補回來,但實際上,華為自主研發的達文西架構直接成為了寒武紀的競爭對手,某種程度上,兩家公司分道揚鑣之後未能各自安好卻反而變為了競爭對手。
另一方面,高昂的研發成本是所有高科技企業的「通病」。加之行業更新速度快的行業屬性,若不能在短時間內投放市場,邊際效應得不到遞減則難以實現持續的盈利,繼而陷入沒有產品做保障、沒有營收做研發的惡性循環。
數據顯示,2017-2019年,寒武紀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80.73%,205.18%、122.32%,儘管比例降低,但研發費用確逐年增長,三年分別為0.29億元、2.40億元、5.43億元,成立四年來合計支出研發費用超過8億元。
與此同時,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則是員工工資,作為一家技術導向性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必須有高薪作為保障,因此,可期範圍內,寒武紀或許仍要「負薪」前行。
儘管是「負薪前行」但投資者依然到了光明的未來,分析人士指出,基於全球市場對晶片的需求與日俱增,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都對晶片行業提出了新要求,用「5G+AIOT」 實現彎道超車,或是寒武紀的下一個目標。
而細數寒武紀一路走來的歷程,自兄弟二人創立公司開始,就享受到了國家全方位的支持。無論是政策上的幫扶,還是兩期國家大基金的投入,自公司成立伊始,就坐擁了無數紅利。
數據顯示2019年大陸晶片進口金額約為3050億美元,為進口商品種類的第一名,而目前我國晶片的國產化率僅為12%,對進口晶片的高度依賴倒逼國家不得不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這種政策上的傾斜為寒武紀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隊領投的大基金,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8月成立的大基金一期,資金規模1387億元,撬動5145億元的社會資本,投資額合計約6500億元。於去年10月成立的大基金二期,註冊資本為2041.5億元。如果按大基金一期的撬動的社會資本比例預估,總投資額約8000億元。兩期總計撬動社會資金將超萬億。
與此同時,考慮到大基金的投資總期限計劃為15年,分為投資期(2014-2019年)、回收期(2019-2024年) 、延展期(2024-2029年),按此布局,大基金一期項目已開始進入回收期。復盤一期項目,不難統計出出,該基金投資的A股、港股和美股公司至今超過20家,除了在股票市場上以定增方式、協議轉讓進入,此外,還參股上市公司子公司。而正值「一二交接」的檔口, 這無異於給寒武紀創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
船大是否好調頭?在失去昔日的合作夥伴華為之後,寒武紀開始向G端發力,毫無疑問,在寒武紀上市的關鍵時期,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充當了白衣騎士。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表示:「大量的需求來自政府採購,恰好說明技術市場處於早期。在早期狀態下,市場化程度不高,沒有出現大量商業化和to C的需求,此時需要政府幫助推動產業發展。因為政府動用的資金和資源更多,閉環的圈更大。市場中哪怕是大型企業,也玩不轉特別大的資源體系。」
除去業務上拓展新客戶,在模式上是否也需要轉型,亦是寒武紀要考慮的問題。招股書中,寒武紀坦言其與「英偉達」「AMD」等大廠在公司規模、資金實力上、研發設備、銷售渠道上的差距。類比對象分別採用了不同的經營模式,其中英偉達是從IDM模式轉型為fabless模式,其市值超越英特爾也被譽為「AI的階段性勝利」。
反觀寒武紀,是否有良好的生產基礎,是否經歷過原始的積累,相比於其他廠家,甫一入場就採用fabless模式又是否有些操之過急,不由得讓人深思。而事實上,開盤當日截止20日上午收盤時,124%的振幅、43億的成交額與58%的換手率,一定程度上表明,投資者認為寒武紀前景不明朗。
借用狄更斯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於剛剛寒武紀而言,究竟是上市後成功的喜悅衝昏了頭腦,還是連年虧損帶來了煩惱,我們不得而知。或許天才少年早已胸有成竹,亦或許只有時間才會給到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