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下的愛晚亭、天心閣、太平街、火宮……美成了這般模樣!

2021-01-18 湖南好好玩

在這個「漂浮」的年代

總有一些人在默默守護著

他們心中的那份傳承

比如,李渝基

《長沙五一市民廣場》

作為中國新鋼筆畫代表人物

李渝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

就以鋼筆畫記錄長沙

創作了大量新鋼筆畫作品

致力於研究、推動

中國式新鋼筆畫的創新與發展

《長沙火宮殿》

關於李渝基

1951年

5歲的李渝基隨父母從重慶遷回祖籍長沙

自此他在長沙

讀書、工作、結婚、生子

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長沙人

《在歷史的天空下—長沙天心閣》

太平街馬家巷

是李渝基感觸很深的地方

他從前經常穿過太平街

到西長街他母親上班的地方去

那時太平街就很熱鬧

什麼都有

而在太平街

李渝基往往會多次拐進馬家巷

因為那裡的幾棟民國時的老建築

他總覺得

那裡有股不同凡響的情調

《古城遺韻—太平街馬家巷》

在李渝基的畫室

就有以馬家巷為背景創作的兩幅畫

一幅是2006年的舊作

一幅是還未完成的新作

與舊作有所出入的是

在新作中

幽靜的古巷裡多了一位撐傘的姑娘

《心的歸來》

李渝基說

他用鋼筆畫長沙

是想用現代眼光來呈現歷史面貌

留存消失的記憶

留住時光、留住美好

《長沙保衛戰》

關於新鋼筆畫

雖說是用鋼筆作出的畫

但也不是一律黑白的

多姿的色彩在新鋼筆畫中

照樣可以運用得活靈活現

《道冠古今—長沙文廟坪》

這就是新鋼筆畫

區別於傳統鋼筆畫的地方之一

這裡插個小普及

傳統鋼筆畫起源於歐洲

一般應用於速寫、插圖、連環畫等方面

20多年來

隨著制筆工藝的發展

我國一批鋼筆畫家經過研究和摸索

不再拘泥於鋼筆

而是用針管筆、原子筆、中性筆等

金屬製成的筆尖或硬質材料製成的筆尖

蘸墨水或蓄墨水的筆來作畫

並從畫幅、題材、技法、構圖、線條元素

等各方面進行重新思考

借鑑和創新繪畫元素

使得中國鋼筆畫呈現出全新氣象

這便是「新鋼筆畫」

亦稱「鋼筆彩畫」

《愛晚亭》

在李渝基看來

新鋼筆畫已擺脫了傳統鋼筆畫的桎梏

它既可以表現中國畫的飄逸

也可以體現油畫的厚重

《長沙杜甫江閣》

目前

有很多新鋼筆畫家大膽嘗試鋼筆彩畫

使畫面既有鋼筆畫的韻味

又有水彩畫的明麗

有時還能使畫面具有油畫的凝重與深沉

《她在叢中笑—湖大東方紅廣場》 2003年

關於他和他的畫

麓山愛晚亭

幾十年來李渝基畫過很多次

他說:

「每次畫後的感覺不一樣

畫面的效果也不一樣

它既是現實中的景致

又是藝術家主觀表現的景色

更是自我心靈的呈現」

在李渝基看來

畫得像不難

難的是如何將畫面處理好、概括好

如何賦予新的內涵

用好自己的藝術語言

以再現真實

《城市裡的小街—半湘街布》

新鋼筆畫講究在尊重原景基礎上

講好故事

畫出自己心中的景象

表達出個人情懷、生活情趣

李渝基說:

「每每達到那個境界

心情就會十分舒暢」

《昔日先鋒廳今日中山亭》

或許正是因為對這種境界的追尋

所以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並且樂此不疲地

繼續探尋著更深刻的層面

而當時光不再

他們筆下這一幕幕定格的長沙

大概會成為最珍貴的回憶吧

so~

不妨趁時光未老

多去走走看看

陪伴在我們身邊的這個長沙吧

太平街

來長沙的第一年

就去了一趟太平街

這之後一有時間就往這條街鑽

也不是有多好玩

穿梭在遊人扎堆的老街

偶爾還有點不愉快

只是小巷轉角突然遇見的「小驚喜」

著實讓人喜愛

大概就是因為這個

才對這條街如此念念不忘吧

愛晚亭

似乎愛晚亭也總是人流眾多

尤其是到了楓葉正紅的季節

在亭子裡的石凳上坐會

看看楓葉

一切都剛剛好

火宮殿

雖然有長沙當地人

會嫌棄火宮殿的價高不地道

但是

慢慢變化發展的火宮殿

倒也沒那麼「不堪」

網羅了老長沙各種小吃的火宮殿

對外地人來說倒也是一個好去處

而且還有花鼓戲可以看

天心閣

坐落在30多米高城垣之上的天心閣

有「高閣插雲」、「麓屏聳翠」

「疏樹含煙」、「池塘夕照」四景相隨

近有妙高峰為伴

遠望嶽麓山為屏

是登高懷古的一個去處

杜甫江閣

一座有歷史的江閣

當遇上橘子洲的煙花盛景

杜甫江閣更是成了

炙手可熱的賞煙花佳地

五一廣場

大概五一廣場就是那個

能同時滿足買買買和吃吃吃的「天堂」

而且剛好五一廣場、黃興廣場

坡子街、南門口......

