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再度迎來高光時刻,從3月26日申請獲受理到登陸科創板摘得AI晶片第一股名號,僅僅用時117天。
不過,與初次露面時那般轟動完全不同的是,暗潮正在湧動:7月20日上市首日中午收盤時,高達124%的振幅、43億的驚人成交額與58%的換手率表明,投資者對被這隻華為拋棄的迷失羔羊的前景無比擔憂。
01、華為的棄兒
對於許多人來說,寒武紀不同於華為、中興,也不同於蘋果、小米,是一個比較費解的名字,在熟悉地質、歷史、生物的人眼中,寒武紀並不陌生,系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約5.7億至5.1億年。
在生命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寒武紀格外引人注目,進入該時期後的短短數百萬年時間裡,驀地出現了幾乎所有類群祖先的多細胞生物,這一爆發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
一家公司被賦予如此彪炳千秋的名字,無疑寄託著創始人無限的期許。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的陳天石確實曾有機會讓寒武紀重新大放異彩。
德國當地時間2017年10月16日下午2點,在慕尼黑舉行的新品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慕尼黑舉行新品發布會上親自展示了華為Mate 10和華為Mate Pro。
憑藉強大的AI慧眼識物、AI隨行翻譯、雙指識屏、智能夜拍等功能,Mate 10被消費者驚呼為「第一款真正的AI手機」,其幕後的功臣正是寒武紀。2016年,陳天石帶著該公司研發出了我國首款人工智慧晶片,配置寒武紀AI神經網絡晶片後,Mate 10智能性空前提高,性能也增加了60%左右。
這次合作讓寒武紀一夜爆紅,2017年11月,該公司首次入選美國著名半導體雜誌《EE Times》「全球60家最值得關注的半導體公司」榜單,一個月後,寒武紀又奪得全球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頒布的「2018年全球人工智慧企業100強」獎項。
此前,寒武紀僅有過一次5000萬元的融資,投後估值4.8億,那以後成了資本寵兒,三年完成了五輪融資,總金額高達46億元,估值也飆升至去年9月的221.6億元,金主覆蓋中科院、阿里創投、聯想、招商銀行、科大訊飛等30餘家知名公司或科研院所。
成功來得太快,人便容易飄飄然。
2017年11月,寒武紀召開了成立以來的首場發布會,一口氣推出5款硬體1個平臺,包括面向低功耗場景視覺應用的寒武紀1H8通用的寒武紀1H16和面向智能駕駛領域的1M等3款智能處理器IP終端產品。
在這場主題為「智能時代的引領者」的活動上,陳天石野心勃勃地表示,「3年內佔領10億智能AI終端,佔領中國雲端高性能晶片1/3市場份額」,初步支撐起中國主導的國際智能產業生態。
寒武紀不是空口白話,盟友華為是最有希望挑戰蘋果的品牌,僅手機年出貨量就超2億部,但陳天石忽略了一點:人家得願意帶你才行,而當時的寒武紀與華為的合作僅限於產品技術層面上,不存在任何資本上的聯繫。
現實也是,寒武紀的激動尚未消退,任正非已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有人說,華為收購寒武紀的提議受到陳天石的冷遇,也有人說,寒武紀晶片沒有滿足華為期望,總之,在短暫的蜜月期後,華為轉向自主研發。
02、AI晶片獨角獸沒有主業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陳天石慌了手腳。
2017年,寒武紀營收784萬元,華為海思承包了771萬元,佔比98.3%,次年,該公司營收增長至1.17億元,華為海思佔據了1.14億元。而過去一年,來自華為海思的銷售收入跳水至6365萬元,暴跌44%。
讓陳天石難受的不只是華為的拋棄,盟友變成對手,也較一般競爭對手可怕多了。作為寒武紀的第一個客戶,華為不僅對前者產品優劣勢瞭然於胸,在匹配麒麟晶片、Mate 10手機等過程中,華為對寒武紀的技術同樣無比熟悉。
寒武紀在招股書坦承:
「華為海思未來與本公司在終端、雲端、邊緣端人工智慧晶片產品領域均存在直接競爭。由於華為海思及其母公司為全國知名科技集團公司,其選擇自主研發人工智慧晶片產品使得公司IP授權業務收入下滑較大,而且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現實殘酷得多。創業者中盛傳華為學誰,誰死;誰學華為,誰死。這句話有點誇張,寒武紀似乎並不覺得。2019年,寒武紀研發投入5.43億元,研發人員數量680人,同期,華為海思研發投入24.39 億美元,兩家公司相差近32倍。
在雲端智能晶片、邊緣端智能晶片、智能計算集群等方面,華為海思均已對寒武紀構成了有力的挑戰,根據陳天石單方面的研究,華為海思雲端智能晶片運算能力最高達到了512TOPS@INT8,製造工藝12nm,寒武紀思元270還停留在128TOPS@INT8,製造工藝16nm,相差一大截,邊緣端智能晶片同樣如此,前者已實現12nm工藝,後者還在16nm層面徘徊。智能計算集群的對比情況與雲端智能晶片相似。
有華為照顧的時候,寒武紀無需四處覓食,就可享受到海量訂單,倘若假以時日,寒武紀前途確實不可限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小弟羽翼未豐,大哥已經有了新歡,雙方分道揚鑣後,空留下一個沒了方向的寒武紀,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一般隨風飄蕩。
2017年、2018年,寒武紀主營業務中的主體為終端智能處理器IP,其收入在全部業務收入中的比重分別為99.7%、98.3%,這一數字到2019年驟降至15.5%,此前兩年收入為零的智能計算集群系統佔比憑空冒出並佔比66.7%。問題來了:寒武紀的主業是什麼?
陳天石辯稱,因經營時間較短,業務結構和商業模式尚處於發展變化中,人工智慧晶片技術也處於初期階段,未來仍將不斷推出新產品、經營相關新業務。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我們目前不知道什麼是自己主業,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在官網上,寒武紀對於定位卻很明確,就是全球智能晶片領域的先行者。
一家沒有主業的上市公司近乎於裸奔,是非常危險的,昨天還掙得盆滿缽滿,明天就很可能顆粒無收。
03、寒武紀的明天在哪裡?
招股書顯示,寒武紀2019年營收4.44億元,同比大增279%,但浮華之下危機四伏,若非依靠「賣身」和大股東中科院拉一把,業績恐怕不會好看。
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西安灃東儀享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中科曙光、華為海思是寒武紀當年的前四大客戶,分別貢獻了20708萬元、8108萬元、6384萬元、6366萬元,經業務穿透後,它們實則是三個客戶。
2019年4月,中科院計算機所與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籤訂協議,建設橫琴先進智能計算中心項目,後交中科曙光、寒武紀實施。一期,寒武紀出智能加速卡,中科曙光出伺服器,二者聯合提供算力,因此,中科曙光創造的6384萬元銷售額最終也由橫琴商務局買單。二期直接由寒武紀承建,合同金額4.44億元,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近半,今年預計還能帶來2-2.4億銷售收入。
這場交易不是沒有條件的。去年8月,寒武紀與珠海大橫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廣東琴智科技研究院,專門負責橫琴項目的運維。根據天眼查,大橫琴科技正是珠海國資委旗下二級全資子公司。珠海向寒武紀送上一筆訂單,寒武紀則配合完成了一次招商引資,並奉上30%收益。
西安灃東儀享的8108萬元更是來之不易,寒武紀為了拿到西鹹新區灃東人工智慧計算創新中心項目向西鹹新區許諾了自己的西部總部。
問題是,中科院只是一個二股東,兒女成群的它不可能天天替寒武紀找項目,而西部總部也只有一個,複製不了幾回,寒武紀迫切需要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眼下卻不容樂觀,陳天石手頭沒有新的重大銷售合同,業績已亮起紅燈。
據招股書,該公司2020年1-6月預計營收8200萬元-8600萬元,同比下降約12.2%至16.3%,淨利潤-2.1到-2.3億元,全年扣非淨虧損預計6-8億元,超過過去三年的總和,半年過去了,寒武紀預期的好消息未公布一個。
這些壞消息令投資者倍感恐慌,尤其是第五次增資時進入的投資者較前一輪僅晚了二個月,寒武紀估值卻提高了316%,而陳天石也正是在此期間痛失華為。因此,寒武紀的上市與其說籌措資金做大做強AI智能晶片業務,不如說是一個絕妙的偷天換日計劃,幫助金主儘快出逃套現。
在招股書中,寒武紀計劃募集28億元投資新一代雲端訓練晶片及系統、雲端推理晶片及系統、邊緣端人工智慧晶片與系統三大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弔詭的是,陳天石根本不差這點錢。
到2019年底,寒武紀帳上趴著3.8億元銀行存款與近39億銀行理財產品,若剔除所謂的補充流動資金需求,該公司銀行理財產品就相當於三個項目所需資金的兩倍以上。在可行性分析報告中,寒武紀除了介紹一個項目背景、進度計劃等外,絕口不提投資回報率,這進一步加重了人們的懷疑。
一位生物學家在看到寒武紀名字時不無感慨地說:「人們只知生命大爆發,卻不知這些生命中的絕大多數都化作了歷史的塵埃,延續下來的少之又少。」
陳天石的寒武紀能穿越寒武紀奔向未來嗎?還是會像寒武紀的大多數生物一樣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呢?(首發於英大金融雜誌,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