全都聚集在一起

絕對夠你逛個過癮了

文廟坪

老長沙人常來的美食地

甜蜜蜜扯著絲的金記糖油陀陀

豬油香氣一直縈繞嘴間的豬油拌粉

以及穿著校服的學生

推車走過的居民

....

這裡留存的更多的是

融入骨血的接地氣的生活記憶

中山亭

準確地來說

中山亭不是亭子

而是一座鐘樓

為紀念孫中山而命此名

雖然看起來矮小甚至有些破舊

但中山亭的歷史意義是無可替代的

它歷盡滄桑,歷經炮火

見證了1938年長沙大火

也見證了中日的四次長沙會戰

而今依然屹立著

關於你與長沙的故事

又有哪些記憶深刻呢?

留言一起來聊聊吧~

註:所有新鋼筆畫均為李渝基作品,圖片均為李渝基供圖

相關焦點

  • 長沙的古建築-1 天心閣與崇烈門
           《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對老城區歷史風貌的保護,除把太平街地區劃定為歷史文化街區外,還規劃了11條歷史街巷,對其歷史環境和街巷格局進行原真性保護。這11條街巷大致分為3片。一為化龍池片,與白果園、大小古道巷、磨盤灣、南倒脫靴、一步兩搭橋,連為一片,南延至天心街,為古善化縣縣治所在。
  • 長沙日記遊學第三天,五一廣場,簡牘博物館,天心閣,嶽麓書院
    有關米粉的最早傳說,講的是靈渠修通以後,秦始皇來遊靈渠,他有個嗜好,喜歡用鯉魚的魚須和魚肚來送酒,一看靈渠裡的鯉魚多得用手都能抓到,就饕餮般大吃魚須、魚肚,一餐要吃掉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條鯉魚,這下可急壞了鯉魚王
  • 聽見長沙|下一站 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城南路和天心路的交匯處是長沙城內的一個閣樓公園平時去天心閣的人不多在很多人眼裡它是一個可以被忽略的公園但在它的背後藏著一段長沙不可忽略的歷史>天心閣原名叫「天星閣」因正對應天上的「長沙星」而得名這裡曾是古人觀測星象祭祀天神的場所追溯天心閣的歷史可知天心閣始建於明末清乾隆年間重修舊時 前來拜祭的人絡繹不絕文人墨客常來此登閣遠眺、吟詩作賦
  • 天心區將打造天心閣歷史文化街區 向5A旅遊景區目標邁進!
    5月7日,長沙市天心區召開重點提案辦前協商會,就《關於打造天心閣歷史文化街區成為5A旅遊景區的建議》的提案進行協商,對如何按5A級標準來打造天心閣文化旅遊區進行了商討。▲天心閣周邊景點提案建議將天心閣及周邊景點進行資源整合,通過統籌協調各相關單位,形成以天心閣公園為核心,涵蓋坡子街、城南路街道行政區域,串聯簡牘博物館、賈誼故居、第一師範、杜甫江閣等景點,並充分利用老城區有機更新的成果,整體包裝、整體打造、整體宣傳,全力助推天心閣文化旅遊區成為(5A)旅遊景區。
  • 如果沒有走進喀納斯,你就不會知道原來冬日也能美成這般模樣
    初冬的喀納斯——「與其他季節是完全不一樣的模樣因為走進初冬抵達喀納斯反而成了最讓人頭疼的你就不會知道原來冬日也能美成這般模樣
  • 長沙被人遺忘的古街,比太平街更有名,如今卻成了清吧一條街
    如果沒有那場文夕大火,那麼如今的長沙可能會有更多的歷史文化遺蹟保留下來,包括眾多的古建築以及古街,而不會像如今,在繁華的長沙市中心,只剩下重建的太平街和天心閣,很多古街和古建築,已經泯然於城市發展中,比如說毗鄰
  • 老照片的訴說 天心閣的滄桑
    天心閣,曾一度是千年古城長沙的象徵,按現在的說法,是當年的標誌性建築。據現有資料記載,明萬曆四十年,即有「天星閣」的記載(心,舊作星)。明朝末年,善化縣俞儀寫詩《天心閣眺望》,流傳至今。據文獻記載,當時蘇州著名山水畫家陶冷月先生來長,拍下了修繕天心閣的多幅照片。